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秦赵相持时,赵国缺粮,为何不撤回部分兵力以减少粮耗,难道长平需要40万兵力坚守吗?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

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消耗秦军的锐气和粮草。他并非不清楚粮草的重要性,所以他在长平摆下的是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然而,40万这个数字,很多人会觉得夸张,觉得赵国真的需要这么多人来“坚守”。

长平战场的地理环境和战略考量

长平的地形并非易守难攻的铁壁。它处于晋南地区,群山环绕,但也有冲积平原,特别是丹水流经之处,为秦军提供了相对便利的进攻通道。赵国选择在此设防,有其理由:

阻挡秦军东进的咽喉: 长平是连接晋南和晋中的重要战略要地,一旦失守,秦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赵国腹地。
利用地形消耗敌人: 廉颇并非要死守一个点,而是希望通过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方式,在广阔的战场上分散秦军的兵力,迫使他们不断进攻,消耗他们的锐气和粮草。

为何不能撤兵?—— 战略决心与政治博弈

那么,为何赵国在粮草吃紧的情况下,不选择撤回部分兵力,减轻后勤压力呢?这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战略上的“不能失”: 40万大军,一旦撤退,就意味着赵国在正面战场上彻底失去了与秦国对抗的能力。秦国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日益强盛,其东出之心昭然若揭。如果在长平战线上崩溃,赵国将面临亡国的巨大风险。赵孝成王和朝廷的决策,首先是基于“不能输”的战略考量。撤兵,在他们看来,无异于自杀。

2. 廉颇的战术思路: 廉颇的“坚守”并非固守一城一池,而是希望通过持久战,将秦军拖垮。他深知秦军后勤同样面临压力,如果赵军能坚守住,并寻机反击,是有可能迫使秦军退兵的。40万兵力,并非全部集中在最前线,而是布置了多层防御纵深,包括前沿阵地、侧翼包抄的预备队,以及后方的粮草运输和城池守备。每一层都需要兵力来支撑。

3. 对秦军意图的误判: 赵国君臣,特别是赵孝成王,对秦军的主帅——白起,以及秦国的战略意图,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以为廉颇的坚守战术能够奏效,或者说,他们不相信白起能够凭借计谋瓦解赵军的防线。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只要顶住了秦军的正面进攻,秦军就会因为粮草问题而退却。

4. 政治上的“面子”与“气势”: 40万大军摆在长平,本身就代表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和抵抗决心。一旦撤兵,无论是以何种理由,都会被视为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严重打击赵国的士气,甚至可能引发国内的动荡。在与秦国这样强权的较量中,维持“气势”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5. 指挥权更迭的隐患: 后来赵括取代廉颇,是长平之战走向败局的转折点。但即便在廉颇时期,赵国也面临一个问题:廉颇的“坚守”策略与朝廷期待的“速战速决”或者“某种程度的进攻”之间存在矛盾。而一旦撤兵,廉颇的战略部署将被打乱,更重要的是,这会给朝廷换帅提供“理由”。

粮草短缺的“恶性循环”

粮草短缺固然是致命的,但它与“不撤兵”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大规模兵力导致巨大的粮草消耗: 40万大军,即便是在防御状态下,每天所需的粮草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赵国本身国力就有限,加上连年的征战,后勤体系本就承载着巨大的压力。
后勤补给线的脆弱: 战场远离赵国国都,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容易遭到秦军的袭扰。尤其是在秦军白起率军之后,他采取了围困和切断补给线的策略。
“不撤兵”加剧粮草危机: 正因为“不能撤兵”,所以不得不继续维持40万大军的消耗,这使得本已紧张的粮草状况雪上加霜。军队得不到充足的补给,士气自然低落,战斗力也会下降,这反过来又使得“撤兵”的难度更大。
对秦军动向的误判: 赵国高层可能低估了秦军的机动性和白起的战术运用能力。他们以为坚守住阵地就能耗死秦军,却没料到秦军会采取如此大胆和决绝的围歼策略。

总结来说,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即使粮草短缺,也不敢轻易撤回部分兵力,原因在于:

战略上的“不能输”: 撤兵意味着将秦军引入腹地,可能导致亡国。
廉颇的防御战略: 40万兵力是其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旨在消耗和阻击。
对秦军实力的低估: 误判了白起的军事才能和秦国的决心。
政治上的顾虑: 撤兵会严重打击士气和国家威信。
粮草危机与“不撤兵”的恶性循环: 维持大规模军队消耗了粮草,而“不撤兵”又加剧了粮草危机。

长平之战的悲剧,并非仅仅是粮草不够,而是战略失误、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对手强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40万兵力,在当时的赵国,已经是一个无法承受之重,而为了“不输”,他们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打游戏呢,点击一下鼠标就撤回去了?

四十万人被围之前,谁知道这场战役会输得那么惨?我们是开了上帝视角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当年的赵王、廉颇、赵括等人都没认为赵军会输,去了战场就是求胜的,不是去保存实力的。

四十万人被围之后,赵括下令拼死突围,是他们不想走还是跑不掉呢?

user avatar

首先,虽然长平之战打了3年,但是赵军并不是持续3年都在战线上维持着40万人的部署。大批部队是赵括后面带过去的。也就是说,赵军维持40万的大军,最多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这样便已经让赵国经济崩溃了。

其次,长平之战跟大家印象中的古代战争不一样。很多人印象中的古代战争就是一片大平地,然后两军摆好阵型,接着不要一天就把仗给打完了。

长平之战的战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双方沿着河流、山脉、平原分别修筑了多条防线,建设了大量堡垒。这样大的战场面积,区区几万人肯定是维持不了防线的。

user avatar

因为这不是以往占几个村,拿一两个城的小打小闹了,这可是战略大决战的节骨眼上了,双方都是互相拼人力物力打消耗战了,关乎到国运问题,没有任何可回旋的余地,双方必须死一个,谁先撤军谁输。

作者别忘了松锦大战怎么输的,明军从高层到洪承畴前线,都没意识的这是个决定国运的战役,双方谁怂谁输,可惜明朝上下都没意识到,还把这种赌国运的决战当常规防御战呢。

user avatar

40万大军是算上赵括的援军。

至于撤军防守。

这么说吧!

白起没上马

第一个月 廉颇野战被秦军吊打,轻骑骑脸杀了副将,被迫防守。

第二个月,防守都打不过,丢了两个要塞和四个校尉。

第三个月 西部防线崩溃。

第四个月 赵国贵族“我不知道赵括能不能行,但再让廉颇防御下去,赵国要凉啊!”

赵括上马了,赵括大破秦军了,赵国就要胜利,赵国骂骂咧咧的打出BAD GAM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