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用廉颇为将赵国有没有战胜的可能?如果战胜战国形式会有什么变化?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

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

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他确实有可能带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局部甚至战略性的胜利,但并非“稳操胜券”。一旦启用赵括,战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

详细分析:

1. 廉颇的战略核心:固守待援,消耗秦军。
秦军的优势: 秦国拥有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军队组织严密,训练有素,且在对外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由名将白起担任主帅,白起以善于用兵、攻必克、战必胜著称,尤其擅长野战和歼灭战。秦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压力大,长期相持对秦军不利。
赵军的劣势: 赵国虽然在长平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但长平并非赵国的本土,补给线相对较长。而且,赵括的轻敌冒进思想在军中并非孤例,军中存在着一定的浮躁情绪。
廉颇的应对: 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和白起(如果他预料到白起会来)的厉害,他选择了最稳健、最符合赵国当时国情的战略——“坚壁不战,以待其弊。”
固守: 赵军在长平构筑坚固的营垒,以逸待劳,避免与秦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野战,从而减少己方伤亡,消耗秦军锐气。
待援: 赵国将领庞煖已经带领一部分援兵赶到,但廉颇认为兵力不足以与秦军决战。他打算继续固守,等待后方的援军(如燕国、魏国等)到来,形成优势兵力再战。
消耗: 通过长期的对峙,迫使秦军在远离本土的地区消耗粮草和兵力,增加其后勤压力和士气损耗。一旦秦军出现破绽或疲惫,赵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击。

2. 廉颇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防御上的优势: 凭借坚固的营垒,赵军可以有效地抵御秦军的进攻,降低己方伤亡。
消耗上的优势: 秦军远征,后勤补给是其最大的软肋。长时间的对峙,足以让秦军疲惫不堪,粮草供应出现危机。
战略纵深: 赵国国力尚存,后方可以继续调集兵力支援。
政治因素: 廉颇的战略也为赵国争取了政治上的空间,可以与盟国协调,形成合力。

3. 廉颇战略的潜在风险:
士气问题: 长期的“不战”,可能会导致赵军士气下降,尤其是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将领。
秦国反制: 白起并非等闲之辈,他可能会采取其他策略来打破僵局,例如挖沟、围困,或者利用离间计。
后方支援不力: 赵国寄希望于其他国家的支援,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联盟关系复杂,未必能及时有效。

4. “换将”是致命的转折:
赵括的指挥: 赵括是一个书本上的军事理论家,缺乏实战经验。他继承了其父赵奢“纸上谈兵”的名声,但并不具备实际指挥能力。
赵括的错误: 赵括一反廉颇的战略,轻率地放弃坚固营垒,主动出击,将兵力分散,试图与秦军决战。
白起的绝地反击: 白起抓住赵括冒进的致命错误,采取了极其大胆且有效的战术:
佯败诱敌: 秦军假装不敌,故意后退,将赵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
断其后路: 白起派精锐骑兵绕过赵军,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和退路。
围困歼灭: 将赵军团团围住,断绝其粮草,使其陷入绝境,最终全军覆没。

总结: 如果长平之战由廉颇继续主帅,以其稳健的战略,赵军更有可能坚持到秦军粮尽援绝或出现其他破绽。廉颇的策略虽然不能保证赵国“一战灭秦”,但至少可以避免全军覆没的惨败,甚至有机会消耗秦军主力,为赵国争取喘息之机,甚至取得局部胜利。然而,一旦赵括继任,其战略的错误将给秦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歼灭机会,最终导致了赵国国力的重创。

二、 如果赵国战胜长平之战,战国形式会有什么变化?

假设廉颇继续主帅,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例如成功地击退了秦军的进攻,或者消耗了秦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甚至俘获了部分秦军,其对战国格局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1. 秦国遭受重创,攻势受挫:
战略优势丧失: 秦国一直在积蓄力量,准备一举吞灭六国。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道路上的关键一战,如果失败,秦国将遭受重大损失,其东进的战略攻势将受到严重阻碍。
国力消耗: 秦军在此次战役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如果战败,将意味着兵力的损失和巨大的经济消耗,这会严重削弱其继续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士气打击: 面对白起这样的名将,如果秦军遭受大败,其国力和军心都会受到严重打击,短期内难以恢复。

2. 赵国地位大幅提升,成为新的霸主候选者:
军事威望大振: 成功抵挡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尤其是如果能重创秦军,赵国将成为当时唯一能够抗衡秦国的军事强国,其国际声望将达到顶峰。
巩固北方霸主地位: 赵国本来已经是北方最强的国家,长平之战的胜利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影响力。
吸引盟友: 其他国家会更加倾向于与赵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例如,燕国、魏国、齐国等在秦国强大时都曾感到威胁,可能会进一步加强与赵国的联系。

3. 六国格局重塑,形成反秦联盟的可能性增加:
联盟动力增强: 秦国一直以来都是其他六国的共同威胁。赵国的胜利会给六国带来希望,促使他们更有动力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反秦联盟。
策略调整: 其他国家可能会调整其对秦国的策略,从观望、观望甚至暗中勾结秦国,转变为积极的抵抗和围堵。
韩魏地位变化: 原本夹在秦赵之间的韩魏,可能会在这场反秦联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或者成为被争夺的对象。

4. 统一进程被打断,战争进程可能延长:
秦国统一战略的延缓: 秦国的统一进程很大程度上是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往无前的进攻。长平之战的失败将迫使秦国重新评估其战略,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恢复实力。
新的均势出现: 如果赵国能够趁势而起,与其他国家联合,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均衡的六国与一国的格局,战争将不再是秦国单方面的碾压,而是长期的拉锯战。
其他国家崛起机会: 也许其他国家有机会在秦国衰弱的间隙中发展壮大,改变原有的实力对比。

5. 政治和经济影响:
赵国国内稳定: 军事上的胜利通常会带来国内的稳定和繁荣,赵国可能会迎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经济交流变化: 战国时期的经济交流也会受到影响,赵国作为新兴的霸主,其经济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

具体假设的几种可能情景:

情景一:赵国在长平重创秦军,但秦国仍有实力,只是攻势受挫。
秦国会暂时停止大规模东进,转而巩固边疆,并可能在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
赵国则会利用这一机会,加强自身建设,并积极联合其他国家形成反秦联盟。
战国历史将进入一个“秦赵对峙”的长期阶段,其他国家在其中寻找平衡点。
可能出现“合纵”策略的有效实施,多次挫败秦国的进攻。

情景二:赵国在长平全歼了白起率领的秦军主力。
这将是秦国最严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动摇秦国的统治根基。
秦国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恢复元气,统一六国的进程将被彻底打断,甚至可能走向衰亡。
赵国将成为唯一能够与其它五国抗衡的超强力量,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北方,并进而威胁到中原地区。
历史将可能出现“赵国统一中国”的剧本,或者至少是“赵国主导的东方联盟”与衰弱的秦国之间的拉锯。

情景三:赵国在长平取得优势,但未能彻底击垮秦国,秦国也未如历史上那样获得决定性胜利。
双方可能就长平地区展开长期的争夺,消耗巨大。
其他国家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渔翁得利,或者选择一方站队。
战国统一的进程会变得更加漫长和复杂,各个国家的兴衰起伏会更加明显。

结论:

长平之战如果由廉颇指挥,赵国战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其战略的正确性远高于赵括。如果赵国能够获胜,战国形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的统一进程将被严重阻碍,赵国将成为新的霸主,六国形成反秦联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战国争霸的格局将重塑,甚至可能改写中国历史的进程,秦国统一中国将不再是必然的结果。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取决于一念之间,一将之勇或一将之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原答主更新了他的答案,专门说了他对两国是否缺粮问题的看法,那我也就专门说说我的看法。原答主“因为如果赵国缺粮,必定会是较大程度的饥荒,而不可能不引起重视,怎么会没有留下任何纸张文字?”太令人费解,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饥荒”和“缺粮”是有着根本性差异的两个概念,赵国是否缺粮和赵国此年是否饥荒是毫无干系的两件事。战国到秦汉军队粮草供应依靠的都是普遍设置的粮仓,秦国有太仓,敖仓等大粮仓,在每个重要城池都设有专门的仓储,赵国也应如此。赵军乏食,自然是因为仓储粮草已经用尽,这和民间因灾异带来的饥荒断无关系。而《赵世家》所载“六年,大饥”的原因是前一年的大地震。地震导致田地庄稼死亡,引发饥荒。当然兵乱也可以带来饥荒,但只会影响到战区人民。此时秦赵的交战局限于长平一地,又怎会影响赵国本土?赵国人民的粮食来源是交完赋税的余粮,断无饥荒的可能。如果没有饥荒,仅仅是军队乏食,那不被史官所书也很正常。更何况赵国史料本来就少的可怜,脱漏军队断粮之事又有何奇怪?

根据原答案的逻辑,赵国不缺粮的判断依据是于史无据,秦国缺粮的依据是有《吕氏春秋》和明清地方志证实的,那么我们来看看具体是怎样的。首先考察赵国史料,无非举出《赵世家》的记载,我们知道原答案的一个逻辑是《赵世家》未载缺粮一事,那么根据对等原则,也应该看看《秦本纪》怎么说的。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更是对缺粮之事只字未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不正常的现象?答案是否定的。要之太史公作本纪,世家的目的是记述各家政权的历年大事,本质上是编年表格的形式,对于某场战争的细节采取忽略简直是不能再正常的事了,拿《赵世家》恐怕得不出什么有益的结论。再看看”证明秦国缺粮“的史料。第一条就是武安君白起的话,所谓”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句话中的“国内空”只是形容秦国在长平之战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损耗,就算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指的也是人力,根本和粮食没有关系。另外,明清地方志的记载更成问题,因为首先隔了两千年的地方志的材料可信度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须知地方志成书都很晚,记述早期历史靠的无非是当地口口相传的传说,长平地区关于长平之战的民间传说多如牛毛,其中很多甚至都类似儿戏,比如高平有“三甲”的地名,据传说来源是廉颇被赵括换下后回邯郸经过此处,将头盔,铠甲和战鞋脱下扔在此。再如当地有“王何”地名,据说是赵军突围失利后互相惊慌的询问“王师何如”的地方,当地地名“换马”也传说是廉颇回邯郸时换下自己宝马之处。以上这些传说多可笑无稽,牵强附会,而多被地方志所载,这样的材料又怎能轻易相信?总而言之,唯一可信的材料只有《吕氏春秋》的记载,而赵国在世家列传中不见缺粮记载这一事实也可套用在秦国身上,秦国缺粮之所以有证,还是因为秦的史料较为充分,有《吕氏春秋》等书的记载。在这里赵国史料之不足时无论如何不能成为立论的依据的。更何况赵国乏食也并非不见于史料,除了原答主自己提到的《战国策》记载,还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此处记载颇为分明,明确了长平之战期间赵国缺粮,又怎么能说没有记载呢?(再补:写完后又看了一下

@赵简子

的解释,发觉时间点上似乎确实是我定错了。之前没有注意到“齐王建六年”这一记载,这一史料的实际发生时间当在长平之役次年。但是这亦不合于原答主的结论,因为原答主论述中提到缺粮时间,主要为了论证如果以廉颇的方法继续死守,赵国会占优势。可是我们发现到了第二年赵军即使固守邯郸依然出现了缺粮的问题,而邯郸相对长平后勤压力又要小得多,这证明如果长平之事持续到前259年,即使此前赵军真的没有缺粮,到此时也会乏食,那么赵军又有何优势可言呢?)“

至于粮道问题,赵简子答主又提到了存在一条由赵国本土向长平战场输送粮草的粮道,依据是《白起王翦列传》中”赵军分为二,粮道绝“以及”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的记载。赵军当时仍有运粮的通道固然不存在任何问题,可是这并不能说明此时的赵国不缺粮食。因为根据所有提到秦国缺粮的史料,也看不出前线秦军已经断粮。我认为,真正处于断粮境地的军队只有被白起围困于长平谷地的赵括军,史记明确地说: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可见一支军队在断粮的情况下是撑不了两个月的。根据此前双方对峙的情况看,秦赵的前线部队都不存在乏食的情况。但是这不代表秦赵两国都不缺粮,正如赵简子提到的,《吕氏春秋》说秦国内粮食殆尽,这必然指的是秦国官方储存的粮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但这情况绝对没有严重到直接影响前线将士的吃饭,否则秦军也会在俩月之内溃败。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缺粮,应该指的是国家总体的仓储情况,而非前线军人短期的使用情况,所以赵军粮道的存在亦不能证明本国不存在缺粮的危机。

再就历史研究的原则提醒一下,所谓“谁主张谁举证”在历史研究的语境下是说不通的。谁主张谁举证只适用于法庭审判,目的是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从根本目的上就和史料研究走的不一样。在此问题的探究中,赵国是否缺粮是一个画问号的句子,它并不尊从法庭原则,而是尊从逻辑原则,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不应该仅仅因为史料原文未载就轻易认定赵国不缺粮食,这和法官根据证据不足宣判被告无罪是两个完全无关的逻辑指向。当然,反过来轻率的得出相反的结论也一样是无理取闹,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学家在很多问题上只能采用模棱两可或猜测式的叙述而非一棒子打死的判断。

以下是原答案:

反对一下

@赵简子

的答案。该答案用到了不少史料和近人研究著作,却无一条能够证明自己的立论,更何况在引史料过程中还犯了不少混淆视听的错误,不得不指出。

照例就事论事,只批判不准确的答案,不牵扯人身。关于题目的最终结论先不给出,只就具体史料的使用和理解问题提出看法。

该答案的一段:

秦国会被削弱,而秦国耕战制度讲究的是以战养战,连续不断的进攻,得到大量土地和人民,再归纳到耕战体制之下,进一步养出大量精良的战斗力。而这种良性循环一着不慎,则会引发恶劣的后果,轻则统一进程拖慢数年乃至数十年,重则会导致秦国国力的极大亏损,甚至有可能被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邯郸保卫战秦国也是失败,而且只是溃败,只有少量部队成建制的被歼灭或者投降。即使如此,再等到秦国攻灭邯郸也已经是三十多年之后了。

这段论述本身缺乏统一的逻辑。说秦国的耕战制度,一定要对秦国的官社经济体制有概念吧,所谓“耕战”,无非是在政府统一授田的大体制下,以军功爵为标准确定土地分配的数量,这一制度张金光先生在《秦制研究》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这一制度直到西汉初年仍在实施,张家山汉墓竹简中的《二年律令》记载了惠帝二年吕后主政时期的军功土地分配制度,其制度与秦制如出一辙。更何况秦代军功爵位授予标准严格,开始赐爵的最低标准是“五甲首而隶五家”,授爵严格程度远高于汉文帝之后的汉代,在秦国军功爵仍然是稀罕物,这和文帝之后汉代赐爵益滥的现象是完全不同的。按照秦制的标准,无爵位的庶民皆赐田百亩,数量依爵位增加。一旦受田者死亡,国家就回收该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因此,秦制的“耕战”虽然是对外扩张的驱动力,但本质上不存在依赖扩张的问题,所谓“以战养战,不断进攻”实在是无根据之辞。更何况邯郸之战秦军败绩后阻碍秦国在短时间内统一的是长期作战消耗掉的资源和联军紧随而来的打击,这和秦国体制内在可以说毫无关联。

该答案对于秦赵长平之战的过程叙述基本是正确的。杨宽先生在《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一文中对长平之战诸事的时间解释是:

重点在于白起王翦列传中分写的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和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的两次秦攻长平实际上是同一件事,这件事开始于昭王45年秦攻韩,秦赵两军相距,在47年四月之后战况激烈化,这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原答案中“秦军一直以来都靠着勇猛果敢而称雄。战争初期即被廉颇的第一道防线阻挡住,有两年之久,这无疑是廉颇值得称道的地方。”的论述倒是值得商榷。由于史料的缺乏,这两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难下定论的,史记记双方交战也只从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开始,之前双方是如何相持则只字未提。这两年间王龁军是否一直试图突破空仓岭防线,亦或是秦军的进攻只是从四十七年四月开始,都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只是从四月开始,秦军突然全面瓦解了赵军的空仓岭防线,《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如是说: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从四月到七月的三个月间,秦军斩杀了赵裨将茄,攻陷了廉颇设置的东西二鄣城,前后又消灭了赵军六个校尉,将整个空仓岭防线也即“西壁垒”攻克。之后廉颇军渡过漳水,守东壁垒的百里石长城,双方陷入僵持。

在这个过程中秦国粮草出现了不足,但也不要忽视赵国也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尽管战场位置距邯郸较近,但秦赵两国国力差距是明显的,尤其是农业方面,秦国占有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秦的后勤都已不支,更何况赵国。秦国在长平一役战胜后,又能在次年发兵围攻邯郸,证明国力犹在,《吕氏春秋》的说法多半是指秦长平与邯郸两役的后果。相比之下赵国的情况恐怕更不容乐观,否则怎会轻易换将?原答案中说得不出赵国缺粮的结论,可是自己在前面已经提到赵国向齐国借粮,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原答案还说:

到战争后期,为了全歼赵国士兵,秦昭王不惜动用赏赐所有民众一爵的做法,来动用士气。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爵位是需要靠耕战得来的,更高的爵位意味着更高的土地待遇和更低的赋税,甚至可以免遭一些刑法,用爵位来赎买。秦昭王的这种做法明显是迫不得已,也能说明秦国已经再也没有士兵可以动用了,到了不得已只能动用居民的程度。

我想这更是对史事的极大曲解,所谓“赏赐所有民爵一级”本来就是误解,史记原文: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说得很清楚,秦王赐爵的对象仅仅是河内地区的民众,这仅仅说明长平战场急需兵员,而河内地区是最近的选择。秦国当然不可能无兵可用,不过从遥远的内史,巴蜀,陇西甚至南阳调兵都是不划算的,因此昭襄王选择征发河内地区的适龄男子服役,而普遍赐爵的手段也并非独此一例,根据《里耶秦简》,统一后秦在部分新占领地区也实施了普遍赐爵政策,目的是维护新站区的稳定。汉代爵位泛滥的原因之一就是普遍赐爵,而学者多认为普遍赐爵的爵位带有象征性,待遇方面并不能等同于原爵位。王树新在《长平之战新考》中更认为秦王征发的河内民众不过是为了替换原先的后勤人员。关于秦汉时期为什么常有征发普通民众参军之举,可以参考王彦辉的《论秦汉时期正卒与材官骑士》一文,或者看看我专栏里对秦汉材官骑士制度的描述

zhuanlan.zhihu.com/meat

。概括来说,就是秦汉制度中有常备的地方守军材官骑士,还有预备役,征发时称作”奔命“,遇到大战事会征调普通成年男子”正卒“负责后勤运输。

总而言之对于廉颇指挥时期赵军情况的估计乐观到站不住脚,赵军明明丢掉了西部壁垒,却说赵军相对秦军处于优势,这不是很令人费解么?原答主恐怕在答案里加入了太多个人感情倾向吧,可是历史是就事论事,论断当有史实和逻辑可循,个人以为如此轻率的结论有失公正。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假设赵国真的可以战胜,战国形式真的会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吗?我倒是认为长平一战根本不足以动摇秦国国本,秦国国力之强,从长平到邯郸均可以看出,就算长平失利,秦军不过退守原界,吐出到口的上党郡,但是凭借着早已形成的优势国力,仍可以卷土重来。而赵国就算得了上党,靠的也是冯忌所说的“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易也”,其国力与秦国相差悬殊,最终还是要面临与秦国的下一场决战。所以长平之战结果改变,大概不过让历史的脚步变慢二十年罢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