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秦赵相持时,赵国缺粮,为何不撤回部分兵力以减少粮耗,难道长平需要40万兵力坚守吗?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

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消耗秦军的锐气和粮草。他并非不清楚粮草的重要性,所以他在长平摆下的是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然而,40万这个数字,很多人会觉得夸张,觉得赵国真的需要这么多人来“坚守”。

长平战场的地理环境和战略考量

长平的地形并非易守难攻的铁壁。它处于晋南地区,群山环绕,但也有冲积平原,特别是丹水流经之处,为秦军提供了相对便利的进攻通道。赵国选择在此设防,有其理由:

阻挡秦军东进的咽喉: 长平是连接晋南和晋中的重要战略要地,一旦失守,秦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赵国腹地。
利用地形消耗敌人: 廉颇并非要死守一个点,而是希望通过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方式,在广阔的战场上分散秦军的兵力,迫使他们不断进攻,消耗他们的锐气和粮草。

为何不能撤兵?—— 战略决心与政治博弈

那么,为何赵国在粮草吃紧的情况下,不选择撤回部分兵力,减轻后勤压力呢?这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战略上的“不能失”: 40万大军,一旦撤退,就意味着赵国在正面战场上彻底失去了与秦国对抗的能力。秦国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日益强盛,其东出之心昭然若揭。如果在长平战线上崩溃,赵国将面临亡国的巨大风险。赵孝成王和朝廷的决策,首先是基于“不能输”的战略考量。撤兵,在他们看来,无异于自杀。

2. 廉颇的战术思路: 廉颇的“坚守”并非固守一城一池,而是希望通过持久战,将秦军拖垮。他深知秦军后勤同样面临压力,如果赵军能坚守住,并寻机反击,是有可能迫使秦军退兵的。40万兵力,并非全部集中在最前线,而是布置了多层防御纵深,包括前沿阵地、侧翼包抄的预备队,以及后方的粮草运输和城池守备。每一层都需要兵力来支撑。

3. 对秦军意图的误判: 赵国君臣,特别是赵孝成王,对秦军的主帅——白起,以及秦国的战略意图,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以为廉颇的坚守战术能够奏效,或者说,他们不相信白起能够凭借计谋瓦解赵军的防线。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只要顶住了秦军的正面进攻,秦军就会因为粮草问题而退却。

4. 政治上的“面子”与“气势”: 40万大军摆在长平,本身就代表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和抵抗决心。一旦撤兵,无论是以何种理由,都会被视为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严重打击赵国的士气,甚至可能引发国内的动荡。在与秦国这样强权的较量中,维持“气势”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5. 指挥权更迭的隐患: 后来赵括取代廉颇,是长平之战走向败局的转折点。但即便在廉颇时期,赵国也面临一个问题:廉颇的“坚守”策略与朝廷期待的“速战速决”或者“某种程度的进攻”之间存在矛盾。而一旦撤兵,廉颇的战略部署将被打乱,更重要的是,这会给朝廷换帅提供“理由”。

粮草短缺的“恶性循环”

粮草短缺固然是致命的,但它与“不撤兵”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大规模兵力导致巨大的粮草消耗: 40万大军,即便是在防御状态下,每天所需的粮草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赵国本身国力就有限,加上连年的征战,后勤体系本就承载着巨大的压力。
后勤补给线的脆弱: 战场远离赵国国都,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容易遭到秦军的袭扰。尤其是在秦军白起率军之后,他采取了围困和切断补给线的策略。
“不撤兵”加剧粮草危机: 正因为“不能撤兵”,所以不得不继续维持40万大军的消耗,这使得本已紧张的粮草状况雪上加霜。军队得不到充足的补给,士气自然低落,战斗力也会下降,这反过来又使得“撤兵”的难度更大。
对秦军动向的误判: 赵国高层可能低估了秦军的机动性和白起的战术运用能力。他们以为坚守住阵地就能耗死秦军,却没料到秦军会采取如此大胆和决绝的围歼策略。

总结来说,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即使粮草短缺,也不敢轻易撤回部分兵力,原因在于:

战略上的“不能输”: 撤兵意味着将秦军引入腹地,可能导致亡国。
廉颇的防御战略: 40万兵力是其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旨在消耗和阻击。
对秦军实力的低估: 误判了白起的军事才能和秦国的决心。
政治上的顾虑: 撤兵会严重打击士气和国家威信。
粮草危机与“不撤兵”的恶性循环: 维持大规模军队消耗了粮草,而“不撤兵”又加剧了粮草危机。

长平之战的悲剧,并非仅仅是粮草不够,而是战略失误、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对手强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40万兵力,在当时的赵国,已经是一个无法承受之重,而为了“不输”,他们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打游戏呢,点击一下鼠标就撤回去了?

四十万人被围之前,谁知道这场战役会输得那么惨?我们是开了上帝视角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当年的赵王、廉颇、赵括等人都没认为赵军会输,去了战场就是求胜的,不是去保存实力的。

四十万人被围之后,赵括下令拼死突围,是他们不想走还是跑不掉呢?

user avatar

首先,虽然长平之战打了3年,但是赵军并不是持续3年都在战线上维持着40万人的部署。大批部队是赵括后面带过去的。也就是说,赵军维持40万的大军,最多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这样便已经让赵国经济崩溃了。

其次,长平之战跟大家印象中的古代战争不一样。很多人印象中的古代战争就是一片大平地,然后两军摆好阵型,接着不要一天就把仗给打完了。

长平之战的战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双方沿着河流、山脉、平原分别修筑了多条防线,建设了大量堡垒。这样大的战场面积,区区几万人肯定是维持不了防线的。

user avatar

因为这不是以往占几个村,拿一两个城的小打小闹了,这可是战略大决战的节骨眼上了,双方都是互相拼人力物力打消耗战了,关乎到国运问题,没有任何可回旋的余地,双方必须死一个,谁先撤军谁输。

作者别忘了松锦大战怎么输的,明军从高层到洪承畴前线,都没意识的这是个决定国运的战役,双方谁怂谁输,可惜明朝上下都没意识到,还把这种赌国运的决战当常规防御战呢。

user avatar

40万大军是算上赵括的援军。

至于撤军防守。

这么说吧!

白起没上马

第一个月 廉颇野战被秦军吊打,轻骑骑脸杀了副将,被迫防守。

第二个月,防守都打不过,丢了两个要塞和四个校尉。

第三个月 西部防线崩溃。

第四个月 赵国贵族“我不知道赵括能不能行,但再让廉颇防御下去,赵国要凉啊!”

赵括上马了,赵括大破秦军了,赵国就要胜利,赵国骂骂咧咧的打出BAD GAM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