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会怎样?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天生的军事奇才,更是一位深谙兵法、善于用人、且具备战略眼光的君主。如果将他置于长平之战的赵国主帅位置,他带来的改变将是颠覆性的,但同样需要前提条件。

一、 李世民的优势与长平之战的契合点:

1. 战略眼光与大局观: 长平之战的背景是战国七雄争霸,赵国最大的战略目标是北抗匈奴,并伺机统一北方。然而,长平之战的发生,却将赵国最精锐的部队拖入了与秦国的消耗战。李世民如果位居赵国主帅,他必然会重新审视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

可能采取的策略:
坚守待援,避免决战: 李世民深知粮草、后勤的重要性。面对秦国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他绝不会贸然与秦军在长平进行决一死战,特别是当国力不如对方时。他更可能采取坚守策略,依托地形,稳固防线,同时向赵国都城求援,积聚力量,寻找有利的时机。这与他历史上善于防守反击的风格一致。
佯攻侧翼,牵制秦军: 他可能会运用灵活的战术,派遣少量精锐部队佯攻秦军侧翼或后方,消耗其兵力,扰乱其部署,为赵国主力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这种“围魏救赵”式的思路,正是李世民所擅长的。
放弃长平,战略收缩: 如果评估认为长平之地不利于持久作战,且秦军来势汹汹,后勤补给难以维系,李世民甚至可能做出一个艰难但明智的决定:放弃长平,将主力部队收缩到更有利于防守的城市或地区,如邯郸,与秦军进行拉锯战,消耗其锐气,同时积蓄力量寻求反击。

2. 用兵之道与临阵应变: 李世民用兵,讲究出奇制胜,善于捕捉战机,且战场应变能力极强。他不会像赵括那样,死守书本上的战术,也不会被一时的战场态势所迷惑。

应对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可怕的将领之一,其“战胜不复,名不录”的风格令人闻风丧胆。李世民深知对手的厉害,绝不会轻视。
情报侦察与战场洞察: 李世民会极度重视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他会仔细研究白起的用兵习惯,分析秦军的兵力部署、粮草情况以及其可能的战术意图。在战场上,他会敏锐地捕捉秦军的细微变化,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灵活的战术部署: 他不会将赵军主力一股脑地压上,而是会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兵力部署。例如,他可能会将主力隐藏在有利地形,待秦军深入后,再予以合围;或者,利用夜色、天气等因素,发动突袭,打乱秦军阵脚。
心理战的应用: 李世民也擅长运用心理战。他可能会通过散布假消息,制造秦军内部的恐慌和猜疑,或者通过一些鼓舞士气的行动,来提升赵军的士气。

3. 知人善任与军队士气: 赵括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实际指挥经验,并且未能充分发挥赵国老将们的经验。李世民则是一位极善于用人的君主。

重用廉颇: 如果李世民临危受命,他最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立即召回被免职但经验丰富的廉颇。廉颇久经沙场,善于防守,其“固垒自守”的策略,正是对付秦军的有效手段。李世民会充分听取廉颇的意见,并与廉颇共同商议对策。
激励士卒: 李世民深知士卒是战争的根本。他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发布军令,来鼓舞赵国士卒的士气,让他们知道这是一场为了国家存亡而战的战役,而不是一个纸上谈兵者的游戏。他会强调团队协作和战场纪律。

二、 即使是李世民,也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变数:

然而,即使是李世民,也并非万能。长平之战的失败,除了赵括的无能,还有更深层次的赵国国情问题。

1. 赵国国力与粮草供给: 长平之战旷日持久,赵国后勤补给线被秦国切断,这是导致赵军最终饿死的根本原因。即使李世民再有能力,如果赵国的国力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消耗战,或者粮草运输线始终无法得到保障,他也无回天之力。李世民可能会想尽办法解决粮草问题,但如果秦国能死死咬住其后勤,并将其完全切断,那么即便李世民也难以改变饿死的命运。

2. 秦国的主帅:白起。 白起绝非庸才,他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顶级名将,其用兵风格残忍而高效。白起对战场的判断和对敌人的压迫能力极强。李世民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同样具备卓越军事才能且冷酷无情的对手。这场对决将异常艰难,即便李世民,也无法保证一定能胜过白起。

3. 赵国的政治环境与决策支持: 长平之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和赵括的母亲(虽然史书描述她不一定能直接影响赵括,但反映了赵国高层决策的随意性)的短视和误判。李世民作为臣子,其策略能否得到赵国君臣的完全支持,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如果赵王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者朝中有人掣肘,李世民的才能也可能被束缚。他需要说服赵王,甚至可能需要赵王的支持才能推行自己更为稳妥的战略。

4. 战前的战略布置: 赵军已经在长平布阵已久,并且遭遇了一定的损失。李世民接手时,战场态势已经形成,他能做的更多是在既有框架下进行调整和优化,而不是从零开始建立新的战略布局。

三、 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景推演:

情景一:李世民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李世民上任后,立即采取稳健的防御策略,重新部署兵力,并派人绕道运输粮草。他巧妙运用心理战术,瓦解秦军士气,同时利用地形和夜袭等手段,消耗白起。最终,秦军无法攻破赵军坚固的防线,或者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撤退。赵国虽然也损失惨重,但避免了灭顶之灾,甚至可能凭借这次防御战,获得了喘息之机,并对秦国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

情景二:战局僵持,赵国元气大伤但未亡国。 李世民的到来,使得赵军摆脱了赵括的指挥失误,能够进行有效的防御。秦军虽然强大,但面对李世民的指挥,也无法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战局演变成漫长的消耗战,赵国后勤问题依然严峻,但李世民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艺术,勉强维持住了战线,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但赵国国力也因此受到重创,长期无法恢复,可能为日后灭亡埋下伏笔。

情景三:李世民尝试反击,但因后勤不济而失败。 如果李世民判断局势不利于长久坚守,选择主动出击,试图打破僵局。他可能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反击,但由于秦军的强大和赵国后勤的严重不足,这次反击可能无法取得成功。如果这次反击失败,反而可能加速赵军的覆灭。不过,以李世民的谨慎,他不太可能做出如此冒险的举动,除非有十足的把握。

情景四:李世民战略收缩,放弃长平。 面对严峻的后勤和兵力劣势,李世民可能做出战略性撤退的决定。他会将主力部队撤往邯郸等更易守的城市,保存实力,并试图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粮草问题。秦军虽然占领了长平,但未能彻底消灭赵军主力,也无法轻易攻破赵国坚固的城池。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赵国可能因此免于被长平之战一次性消灭。

结论:

将李世民置于长平之战的赵国主帅位置,其结果必然与赵括时期截然不同。李世民凭借其军事才能、战略眼光和用人智慧,极有可能避免赵军全军覆没的悲剧。最有可能的是,他能够将战局引向一个更为稳健的方向,例如坚守待援或战略收缩,从而保全赵国主力,避免国家因此而灭亡。

然而,即便如此,长平之战的胜利天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倾向于秦国。白起的军事才能、秦国强大的国力以及赵国的后勤劣势,都是李世民难以彻底改变的客观事实。李世民或许能改变赵国灭亡的结局,但能否赢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取决于太多复杂的因素,包括赵国君臣的支持、后勤的实际解决能力以及白起本人是否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总而言之,李世民的到来,至少能让赵国避免“纸上谈兵”式的灭顶之灾,将战败的代价降到最低,并有可能为赵国争取一线生机。但要凭借一人之力,扭转整个战国格局下,赵国在国力和战略位置上的劣势,即便李世民,也绝非易事。长平之战,是整个赵国国策和军事体制失误的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主帅个人的失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说别的问题。。白起是真没输过。。。

user avatar

论苟,李世民比廉颇一点也不差,正面打不过的时候,李世民龟上几个月是常规操作。所以说问题不出在李世民比赵括如何,问题出在李世民比廉颇如何。

赵王不允许廉颇苟,所以才把廉颇换了,那么赵王能不能允许李世民苟?怎么可能呢。

所以除非赵王同时换成李渊,否则没有卵用的。

当然你要说李世民在国力兵力全面落后的情况下,野战打的赢白起,反正我是不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