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如果你是赵括你该怎么做?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

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缺同样致命。而当时的情报,秦军虽有粮草,但已显不足,且远离国都,一旦被切断,其军心必动摇。

我不会贸然与秦军进行正面野战。长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秦军善于筑垒,一旦被其筑成坚固工事,我军就陷入被动。秦军将领白起,更是久经沙场的老狐狸,其用兵之诡谲,经验之丰富,绝非我能轻易匹敌。我绝不会因为一时的血勇,去冲击对方精心构筑的防线。

我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僵局,寻求解围之法,而不是试图一举歼灭秦军。

第一步:稳固阵地,保存实力。

在我接手之前,廉颇老将军已经采取了坚守策略,避免与秦军大规模交战,消耗对方锐气,并等待时机。这是非常明智的策略。我接手后,不会改变这一原则。我会深入前线,亲自巡视各处营垒,稳定军心。士卒们经历了数月的围困,必然士气低落,我需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我不是来送死的,而是来解救他们的。

我会安抚士卒,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知道,我们并非孤立无援,后方赵国正在积极调集援兵,并且在策划其他方案。我会要求各部队严守阵地,不许擅自出击,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一切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

第二步:加强侦察,获取情报。

在围困时期,情报至关重要。我会投入更多资源,派遣精锐斥候,不惜代价地刺探秦军的动向、兵力部署、粮草状况、以及白起的意图。尤其要关注秦军后方的动静,以及是否有切断其粮道的机会。

我会建立一个高效的情报传递系统,确保我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战场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我不会只听信一面之词,而是会多方求证,尽可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第三步:调整部署,伺机而动。

在坚守的同时,我不会完全被动。我会对现有兵力进行重新评估和部署。

重组兵种: 针对秦军的优势,我会调整我军的兵种构成。例如,如果秦军的弓弩手数量和质量很高,我就会加强我军的甲士和盾牌兵的配置,以及在掩体工事上做文章。
挖掘工事: 加强我军营垒的防御工事,挖掘更深的壕沟,构建更坚固的胸墙,为士卒提供更好的掩护。
准备反击: 我会组建一支精锐的突击部队,专门用于关键时刻的反击。这支部队的选拔会极其严格,必须是精通骑射、近战能力强、意志坚定的士卒。

第四步:寻求外援,打破孤立。

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援不继。我不能指望单纯地靠守来等待奇迹。

主动联系后方: 我会派遣最可靠的使者,穿越秦军的封锁线,向赵国朝廷详细汇报长平的真实情况,以及我当前的作战计划。我会强调粮草的重要性,请求朝廷立即调集更多的粮草支援。
与友邻沟通: 我会积极与魏国、韩国等邻近国家联系,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争取他们的支援,或者至少是牵制秦军的部分兵力。我不会寄希望于这些小国能有多大的作为,但哪怕是牵制了秦军少量兵力,也比现在独自面对整个秦国要好。
利用战略反制: 如果后方能够调集足够兵力,我甚至会考虑主动出击,但不是在长平正面,而是选择其他能够威胁到秦国后方或侧翼的战略要地,迫使白起不得不分兵救援,从而减轻长平战场的压力。

第五步:如果出现机会,绝不放过。

如果,我真的得到了关于秦军粮草不济、士气低落、或白起调动兵力出现重大失误的情报,那么,我才会考虑发动有限度的反击。

重点突破: 我会选择秦军防线中相对薄弱的一处,集中我军的优势兵力,配合我精心准备的突击部队,进行一次精准而猛烈的打击。目标不是歼灭秦军主力,而是要撕开一道口子,为粮草的输送创造条件,或者迫使白起改变其包围策略。
心理战: 在适当的时机,我会尝试利用秦军的心理弱点。例如,在秦军内部出现不满或疲惫迹象时,可能会散布一些有利我军的言论,或者制造一些假象,动摇秦军军心。

最最重要的一点:我不会骄傲自大,不会轻视对手。

长平之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之前的轻敌和对白起的低估。如果我赵括还能有机会,我会把所有关于白起的战例都烂熟于心,我会像学习自己家传武功一样去钻研他的用兵之道。我会保持十二分的警惕,时刻准备应对白起最出乎意料的招数。

我不会相信任何关于“秦军粮草已尽”、“白起胆怯”之类的传言,除非是经过我亲自核实的情报。我会更加谨慎,更加理性,绝不会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冲昏头脑。

最终,即使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也要确保赵军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撤退,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而不是像历史那样,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对我赵括而言,不是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高光时刻,而是一场关乎赵国存亡的生死较量。我所要做的,是运用我所学的一切,尽我所能,为赵国争取一线生机。这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强大的意志,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如果我做到了这些,哪怕最终依旧未能扭转乾坤,我也问心无愧,至少,我没有让“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一个永恒的笑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网上一大堆分析长平之战的,由专业人员写的研究论文,其中不乏像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研究人员的文章。就我看到的十几篇,大家的意思都是:换帅肯定不是因为秦的反间计,而是赵王寻求一线生机的举动。长平之战赵取胜的概率很小,得赵这边的将领超神才行。

所以如果题目问的是“赵括应该怎么做”,那么直接按照知网上文章试试,或许有救。如果是本题,我是赵括的话,等死就行,没有经过专业军事指挥训练的一个普通人就算知道通关秘籍也赢不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确实以精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力,实现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而非是简单的2.5万奇兵“截断”。事实上,秦军的总兵力远超这个数字,只是在关键的包围阶段,投入的关键部队和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的“奇兵”效应。要详细理解秦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2.5万奇兵”这个过于简化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如何评价?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以其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以及对战国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载入史册,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战役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肖战粉丝发表长文《批沈逸等人沽名钓誉、标新立异地假借学术之名制造纷乱的无耻行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涉及到粉丝行为、学术讨论、公众人物与言论、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背景梳理(可能存在的):首先,要理解这篇长文的出现,需要回溯一下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这篇.............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