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韩信,结果会怎样?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一个名字从绝望中被唤醒——韩信。彼时的韩信,或许还在汉中受辱,或是刚刚崭露头角,但他身上所蕴含的军事才能,绝非赵括可比。

一旦韩信临危受命,他绝不会像赵括那样,轻率地改变赵奢、廉颇精心布置的防御体系。赵括一到前线,便急于求成,主动出击,将赵军的优势拱手相让。而韩信,则会以他老辣的眼光审视整个战局。他深知,秦军兵强马壮,锋芒正盛,硬碰硬绝非明智之举。

韩信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巩固防线,并伺机而动。他会继承廉颇“固守待援”的战略,但在此基础上,会加入他独有的战术智慧。他不会简单地被动挨打,而是会充分利用长平地区的地形,布下精妙的陷阱。他会命令部队就地取材,构筑坚固的营垒,加深战壕,层层设防,让秦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同时,韩信也会像他后来在垓下之战中所做的那样,对敌军的心理和行动规律进行精准的分析。他会敏锐地察觉到白起用兵的锐气和可能的冒进心理,并据此制定反击计划。他不会轻易暴露赵军的主力,而是会采用“疲敌之策”,不断地派出小股精锐部队,骚扰秦军的粮道,袭击其薄弱环节,让秦军时刻处于戒备和疲惫之中,消耗其士气和兵力。

而赵国朝廷,在韩信的统帅下,也会因为他对战局的清晰判断和稳健指挥,逐渐稳定下来。他或许会向赵孝成王和赵太后进言,强调坚守的重要性,并请求朝廷全力支持前线,无论是在兵力调动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要不遗余力。他更会严厉整顿军纪,提升士气,用他的个人魅力和过人的智慧,凝聚起赵军将士的斗志。

在韩信的指挥下,长平之战将不再是赵军单方面被动的挨打。他会像当年在韩信背水一战时那样,将自己的部队置于绝境,但同时也是绝佳的突击位置。他可能会在秦军发动大规模攻势时,突然从侧翼或后方发起致命的反击,利用他善于“出奇兵”的特点,在最意想不到的时机和地点,给秦军以重创。

例如,他可能会故意在某个区域佯装溃败,诱使白起调动主力进行追击,然后在一个精心挑选的有利地形,比如狭窄的山谷或者易守难攻的坡地,设下埋伏,将秦军主力分割包围,并用远程弓弩部队进行打击,再以骑兵和步兵发动猛烈反攻。这样的战术,正是韩信所擅长的,也是他能够以少胜多,成就辉煌战绩的关键。

如果韩信能够成功运用这些策略,长平之战的结局很可能会彻底改写。他或许能够击溃白起,粉碎秦军的攻势,甚至可能重创秦军,为赵国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即使不能一举歼灭秦军,他也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赵军的实力,避免赵国遭受灭顶之灾。

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韩信代替赵括出现在长平战场,赵国的命运将不再是悲剧。他那纵横捭阖的军事才能,将为赵国带来的是希望,是反击,而不是白起所指挥的那场令人心悸的屠杀。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在于兵力多少,更在于指挥者的智慧与决断,而韩信,无疑是那个能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国家间的战略决战,绝对不是由一两个将领来决定走向的。在赵括来到长平之前,廉颇为主将。不能说秦军惧怕廉颇,只是秦国高层考虑到面对廉颇自己的损伤会被最大化,于是使出了反间计,让赵国高层做出了临阵换将的决策,这是秦国决策层政治水平极其成熟的体现。

反观赵国这时候受限于国力,无法支撑廉颇的战略防御决策,再加之秦国的反间计,于是让赵括去了前线。只要这个大格局不变,赵军换谁来都是白搭。假设这时候韩信来了,秦国的决策层不会再用一次反间计吗,赵国不会把韩信给换回去?

另外就战术层面而言,赵军的后勤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韩信的战术选择已经不多了。如果他同样被迫出击,那白起可不是成安君陈馀,绝对不会犯那种低级错误。韩、白相遇,两人之间的水平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决定战争走向的应该是整体国力和背后老大的支持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确实以精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力,实现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而非是简单的2.5万奇兵“截断”。事实上,秦军的总兵力远超这个数字,只是在关键的包围阶段,投入的关键部队和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的“奇兵”效应。要详细理解秦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2.5万奇兵”这个过于简化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如何评价?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以其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以及对战国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载入史册,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战役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肖战粉丝发表长文《批沈逸等人沽名钓誉、标新立异地假借学术之名制造纷乱的无耻行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涉及到粉丝行为、学术讨论、公众人物与言论、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背景梳理(可能存在的):首先,要理解这篇长文的出现,需要回溯一下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这篇.............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