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廉颇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

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

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赵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1. 秦国的强大与消耗战的诱惑: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空前强大,军事上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其强大的步兵和高效的后勤补给能力。其战略一贯是“疲赵”策略,通过持久战消耗赵国的国力,特别是其精锐部队。廉颇深知,一旦与秦国进行大规模的正面野战,赵国精锐损失殆尽,国力将迅速衰竭,这是赵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2. 赵国的战略劣势: 赵国虽然拥有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但其国力相较于秦国仍有差距,且连年征战,国力已显疲态。更重要的是,赵国此时的军队虽然精锐,但其兵源相对有限,不像秦国那样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力。一旦陷入大规模的消耗战,赵国的后劲不足会非常明显。

3. 长平的地形与兵力对比: 长平地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尤其是依托地形构筑坚固的工事,能够有效抵消秦国兵力上的优势。廉颇深谙兵法,他明白以赵国当时的力量,并不足以在野外击溃秦国主力。因此,利用长平的地形优势,通过坚守来消耗秦军的锐气和补给,同时为赵国争取时间和积蓄力量,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廉颇的策略体现了什么?

廉颇的“坚守避战”并非简单的畏缩不前,而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冷静分析,以及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

保存实力: 廉颇的首要目标是保存赵国的有生力量。他深知,一场决定性的失败,对赵国而言将是灭顶之灾。通过坚守,他避免了与秦国主力进行代价高昂的野战,这有助于减缓赵国精锐部队的消耗。
消耗敌人: 秦国远道而来,其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廉颇的坚守策略,能够迫使秦军长期围困,消耗其粮草和兵力,同时也会使其士气逐渐低落。这是一种典型的“以逸待劳”的战术思想。
争取主动: 通过坚守,赵国可以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不被秦国的攻势牵着鼻子走。同时,也可以为国内积蓄力量,寻找更佳的作战时机。

历史的“如果”:廉颇的战略为什么最终未能成功?

尽管廉颇的战略从理论上看有其合理性,但最终却导致了赵国的惨败。这其中的原因复杂,既有战略层面的,也有执行层面的,甚至还有政治层面的。

1. 政治干预与换将: 这是导致廉颇战略失败的最直接、最致命的原因。赵孝成王年轻气盛,受秦国反间计的影响,认为廉颇“胆怯”,意图更换主帅。虽然赵王最终任命了年轻的赵括,但这桩换将风波本身就对军队的士气和军心造成了极大的动摇。廉颇的“坚守”策略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稳定,而这种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是其战略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2. 秦国的“长平之战”并非简单的消耗战: 秦国主帅白起,是一位极其狡猾且富有冒险精神的将领。他看穿了廉颇的意图,并利用赵国换将的契机,迅速调整了战略。秦国之所以敢于在长平与赵国对峙,是因为其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以及“疲赵”战略的长期积累。他们并不怕消耗,而是希望通过持久战最终耗垮赵国。

3. 赵国的战略僵化: 廉颇的“坚守”策略虽然有道理,但如果一味地执行,而没有根据战场变化和敌方动向进行灵活调整,也可能变得僵化。虽然廉颇并未真正执行完他的战略,但若继续僵持下去,是否能真正拖垮秦国,也未可知。例如,如果秦国集中兵力攻打某个要点,赵国是否应该调整战术?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4. 赵括的“纸上谈兵”: 在廉颇被撤换后,赵括接任。赵括完全抛弃了廉颇的“坚守”策略,转而进行野战。他缺乏实战经验,并且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导致赵军主力被分割包围,最终全军覆没。这是对廉颇“保存实力”战略的彻底否定,也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顶之灾。

结论:廉颇的战略方针是“相对正确”的,但未能成功执行。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面对强大的秦国,廉颇的“坚守避战”策略,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稳健且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战略选择。他的目标是保存赵国的核心力量,消耗秦国的锐气,为赵国争取一线生机。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符合赵国国情和军事现状的“最优解”或者说“次优解”。

然而,战略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合理性,更在于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并且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廉颇的战略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的干预和随之而来的换将。一个再好的战略,如果主帅被撤换,且新帅完全否定了原有策略,那么这个战略就如同被扼杀在摇篮里。而赵括的惨败,更是反衬出廉颇“坚守”策略的价值,也说明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白起的高超指挥艺术。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廉颇的战略是错误的。 如果赵王能够坚定不移地支持廉颇,并在战略上给予足够的配合,历史或许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廉颇的“坚守”是对当时赵国最有利的局面的一种判断,只是造化弄人,政治的旋涡和对手的狡诈,最终让他的战略未能得到施展,也让赵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从另一个角度看,廉颇的战略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他能够更早地预见到政治上的风险,并在坚守的同时,寻求一些主动的、消耗性的局部反击,或许也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支持。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可用的信息来判断。

总而言之,廉颇的“坚守避战”是基于对敌我双方的清醒认识而制定的理性选择,具备一定的战略合理性。但由于政治因素的破坏性干扰,其战略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最终导致了赵国的惨败。因此,与其说廉颇的战略是错误的,不如说“执行的失败”和“政治的干预”是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关键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但是没有意义。当局面变成大军团对峙、赵国外交全面失败的时候,赵国就已经基本上没有赢的可能性了(国力本来就不如对方,运粮难度又比对方大)。后来赵王和赵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试着在绝境中求生。

至于某答主引用毛爷爷的话,说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嗯,毛爷爷能这么做是因为现代军队组织度能够运动的起来,这个标准放在旧式军队里就属于能够被记入历史级别的军队了,代表就是努尔哈赤的八旗打出来的萨尔浒,赵国的军队达不到这个程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一个响彻千古的名字,也是赵国的伤疤。而我,居然成了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这真是……让人肝儿颤。不过,既然来了,总得试试。首先,得给自己定个基调:我是来救赵国的,不是来表演的。 廉颇老将军的战术,我虽然不知道具体细节,但能让他被换下,大概率是因为朝廷和国内舆论承受不了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换.............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你目前15岁8个月,正处于青春期的快速增长阶段,不用担心“长不高”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角度详细分析你的身高发展情况,并给出一些实用建议: 1. 青春期生长的正常节奏 生长高峰期:男生通常在1517岁是身高增长的高峰期,尤其是16岁左右,可能有明显的“长高冲刺”。 骨骺闭合时间:骨骼的生长.............
  • 回答
    关于俄罗斯防长绍伊古提出迁都至西伯利亚的言论,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一提议已获得官方确认或实施计划。但结合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需求,可以推测这一言论可能涉及以下背景、动机和影响: 一、迁都提议的可能背景与动机1. 战略安全与军事部署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大量军事基地和.............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官员致信俄国防长感谢俄军腐败导致战斗力低下的说法,目前并无可靠证据表明这一事件真实发生。然而,从国际关系、军事腐败与冲突背景的角度,这一假设性事件可能揭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腐败问题在军队中的普遍性 腐败的连锁效应:军队腐败通常涉及武器采购、装备维护、后勤补给、情报信息等关键环.............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用户提到的“清朝人长得丑”的现象,实际上涉及历史、摄影技术、审美标准、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照片的局限性1. 摄影技术的不成熟 清朝末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尚未达到现代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曝光不足:早期相机对焦不准,拍.............
  • 回答
    关于美俄会谈时长约7个半小时、媒体评价“有用但没啥进展”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以了解其背后的信息和可能的后续影响: 1. 谈判背景与核心议题美俄会谈通常涉及以下关键议题,而“有用但无进展”可能指向其中某些领域: 战略稳定与核武器控制:双方可能讨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
  • 回答
    长沙市民在平安夜用520架无人机为狗庆生的举动,是一个将科技、文化、情感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创新事件。这一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既体现了社会对宠物的关爱,也反映了科技与传统节日的碰撞,同时涉及公共安全、文化表达和舆论引导等多方面问题。 一、事件背景与创意解读1. 平安夜与520的结合 .............
  • 回答
    关于“长腿大胸细腰翘臀颜值高的绝色美女是否存在”,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生物学角度:是否可能同时具备这些特征?1. 人体结构的限制 长腿与细腰:长腿通常与骨骼结构和遗传基因相关,而细腰可能与脂肪分布和肌肉线条有关。两者在生理上并.............
  • 回答
    关于“有钱人家孩子一般长相都不错”这一现象,可以从遗传学、环境因素、社会资源、心理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释: 1. 遗传因素:基因优势与家族传承 基因质量:富人家庭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基因优良的配偶,从而通过近亲结婚或选择性配对(如“联姻”)积累遗传优势。例如,某些家族可能因历.............
  • 回答
    中俄长期协议(LongTerm Agreement,简称“长协”)是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合作框架,主要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与采购。以下是关于中俄长协石油价格的详细分析: 1. 中俄长协石油价格的定价机制中俄长协石油价格通常基于国际油价基准,结合双方协商的条款,可能包含以下几种定价方式: (1).............
  • 回答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在于地缘政治博弈、安全战略分歧以及历史恩怨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 一、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安全焦虑"1. 军事部署的"安全威胁" 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部署反导系统(如"萨德"系统),在波兰部署陆基导弹防御系统,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