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否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是否被污蔑了2000余年,如果白起和赵括位置互换,结局是否会变?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或许才更接近真相。

赵括——一个被标签化的悲剧人物

赵括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便是“纸上谈兵”。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藺相如列传》中,对赵括的描绘颇具批判性:“括尝了赵之籍,诵其孙吴兵法,言兵事,便当,其父括闻之,为之有 kyrky。”(赵括曾熟悉赵国的兵法,熟读孙吴兵法,谈论起军事来头头是道,他父亲赵奢(括父)听了,却为他感到担忧。)这句记载,成为了后世评价赵括的直接证据。然而,我们是否过于简单地将“熟读兵书”等同于“纸上谈兵”?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军事指挥官的培养,兵书的学习是基础,甚至是必备的技能。廉颇,这位赵国的老将,同样也熟悉兵法,但他的经验和智慧,是在无数次实战中磨砺出来的。而赵括,虽然没有像廉 प्रकारे那样丰富的实战经验,但他的理论知识是扎实的。从他与父亲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并非全盘否定父亲的战略,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对父亲的战术提出了疑问。这说明他不是一个盲目自大、一味照搬理论的人,而是一个有思考、有想法的年轻人。

赵括被替换廉颇,很大程度上是赵孝成王在压力下的错误决策。秦国攻赵,长平是必争之地。廉颇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意图消耗秦军锐气,等待时机。然而,赵王和部分朝臣却认为廉颇胆小,迟迟不敢出战,导致前线士气低落,后方粮草供应也面临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赵王急于求胜,听信了秦国反间的计策,认为秦军害怕的是年轻有为的赵括,而不是老迈的廉颇。

“纸上谈兵”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政治阴谋?

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赵括的上任,并非完全是赵括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掺杂了复杂的政治因素。赵王的宠臣、郭开等人,出于私利,极力推荐赵括,并向赵王进谗言,将廉颇的稳健描绘成怯懦,将赵括的年轻有为烘托成战无不胜。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操纵,将一个年轻的将领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让他背负了本不应承担的责任。

一旦赵括被任命,他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不可能完全违背赵王的意愿,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推翻已经执行了一段时间的战略。而且,从赵括临危受命到最终战败,时间非常仓促,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战略,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来自秦军的强大攻势和赵国朝廷的内部压力。

白起与赵括位置互换,结局是否会变?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设,也最能帮助我们理解长平之战的复杂性。

如果白起代替赵括,结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并非完全是赵国获胜。

首先,白起拥有的经验和指挥能力是赵括无法比拟的。 白起,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军事才能无需多言。他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的战术素养和临场应变能力,是经过无数次实战检验的。

其次,白起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和兵权,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执行战略。 他不会像赵括那样,受到赵王和朝臣的牵制。白起在秦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战略决策能够得到充分的执行。

那么,如果白起来到长平,他会怎么做?

1. 维持廉颇的战略,甚至将其发扬光大: 白起深知秦军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和精锐的骑兵,但他也明白长期的消耗战对任何一方都是巨大的考验。他更可能延续廉颇的坚守策略,而不是冒进。他会进一步巩固防线,诱使赵军出击,但会避免与赵军主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

2. 善用反间计,但时机和方式可能不同: 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成功地使用了反间计,离间了赵国君臣。白起也深谙此道,但他更可能选择更恰当的时机,或者采取更隐蔽的方式来实施。他可能会利用赵括在军事理论上的“缺陷”(在秦军看来),去放大赵括的“年轻气盛”和“不谙实战”,但更侧重于在心理战上打击赵军,而不会像实际那样轻易地将赵括推上台。

3. 针对性地瓦解赵军: 白起可能会利用赵军的弱点,例如其粮草补给线,或者内部的派系矛盾。他会更精细地分析赵军的兵力构成和士气状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如果白起指挥赵军,他是否能避免长平之战的悲剧?

很大程度上,白起能够避免赵括那种被动挨打、全线崩溃的结局。 他会更谨慎,更具策略性,不会轻易陷入秦军的陷阱。他很可能会利用秦军在长平的兵力部署中的一些破绽,进行局部的反击,甚至尝试分割包围秦军的某些部队。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秦军的整体实力和白起本人在秦国的重要性。

秦国的国力: 战国时期,秦国是六国中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其军队的训练、装备和士气都处于领先地位。
白起在秦国的地位: 如果白起代替赵括,那么白起将不再是秦军的指挥官,而是赵军的指挥官。这意味着他将失去了秦国强大的军事体系支持。他作为赵国将领,指挥的是一支赵军,而他本人作为秦军将领的威名,反而可能引起赵军内部的猜疑和不安。

如果白起的位置是代替秦军指挥,而赵括还是赵军指挥官,那情况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这种假设下,白起很有可能利用赵括对兵法的熟稔,并抓住赵括在实战经验上的不足,设计更精妙的圈套。他会更加大胆地使用兵力,甚至不惜代价地去诱使赵括犯错。白起对战机的把握,对敌方心理的洞察,是赵括难以企及的。他很可能会在赵括犯下致命错误后,毫不留情地予以致命一击。

因此,白起和赵括的位置互换,结局会变,但并非简单的“赵国大胜”。

如果是白起指挥赵军, 他很可能能让赵军在长平坚持更久,避免全军覆没的惨剧,但最终能否战胜秦军,还要看秦军整体的决心和国力。白起也可能因为不适应赵军的体制,或者因为政治原因,无法完全发挥其才能。
如果是白起指挥秦军,而赵括指挥赵军, 那么赵括的悲剧会更加迅速和彻底。白起会毫不留情地利用赵括的一切弱点,将这场战争变成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赵括是否被污蔑了2000余年?

我认为,赵括很大程度上是被污蔑了2000余年。

“纸上谈兵”的标签过于简单化: 如前所述,熟读兵书是成为一名合格将领的基础,而非罪状。将赵括的失败完全归咎于此,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
政治因素的掩盖: 赵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赵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朝臣的推荐、君王的误判、反间计的成功,这些外部因素被大大削弱,反而将责任全部压在了赵括一人身上。
缺乏实战经验是客观事实,但非致命弱点: 任何经验丰富的人都是从新手开始的。赵括被赋予重任的时机,给了他过少的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战败的将军往往是替罪羊: 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战败的将军,特别是背负了巨大损失的战役,往往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被历史学家或当时的统治者钉在耻辱柱上,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安定民心。

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它不是由一两个标签就能概括的。 赵括或许有其不足,但将他塑造成一个“一无是处”的“纸上谈兵”的典型,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歪曲。他更像是一个在复杂政治漩涡中,被推上祭坛的年轻将领,最终成为了一个背负着历史骂名的悲剧人物。

当我们重新审视长平之战,不应仅仅关注赵括的“过错”,更应该思考导致这场悲剧的深层原因:君主的短视、朝臣的谗言、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军事决策中人性与理性的纠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也才能为后世的军事决策和政治治理提供更深刻的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

国力不如对方,粮食马上断粮,自己的情报还被对手摸清楚了,自己却对对手一无所知。别说白起了,就算是韩信都赢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篠合战的胜利,让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铁炮队名声大噪,也确实让他们尝到了火器在战场上的巨大威力。但这种战术的成功,并非是万能的,它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手取川之战中,同样的套路就难以复制了。首先,我们得明白,长篠合战的胜利,其关键在于织田军凭借数量庞大的铁炮,通过严密的战术配合,在有利地形上,对.............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