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会怎样?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天生的军事奇才,更是一位深谙兵法、善于用人、且具备战略眼光的君主。如果将他置于长平之战的赵国主帅位置,他带来的改变将是颠覆性的,但同样需要前提条件。

一、 李世民的优势与长平之战的契合点:

1. 战略眼光与大局观: 长平之战的背景是战国七雄争霸,赵国最大的战略目标是北抗匈奴,并伺机统一北方。然而,长平之战的发生,却将赵国最精锐的部队拖入了与秦国的消耗战。李世民如果位居赵国主帅,他必然会重新审视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

可能采取的策略:
坚守待援,避免决战: 李世民深知粮草、后勤的重要性。面对秦国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他绝不会贸然与秦军在长平进行决一死战,特别是当国力不如对方时。他更可能采取坚守策略,依托地形,稳固防线,同时向赵国都城求援,积聚力量,寻找有利的时机。这与他历史上善于防守反击的风格一致。
佯攻侧翼,牵制秦军: 他可能会运用灵活的战术,派遣少量精锐部队佯攻秦军侧翼或后方,消耗其兵力,扰乱其部署,为赵国主力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这种“围魏救赵”式的思路,正是李世民所擅长的。
放弃长平,战略收缩: 如果评估认为长平之地不利于持久作战,且秦军来势汹汹,后勤补给难以维系,李世民甚至可能做出一个艰难但明智的决定:放弃长平,将主力部队收缩到更有利于防守的城市或地区,如邯郸,与秦军进行拉锯战,消耗其锐气,同时积蓄力量寻求反击。

2. 用兵之道与临阵应变: 李世民用兵,讲究出奇制胜,善于捕捉战机,且战场应变能力极强。他不会像赵括那样,死守书本上的战术,也不会被一时的战场态势所迷惑。

应对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可怕的将领之一,其“战胜不复,名不录”的风格令人闻风丧胆。李世民深知对手的厉害,绝不会轻视。
情报侦察与战场洞察: 李世民会极度重视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他会仔细研究白起的用兵习惯,分析秦军的兵力部署、粮草情况以及其可能的战术意图。在战场上,他会敏锐地捕捉秦军的细微变化,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灵活的战术部署: 他不会将赵军主力一股脑地压上,而是会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兵力部署。例如,他可能会将主力隐藏在有利地形,待秦军深入后,再予以合围;或者,利用夜色、天气等因素,发动突袭,打乱秦军阵脚。
心理战的应用: 李世民也擅长运用心理战。他可能会通过散布假消息,制造秦军内部的恐慌和猜疑,或者通过一些鼓舞士气的行动,来提升赵军的士气。

3. 知人善任与军队士气: 赵括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实际指挥经验,并且未能充分发挥赵国老将们的经验。李世民则是一位极善于用人的君主。

重用廉颇: 如果李世民临危受命,他最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立即召回被免职但经验丰富的廉颇。廉颇久经沙场,善于防守,其“固垒自守”的策略,正是对付秦军的有效手段。李世民会充分听取廉颇的意见,并与廉颇共同商议对策。
激励士卒: 李世民深知士卒是战争的根本。他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发布军令,来鼓舞赵国士卒的士气,让他们知道这是一场为了国家存亡而战的战役,而不是一个纸上谈兵者的游戏。他会强调团队协作和战场纪律。

二、 即使是李世民,也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变数:

然而,即使是李世民,也并非万能。长平之战的失败,除了赵括的无能,还有更深层次的赵国国情问题。

1. 赵国国力与粮草供给: 长平之战旷日持久,赵国后勤补给线被秦国切断,这是导致赵军最终饿死的根本原因。即使李世民再有能力,如果赵国的国力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消耗战,或者粮草运输线始终无法得到保障,他也无回天之力。李世民可能会想尽办法解决粮草问题,但如果秦国能死死咬住其后勤,并将其完全切断,那么即便李世民也难以改变饿死的命运。

2. 秦国的主帅:白起。 白起绝非庸才,他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顶级名将,其用兵风格残忍而高效。白起对战场的判断和对敌人的压迫能力极强。李世民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同样具备卓越军事才能且冷酷无情的对手。这场对决将异常艰难,即便李世民,也无法保证一定能胜过白起。

3. 赵国的政治环境与决策支持: 长平之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和赵括的母亲(虽然史书描述她不一定能直接影响赵括,但反映了赵国高层决策的随意性)的短视和误判。李世民作为臣子,其策略能否得到赵国君臣的完全支持,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如果赵王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者朝中有人掣肘,李世民的才能也可能被束缚。他需要说服赵王,甚至可能需要赵王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更为稳妥的战略。

4. 战前的战略布置: 赵军已经在长平布阵已久,并且遭遇了一定的损失。李世民接手时,战场态势已经形成,他能做的更多是在既有框架下进行调整和优化,而不是从零开始建立新的战略布局。

三、 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景推演:

情景一:李世民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李世民上任后,立即采取稳健的防御策略,重新部署兵力,并派人绕道运输粮草。他巧妙运用心理战术,瓦解秦军士气,同时利用地形和夜袭等手段,消耗白起。最终,秦军无法攻破赵军坚固的防线,或者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撤退。赵国虽然也损失惨重,但避免了灭顶之灾,甚至可能凭借这次防御战,获得了喘息之机,并对秦国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

情景二:战局僵持,赵国元气大伤但未亡国。 李世民的到来,使得赵军摆脱了赵括的指挥失误,能够进行有效的防御。秦军虽然强大,但面对李世民的指挥,也无法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战局演变成漫长的消耗战,赵国后勤问题依然严峻,但李世民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艺术,勉强维持住了战线,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但赵国国力也因此受到重创,长期无法恢复,可能为日后灭亡埋下伏笔。

情景三:李世民尝试反击,但因后勤不济而失败。 如果李世民判断局势不利于长久坚守,选择主动出击,试图打破僵局。他可能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反击,但由于秦军的强大和赵国后勤的严重不足,这次反击可能无法取得成功。如果这次反击失败,反而可能加速赵军的覆灭。不过,以李世民的谨慎,他不太可能做出如此冒险的举动,除非有十足的把握。

情景四:李世民战略收缩,放弃长平。 面对严峻的后勤和兵力劣势,李世民可能做出战略性撤退的决定。他会将主力部队撤往邯郸等更易守的城市,保存实力,并试图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粮草问题。秦军虽然占领了长平,但未能彻底消灭赵军主力,也无法轻易攻破赵国坚固的城池。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赵国可能因此免于被长平之战一次性消灭。

结论:

将李世民置于长平之战的赵国主帅位置,其结果必然与赵括时期截然不同。李世民凭借其军事才能、战略眼光和用人智慧,极有可能避免赵军全军覆没的悲剧。最有可能的是,他能够将战局引向一个更为稳健的方向,例如坚守待援或战略收缩,从而保全赵国主力,避免国家因此而灭亡。

然而,即便如此,长平之战的胜利天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倾向于秦国。白起的军事才能、秦国强大的国力以及赵国的后勤劣势,都是李世民难以彻底改变的客观事实。李世民或许能改变赵国灭亡的结局,但能否赢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取决于太多复杂的因素,包括赵国君臣的支持、后勤的实际解决能力以及白起本人是否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总而言之,李世民的到来,至少能让赵国避免“纸上谈兵”式的灭顶之灾,将战败的代价降到最低,并有可能为赵国争取一线生机。但要凭借一人之力,扭转整个战国格局下,赵国在国力和战略位置上的劣势,即便李世民,也绝非易事。长平之战,是整个赵国国策和军事体制失误的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主帅个人的失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说别的问题。。白起是真没输过。。。

user avatar

论苟,李世民比廉颇一点也不差,正面打不过的时候,李世民龟上几个月是常规操作。所以说问题不出在李世民比赵括如何,问题出在李世民比廉颇如何。

赵王不允许廉颇苟,所以才把廉颇换了,那么赵王能不能允许李世民苟?怎么可能呢。

所以除非赵王同时换成李渊,否则没有卵用的。

当然你要说李世民在国力兵力全面落后的情况下,野战打的赢白起,反正我是不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确实以精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力,实现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而非是简单的2.5万奇兵“截断”。事实上,秦军的总兵力远超这个数字,只是在关键的包围阶段,投入的关键部队和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的“奇兵”效应。要详细理解秦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2.5万奇兵”这个过于简化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如何评价?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以其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以及对战国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载入史册,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战役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肖战粉丝发表长文《批沈逸等人沽名钓誉、标新立异地假借学术之名制造纷乱的无耻行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涉及到粉丝行为、学术讨论、公众人物与言论、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背景梳理(可能存在的):首先,要理解这篇长文的出现,需要回溯一下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这篇.............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