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有这么多人黑冯唐?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冯唐的争议,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围绕他个人特质、作品风格以及言论引发的复杂讨论和评价。这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冯唐本人非常鲜明的个人标签,以及他身上自带的那种“争议性”。

一、 鲜明的个人标签与争议体质:

首先得承认,冯唐这个人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身上有几个非常突出的标签:

“才子”光环与“浪子”人设: 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北京北京》、《万物生长》等,塑造了一个在都市中游走的、充满荷尔蒙和文艺气息的青年形象。这种形象既吸引了一批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读者,也招致了另一批人对其“油腻”、“故作姿态”的批评。
“海归”背景与精英姿态: 他曾在美国获得MBA,曾担任过麦肯锡等知名公司的管理层,这些经历让他自带一种精英光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精英叙事往往会受到审视,一旦被认为带有优越感或脱离实际,就容易引发反感。
大胆出位的言论: 冯唐的言论风格非常直接,有时甚至是粗俗的、挑衅的。他对性、对死亡、对人生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常常是成人化的解读。这种风格有人觉得是真性情,有人觉得是哗众取宠。
跨界与多栖: 他不仅写作,还玩艺术、做公益、上节目,涉猎广泛。这使得他的评价维度变得很多元,任何一个领域做得不够好,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点。

二、 作品风格的争议:

冯唐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是引发讨论的核心。

“少年感”与“油腻感”的拉扯: 很多读者认为冯唐的作品充满了对青春、荷尔蒙的描绘,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种对青春的描绘有时会显得不够真诚,甚至流露出一种“老男人怀春”的油腻感。比如在《大江河》系列中,对人物情感的描写,有人觉得深刻,有人觉得做作。
语言风格的独特性与审美的分歧: 冯唐的语言极具辨识度,他擅长运用新词、俚语、甚至是粗俗的词汇来营造一种独特的语境。这种风格有人爱得不行,觉得鲜活、生猛;有人则觉得是刻意为之,破坏了文学的“高贵感”,甚至带有低俗的成分。他对“俗”的挪用和再创造,是褒是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接受度。
“通俗”与“严肃”的边界: 他的小说有时会涉及一些相对“成人化”的内容,或者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比较赤裸的描述。这使得他的作品介于大众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不同光谱的读者会因此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
对历史和现实的解读: 他的作品,如《北京北京》系列,《大江河》系列,虽然有时代背景,但更多的是以一种个人化的视角去审视和描绘,这种视角是否能引起共鸣,或者是否被认为是“过于主观”、“不接地气”,也是争论点之一。

三、 知乎平台属性与用户结构:

知乎作为一个以“专业”、“理性”著称的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本身就比较多元,但也存在一些特质会放大对冯唐的批评声:

精英化与知识化倾向: 知乎的用户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他们习惯于分析、拆解事物,对内容的逻辑性、真实性和深度有较高要求。冯唐身上那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才子”人设,在他们眼中可能显得不那么真实和深刻。
对“套路”的敏感: 知乎用户对各种“成功学”、“励志学”以及“人设打造”往往比较警惕。冯唐身上的某些标签,如果被认为是通过刻意营销和包装出来的,就很容易招致反感。
“批判性思维”的发酵: 知乎上鼓励批判性思维,当一个公众人物的言行出现争议时,很容易被放到放大镜下进行审视和解剖,并引发出大量的讨论和质疑。
社区的“回声室效应”: 当某个观点(例如对冯唐的负面评价)在知乎上获得较多认同和传播时,很容易形成一种“回声室效应”,让持相似观点的用户更加活跃,从而放大这种声音。

四、 具体引起争议的言论和行为:

除了作品本身,冯唐的一些公开言论和行为也成为知乎用户讨论的焦点:

关于女性的某些评论: 比如他早年的一些关于女性的言论,被一些用户认为带有性别歧视或物化女性的色彩。
对文学或艺术的某些“不敬”的看法: 有时他会发表一些对传统文学观念或艺术流派的颠覆性解读,这触动了一些持有传统观点用户的神经。
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表达: 冯唐本人非常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他对自己的才华和人生有非常明确的认知和表达。这种自信,在一些人看来是魅力,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狂妄自大,尤其当这种自信伴随一些出格的言论时,就更容易被放大。

总结一下,知乎上“黑”冯唐的人,并非简单地“讨厌”他,而是围绕着他身上复杂的个人标签、充满争议的作品风格、以及其言论和行为所进行的多维度审视和评价。

这种评价,既有对其作品艺术性的探讨,也有对其个人品性、价值观念的质疑。知乎的平台属性放大了这种讨论,用户们也乐于将其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公众人物的塑造、文学的边界以及时代审美的变迁。所以,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一种激烈的、多层次的“辩论”。这种辩论的背后,其实是对“冯唐”这个符号背后所代表的某种文化现象、某种生活方式、甚至是某种价值观的碰撞和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边不少女同学,老师都挺喜欢读他的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冯唐的争议,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围绕他个人特质、作品风格以及言论引发的复杂讨论和评价。这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冯唐本人非常鲜明的个人标签,以及他身上自带的那种“争议性”。一、 鲜明的个人标签与争议体质:首先得承认,冯唐这个人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身上有几个非常突出的标签:.............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社区里,要说起关于体育明星的讨论,勒布朗·詹姆斯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说是“黑”的声音非常多。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詹姆斯职业生涯太长了,而且他一直在联盟的顶端,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被关注的程.............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你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电钢琴的“负面声音”,甚至有人会给它们打上“黑”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全是简单的“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音乐理解和乐器追求的差异化观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黑”电钢琴的人群,他们往往是站在什么角度说话的。 传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争议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反对中医的声音也相当普遍。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反对中医,得从几个层面上掰开了说,而且这背后牵扯的因素还挺复杂的。首先,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根源性的一点。知乎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聚集了大量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实证科学的逻辑去审视世界。而中.............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外国中性笔的推崇,以及对国产笔的“差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挺复杂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远不是“国产笔真的不行”这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1. 关于“推崇外国货”这件事,得先认识到几个大背景: 品牌历史与积累: 像三菱(Uni)、百乐(Pilot)、斑马(Zebra)、.............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关于“最佳阵容是什么”、“詹姆斯比谁强”、“某某球员是否适合小球时代”这类体育话题,特别是篮球话题,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 篮球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与大众参与度: 全球性运动的根基: 篮球,尤其是NBA,拥有全球性的粉丝基础.............
  • 回答
    最近刷知乎,经常能看到 Rokid 的广告,主打“国产 AI 智能产品”,看得我有点好奇。这 Rokid 到底是啥来头?吹得这么神乎其神,技术上真有那么厉害吗?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给大家说点实在的。Rokid 的“前世今生”:从 AR 眼镜到全屋智能要说 Rokid,其实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新公司。它.............
  • 回答
    你说到“知乎上一堆怎么和职业的、当兵的、身材壮的等等打架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还顺带提了一嘴,怀疑问这些问题的人是不是都没超过30岁。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不少,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打架”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它的内容来源是五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对龙应台的批评,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思潮的一些角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得承认龙应台的影响力。她从早年的《龙应台的信》开始,到后来的《亲爱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等等,可以说在华人世界里,她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字有力量,.............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在知乎上,你可能会看到“中医粉就是中医黑”这种说法,而且这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和观察。简单来说,这种说法并不是说所有喜欢中医的人都是装的,而是指一部分将中医抬高到不合理、甚至妖魔化科学、贬低现代医学的“中医粉”,他们的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原本可能对中医持观望态度的人,因为反感这种极端化的言论,.............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