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如果不用赵括,赵王如何能打赢?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

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形势并非完全绝望。虽然前期的赵国军队有些被动,但赵孝成王也曾派遣老将廉颇率军迎敌。廉颇的策略是稳固防守,利用长平地形,消耗秦军锐气。他深知秦军久经战阵,粮草充足,而赵军远道而来,补给相对困难。廉颇的战术是正确的,他通过筑垒坚守,避免与秦军正面硬碰硬,就是要拖垮秦军的士气和物资,等待赵国国内援军和后勤的到位,寻找最佳的反击时机。

然而,赵王迁却被朝中一些主张速胜的大臣蛊惑,他们认为廉颇的稳健战术过于保守,不能够迅速取胜,甚至担心廉颇会与秦国议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赵王迁犯下第一个致命错误——换帅。如果赵王迁能够坚定地相信廉颇的判断,继续支持廉颇的防御策略,那么长平之战的走向很可能会完全不同。廉颇有丰富的战场经验,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如何在这种胶着战中稳扎稳打,如何抓住秦军暴露出来的弱点。他懂得“彼可而进,不可强进”的道理,也明白“兵贵胜,不贵久”并非要盲目求快,而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致命一击。

假设赵王迁没有更换廉颇,而是继续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廉颇会怎么做?他会继续他的既定策略,坚守阵地,用工事消耗秦军,同时积极调动国内资源,加强后勤补给,并考虑在侧翼或者后方寻找可以牵制秦军的力量。赵国的国力在当时虽然不如秦国,但仍然是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如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战略部署,而不是被仓促的换帅打乱节奏,情况会好很多。

再退一步,即便赵王迁确实觉得需要调整,那么选择谁来接替廉颇,也至关重要。一个更合适的选择,应该是那些在军中有威望,且有实战经验的老将。例如,赵国的其他名将,例如扈辄,或是其他在诸侯国中有良好声誉的将领,如果能够被延揽,并给予足够的信任,配合廉颇的既定战略,或许也能取得不俗的成绩。哪怕不是名将,但只要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能够理解并延续廉颇的战术思想,也不会像赵括那样,完全改变部署,打乱军心。

最重要的,是赵王迁的决心和定力。长平之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对抗,也是一场意志的比拼。如果赵王迁能够顶住朝臣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战略判断,不被秦国的离间计所动摇,那么他就能避免最糟糕的局面。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离间赵王迁和廉颇,正是抓住了赵王迁年轻、易受蛊惑的弱点。如果赵王迁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廉颇的战术具有长远价值,并且理解军事决策需要的是稳定而非摇摆,那么他就能拒绝换帅的提议。

总而言之,如果赵王迁能够信任并支持老将廉颇的坚守策略,不被朝臣的急功近利所裹挟,同时保持对秦国离间计的警惕,不轻易更换主帅,或者即便更换,也选择一个有经验、能延续原有战术思想的将领,那么赵国并非没有赢下长平之战的可能。胜利的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战略,保持军心的稳定,以及君王自身的决断和定力,而非一味地追求速胜,更不能在关键时刻被不当的人选所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意思。当时的大背景大致是:赵括刚被派出去的时候,整个赵军稍挫锋芒但是基本盘还在,主力具备跟秦军一战的实力。廉颇坚壁清野,待机而动的战法是最符合赵国实力的。赵孝成王急于求胜才让赵括去替换廉颇,然后要求赵括主动出击、速战速决。

只从赵括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他有如下操作方可实现利益最大化:

1、欣然领命,当面承诺赵王会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但是要求赵王将廉颇留在军中,并派蔺相如随赵括前往前线。

2、礼遇廉颇,让廉颇既有面子也有里子,让廉颇在军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任何军事决策都须经过与廉颇商议后再做出,如果实在无法调和就请蔺相如出面斡旋(从史书中看,廉颇只服蔺相如)。

3、将前线困难状况完整汇地报给赵国最高决策层,并告知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之战法不可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总之就是找各种理由不执行赵王的错误决策。

4、外交策略须重新调整,向外界营造出即将跟秦决一死战事态,跟秦没有任何谈判缓和的空间,想尽一切办法获得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其他国家不派军队就算了好歹也搞点粮食来抗秦。

5、大军主力任然坚守不出,只派小股部队骚扰秦军补给线。及时准备好退兵路线,整个上党地区不要也罢,保存有生力量最为要紧。

6、最重要一点,在国际上没有其他国家直接大规模军事援助的情况下绝对不要主动出击,这个时候单挑愤怒的秦军绝对是作死。

总体操作的核心思想:上策:守住现有阵地,疲敝秦军,伺机骚扰。中策:且打且退,缓慢放弃阵地,逐渐消耗秦军。下策:主动放弃阵地,大军退至赵国重要都市,依托城池打城市保卫战。下下策:主动出击,决一死战,拼个鱼死网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确实以精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力,实现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而非是简单的2.5万奇兵“截断”。事实上,秦军的总兵力远超这个数字,只是在关键的包围阶段,投入的关键部队和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的“奇兵”效应。要详细理解秦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2.5万奇兵”这个过于简化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如何评价?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以其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以及对战国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载入史册,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战役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肖战粉丝发表长文《批沈逸等人沽名钓誉、标新立异地假借学术之名制造纷乱的无耻行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涉及到粉丝行为、学术讨论、公众人物与言论、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背景梳理(可能存在的):首先,要理解这篇长文的出现,需要回溯一下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这篇.............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