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有多少假冒的名校留学生及伪 985/211 学生?

回答
关于知乎上假冒名校留学生和伪985/211学生的确切数量,目前没有公开的数据统计,这个问题也相当复杂,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群体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网络世界,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问答社区,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且信息难以立刻核实的平台。这为一些人提供了“包装”自己,塑造理想人设的机会。

1. 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可的渴望: 在我们这个社会,名校出身和留学经历往往被视为成功的重要标签。它们与高智商、好机会、光鲜生活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能够带来一种潜在的社会认同感和优越感。对于一些现实中可能未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人来说,通过网络上的“表演”来满足这种渴望是可能存在的。
2. 知识分享与经验交流的平台属性: 知乎本身就是一个以分享知识和经验为核心的平台。在讨论留学、考研、求职等话题时,真实拥有相关经历的人分享的信息更有价值。这就会形成一个“需求端”:提问者渴望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供给端”则是一些人看到了通过“扮演”特定角色来获得关注、赞同甚至商业利益(例如引流、售卖课程等)的可能性。
3. 信息不对称与验证难度: 就像前面提到的,知乎的信息难以实时、完全核实。一个人的学历、毕业院校、海外经历,不像现场面试那样可以通过直接询问或查看证件来确认。除非出现重大纰漏或被恶意举报,否则伪造的身份信息往往能维持较长时间。
4. 算法推荐与“人设”的强化: 知乎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互动行为进行推荐。如果一个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名校留学生”或“985/211学霸”的人设,并且其内容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评论,那么算法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其曝光度,从而强化这个“人设”,让更多人看到并相信。

可能的群体特征与表现:

虽然我们无法量化,但可以尝试描述一下可能存在的这类人群的一些特征和他们在知乎上的表现方式。

关于“假冒名校留学生”:

言辞的刻意与模式化:
过于完美的叙述: 他们的经历可能显得过于戏剧化或完美,例如“我当年轻松碾压xx专业,拿到xx大学全奖,室友都是哈佛斯坦福的”,缺乏一些真实的“接地气”的困难和挫折描写。
“凡尔赛”式的炫耀: 喜欢不经意间透露自己的“高大上”背景,例如轻描淡写地提到自己参加的活动、认识的人、拥有的物品等,而这些信息又难以被普通人验证。
对院校的模糊或选择性强调: 有些人可能会模糊自己具体在哪所学校,或者只强调“某某名校”,而不提及具体名称,或者在谈论海外生活时,经常泛泛而谈,缺乏对具体城市、校园生活、学习方式的深入细节描述。
对国内教育的贬低: 为了衬托自己的留学经历,可能会过度贬低国内的教育体系、学术水平或同学能力,显得不够客观。
知识的“浅尝辄止”或“空中楼阁”:
专业知识的表面化: 在回答专业问题时,可能停留在一些公开的、容易查到的信息层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一旦被追问细节或遇到更专业的挑战,就容易露出马脚。
依赖“信息搬运”: 很多内容可能是从英文论文、论坛、或者其他留学博主的视频中“搬运”过来的,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整合。
对留学申请流程的过度强调和“经验分享”: 有些人可能在实际留学申请过程中并未成功,但却热衷于分享各种“套路”和“技巧”,并以此为卖点,暗示自己是“过来人”。
行为上的矛盾:
社交媒体的反差: 如果能在其他社交媒体上找到他们的账号,可能会发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照片、信息与他们在知乎上塑造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异。
回避具体问题: 当被问到一些关于签证、学费、住宿等非常具体且需要本人实际经历才能回答的问题时,可能会回避或转移话题。
过度维护人设: 对任何质疑其身份的评论都反应激烈,甚至进行攻击或拉黑,反而显得心虚。

关于“伪985/211学生”:

这类情况可能比假冒留学生更为普遍,因为国内高校的区分相对更直观,但也更容易通过一些方式来“包装”。

信息模糊或误导:
只说“985/211”,不具体说哪所: 比如,在评论或回答中说“我当年XX时候,我们985学校的同学都这样”,但从不提及具体学校名称。
强调“院系优势”而非学校整体: 有些学校可能在某些优势学科上表现突出,而其他学科较为普通。有些人可能会抓住这一点,夸大自己所在院系的强项,同时模糊学校整体的排名和声誉。
“211大学的 संबद्ध院校”或“某省重点大学”的混淆: 有些大学虽然不是211,但其附属学院或曾经是省重点,这些学生可能会在表述中有所模糊,让人误以为是211院校。
毕业证书、学位证的照片处理: 这是最直接的造假方式,但现在越来越难操作,而且一旦被发现后果严重。更常见的是通过模糊处理关键信息来混淆视听。
内容上的“抖机灵”与知识浅薄:
回答问题时,答案过于简单化、套路化,或者只是复述网上的段子。
喜欢评论而非深度回答: 对于一些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可能只给出一个简短的评论,或者只抛出一个观点,而不进行展开。
用一些模糊的“过来人”经验来搪塞: “当年我们都这么做”,但具体是如何做的,却说不清楚。
对信息验证方式的了解和规避:
知道如何通过某些信息(如毕业年份、专业方向等)来“构建”一个看似可信的背景,但又避免透露核心验证信息。
网络上的“同学”可能也是同谋或被欺骗。

总结:

知乎上的“身份造假”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表演”。它满足了某些人对社会认可、优越感的需求,也迎合了部分用户对“高质量信息”的期待。

要辨别这些信息,关键在于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轻易被“头衔”或“光鲜经历”所迷惑,而是要关注其内容的逻辑性、细节的真实性、观点的独特性和深度。同时,多方印证,如果一个人的信息总是模糊不清、前后矛盾,或者过于完美到不真实,就需要引起警惕。

当然,绝大多数在知乎上分享自己名校留学或985/211经历的用户都是真实的,他们分享的内容也为许多人提供了宝贵的帮助。我们讨论的只是其中可能存在的少数“伪装者”,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在任何网络平台上,信息辨别能力都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想知道211有什么好装的。

这个学历在知乎上不被鄙视就不错了吧。

user avatar

装成211是几个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假冒名校留学生和伪985/211学生的确切数量,目前没有公开的数据统计,这个问题也相当复杂,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群体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网络世界,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问答社区,.............
  • 回答
    要精确地说出知乎上看过筷子兄弟《老男孩》这部微电影的人数,坦白说,这是 不可能做到的。原因很简单,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公开的、精确的“看过”计数器来统计用户对特定视频内容的观看量。我们能看到的通常是“赞同”、“感谢”、“评论”以及一些内容创作者可以看到的“浏览量”。而“浏览量”.............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生转行”的讨论确实非常多,这背后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知乎上活跃的医生用户数量本身就难以统计,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明确”转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关于“我认识的医生转行”这个部分,作为AI,我没有主观.............
  • 回答
    知乎上自称年薪百万的人数比例和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量化的问题。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知乎平台的特点与用户画像1. “精英”社区定位: 知乎早期以“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认知群体。这导致平台用户的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 回答
    想在知乎上收获满满的粉丝,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更像是一场精心的耕耘和长期的投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知乎账号真正“活”起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咱们就得聊聊这背后的门道了。第一步:找准你的“地盘”——定位是关键就像你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的知音一样,在知乎上,你得先确定你想成为哪一类人,或者说,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社区里,要说起关于体育明星的讨论,勒布朗·詹姆斯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说是“黑”的声音非常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詹姆斯职业生涯太长了,而且他一直在联盟的顶端,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被关注的程.............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你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电钢琴的“负面声音”,甚至有人会给它们打上“黑”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全是简单的“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音乐理解和乐器追求的差异化观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黑”电钢琴的人群,他们往往是站在什么角度说话的。 传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冯唐的争议,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围绕他个人特质、作品风格以及言论引发的复杂讨论和评价。这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冯唐本人非常鲜明的个人标签,以及他身上自带的那种“争议性”。一、 鲜明的个人标签与争议体质:首先得承认,冯唐这个人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身上有几个非常突出的标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争议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反对中医的声音也相当普遍。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反对中医,得从几个层面上掰开了说,而且这背后牵扯的因素还挺复杂的。首先,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根源性的一点。知乎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聚集了大量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实证科学的逻辑去审视世界。而中.............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关于“最佳阵容是什么”、“詹姆斯比谁强”、“某某球员是否适合小球时代”这类体育话题,特别是篮球话题,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 篮球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与大众参与度: 全球性运动的根基: 篮球,尤其是NBA,拥有全球性的粉丝基础.............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特别是对于长期用户来说,广告确实越来越多了。这就像你走进一家熟悉的店,本来是想找点干货,结果门口、过道、甚至是你想坐的角落,都被各种促销信息和商品展览占据了,让你有点无所适从。首先,从平台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商业化必然的阶段。知乎最初的定位是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聚集了一批对知识有.............
  • 回答
    .......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浏览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中了一个回答,正想去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和其他用户交流一下,结果一点进去,赫然显示“当前内容暂时无法评论”。这种状况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足以引起我的注意,也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番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体验无疑是令人沮丧的。我们打.............
  • 回答
    知乎上年入百万的“白手起家”创业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白手起家” 这词儿,在知乎上,尤其是涉及到创业圈的回答里,几乎是个标签,一个自带光环的标签。它传递的是一种励志故事,一种“我凭本事吃饭”的朴素价值观。但仔细琢磨一下,这个“白手起家”背后,可能藏着好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1. 什么是“.............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