问题

如果把白起、王翦、卫&霍、韩信、云台凌烟阁、岳飞、孟珙、戚继光、于谦穿越到明末,能否挽救明朝?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

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强大的军心士气。
白起: 杀神,战术大师,善于以少胜多,歼灭战的专家。他的残酷和高效是他的标志。
王翦: 稳健派,拥有超强的后勤组织能力和战略耐心,善于以绝对优势进行消耗战,直到彻底击垮敌人。
卫青、霍去病: 骑兵作战的王者,敢于深入敌后,追求一击制敌,配合灵活机动。
整体来说,他们习惯的是一个相对统一、有强大国家机器支撑的战争模式。 他们的敌人是明确的、成建制的军队,他们的战略目标往往是直接攻灭对方的国都或主力。

韩信: 兵仙,军事理论家和实践家,善于兵法,军事思想超前,特别是“背水一战”这类战术运用炉火纯青。他还懂得政治对军事的影响,例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的优势在于其战术的独创性和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士气的鼓舞能力。

云台凌烟阁(指汉光武帝刘秀时期那些开国功臣,可以泛指其代表性的人物,如冯异、邓禹等): 他们更多代表的是战乱中崛起、懂政治、懂民心,能将军事胜利转化为长久统治的集团。 他们的能力更偏向于如何在一片混乱中建立秩序,如何平衡各方势力。
他们的能力是建立新政权、整合力量的综合性体现,而不仅仅是打仗。

岳飞: 精忠报国的典范,军事素养极高,尤其擅长以步兵配合骑兵,作战勇敢,士气高昂。他的“岳家军”是其军事才能的直接体现。
岳飞的特点是能打硬仗,尤其擅长对付金国这样的北方骑兵,并且有极强的政治觉悟,但他的局限在于其政治上不够成熟,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孟珙: 南宋末年的军事奇才,面对强大的蒙古军队,能够以弱胜强,战术灵活多变,擅长利用地形和心理战。他是那个时代最后的军事曙光。
孟珙的优势在于其面对绝境时的应变能力和战术的精妙,他更像是一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斗士。

戚继光: 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他最出名的成就是创建“戚家军”,整肃军纪,创新战术(如鸳鸯阵),提高军队的专业化和士气。
戚继光的亮点在于其对军队建设、军事训练和战术创新的专注,他擅长将“小规模精锐”打造成高效的战斗单位。

于谦: 民族脊梁,在“土木堡之变”后,以一人之力,稳住了北京城,并指挥了“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大军。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政治智慧、组织能力和临危不乱的胆识,他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于谦的特长更偏向于政治和组织,他在军事上的指挥更多是基于对全局的把握和对士气的鼓舞。

明末的困境,绝不是几个名将就能轻易解决的:

明末的危机是多方面的、系统性的:

1. 政治腐败与党争: 晚明政治早已烂透,党争激烈,皇帝昏聩(崇祯虽勤政,但猜忌多疑,用人失察),官员贪污腐败,忠奸不分。即使是再厉害的将领,如果没有政治上的支持和稳定的后方,也难以施展。
2. 财政枯竭: 连年的战乱(辽东战事、农民起义)、天灾(小冰河气候导致旱涝灾害),以及各种特权阶层的免税,使得国库空虚,连军饷都难以保障。没有钱,再好的军队也养不活,更谈不上训练和装备。
3. 军制败坏: 卫所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军队战斗力低下,装备陈旧,士气低落。边军战斗力尚可,但其也面临粮饷不足的问题。关宁铁骑虽然强大,但也滋生了军阀主义。
4. 外部威胁与内部动乱: 东北有满洲八旗的虎视眈眈,国内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这两股力量几乎同时爆发,使得明朝腹背受敌。
5. 思想僵化: 尽管有少数开明人士,但总体上社会思想比较保守,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这在面对使用火器的满洲军队时尤为不利。

那么,这些名将穿越到明末,会有什么影响?

我们分情况讨论:

1. 如果只有少数一两个名将穿越:

白起、王翦、卫&霍: 他们可能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一些胜利,用其高超的指挥能力击败一些起义军或关宁军中的杂牌部队。但缺乏强大国家机器的支持,后勤补给困难,士气难以长期维持。面对满洲骑兵的灵活突袭和农民军的消耗战,他们也很难彻底扭转乾坤。特别是白起,他的“歼灭战”模式需要庞大的兵力和后勤支撑,在明末这种环境下,可能难以复制。王翦的稳健也许能为明朝争取时间,但如果无法解决财政和政治问题,只是延缓灭亡。卫霍的骑兵优势在面对满洲骑兵时,可能会遇到相似的挑战,且明朝的战马资源和训练水平也有限。
韩信: 他可能会以出色的战术,在几场关键战役中扭转局面,比如在潼关之战中重创李自成。他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式的大迂回,如果操作得当,或许能对起义军造成重大打击。但同样,后勤和政治支持不足,他的战术效果也会打折扣。
岳飞: 他最可能被安排去对付北方来敌。岳飞的军事素养足以让他与满洲军队正面抗衡,甚至取得胜利。但问题在于,他可能重蹈南宋覆辙,因为其战功卓著而被猜忌,甚至被政治力量所害。他的忠诚和军事才能,在那个环境下,未必是好事。
孟珙: 他的战术灵活性和以弱胜强的能力,在明末这种普遍劣势的情况下,反而可能发挥出惊人的效果。他或许能凭借精妙的战术,在一些关键区域牵制住起义军或满洲军队。
戚继光: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练兵”。如果他有时间,他完全有可能像训练戚家军一样,在明朝军队中训练出一支精锐的“戚家军”。但这需要时间和资源,而且要面对军官的腐败和士兵的士气问题。他可能能在一两个战区建立起有效的战斗力,但很难覆盖整个明朝的战线。
于谦: 他最可能发挥作用的是在政治和组织层面。他能够极大地提高明朝的组织效率和士气,但他毕竟不是纯粹的军事指挥官。他能稳定北京,但要他去前线指挥百万大军,难度巨大。

2. 如果这些名将“集体穿越”并得到充分授权:

这才是最有趣也最有可能产生“救亡图存”效应的场景。

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于谦 坐镇朝堂,整顿吏治,稳定后方,处理财政危机。他能识别出一些忠臣,也能压制住一些奸臣。
王翦 负责总体战略规划,根据国力制定稳健的长期作战计划,并极力要求国家加大对后勤和军备的投入。
白起 可能被用于最关键的战场,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以雷霆手段打击起义军主力或满洲军的薄弱环节。他的存在本身就能极大地提高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决心。
卫青、霍去病 可能会被用于骑兵作战,在辽东或草原地区与满洲骑兵进行大规模骑兵对抗,或者深入其后方扰乱。
韩信 可能会被用于战略迂回和战术奇袭,例如策划大规模的围歼战,或者利用农民军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打击。
岳飞 可以负责正面战场,特别是在对阵满洲骑兵时,以其高昂的士气和严明的军纪,与他们进行硬碰硬的较量。
孟珙 可以在局部地区,利用其出色的战术,以弱胜强,为整体战局打开缺口。
戚继光 可以负责整顿军队,训练新式部队,提高军队的专业化水平,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兵源。

他们之间的协同:
这些名将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们的军事思想是可以互补的。例如,王翦的战略耐心,白起的歼灭战,韩信的战术灵活性,岳飞的士气鼓舞,卫霍的骑兵冲击,戚继光的军队建设,孟珙的危机应对,于谦的政治组织。
于谦的政治才能至关重要,他需要给这些将领提供足够的权力和资源,并协调好各方关系。
“云台凌烟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精神内核是“以战养战,以武安邦”,他们会懂得如何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稳定,如何平衡文武关系。

能否挽救明朝?

即使是这些古代的军事天才集体穿越,也并非百分之百能挽救明朝。

最大的挑战在于“时间”和“资源”。 明末的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要迅速组建起足够数量、足够质量的军队,并且保障其后勤,需要巨额的资金和高效的组织。而这些恰恰是明朝最缺乏的。
政治改革的难度。 即使有于谦这样的政治家,要彻底根除明末的积弊,例如根深蒂固的党争、特权阶层的阻挠,也是极其困难的。如果皇帝(崇祯)依然猜忌多疑,用人失察,那么这些名将的才能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可能引火烧身。
新武器和新战术的适应。 尽管这些名将都极具军事才能,但明末已经出现了火器,尤其是满洲军队的火器装备也在进步。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新的战争模式,并结合自己的战术体系进行创新。例如,戚继光的火器使用和训练,可能在这个时期会再次发光发热。
农民起义的复杂性。 农民起义不同于传统的国家间战争,它具有极强的群众基础和游击性。即使是强大的军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扑灭。

结论:

如果这些名将(尤其是能进行政治组织、战略规划和战术创新的综合型人物,如于谦、王翦、韩信、戚继光)能够集体穿越,并且获得崇祯皇帝(或其他明朝最高统治者)的信任,给予足够的权力和资源,那么“挽救明朝”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至少可以极大地延缓明朝的灭亡,甚至有可能创造出历史的转折点。

他们可以重建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用高效的军事行动,逐个击破农民起义军,并在辽东战场上抵挡住满洲军队的进攻。
他们能够激发明朝军队和民众的士气,在最艰难的时刻凝聚人心。
他们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敏感度,或许能为明朝争取到改革和重生的机会。

然而,“挽救”不等于“复兴”。即使他们成功地压制住了内部的叛乱和外部的敌人,明朝也必须进行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才能真正走上复兴的道路。如果只是依靠军事力量的短期回升,而政治和经济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总而言之,这些古代的军事巨星们,无疑会给明末带来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精神振奋,但能否最终力挽狂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朝本身是否还有自我救赎的可能,以及政治环境是否能够容纳和支持这些来自过去的“救星”。 这是一个将军事能力、政治智慧、经济基础和历史惯性综合考量的复杂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白起:白起在三边总督任上,以杀降著称,多次坑杀投降的民军,导致民军不敢降明。崇祯十三年,朱由检以白起挂兵部尚书衔任蓟辽总督,配以八镇总兵十三万人救援锦州城。崇祯十四年初,白起突破多尔衮防御,向锦州城内送去粮食,接着又围困多尔衮所部。多尔衮处于十分困难的地步,向大清国汗洪太求援。洪太流鼻血疾驰数百里,反包围白起所部,但不能解救多尔衮。崇祯十四年七月,崇祯帝却否定白起持久战的策略,派本兵陈新甲催促白起与清军决战。白起在七月十九日只得誓师,出兵离开战壕与清军决战。洪太闻讯大喜,派阿济格奇袭明军后方,夺取了白起的全部粮草。白起闻讯大惊,部署突围,但总兵吴三桂、王朴先逃,导致全军溃败。白起遁入松山堡坚守。后松山城破,白起被俘至沈阳。崇祯帝以为白起业已阵亡,亲自为祭九坛,祭至第九坛时得报白起已经投降了洪太,遂成万古笑柄。(长平之战、松锦之战的区别。)

【另一版本白起的结局:】崇祯十四年,白起因崇祯帝拒绝持久战计划而辞职,崇祯帝将其关入监狱后由洪承畴接替他担任蓟辽总督。崇祯十四年七月,洪承畴出兵与洪太决战失败,被困松山堡,崇祯帝把白起放出来担任辽东经略,要他带兵营救洪承畴。白起因在狱中生病而行动迟缓,陈新甲趁机上书进谗说白起逗留怨望、里通大清国。崇祯帝大怒,派人到山海关赐死白起。白起得到诏书先是大哭:“我有何罪?”继而感叹:“我坑杀蝎子块拓养坤等部民军家小数十万人,其罪滔天,本来就该死啊。”

王翦:陕西巡抚王翦在崇祯十一年击败李自成后率部入卫京师,改任保定总督,因与杨嗣昌不和,唯恐被害,先是大发牢骚,之后又借口年过七旬应该退休向崇祯求田问舍以自保。然而王翦的小把戏被崇祯识破,结果被关入监狱。(王翦在六国统一后的作为对比孙传庭的自保术。)崇祯十五年李自成连杀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崇祯只得重新启用王翦。崇祯询问王翦需要多少兵马才能剿灭李自成,王翦张口就来十六万兵、千万饷。崇祯帝大怒,把王翦革职充军,不久派锦衣卫杀害于中途。(王翦伐楚请兵对比孙传庭和吴甡请兵的下场。)

卫青:崇祯帝用太监练兵勇卫营,提拔卫青和霍去病担任总兵。崇祯十三年,督师杨嗣昌率领总兵左良玉、贺人龙、卫青、韩信等剿民军张献忠、罗汝才。左良玉、贺人龙、韩信因杨嗣昌多次玩弄权术,在他们之间用平贼将军印朝三暮四,十分不满,都刻意保存实力,秦军甚至还在同样与杨嗣昌不和的三边总督郑崇俭纵容下鼓噪回秦。杨嗣昌遂用军前监纪大理评事万元吉的计策,任命卫青代替左良玉为正总统,希望激励诸将。但是,左良玉等将都不服卫青。卫青又严格要求士兵,常命令部下长途奔袭;结果士兵都怀念左良玉而厌恶卫青,甚至编出“想杀我左镇,跑杀我卫镇”的顺口溜。崇祯十四年初,卫青在开县黄陵城追上民军,但左良玉和韩信等人皆拥兵围观,卫青部下也大多散去。卫青只剩下亲兵六百多人力战,杀死民军上千人,终于无力再战。卫青匍匐向北,叩谢崇祯帝的大恩,随即冲向民军,被张献忠养子张定国一箭射杀。(卫青和猛如虎被猝然提拔到宿将之上后的不同结局。)

霍去病:崇祯十五年,崇祯帝杀死王翦后,派孙传庭担任三边总督。崇祯十六年,是孙传庭带霍去病等总兵再出潼关进攻李自成。霍去病沿途杀掠,“因粮于敌”,先后屠杀宝州、唐县、郏县民众数十万人。但河南赤地千里,民无余粮,孙传庭、霍去病等人倒行逆施除了让自己连民夫也得不到外没有多少收获。明军与闯营在郏县、襄城对峙数日,闯营派刘宗敏出汝州接应哗变明军,切断了明军粮道。明军鼓噪而还,闯营追击,明军的退却演变为溃退。李际遇等河南土寨也纷纷下山协助李自成“剿兵安民”。霍去病先随孙传庭逃往潼关,继而又逃入山西泽州。大顺军刘芳亮东征时,霍去病应邀到怀庆协防黄河,闻讯不战而逃入山东,继而又南下逃往邳州、扬州。沿途与地方势力发生冲突,霍去病甚至不得不下令所部假扮为大顺军。明安宗继位后,霍去病为江北四镇之一,封平阳伯。史可法召见霍去病,霍去病表示女真未灭何以家为,遂定计北伐。霍去病至归德府,被有宿怨的总兵许定国暗杀,所部降清。(霍去病奔袭匈奴与孙传庭奔袭河南之间的区别。)

韩信:崇祯五年,乞丐出身的韩信作为守备随左良玉南下围剿民军,之后晋升为都司、副将,玛瑙山之战后升为总兵。韩信起初也曾积极为明朝围剿民军,但目睹岳飞战死无人收尸、左良玉拥兵无人能制、杨嗣昌用平贼将军大印玩弄诸将的现状后,也逐渐灰心,开始拥兵自重、打粮害民。(韩信身为楚连敖、汉治粟都尉等要职仍旧不满,谋求跳槽。)崇祯十四年初,韩信在开县拥兵不战,坐视正总统卫青战死。不久韩信奉命救援开封,又多次拥兵不战。后抢占洛阳、陕州、函谷关等地,开始与李自成接洽倒戈之事。(韩信多次试图割据自重。)崇祯帝闻讯后,密令孙传庭加以处置。崇祯十五年五月,孙传庭到西安就任三边总督,招韩信参加军事会议,在宴会上突然逮捕韩信并斩首处决。(刘邦吕后两擒韩信对比孙传庭斩首贺人龙。)韩信部将副总兵钟离昧等人多是韩信收编的民军头领,闻讯大惊,以洛阳降于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李自成。(刘邦驰入韩信军对比贺人龙旧部高进库谋反。)

云台二十八将:云台二十八将大都是民军出身(绿林军),先后被明廷诏安。结果有的被明廷杀降,有的追随左良玉害民,有的在汝州之战后倒戈加入李自成,不一而足。然而总之是被明廷目为流贼出身,不受重视,甚至在南明时期还倍受歧视,或兵败牺牲,或郁郁而终,最后一位邓禹追随李来亨自焚于茅麓山。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不少人是将门出身,在明末纷纷拥兵自重,后大多降清入八旗汉军或列入平西王旗下,最终或与大清同富贵,或作为大周武将死于三藩之乱。唯独已被授官真定总兵的李靖在陕西老家兴办民团时与乡居御史发生冲突,被诬蔑里通李自成而遭到围剿。李靖愤而杀死御史、巡抚等人,占据三原县城抵抗,总兵霍去病带一万多人围攻不能夺取。朝廷于是派李靖的老朋友李孝恭为巡抚主持围剿。李孝恭诱骗李靖出城接受诏安,暗示霍去病从背后突袭把李靖暗杀了。(永城废将刘超故事。)

岳飞:岳飞在崇祯初年在河北担任兵备道,练兵有成,曾勤王击败入关抄掠的清兵,又多次成功围剿民军,历任各地总督。崇祯十一年,洪太派多尔衮等人入边抄掠。宣大山西总督岳飞率部入卫,主张坚决抗清,与主张议和的东阁大学士杨嗣昌发生冲突。杨嗣昌乃事事掣肘岳飞。岳飞名义上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实质上只能指挥自己的宣、大、山西三镇,兵力不足二万。十二月,岳飞率部抵达巨鹿,此时大同兵已逃,岳飞所部不过一万多人。太监高起潜督关宁铁骑驻军数十里外的鸡泽,拒不救援。岳飞率部与多尔衮的数万八旗军决战,总兵虎大威、杨国柱又先后逃跑。岳飞带督标亲兵力战阵亡。杨嗣昌为了诿过于岳飞,拒不上报他已经阵亡,以至于岳飞曝尸荒野十三天得不到收敛。后来崇祯帝更是不相信岳飞已经阵亡,拒绝给予岳飞任何抚恤和追赠。(力主抗清的卢象升之下场。)

孟珙:孟珙是辽东世袭武将孟宗政的儿子,得到辽东巡抚王化贞信任而被启用为都司,因收复镇江堡而声名大噪。孟珙在后金重兵打击下逃往朝鲜后,派兵收复了后金因兵力不足而放弃的一些地方,开镇东江。(孟珙收复荒废的襄阳。)孟珙经营有方,在一些小战斗中也打败了后金,但因为没有穿越之前那支经营多年的军队,所以无法使用辽东难民与后金主力交战。(孟珙经营有方。)孟珙接济辽民甚多,财政入不敷出,遂以谎报战功、结交阉党求得增饷,与登莱巡抚和朝鲜国之间的关系遂不断恶化。崇祯帝继位后,阉党倒台,科道开始弹劾孟珙勾结阉党跋扈东江。(孟珙依附史家,后引起宋理宗的猜忌。)朝廷大幅削减东江兵饷,孟珙竟提兵登莱索饷,引起朝廷惊惧。崇祯二年,袁崇焕至双岛与孟珙密谈。孟珙把东江镇交给袁崇焕后下野,得到崇祯帝批准。(孟珙礼遇余阶。)不久孟珙在杭州病死,东江军先后叛明降清。

戚继光:天启元年,袁应泰举戚继光为援辽总理,提督援辽各镇救援沈阳。经过戚继光练兵、万历援朝、南兵哗变等事件后,南北兵之间已经势同水火。(南北兵不和。)听闻朝廷用戚继光提督各镇,辽东诸将皆忿忿不平,归咎于袁应泰不信任辽人。不久戚继光至浑河,辽镇诸将都以戚仅总理援辽诸镇为借口而不至,其他各镇也全都逗留观望。戚继光身边只剩下川浙兵七千人,川兵复又不听指挥。(浑河大战。)不久后金汗努尔哈赤领兵六万至,先破川兵,后围浙兵。戚继光以一敌二十,弹药耗尽,营地被突破后与努尔哈赤肉搏,战死。辽东诸将向袁应泰报告戚继光降后金,朝廷信以为真,竟然逮捕了戚继光的家人。(贺世贤被谣传降后金。)

【更新】

曹操:崇祯十二年,国用不足,顺天府尹曹操献策拷掠勋戚为崇祯榨取金钱,得到了崇祯默许。曹操乃寻找纨绔子弟的罪名,置五色棒拷打武清侯李国瑞的子侄,殴毙数人后搜出武清侯家的数十万藏银。李国瑞遂自杀。但是出了人命之后,舆论纷纷把曹操比作田尔耕、许显纯之流,崇祯帝也觉得这有碍自己作为圣天子的仁德,遂找借口把曹操捕杀。武清侯的家产又被崇祯帝发还给李国瑞的子孙。(首辅薛国观之死。)

杨坚:汉东侯杨坚作为外戚在政治上被严格防范,只得忙于求田问舍。崇祯十七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杨坚被刘宗敏拷掠而死。(明代和魏晋南北朝外戚体制的不同。)

尔朱荣:宁夏镇出身的鞑官尔朱荣外御后金、内剿民军,为明朝立下功劳,跻身总兵,逐渐拥兵自重。崇祯三年元月,朝廷檄尔朱荣援大凌河,中途在吴桥与地方乡绅发生了冲突。尔朱荣遂率众哗变,欲突袭京师。明廷紧急戒严,并调集蓟、辽、宣府、大同、保定、山东、登莱等各镇援兵勤王。尔朱荣所部不足万人,奔袭京城不下后,陷入重重包围之中。顺天府丞王翦、京营游击卫青带兵民力守北京城,昌平守备韩信突入北京鼓舞了士气,大名兵备参政岳飞率天雄兵多次击败尔朱荣,尔朱荣处境日益不利。大凌河之战结束后,关宁铁骑和登莱、东江的火枪兵大举入关,尔朱荣大败。尔朱荣率残部逃亡,中军游击高欢出卖了他,于是尔朱荣被送到北京凌迟。(明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与军阀力量对比的不同。)

项羽:项羽成为了林丹巴图鲁汗,打出了“元虽六(万)户,亡明必元”的旗号,无奈在强化自身权力过程中得罪了蒙古各部封建主,引起内战。在内战中失败的蒙古贵族纷纷投向大清国,项羽最终被洪太汗击败。项羽败走青海时,有人劝他同从喀尔喀南来的朝克图台吉联手,以图复兴,项羽表示:“有何面目复见朝克图台吉?”遂自刎而死,所部返回察哈尔旧地投降清军,被编为察哈尔八旗和察哈尔亲王旗。(西楚霸王与林丹汗。)

user avatar

对于明末来说,这些人加起来,还不如一个何进重要。

有了何进,就不用担心有没有董卓、袁氏兄弟、曹操、司马家了,他们具体是谁没关系,但总会有的。

user avatar

不能。

最大可能性是这些人把崇祯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