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赵国长平之战中途不换赵括,一直坚持用廉颇为将,赵国有机会赢吗?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

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

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

兵力劣势: 赵国在长平集结的兵力,虽然不少,但与秦国由白起率领的精锐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后勤补给和兵源补充上,赵国都无法与秦国相提并论。
秦军锋芒: 白起,这位“人屠”,其用兵之狠辣、战场之狡猾,举世闻名。廉颇深知,硬碰硬,赵军讨不到便宜。
时间优势: 廉颇的“固守”策略,是为了争取时间。他深信,秦军远道而来,粮草消耗巨大,只要能拖延下去,秦军的锐气和补给都会逐渐衰减,此时再相机出击,胜算会更大。同时,他也在等待赵国国内的援军和支援。

廉颇的固守,的确给秦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白起无法迅速取得突破,秦军陷入了漫长的消耗战。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士气虽然不如秦军,但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廉颇老道的指挥,顽强地抵挡住了秦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赵括上任:战略的断裂与希望的破灭

然而,赵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以及对战局的误判,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当朝的权臣们,厌倦了廉颇的“消极”防御,认为这是怯战的表现。加之秦国又使出了离间计,散布廉颇意欲投降的消息,最终,昏庸的赵孝成王听信谗言,毅然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的到来,是长平之战中赵国命运的致命一击。

战略的颠覆: 赵括一上任,便抛弃了廉颇的固守策略,转而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激进战术。他认为廉颇老迈,胆小怕事,是赵国失败的根源。
军事的盲目: 赵括对战场形势缺乏切实的了解,他将战场视为一场演习,过分自信于自己背诵的兵法,却忽视了实际的战场环境和对手的实力。
秦军的契机: 白起是何等人物?他何尝不知道赵国兵力不足,何尝不知道赵国援军难以抵达?廉颇的固守,他有他的办法对付。而赵括的“主动出击”,则正好落入了白起精心布置的陷阱。

如果廉颇继续指挥,赵国真的有机会赢吗?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如果廉颇一直担任长平之战的主帅,赵国获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尽管胜利并非板上钉钉,但至少,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惨剧。

持续的消耗战: 廉颇会继续他的消耗战术。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是其最大的弱点。只要廉颇能坚守阵地,不断消耗秦军的有生力量和粮草储备,秦军的锐气会逐渐磨损,士气也会下降。
等待国内支援: 廉颇的“固守”也是在为国内争取时间。如果赵国能够及时调集足够的援军,并在侧翼形成威胁,迫使秦军分兵,那么廉颇就有机会在主力阵地稳固的基础上,发动反击。
避免被分割包围: 赵括的急于求成,导致了赵军主力被白起分割包围。廉颇则会更加谨慎,他会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并且会严密监视秦军的动向,避免赵军被秦军轻易地包抄和分割。
心理战的优势: 廉颇的坚韧和老成,能极大地稳定赵军的士气。而赵括的冒进,则会将士气带入深渊。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心理的坚持与稳定,往往比单纯的勇猛更加重要。
应对白起的策略: 白起之所以能如此轻易地击败赵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括的轻率和缺乏经验。廉颇对白起的了解,虽然不如白起自己了解自己,但作为同一时代的杰出将领,廉颇对白起的用兵风格和惯用伎俩,肯定有所防备。他不会轻易被白起的计谋所迷惑。

但是,胜利并非没有挑战:

秦国的强大: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其军事实力、后勤保障能力和对战争的投入,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即使是廉颇,也无法改变赵国整体实力上的差距。
白起的威慑: 白起本人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军事威慑。他善于抓住战机,一旦出现破绽,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致命一击。
国内政治的阻碍: 即使廉颇能够坚持战略,但如果赵国国内政治不稳定,依然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即在关键时刻因为内斗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结论:

假如长平之战中,赵国一直坚持使用廉颇为将,那么赵国 很有机会避免惨败,甚至有可能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找到一线生机,取得一场“不败”或者“小胜”的战果。

廉颇的战略,是基于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赵国的优势,弥补其劣势。他的固守,是为了积攒力量,寻找机会,而非简单的退缩。

而赵括的失败,并非是他的“勇”,而是他“无知”的代价。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敲响了最沉重的警钟。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点,让廉颇老将军得以继续他的“防御战”,长平之战的结果,或许就不会成为赵国历史上,那道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痕。那时候的赵国,或许还能保留一部分实力,在之后的岁月里,与秦国继续周旋。但这一切,都只成了“假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算廉颇没被撤换掉,赵国也没有获胜的机会了。但是如果廉颇在,赵军的损失不会这么惨。

user avatar

一直用廉颇,赵国必败。

很多人认为,廉颇积极防御住了秦军,赵国贵族想要早点结束战争才更换赵括。

实际上,在白起未出场时,廉颇已经大败特败。

廉颇也不想防御,但第一个月把二把手交代了。

第二个月,把两个要塞丢了。

第三个月,防线基本崩溃。

白起还没上场,廉颇已经守不住才是赵国要换赵括的根本原因。

“我不管赵括行不行,廉颇肯定不行。”一个赵国贵族如是说。当时我是赵王的瑟。

之后,赵括大破秦军,赵国在大宴群臣中打出了gg。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