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中,赵国留一部分兵力守长平,另一部分兵力采取当年武灵王灭秦计划,会有什么效果?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

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事,配合灵活的游击战术,牵制住秦军主力。同时,另一部分精锐,则可以效仿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雄才大略,组建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甚至是骑兵与步兵相结合的突击部队,直捣秦国国都咸阳,或者选择秦国其他重要的战略要地,进行一场声东击西的突袭。

这并非异想天开。

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极大地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骑兵方面,使得赵国能够与西边的强秦一较高下。虽然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多年发展,军事实力已非吴下阿蒙,但赵国也并非完全没有一战之力。

第一步:坚守长平,消耗秦军

在长平,赵国可以不再一味地与秦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长平险峻的地形,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以逸待劳。赵括可以不再急于求成,而是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利用部分兵力,以坚固的城防和层层递进的防御阵地,配合大量的弓箭手和投石兵,在秦军的进攻下,不断消耗他们的锐气和兵力。

这种战术,类似于后来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但更侧重于“拖”和“耗”。即便不能全歼秦军,也能让他们在长平陷入泥潭,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为赵国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长平地区周边的地势复杂,赵国也可以利用部分精通山地作战的士卒,对秦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袭扰,让他们顾此失彼。

第二步:奇兵出击,直捣黄龙

与此同时,赵国可以将另一部分精锐,尤其是那些机动性强、善于骑射的士卒,组建一支“敢死队”或“突击军”。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必须是一个既有胆识又有谋略的人,而非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

他们将避开秦军的主力锋芒,选择一条隐秘的路线,或者利用秦国边防松懈的时机,绕过秦军的正面战场,直插秦国腹地。

目标一:攻打秦国国都咸阳。 想象一下,当秦军主力倾巢而出,在长平与赵军缠斗之时,一支精锐的赵国骑兵突然出现在咸阳城下,这对秦国的士气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秦国举国上下,必然会将大量兵力调回首都,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这不仅可以极大地牵制住秦国的战略部署,甚至有可能在秦国国内制造混乱,动摇秦国的统治根基。即便无法攻下咸阳,但对秦国的震慑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目标二:袭击秦国的战略要地。 除了咸阳,秦国还有其他重要的粮仓、兵工厂、或者是连接其他诸侯国的战略通道。比如,攻占韩国的某个重要城市,断绝秦韩之间的联系,阻止秦国从韩国获取补给。或者,突袭秦国在河东地区的粮草基地,让秦军在长平无以为继。

可能产生的效果:

1. 打破秦国的速胜计划: 秦国之所以能赢得长平之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对赵国战略误判的利用。如果赵国能采取上述策略,秦国的速胜计划将被打乱。秦军在长平无法迅速击溃赵国,同时又要应对后方的威胁,必然会陷入被动。
2. 分散秦国兵力: 当赵国在长平构筑坚固防线,并利用游击战消耗秦军时,秦国就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来攻克长平。而当赵国的精锐部队突袭秦国后方时,秦国更是不得不分兵应对,其兵力部署将被极大地分散。
3. 提升赵国士气,打击秦国士气: 一旦赵国能在长平坚持住,并且奇兵取得一定的战果,赵国的士气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反之,秦国远道而来,如果长期无法得胜,反而要应对国内的危机,其士气必然会受到打击。
4. 为赵国争取谈判或战略调整的时间: 即使奇兵未能一举摧毁秦国,但它所造成的混乱和威胁,足以迫使秦国重新审视战局,甚至可能主动提出谈判。赵国也能借此机会,重新调集兵力,制定新的战略。
5. 可能导致秦国内乱: 历史上,秦国的强大也伴随着严酷的统治。如果赵国能在秦国腹地制造足够的混乱,甚至煽动秦国国内的反抗力量,也不是不可能。

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当然,这种策略也并非没有风险。

执行难度极高: 组建和指挥一支能够深入敌后的精锐部队,其难度是巨大的。需要极其精良的装备、过人的训练、绝对的忠诚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粮草补给问题: 深入敌后作战,粮草和补给将是巨大的难题。需要有周密的计划,才能确保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孤军深入的风险: 如果后方的坚守部队无法抵挡住秦军的进攻,或者奇兵被秦国主力包围,那么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赵国内部的配合: 这种策略需要赵国君臣上下能够通力合作,尤其是在战略决策和兵力调动上,需要高度的默契。

总结:

长平之战前,赵国如果能够采取“固守长平,侧翼突袭”的策略,其效果很可能是能够极大地改变战局。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策略,更是一种将军事、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相结合的战略。这种策略,虽然风险与收益并存,但相较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和一味的主动出击,它无疑为赵国提供了一条更有可能避免惨败的道路。

这是一种对军事力量的更灵活、更具创造性的运用,是吸取了过往经验,并且敢于打破常规的战略。当年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崛起,如今,赵国如果能够再次拿出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历史的篇章或许会因此改写。

当然,历史的洪流难以逆转,我们只能从这些假设中,看到那些错失的可能,以及赵国在那个关键时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 @王靖海 大佬所提到的,这个计划可能是个政治声明之外,我们退一步考虑,军事上这个计划也不太具有可实施性。

我家就住在赵武灵王规划的灭秦路线上

但我可以说

别说长平分兵,就是赵武灵王自己,对这个计划恐怕也没什么把握。

我家在今西安城正北,黄土高原在陕西境内的南端边界处。恰是陕北南下通往关中平原的唯一通道。

陕北高原2000年前是不是如今天一般的水土流失并不重要,地形变化不会太大。

要从陕北到长安,这中间的路途并不是开阔的大道,而是漫长狭窄的峡谷,而其中当时能够供大军行军的,只有图中沿着黄陵宜君,出三原平原这一条。

而这一条道,最宽阔处不过一公里,最狭窄处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地险的典型例子,是位于宜君南部的雄关金锁关,在宋代时被刻字“雄关天堑,鹰鹞难飞”,明代被又刻字“榆塞秦关咽喉要地。”


而根据我读的本地县志记载,这座雄关至晚在战国时期已然存在。金锁关有秦国士兵翁仲的立像,翁仲是秦国在金锁关的守将,因为翁仲身形巨大,善投巨石,匈奴人很畏惧他,当地人便在关城上立下其石像以震慑匈奴。

这还只是路途上的一道关卡。延安和榆林所在的广大陕北地区,无论在2000年前还是现在,都不是产粮区,开发程度极低,而且长达五六百公里。就算让赵军突破了秦国九原云中的防线,他们也很难穿越这个地区。

中国封建历史那么长,除了已经占据一部分陕北的匈奴试图偷袭甘泉宫外,几乎没有军队愿意走这一区域。哪怕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军队,南下攻金也选择了从西边甘肃庆阳入手(还被挡住了)。

所以,赵军想要突破这里,并不比正面突破长平简单多少。

这也应该是秦国在这里“防御空虚”的原因。毕竟,以金锁关之险,即使扔石头也能挡住千军万马。

user avatar

有关赵武灵王的灭秦计划:

一种可能,是赵武灵王真想通过这种大迂回灭了秦国;

另一种可能,赵武灵王以此警告秦廷——赵国不是隔着韩国就没法还手,你天天跟齐国勾三搭四的,惦记着出卖我之前最好还是先想清楚。

以上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看你更容易接受两种。


有关长平之战的大环境:

一种可能,是这场战争就是秦、韩、赵三国之间的事,其他诸侯国完全没兴趣;

另一种可能,是这场战争牵连着所有诸侯国,魏、楚、燕、齐都在磨刀子,只是现在还没表现出到底去捅谁。

以上两种可能性……有一种应该完全不可能存在,你觉得哪一种都行。


捋清楚这两件事,题主的规划应该就没有什么可行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篠合战的胜利,让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铁炮队名声大噪,也确实让他们尝到了火器在战场上的巨大威力。但这种战术的成功,并非是万能的,它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手取川之战中,同样的套路就难以复制了。首先,我们得明白,长篠合战的胜利,其关键在于织田军凭借数量庞大的铁炮,通过严密的战术配合,在有利地形上,对.............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