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赵国长平之战中途不换赵括,一直坚持用廉颇为将,赵国有机会赢吗?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

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

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

兵力劣势: 赵国在长平集结的兵力,虽然不少,但与秦国由白起率领的精锐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后勤补给和兵源补充上,赵国都无法与秦国相提并论。
秦军锋芒: 白起,这位“人屠”,其用兵之狠辣、战场之狡猾,举世闻名。廉颇深知,硬碰硬,赵军讨不到便宜。
时间优势: 廉颇的“固守”策略,是为了争取时间。他深信,秦军远道而来,粮草消耗巨大,只要能拖延下去,秦军的锐气和补给都会逐渐衰减,此时再相机出击,胜算会更大。同时,他也在等待赵国国内的援军和支援。

廉颇的固守,的确给秦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白起无法迅速取得突破,秦军陷入了漫长的消耗战。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士气虽然不如秦军,但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廉颇老道的指挥,顽强地抵挡住了秦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赵括上任:战略的断裂与希望的破灭

然而,赵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以及对战局的误判,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当朝的权臣们,厌倦了廉颇的“消极”防御,认为这是怯战的表现。加之秦国又使出了离间计,散布廉颇意欲投降的消息,最终,昏庸的赵孝成王听信谗言,毅然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的到来,是长平之战中赵国命运的致命一击。

战略的颠覆: 赵括一上任,便抛弃了廉颇的固守策略,转而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激进战术。他认为廉颇老迈,胆小怕事,是赵国失败的根源。
军事的盲目: 赵括对战场形势缺乏切实的了解,他将战场视为一场演习,过分自信于自己背诵的兵法,却忽视了实际的战场环境和对手的实力。
秦军的契机: 白起是何等人物?他何尝不知道赵国兵力不足,何尝不知道赵国援军难以抵达?廉颇的固守,他有他的办法对付。而赵括的“主动出击”,则正好落入了白起精心布置的陷阱。

如果廉颇继续指挥,赵国真的有机会赢吗?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如果廉颇一直担任长平之战的主帅,赵国获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尽管胜利并非板上钉钉,但至少,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惨剧。

持续的消耗战: 廉颇会继续他的消耗战术。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是其最大的弱点。只要廉颇能坚守阵地,不断消耗秦军的有生力量和粮草储备,秦军的锐气会逐渐磨损,士气也会下降。
等待国内支援: 廉颇的“固守”也是在为国内争取时间。如果赵国能够及时调集足够的援军,并在侧翼形成威胁,迫使秦军分兵,那么廉颇就有机会在主力阵地稳固的基础上,发动反击。
避免被分割包围: 赵括的急于求成,导致了赵军主力被白起分割包围。廉颇则会更加谨慎,他会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并且会严密监视秦军的动向,避免赵军被秦军轻易地包抄和分割。
心理战的优势: 廉颇的坚韧和老成,能极大地稳定赵军的士气。而赵括的冒进,则会将士气带入深渊。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心理的坚持与稳定,往往比单纯的勇猛更加重要。
应对白起的策略: 白起之所以能如此轻易地击败赵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括的轻率和缺乏经验。廉颇对白起的了解,虽然不如白起自己了解自己,但作为同一时代的杰出将领,廉颇对白起的用兵风格和惯用伎俩,肯定有所防备。他不会轻易被白起的计谋所迷惑。

但是,胜利并非没有挑战:

秦国的强大: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其军事实力、后勤保障能力和对战争的投入,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即使是廉颇,也无法改变赵国整体实力上的差距。
白起的威慑: 白起本人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军事威慑。他善于抓住战机,一旦出现破绽,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予致命一击。
国内政治的阻碍: 即使廉颇能够坚持战略,但如果赵国国内政治不稳定,依然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即在关键时刻因为内斗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结论:

假如长平之战中,赵国一直坚持使用廉颇为将,那么赵国 很有机会避免惨败,甚至有可能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找到一线生机,取得一场“不败”或者“小胜”的战果。

廉颇的战略,是基于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赵国的优势,弥补其劣势。他的固守,是为了积攒力量,寻找机会,而非简单的退缩。

而赵括的失败,并非是他的“勇”,而是他“无知”的代价。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敲响了最沉重的警钟。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点,让廉颇老将军得以继续他的“防御战”,长平之战的结果,或许就不会成为赵国历史上,那道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痕。那时候的赵国,或许还能保留一部分实力,在之后的岁月里,与秦国继续周旋。但这一切,都只成了“假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算廉颇没被撤换掉,赵国也没有获胜的机会了。但是如果廉颇在,赵军的损失不会这么惨。

user avatar

一直用廉颇,赵国必败。

很多人认为,廉颇积极防御住了秦军,赵国贵族想要早点结束战争才更换赵括。

实际上,在白起未出场时,廉颇已经大败特败。

廉颇也不想防御,但第一个月把二把手交代了。

第二个月,把两个要塞丢了。

第三个月,防线基本崩溃。

白起还没上场,廉颇已经守不住才是赵国要换赵括的根本原因。

“我不管赵括行不行,廉颇肯定不行。”一个赵国贵族如是说。当时我是赵王的瑟。

之后,赵括大破秦军,赵国在大宴群臣中打出了g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赵国最终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乃至整个战国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李牧来领导赵军,长平之战的结局能否改写,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假设性的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李牧在历史上的卓越军事才能,使得人们对这一可能性充满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 回答
    长平之战,一个响彻千古的名字,也是赵国的伤疤。而我,居然成了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这真是……让人肝儿颤。不过,既然来了,总得试试。首先,得给自己定个基调:我是来救赵国的,不是来表演的。 廉颇老将军的战术,我虽然不知道具体细节,但能让他被换下,大概率是因为朝廷和国内舆论承受不了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赵构和朱祁镇都曾经登上过皇位,但他们的执政风格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截然不同。如果他们真的要争夺帝位,我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然后做出我的选择。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两位皇帝的特点:赵构 (宋高宗) 优点: 生存能力强,有政治手腕: 在靖康之变后,他能从一片混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赵丽颖、杨幂、刘亦菲、唐嫣、刘诗诗这五位当红女星,从小一起进入紫禁城,那可真是风起云涌,宫斗大戏的上演。要说谁能最终“制霸皇权”,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看各自的手段、心机、运气,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看看她.............
  • 回答
    张三丰能否抵挡住赵敏的三大家奴和玄冥二老,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常常是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年的情况梳理清楚,不能光凭想象。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和人物状态。张无忌在光明顶之后才真正崭露头角,而赵敏的“三大家奴”——阿三、玄冥二老(鹿杖客和鹤笔翁)——是在张无忌离开.............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和《扫黑风暴》这两部剧中,赵瑞龙和高明远都是权势滔天的大反派,他们的势力范围和运作模式各有特点。要比较他们谁的势力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赵瑞龙的势力分析: 家族势力与官商勾结的深度: 赵瑞龙是赵家班的“太子”,其父亲赵立春是退休的副国级领导干部。这种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他最大.............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汉末三国。若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四位文臣武将,不是在刘备麾下,而是怀揣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理由,选择向曹操效忠,历史的车轮便会朝着完全陌生的方向滚去。首先,曹操阵营的实力将得到一个难以置信的飞跃。张飞那如雷般的嗓音和横扫千军的勇猛,关羽那“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 回答
    .......
  • 回答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下简称秦皇岛分校)计算机系赵同学的保研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关于他“疑似假冒总校计算机系第一名”的说法,更是将整个事件推到了风口浪尖。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事件的起源与发酵:事情的开端,.............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如果乌克兰不投降,导致俄罗斯进入巷战,战争的走向将极其复杂且残酷,可能对各方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形态的演变:从阵地战到巷战1. 俄罗斯的战术选择 传统阵地战的失败: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后,初期依靠装甲部队和空中优势快速推进,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如哈尔.............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如果万历皇帝能多活十年(即至1632年),熊廷弼是否能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与历史背景,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熊廷弼的军事策略与局限性1. 核心战略 熊廷弼主张“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强调修筑防线(如宁远城)、训练士兵、加强边防,同时通过屯田、军民协同解决后勤问题。.............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如果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其首都可以根据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但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欧洲统一的可能性与挑战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即“欧洲联邦”)在现实中仍面临巨大挑战: 历史与政治分歧:欧洲国家在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约515世纪),教会权威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紧密结合,任何挑战地球中心论的观点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若想以安全的方式传播"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而不被烧死,需结合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和认知方式,采取以下策略: 一、利用已有哲学框架:从"天球"到"运动之谜"1. 借用古希腊哲学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令人担忧的场景!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一个人在超音速飞机上突然弹射出去,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是的,很有可能在瞬间被撕裂成碎片,尤其是在穿过音障的那一瞬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解几个关键因素:1. 音障是什么?音障并非一个实体存在的“墙”,而是一个空气动力学现象。当飞机飞行速.............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