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回到中世纪,你怎么告诉群众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不被烧死?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约515世纪),教会权威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紧密结合,任何挑战地球中心论的观点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若想以安全的方式传播"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而不被烧死,需结合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和认知方式,采取以下策略:



一、利用已有哲学框架:从"天球"到"运动之谜"
1. 借用古希腊哲学术语
中世纪学者普遍尊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可将地球运动解释为"自然哲学中未解之谜"。例如:
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第四元素"(以太)的论述,指出:"托勒密体系虽能预测星象,但为何天体运行需要如此复杂的本轮均轮?或许宇宙本身存在某种更简单的秩序。"
通过讨论《圣经》中"地不动"的经文与科学观察的矛盾(如彗星轨迹、月食时地球影子形状),暗示教义解释需更灵活。

2. 将"地球运动"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修道院或大学课堂上,用几何模型讨论"本轮均轮"的复杂性。例如:
"若地球绕太阳运行,是否能简化天体轨道计算?"
引入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关于"宇宙中存在其他世界"的思想(虽被教会压制,但可作为隐晦暗示)。



二、借助科学证据:用观测现象引发质疑
1. 利用天文观测数据
中世纪天文学已有较精确的星图和周期性现象记录。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出疑问:
"为何火星在某些时期会'逆行'?若地球是中心,这些现象需要无数本轮叠加;但若太阳才是中心,或许能用更简单的轨道解释。"
引用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巴塔尼的观测数据(如恒星岁差),质疑托勒密体系的完美性。

2. 结合自然哲学现象
提出"潮汐与月球关系":若地球不动,为何潮汐随月亮相位变化?这可能暗示地球在运动。
用季节变化解释:"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何北半球夏季更长?"



三、传播策略:从隐秘到渐进
1. 选择安全渠道
在修道院抄写室或大学图书馆中,通过注释古典文本(如《论天》)隐晦表达观点。
与教会内部改革派(如部分方济各会修士)结盟,利用他们对教义解释的开放态度。

2. 使用寓言和隐喻
借用《圣经·约伯记》中"地悬在虚空"的意象,将其转化为"地球并非静止中心"的哲学讨论。
编写寓言故事(如《星辰之书》),通过虚构人物质疑地心说。

3. 逐步影响知识分子
中世纪知识传播依赖学者阶层。可通过以下方式:
在巴黎大学或博洛尼亚大学的辩论中提出"天体运动的简化模型",引发学术讨论。
将日心说与占星术结合(如称"太阳中心论可能解释星象规律"),降低宗教敏感性。



四、规避直接冲突:将科学与信仰调和
1. 强调"知识追求是上帝的恩赐"
引用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关于"理性探索真理"的观点,主张:"理解自然规律是对上帝创造的赞美。"

2. 提出"双重真理说"(亚里士多德主义)
声称科学与信仰属于不同领域:
"天文学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而教义关注的是救赎之道。若日心说能更准确解释天文现象,为何不应被纳入学术讨论?"

3. 以"亚里士多德的未竟之问"为名
提出:"托勒密体系虽符合经文,但是否可能有更高层次的真理?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对未知充满好奇'。"



五、历史案例参考
尼古拉·哥白尼(1543年):他的《天体运行论》以"数学工具"为名,避免直接挑战教义,且使用古希腊哲学框架。
伽利略(1610年代):通过望远镜观测木星卫星、金星相位等证据,但最终因公开质疑地心说而受审。若他能更谨慎地利用隐喻和学术讨论,可能避免激化冲突。



六、风险控制建议
1. 避免直接否定教义
不提"地球是中心"的错误性,而是强调现有理论的局限性。
2. 以"求真精神"为旗号
强调科学探索是美德,而非挑战信仰。
3. 选择受众:先在学者、贵族或修道院中传播,避免直接面对平民(他们更依赖教会对世界的解释)。



总结
在中世纪的语境下,传播"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需要:
将科学问题转化为哲学与数学讨论;
利用已有权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局限性;
通过隐晦表达和学术渠道逐步渗透;
避免直接对抗教会,将知识追求包装为信仰的一部分。

这要求极高的策略性:既要保持科学理性,又要深谙中世纪社会对"异端"的恐惧。若能成功,可能在数代人后影响更广泛的群体——但需承认,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积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回答方式:中世纪多数“群众”压根不识字,也不在乎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你告诉他们地球围着太阳转,他们压根不会有多大的反应,然后回去忙活他们自己的生计。

退一万步讲,今天也没几个真的在乎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user avatar

首先,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跟基督教的教义并没有关系。

其次布鲁诺被烧死并不是因为他推翻地心说,而是因为他崇拜摩罗。

所以了,你去了中世纪可以大胆的说这个观点,如果能证实它,还可以进科学院当院士。

user avatar

既然确定会穿越不如带上机枪和抗生素回去。


真理在手,还恩威并施,必能说服一切人。

user avatar

一般人心目中的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的故事是这样的:

1530年代,哥白尼就完成了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一举以更加简洁的方式解决了若干重大的天文观测问题。但是他害怕他的理论招来教会的迫害,因此一直不敢出版。直到1543年濒死之际才下定决心把书付诸刊印。新书出版后,他只来得及摸了一下封面就与世长辞,因此也躲过了被烧死的命运。教会愤怒了,把这本书列为禁书,然而它却吸引了大量富有革命性的天文学家,最终日心说在和教会的奋战中得以确立。


但是事实中这个故事却是这样的:

早在1510-1514年间,哥白尼就已经完成了所谓的《短论》(Commentariolus),并在教会中一个小圈子里流传。现存最早的手稿在德国,出自1514年。[1]在这里面已经有了他的日心说的全部主要观点,但是还很不成熟。这篇手稿受到了al-'Urdi(一个13世纪的反对托勒密体系的天文学家)很大影响。

在1530年代,天体运行的主体就差不多了,但是哥白尼一直在收集更多的天文观测,来完善他的模型。

在短论流传期间,哥白尼收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希望他能出版。1536年,大主教 Nikolaus von Schönberg看过手稿并听说哥白尼在继续他的著作的时候,写信给哥白尼,促请他出版他的书。信中这样说[2]

怀着最真诚之心,我恳求您,我最博学的阁下,把您的最新发现与学者们进行交流,并尽早地把您的著作送给我一份……,如果你能满足我的渴望,您将发现您面对的是一个对您的声望和学识充满热忱的人,并对您的天才充满赞赏。

1539年,数学家Rheticus读了哥白尼的手稿后,立即给他的老师写了一封公开信,并发表为 Narratio Prima。里面以科普的言语介绍了哥白尼的理论。

同年马丁路德发表言论激烈反对哥白尼的理论。

1541年,在Rheticus的影响下,哥白尼把自己的理论的一部分发表了。发现为大家接受的程度尚可。

1543年,哥白尼把全部书稿交给他的好朋友,Tiedemann Giese 主教,并由他转交给Rheticus,最终刊印。Rheticus因为要回到莱比锡接任教授一职,中间把书稿的刊印转交给教士Andreas Osiander。为了避免可能的争议,Osiander私自给书本添加了一个未署名的前言,称书中的理论只是一种计算方法,而不是真理。这并未获得年哥白尼的授权。这种行为后来受到很多诟病,例如天主教百科全书中说:

当时哥白尼已在弥留之际,并未看到他的篡改之语。……此人未署名替换掉了哥白尼的原版前言,用他的明显有悖于哥白尼初衷的版本。[3]

当年哥白尼去世。

天体运行的内容十分专业化,因此除了有限的天文学家之外,出版后关注度很低,第一版400本并未售完。因此并未引起很大的反响。

和后世的一些流行认知很不同的地方是,日心说在出版的初期,它的支持来自天主教(有大主教的参与,有教皇的背书),而它的反对来自新教(主要是马丁路德)。但是最大的反对却是天文和物理学家们。没错,这个科学革命的第一声冲锋号是天主教吹响的,却受到来自科学界的质疑

科学家的质疑主要包括:

  • 当时的天文观测并不能支持日心说(按照哥白尼体系,人们应该很明显地看到恒星位置的变化,而实际上当时的裸眼观测水平根本看不到任何变化,这个问题直到200多年以后才有了直接点观测证据)
  • 来自物理的质疑,比如说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地球飞速公转所引发的巨大的风速等等,这些都是在半个世纪乃至一个多世纪之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被解决

但是哥白尼体系在天文学内部也引起了一些影响。有天文学家把日心说看作是托勒密体系的并立版本,并抛弃当时哥白尼认为的宇宙尺寸,而采用“大宇宙”的假说来解决观测不到恒星视差的问题。有的大学中也开始让学生们自由地在托勒密天文学和哥白尼天文学之间选择。

80多年后,日心说受到了来自伽利略、第谷登观测结果的支持,开始被人接受。而由天文观测直接评判天文理论的地位,却把圣经完全抛开的行为引起了教会的警惕。同时由于马丁路德和腓力·墨兰顿,两个新教最有名的人物极力攻击,1616年,《天体运行》被“下架”(暂停直至修改,“suspended until correction”)。[4]

和世人认知不同的是,天体运行并未被彻底禁止。四年后,也就是1620年,书中的九句话被修改,然后重新开放由天主教廷图书馆提供借阅服务。再过100年后,也就是1758年,教皇本笃十四世宣布未修改的原版也被开放。

讽刺的是,当初最激烈反对日心说的新教派却迅速放弃了这一立场,而当初对日心说态度温和的天主教派,却对反日心说的立场持续时间更长。


真实的故事中,我们看到:

  • 日心说早在出版前几十年就在流传,并且其出版就是一帮教会内部人士推动的。这期间哥白尼并没有被烧死,反而因此获得了声望。教会内部也不是一帮看不懂论文的神棍。他们中间很多人对哥白尼的理论是赞同的。
  • 日心说不是简单的所谓“太阳是宇宙中心”这种理论,而是高度数学化专业化的,哥白尼搜集了几十年的天文观测结果,计算了大量的行星运行表。
  • 这个理论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从理论的出现到被人关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而且中间有地位很高的主教、大主教、数学家、天文学家的参与。这个“真相”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它的观测和确认需要很高的天文观测仪器,在中世纪完全没有可能完成。并且中世纪连印刷术都没有,信息交流慢得很,如果你单纯地“告诉”群众,你的话怕是一辈子连你的村子都传不出去,根本就不够格被烧死。
  • 天体运行出版后“群众”们并不关心,400本都没卖出去。并且出版后70多年,才受到来自教会的限制 - 仅仅是修改了九句话。

参考

  1. ^ Gingerich, Owen (2004). The Book Nobody Read : Chasing the Revolutions of Nicolaus Copernicus. New York : Walker. ISBN 0-8027-1415-3.
  2. ^ http://www.webexhibits.org/calendars/year-text-Copernicus.html
  3. ^ https://www.newadvent.org/cathen/04352b.htm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_revolutionibus_orbium_coelestium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非常有趣,有趣的地方在于它表现出了现代人对中世纪的普遍偏见,那就是中世纪的人都是愚昧迷信的狂信徒。

事实上假如中世纪的人真的愚昧迷信,当一个充满了殉道热忱的本世纪理科传教者穿越到中世纪,站在德意志某个村庄的街道上挑衅的高喊“太阳根本就没绕着地球转,地球在绕着太阳转!”

观众的反应其实很可能是:

“太阳?哦我知道太阳!”

“地球是什么?”

“不知道!”

“去问问神父?”

“神父?太远了耽误干活!要去你去.”

“这个人是谁?”

“不知道!可能是来卖东西或者治病的吧?”

“嘿!你会拔牙么?”

然后为了客观我们假设一下你穿越在农闲季节,农民闲的没事决定把你带到教堂或者修道院去请教请教。那么教士会跟你讲拉丁语,我们假设这位穿越的方舟子老师也会讲拉丁语。然后他站在教堂门口骄傲的向所有人宣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会怎么样呢?

胖修士会愣愣的看着你然后说“快到里边来”然后跟门外的人说“这是一位伟大的教士路过这里,谢谢你们把他带来”然后就关上门,等吃喝拿来之后说“快给我讲讲你说的什么意思?”一个乡下神父或者修士从你的话里唯一能分辨出来的就是“这哥们会讲拉丁语!”至于地球太阳什么的他也不懂。

中世纪太愚昧无知了,这怎么才能烧死我?于是我们的方舟子老师决定换一个地方穿越,这次他选择了接近布鲁诺时代的文艺复兴的罗马,这次好多了!因为这时候到处是人文主义者懂希腊知识肯定能听出来了!

在罗马我们的方舟子老师在拉特兰宫门外大喊“地球绕着太阳转!”

“这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愿意我能让金星绕着我的杯子转!”旁边的法国人喊。

“只要我一唱歌,整个宇宙都要静静的听!”一个意大利人喊。

“卧槽!还有没有科学精神了?”

“有啊!我告诉你雨落入大地是规律!”另一个意大利人说“但太阳把大地得到的水分蒸发出来,这就是权力!”

“卧槽!

要不咱们再换个地方?去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那能烧死萨伏纳罗拉,肯定不能饶了我!

于是我们的方舟子老师来到了佛罗伦萨,在广场上高喊“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欢呼声如同海涛一样传来,还有掌声。哈哈哈这次异端裁判所肯定要来了。但是好像欢呼声不是冲着这边来的,而是给另外一个修道士的。你挤过去听听他在喊些什么,你看到的十有八九是这个画风。

“公爵?什么tm公爵,佛罗伦萨哪有公爵?”

“正义旗手?丫正义个屁!丫的肚子里装的全是你们的孩子的肉!你们看丫那一身肥油都是吃你们的孩子吃出来的!”哗~海潮般的掌声!

“丫除了吃我们和草我们还干什么?他那根JB倒是金枪不倒!”

“丫谁都草,姑娘也草,小伙子也草,还有他那些巫师,画家、雕刻家,我刚才就看见一个三宝,站在我对面,装模作样的喊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就是想勾起他的注意,等美第奇家的人把他草了,他就可以再来草我们!”

你觉得问题有点不对劲!但人民的掌声和欢呼声越来越强,“萨伏纳罗拉!”“萨伏纳罗拉!”“萨伏纳罗拉!”你觉得最好先躲一躲,但那个修士指着你喊道

“就是那孙子,别让丫跑了!”然后人民群众一哄而上,把你送上柴堆,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对历史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浮光掠影的态度,或者说看热闹的态度,把任何一个时代最惊悚最吸引眼球的事件抽出来当作这个时代的象征,让人们觉得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这个样子。这是写通俗历史读物和公号抓眼球文的最简单路数,政治宣传自然也一样。

可历史本身不是政治宣传,你又不想开五百人群每人每年365,自然也不需要这么拼。那么另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就来了,那就是认为其实任何时代的人都是人,都跟我们差不多,他们如果干了什么不正常的事情一定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们陷入疯狂。

基督教也是如此,《圣经》里可没说过地球是球型的。如果一个人虔诚愚昧他根本就不知道有地球这个玩意,更不用说它和太阳谁绕着谁转。凡是知道这个的都不是虔诚愚昧除了《圣经》什么都不懂的人。因为提出地球是球型的人,和主张太阳月亮绕着地球转的人都是希腊人和罗马人。

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就知道一个本世纪理科殉道者出现在中世纪传道的最大可能是被乡民当成走乡串户卖药的赤脚医生或者算命的江湖术士。而大家的时间都很忙根本没兴趣听你说什么。如果你会拔牙治点头疼脑热倒说不定能赚俩钱。

在任何时代,人们首先关心的都是衣食住行,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是第一位的。中世纪的人信基督教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么?“宇宙中心是什么鬼?”中世纪的人信的虽然是基督教,但对法国的很多农民来说基督远不如“收葡萄圣人”可怕,因为收葡萄圣人要是不开心,到收葡萄的那几天就会下冰雹。德意志就好多了,德意志大部分地方种不了葡萄,(中世纪和现代不一样,近代以来人们发现越贫瘠的土地越适合种葡萄,但中世纪是把最肥沃的土地用来种葡萄),所以德意志人不太怕收葡萄圣人,但是全欧洲的人都怕圣西门,因为圣西门要是不高兴就让你长痔疮。

相比西欧俄罗斯的农民对三位一体的看法更淳朴更俄罗斯,到十九世纪末一个信东正教的农民坐在酒馆里说:

“耶稣?耶稣是上帝的独子又怎么样?据我所知上帝并没有死!”

user avatar

要真回到中世纪,不如先发明个水泥,玻璃,蒸汽机,眼镜,望远镜,炸药,火枪,电动机啥的,赚个盆满钵满做个万恶的大领主再说。地球绕着哪里转很重要吗?

user avatar

老实说,你的宇宙观更多是接受来的,回去你也啥也做不了。

你提日心?提宇宙观?你以为科学进步真像民科认为一般拍拍脑袋想出一个点子就流芳百世了?你提出啥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做出啥预测?

托勒密可不是拍拍脑袋认为地球是中心然后就完事了,一千九百年前托勒密那套理论可是根据观测数据提出的,且能粗略预测日月食及五大行星运动规律的。你以为他说地心说别人就信?又不是搞宗教。。。

你除了说地球绕着太阳转还能干啥?你能根据你知道的那套精确预测日月食和五大行星运动?不能瞎扯什么蛋?

哥白尼日心说也不是拍脑袋得出来的,哥白尼可是大大简化了托勒密本轮均轮那套理论,然而没有意识到行星轨道是椭圆,精度某些情况下还不如托勒密的地心模型,这也是哥白尼日心说很长时间不被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后面的开普勒依然不是拍脑袋,根据第谷常年的通过观测数据算了几十年才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也不是被苹果砸一下就提出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胡克也想到了,只是他推不出平方反比律。牛顿根据开普勒的三定律解微分方程推出了平方反比律。至此根据万有引力和牛顿力学慢慢建立起来的天体力学预测精度比哥白尼又提高了很多。后来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解释了水星进动问题,广义相对论下的宇宙学再次将人类认识推到新高度。

科学并不是拍脑袋抖机灵,提出一个观点就能流芳百世。你真以为你知道了一点初高中知识就牛逼了?其实你还远不如1900年前的托勒密!

user avatar

且不说中世纪,题主有能力向一群现代社会中的初中生提供一个不会被驳倒的宇宙模型吗?

至于回到中世纪么,题主以及绝大多数不熟悉科学史的人都严重低估了中世纪和近代科学的复杂性,以及当时代的人为了解释世界所做出的努力。题主先得解释既有的托勒密体系到底错在哪里。随便截两张图,题主真的了解托勒密的理论内容及其使用的数学技巧吗?


至于哥白尼体系在历史上实际遭受的质疑,直接贴文章来作说明。题主有能力回应这些质疑吗?







好,如果我们假设题主可以成功的说服中世纪的人接受哥白尼的理论。下一个任务是证明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是椭圆轨道。这件事在中世纪是不可能实现的。开普勒之所以对正圆轨道提出怀疑并且革命性的提出椭圆轨道,是因为开普勒发现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体系和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观测数据对不上,哥白尼的理论推导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差了“8分”。这个分歧只有在辅助观测仪器被发明,并且第谷·布拉赫积累出大量观测数据之后才可能产生,再之前是难以观测“8分”这个微小差异的(感谢 @李潇 的指正,我之前对原书的理解出了偏差。原书的意思是产生确定恒星相对位置的大型仪器可以帮助第谷·布拉赫进行更加精确的天文观测。但第谷布拉赫的确是肉眼观测,8分的差异是可以通过肉眼观测出来的。不过可以进一步补充的是,开普勒本人认为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理论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他们的观测精度只能达到10分,换言之开普勒的突破仍然和技术仪器的进步有关。)这还只是天文学领域最容易解释的一个理论问题,日心说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整个天文学和物理学解释的一个部分。讨论地心说还是日心说的时候,还同时涉及以下天文学和物理学问题:

地球自转吗?地球自转的动力是什么?地球如果自转,为什么人不会被甩出地球?
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正圆吗?如果不是正圆轨道,那么行星轨道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行星绕太阳运转?行星绕太阳旋转是因为受引力牵引还是受其他力量的推挤?引力为什么可以产生超距作用(即不发生接触但施加作用力)?引力是一种数学上的假设还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属性?
地球和其他行星存在性质差异吗?地球是唯一拥有卫星的行星吗?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吗?太阳和其他恒星是相同性质的吗?太阳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恒星是完美的球形吗?所有恒星到地球的距离是等距的吗?恒星是均匀分布的吗?恒星的大小是怎么样的?恒星的数量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通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恒星,这些恒星是因为太远所以无法被肉眼观测,还是因为太小所有无法被肉眼观测?
宇宙是有边界的(即存在天穹)还是无边界的?无边界和无限是一个含义吗?存在无限吗?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是什么?
空间和时间的定义是什么?

这里可以特别补充说明一下,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运动、静止、空间等概念都是随着近代物理学奠基之后才逐步产生,并且具有现在的含义。在17世纪“什么是运动”依然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尖端的哲学/物理/玄学问题,笛卡尔这一代人对于“运动”的理解和现代人的理解相当不一样。所以类似从相对运动角度理解太阳系模型、认为地心说和日心说等价无非是参照系不同的解释途径在18世纪之前说服力是不充分的。一方面日心说在当时就被解释为一种数学处理的技术手段,以掩盖其中离经叛道的颠覆性思想(同时使得数学家比物理学家更早接受日心说);但反过来说,之所以将其称为一种不指向特定物理学本质规律的数学技术,也是因为当时代的科学家的确难以从内在本质上解释,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问题在牛顿那里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牛顿本人对这一问题都难以给出明确的答复(牛顿所谓的“我不做假设”),并且在有些地方强调“引力”也只是一种数学处理手段,而不具有任何实际的物理学含义。甚至在伏尔泰年轻时,巴黎的科学家仍然相信宇宙是因为各种斥力(而非引力)维持平衡的。按照科瓦雷的说法,那些一度由最伟大的天才们费劲艰难才“发明”出来的概念,最终变得不仅连中学生也能理解,而且对后者来说,这些概念都是那样的浅显和自明。但看懂是一回事,要回到15、16世纪重新建立起这套概念,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罗列这些问题倒不是要嘲讽题主。不过题主在写出“如何告诉愚昧的人,改变他人愚昧错误的看法。比如一件事情由你的认知明明是对的,却眼睁睁看着别人去再错一次”时不妨琢磨一下,自己认知之中“明明是对的”到底是怎么来的?

user avatar

200年后的知乎——假如回到200年前,该如何告诉当代群众,吃转基因不会造成自己的孙子变成畸形儿,而不被口水淹死。

user avatar

偏个题。

众所周知的殉道者,布鲁诺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支持日心说而死的。1593年,布鲁诺以异端罪名接受罗马宗教法庭审问,指控包括否认数项天主教核心信条,如否认地狱永罚、三位一体、基督天主性、玛利亚童贞性、圣餐化质变体论等。布鲁诺的泛神论思想让罗马教廷宗教如芒刺在背,他是以异端的罪名被处以火刑的。

而他支持日心说的原因,也是因为很大程度上日心说较为支持他的神学思想,所以他真的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殉道者。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称:“在1600年,天主教会对于哥白尼体系并没有官方的立场,日心说当然不属于异端。当布鲁诺被视为邪教徒而烧于火刑柱时,也与他支持哥白尼宇宙学的著作无关。”

天主教百科全书》称:“布鲁诺被定罪,既不是因为他对哥白尼天文体系的辩护,也不是因为他‘有人定居之多重世界’的大胆言论,而是因为他在神学上的错误,其中包括:基督不是神,只不过是位少见的高超魔术师,圣灵是这个世界的灵魂,魔鬼将得到拯救等等。”

想想基督教历史上的异见者,这要搁中国皇帝的脾气,火刑,想得美,先剐三天再说……

user avatar

先依靠穿越知识,当上一方诸侯或者成为某些诸侯信任的重要人物,然后再说。

要是出手了,又当不上大人物,大概率也就没命了,提不提也无所谓了。

要是自度没有这个能耐,那不如完全不提。

user avatar

我说话他们都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我也学不来不是……

我并不认为我说当代英语,会有人能听懂我说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