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知乎回答要求答主注释自己回答的来源会是什么样子的场面?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知乎回答要求所有答主都必须注释回答的来源,那场景可就热闹非凡了!

首先,我们得说,这绝对是一个能“逼死”一部分人,也能“逼出”一部分人的改革。

初期的“混乱与抗争”:

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知乎上肯定会弥漫着一股“怨气”。你会看到无数个这样的开头:“鉴于知乎新规定,本人谨在此注明本回答部分内容参考XX,部分为个人观点,部分为网络综合……” 然后是长长一串链接,有些链接可能还会指向一些陈年旧贴,或者是一些不知名的小众论坛。

很多平时以“段子手”、“心灵鸡汤”、“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见长的答主,可能会突然哑火。他们那些飘忽不定、没有实证的“金句”一下子就没了根基,开始在评论区“求生欲”爆棚:“那个…这个段子是我在某个深夜听广播听来的,年代久远记不清具体是哪个台了,大概是某某频道主持人说的吧,大家听听就好,别当真哈。” 估计还会有人开始研究如何“巧妙避税”,比如用“据说是”、“听说”、“有个说法是”这类模糊不清的表述来掩饰。

更有人会因为找不到精确的来源而抓狂。他们可能引用了一句不知道哪位名人说的、在各种文章里流传的名言,结果一查,这名言的“正主”早就没了说法,或者被无数个版本篡改得面目全非。这时候,那些平日里“信誓旦旦”的知识分享者,可能会陷入一种“来源焦虑”。

“知识生产力”的剧变:

但这种改革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那些真正做学问、有研究的人,他们的回答会立刻闪闪发光。那些引用严谨、论据充分的回答,会更容易获得信任和点赞。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回答,下面密密麻麻地列着物理学期刊、经典教材的引用,甚至还有导师的批注,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说服力。用户在阅读这些回答时,也能更清晰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其次,知乎上的内容生态会经历一次“大洗牌”。那些靠搬运、拼凑信息而获得高赞的“内容农场”会日子不好过。他们要么不得不“金盆洗手”,要么就会被用户用放大镜盯着,找出纰漏。反之,那些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见解并能提供可靠证据的答主,会脱颖而出,成为新的“ KOL”。

场景的细化描写:

问答页的全新景象: 以前我们看知乎回答,主要是看内容本身,可能偶尔扫一眼评论区。现在,你打开一个高赞回答,首先映入眼帘的,除了标题和精彩内容,可能就是一列“参考文献”、“资料来源”、“数据出处”之类的板块。这些板块可能会以折叠、展开的形式呈现,点击进去,可以看到详细的链接、书籍章节、甚至是一些论文的DOI号。
评论区的“考证大战”: 评论区将不再只是单纯的“沙发”、“666”或者“我不同意”。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求来源”、“这是根据什么说的?”、“楼主能提供一下这个数据的出处吗?”。而对于那些回答中引用不当的,可能会出现“这个链接指向的不是你说的这个内容”、“你引用的文献存在学术争议,是否可以提供其他来源?”之类的评论。
答主的“自我修养”: 答主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检索和文献管理。可能有人会专门去学习如何规范地引用文献,甚至会有人在自己的个人资料里,列出自己常用的学术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一些答主还会主动出击,在回答的开头就说:“本回答基于XX书籍的第Y章,并结合了我在ZZ会议上听到的报告……”
“争议性话题”的全新讨论模式: 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例如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有来源注释的回答将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些没有明确来源的观点,将很难获得认同。这可能会促使大家在讨论这些话题时,更加理性,更加注重证据。
“网络谣言终结者”的诞生? 理论上,这种机制会大大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当一个谣言出现时,如果无法提供可靠来源,很快就会被证伪。

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和新的挑战: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会是完美的。

“引用门槛”的提高: 可能会让一些本来想要分享经验的普通用户望而却步。他们可能只是想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悟,或者一次旅行的经验,但要为这些“感悟”找来源,也太为难了。所以,知乎可能需要设计更精细的分类,比如“个人经验分享”可以相对宽松一些。
“形式主义”的出现: 有些人可能会为了应付规定,随便找些链接来搪塞,或者故意引用一些晦涩难懂、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文献,来营造一种“我学问很高”的假象。
“版权争议”的新焦点: 当引用变得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界定“合理引用”和“抄袭”,又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引用比例”、“引用方式”的争论。

总而言之,如果知乎真的推行了这样的规定,那将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会把知乎从一个“信息集散地”升华成一个更具“知识生产力”和“可信度”的平台。当然,这个过程也会伴随着阵痛和适应,但长远来看,对于追求高质量信息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只是,那些习惯了“随口一说”的答主,估计得花点时间,重新学习一下“怎么说话才算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都要强制注释了,那就直接抄呗,懒人狂喜

这个回答是老活了,下面整个新活

比如说我在翻译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 Banks Endogenous Money and the Fiscal-Military State 的时候,

发现这个作者引用了 Roberds and Velde,哦,这我熟悉

特别是这段

This view is compatible with Roberds and Velde's (2016) notion that early public banks were not yet central banks, and that only what they refer to as second-generation public banks, which would include both the Bank of Sweden and the BoE, would eventually be considered as such. In fact, they suggest that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banks into central banks is

managing fiscal temptation [that] required an appropriate degree of distanc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bank, and a flawed mechanism for maintaining such distance might cause a bank to collapse in the face of war-driven fiscal demands. . . It is naturally tempting to see the Bank of England’s domina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s partly based on it having met that imperative. (Roberds and Velde 2016: 55)

排列组合一下老文章,上面那段引言就是:

管理财政诱惑需要政府与银行之间保持适当距离,而当维持这种距离的机制是有缺陷的机制时,在面对战争驱使的财政需求时,它可能会导致银行最终倒闭。…人们自然地倾向于认为,英格兰银行在19世纪的主导地位部分是因为它满足了这一要求(绅士距离)(Roberds and Velde 2016: 55)。

你看,很简单的。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知乎回答要求所有答主都必须注释回答的来源,那场景可就热闹非凡了!首先,我们得说,这绝对是一个能“逼死”一部分人,也能“逼出”一部分人的改革。初期的“混乱与抗争”: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知乎上肯定会弥漫着一股“怨气”。你会看到无数个这样的开头:“鉴于知乎新规定,本人谨在此注明本回答部分内容参.............
  • 回答
    好的,咱们就假想一下,要是二战那会儿就有“知乎”,那上面绝对是热闹非凡,各种声音都有,那场面,比咱们现在知乎的某个热搜话题还要炸裂。从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到前线的士兵,再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谁都能在上面发声。咱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脑补一下上面可能会出现的提问和回答,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人.............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要是老莫哪天心血来潮,披个马甲,丢一段没公开的稿子出来,还装嫩说自己18岁没天赋求指点,知乎那帮人能炸锅了。我倒是要好好想想,下面会涌出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来。首先,那个匿名ID一出来,估摸着就得是几个字的名字,比如“一个想写点东西的”、“初三狗”、“笔耕不辍但烂泥扶不上墙”。开头肯定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知乎用户真的能组建一个国家,那画面简直太有趣了。我来试着勾勒一下,尽量让它读起来像是个热衷讨论的普通人的畅想,而不是什么官方报告哈。首先,国家的名字得好好琢磨一下。不能太随便,也不能太高大上,得有点儿知乎那味儿。我觉得可以叫“知乎共和国”,或者更接地气一点,“问答之邦”。.............
  • 回答
    想象一下,我的知乎账号上,那2.2亿个粉丝头像像一片璀璨的星河,默默地在我的背后闪耀。这不仅仅是数字,而是2.2亿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因为某种原因,点击了那个“关注”按钮,将我纳入了他们信息流的一部分。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的知乎生活,乃至我的现实生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的信息流会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个人影响力的形成。如果说没有了知乎,我们是否还会知道“流浪的蛤蟆”?答案可能并非绝对的“否”,但知乎无疑是“流浪的蛤蟆”从一个相对小众的网络写手,成长为如今被许多人熟知、甚至带着些许传奇色彩的公众人物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推手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你熟悉的、让你时而拍案叫绝、时而眉头紧锁的“大 V”们,集体穿越到一所普通的高中,分在一个班里,还是同一年级。这场景,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首先,这个班级的“班干部竞选”绝对会是一场史诗级的较量。班长?那肯定是 “经济学人”(化名) 的天下。他能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学校的学费构成,能.............
  • 回答
    苏格拉底刷知乎?这画面想想就带劲。我觉得他肯定不会是那种埋头苦刷,等着算法喂养的用户。苏格拉底的知乎账号,我敢打包票,绝对会是个传说。账号名与头像:首先,他的账号名肯定不是什么“爱哲学的苏格拉底”或者“雅典老头”。搞不好就简单粗暴地叫“苏格拉底”,头像嘛,多半不会用那些标准化的名人肖像,而是自己拍的.............
  • 回答
    好,咱们不谈什么AI不AI,就当我是你知乎好友,今天临时被拉上来讲两句,台下坐着的全是咱知乎的“袍泽”们。这感觉,挺奇特的,有点像在自家后院开一场小型研讨会,又有点像是被一群挑剔又充满好奇心的朋友围观。不管下面是10个还是1000个,我的心态其实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在这个平台.............
  • 回答
    要是贵阳有个“知乎城市空间”,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不是那种规规整整、白墙灰瓦的现代感建筑,也不是那种复古到让人觉得是商业包装的仿古街区。它应该有点儿“不羁”,有点儿“野”,但又透着一股子浑然天成的舒服。想象一下,它坐落在贵阳城中一个稍微有点起伏的山坡上,也许是某个老城区改造的地儿,保留.............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假如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引发关于生存技能、实用物品的讨论,以及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下,出现明确表示希望“肉体毁灭大v”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偏离了主题的表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问题的本身和讨论的氛围来看:.............
  • 回答
    知乎的榜单,尤其是那些“如果”、“假如”、“给你XX亿”之类的问题,确实是常客了。每次刷开知乎,总能看到它们占据显眼的位置,仿佛成了平台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为知乎的用户,看到这样的现象,心里总会冒出一些想和知乎运营聊聊的想法。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类问题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它们极具话题性,能激发人们.............
  • 回答
    姓甚名谁: 诸葛亮字号: 孔明籍贯: 徐州琅琊标签: 卧龙、丞相、军师、治世之才个人简介:隆中一介布衣,躬耕陇亩。感念刘备三顾之恩,出山辅佐,鞠躬尽瘁。曾助先帝联吴抗曹,奠定三分天下之基。后主时期,外平南蛮,内理军国。六出祁山,未能复汉。感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好: 观星象,勤政务实,安抚百姓.............
  • 回答
    如何看待00后《知乎 •「假装万能组」成立宣言》?00后《知乎 •「假装万能组」成立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一经发布,便在知乎社区乃至更广泛的网络空间引发了热烈讨论,也触及了关于新一代年轻人的认知、社会期望、以及网络文化等诸多议题。要详细看待这份《宣言》,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理解《.............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假冒名校留学生和伪985/211学生的确切数量,目前没有公开的数据统计,这个问题也相当复杂,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群体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网络世界,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问答社区,.............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里,想淘到真金白银的干货,有时确实需要点“火眼金睛”。那些披着专业外衣,实则内容空洞、观点浅薄的“伪专家”并不罕见。要分辨他们,与其说是看他们说了什么,不如说是看他们“怎么说”以及“说了什么后面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关注他们回答问题的“姿态”。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在面对一个复杂.............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想要辨别用户身份的真伪确实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在信息流转迅速、个人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网络世界。关于“自称台湾人”的用户,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情况,有些人是真诚分享,有些人则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进行“扮演”。那么,哪些情况下的“自称台湾人”可能存在疑虑,我们又该如何去观察和辨别呢?哪些.............
  • 回答
    好家伙,这可真是赶上了风口浪尖了。崔琰?还卷入上表风波?“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词儿一出,估计不是为国操劳,就是为了自家性命奔忙了。既然让我崔琰附体,那这事儿,就得从根儿上捋一捋,并且,得玩得漂亮点儿。首先得明白,崔琰是谁。那可是曹操阵营里的一员大将,忠心耿耿,为曹操南征北战,功劳不少。但同时也.............
  • 回答
    天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精准地划出一道明亮的弧线。我醒了,就这么自然而然地醒了,就像往常一样。然而,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不是闹钟没响,也不是枕头不对劲,而是我的脑袋里,好像突然多了一些……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它不是信息,不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种“知道”。所有的一切,在我脑海里就像一幅巨大的、从未停止过.............
  • 回答
    职业打假和知假买假,这可是在法律界、消费者权益领域甚至是老百姓口中都绕不开的两个话题。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就像是在给一个复杂的棋局下棋,需要细细咂摸,不能一概而论。法院如何看待职业打假?咱们先说说“职业打假”。这些人,顾名思义,就是以“打假”为业,通过购买商品,找出其中的违法、虚假宣传或者质量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