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如果赵国坚持用廉颇,是否能抵御秦国,让白起无功而返?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

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赵国,虽然出了赵括这样“纸上谈兵”的将领,但军队的士气,将士们的悍勇,其实并未完全消磨。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名将,深知秦军的凶猛,也清楚赵军的劣势。他的策略,不是要以弱胜强,而是要以逸待劳,消耗秦军的锐气,等待转机。

具体来说,廉颇的“固守”包含了几层意思:

消耗秦军后勤: 秦国军队的补给线,从咸阳一路延伸到长平,这条线非常漫长。如果赵军能坚守城池,不轻易出战,秦军就必须不断运送粮草。长平地处边境,远离赵国腹地,一旦陷入持久战,秦国的后勤压力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如果在战争初期,秦国尚未完全控制周边地区的情况下。赵军的据守,会让秦军的补给线成为他们最大的软肋。
消耗秦军士气: 秦军之所以强大,除了其军事制度和兵源优势,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进攻的锐气和胜利带来的士气。如果赵军能牢牢守住阵地,让秦军久攻不下,即使秦军在局部有所得,但若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日积月累的消耗战,会极大地打击秦军的士气。反之,赵军的坚守,即便不能获胜,也能维持自身士气,不至于被秦军的攻势彻底压垮。
等待外部援军或变数: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和制衡关系非常复杂。如果赵国能够拖住秦军,不让其快速取得胜利,其他国家(比如燕国、魏国、楚国等)可能会因为害怕秦国的强大,或是看到赵国坚守的决心,而派遣援军,或者在其他战线上牵制秦国。廉颇深谙此道,他的“固守”并非闭门不动,而是为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和外交筹码。
避免决战的风险: 赵括之所以惨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急于求成,主动出击,中了秦国的诱敌深入之计。廉颇的策略,就是要避免这种高风险的决战。他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有利地形上,构筑工事,利用优势兵力,与秦军进行小规模的、消耗性的战斗,逐步削弱秦军的有生力量。

那么,如果真的由廉颇来指挥,能否抵御秦国,让白起无功而返呢?

从理论上说,可能性是存在的。 廉颇是有能力且有威望的指挥官,他并非不知道如何与秦军周旋。他的“固守”策略,并非一味地挨打,而是有节奏的、有策略的防御。如果赵国能够坚定执行廉颇的既定方针,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动摇,而是将战争拖入消耗战,那么白起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白起之“鬼”,在于其“攻”。 白起最擅长的就是通过精准的判断和大胆的决断,在关键时刻给予敌方致命一击。他能够看出赵军的弱点,并且善于利用。如果廉颇坚持固守,白起就很难找到那个“一击致命”的机会。他不能轻易冒险,因为一旦陷入赵军构筑的坚固防线,他的兵力优势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反而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赵国自身的局限性:

国内政治因素: 赵国国内的政治斗局,特别是悼后赵括之母的态度,以及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不信任,是廉颇被撤换的根本原因。即使廉颇在,如果国内政治力量不稳固,或者赵王依旧猜疑,廉颇的策略也未必能得到彻底执行。
赵括的“背锅”: 历史上,赵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替罪羊”的角色出现。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于赵括一人,赵国的整体战略,对秦国的认识,以及对后勤的准备,都有其不足之处。即使廉颇在,也需要强大的政治支持和充足的后勤保障。
秦国的决心和韧性: 秦国能够屡次战胜其他国家,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持久的战争韧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廉颇能够让白起“无功而返”,也未必能彻底击垮秦国。战争可能会演变成更漫长的拉锯战,对赵国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所以,即使廉颇坚持,结果也未必是白起“无功而返”,更可能是:

战线拉长,秦军受挫,但可能仍能寻找到其他突破口。 白起可能不会轻易放弃,他可能会调整策略,寻找赵军防线的薄弱环节,或者在其他方向施加压力。
赵国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 固守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和人力,赵国的国力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战争的结局可能更加扑朔迷离。 也许,赵国能够守住长平,但秦国会转而攻打其他赵国边境城市,或者在战略上对赵国形成更长时间的围困。

总结来说,如果赵国坚持用廉颇,理论上,廉颇的“固守”战术,确实有机会让白起受挫,甚至让他难以实现速胜的目标。 廉颇的智慧在于“守”,在于消耗,在于等待时机。白起则擅长“攻”,擅长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如果赵国能够给予廉颇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并严格执行他的防御策略,那么白起就很难复制他以往的辉煌,长平之战的结果也可能会大不相同,至少不会是赵国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但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往往很难被轻易改变。赵国国内的政治弊病,对赵括的误判,以及秦国的强大国力,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廉颇也许能让这场战争变得更加艰难,让白起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让秦国的战略目标暂时受阻,但要说他能让白起“无功而返”,并彻底改变战国格局,这依然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

我们只能说,长平之战,赵国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廉颇,更是一种理性的、稳健的战略选择。而这份选择,本有机会,让历史,少一份悲壮,多一份坚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廉颇是赵国的宿将也是战国时代的名将,就长平之战那一局而言,我个人觉得廉颇的表现已经是赵军的最优解了。
请看一段《史记》原文: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以上文字表明,当秦、赵两军刚刚开始接触时,赵军一败再败,这说明赵军的实力本来就不如秦军。廉颇面对这一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结合我以逸待劳而后方甚近,敌后方悬远而补给困难的特点,坚壁清野以待秦军,避免与秦军正面硬刚,拖敌以疲饥而后发制人。这种策略就当时情况而言已经是赵军的最佳选择了,毕竟先前的遭遇战中赵军已败,既然打不过那就守,只要能守住赵军就不算败,上党也没完全丢掉。

但是长时期的坚守不出也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的后勤补给能否撑得住。就当时的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而言,秦已有关中、巴蜀沃野而且秦国百姓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被牢牢束缚“耕战”这两个职业上了。反观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很大提升,但是综合国力没有上去,也就是说“胡服骑射”是个偏科型的改革。

廉颇在长平前线选择坚壁清野,稳固防守,企图以拖待变,这样的策略在军事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赵王看来,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如果再拖下去整个赵国就要崩溃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国采取了临阵易帅主动出击的做法,最终赵国惨败于长平。

长平之战廉颇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他作为一个统帅已经在军事上做出了最佳决策。甚至于后来的赵括,我都不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统帅。赵括是带着赵王主动出击的命令来到赵军中接替总司令这一职务的,他非常清楚此事的赵国后勤有多吃紧。他此时除了主动出击没有其他选择了。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白起这样战神级别的对手,所以长平败得如此彻底。

由此观之,像长平之战这样决定国运的大决战,比拼的远远不是战场上的那点东西,更多时候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正是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了赵王焦躁不安临阵易帅,也让赵军在战术上的选择非常狭窄,处于无牌可打的状况。

廉颇在前线的表现,就如同当年在皇马执教的穆里尼奥。面对如何战胜如日中天的巴塞罗那这道无解的题,穆里尼奥虽然解不开,但是他却是解得最好的那个人。廉颇面对无解的长平,也给出了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战法。

老铁们,协作不易,有需求的话就请支持一下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确实以精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力,实现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而非是简单的2.5万奇兵“截断”。事实上,秦军的总兵力远超这个数字,只是在关键的包围阶段,投入的关键部队和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的“奇兵”效应。要详细理解秦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2.5万奇兵”这个过于简化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如何评价?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以其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以及对战国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载入史册,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战役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肖战粉丝发表长文《批沈逸等人沽名钓誉、标新立异地假借学术之名制造纷乱的无耻行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涉及到粉丝行为、学术讨论、公众人物与言论、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背景梳理(可能存在的):首先,要理解这篇长文的出现,需要回溯一下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这篇.............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