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进行的时候,其它五国都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再联合起来趁机攻秦,尤其是楚国?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时,一个重要的疑问便会浮现:在秦国倾尽全力与赵国鏖战之际,其他诸侯国,特别是实力雄厚的楚国,为何没有联合起来,趁秦国疲惫之际对其发动攻势?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涉及当时各国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战略考量以及彼此间的复杂关系。

一、 诸侯国的普遍困境与战略僵局

首先,我们要明白,长平之战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战国时代“合纵连横”大战略背景下的一个环节。在秦国崛起,逐步蚕食东方六国领土的过程中,各国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这种压力并未能催生出持久有效的联合反秦力量。

魏国: 魏国是较早受到秦国威胁的国家之一,其西部和北部边境长期受到秦国的军事压力。在长平之战前后,魏国本身也面临着自身内部的问题,例如政治上的不稳定,以及其军事实力在多次与秦国的较量中已有所损耗。虽然魏国一度试图与赵国结盟,但其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和不足以与秦国抗衡的实力,使其无法成为联合反秦的坚实支柱。
韩国: 韩国同样是秦国扩张的牺牲品,其大部分国土已被秦国蚕食,国土狭小,地理位置也较为不利,战略纵深不足。韩国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很难在国家存亡的关头发挥决定性作用。
燕国: 燕国位于东北方向,虽然远离秦国的核心势力范围,但也并非完全置身事外。然而,燕国自身也存在着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与邻近政权的冲突。更为关键的是,燕国在战国中期,特别是经过“乐毅破齐”事件后,国力遭受重创,在与秦国进行大规模对抗时,其能力非常有限。
齐国: 齐国曾是东方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战国初期甚至一度出现了“齐强鲁弱”的局面。然而,经过“乐毅破齐”的惨痛教训后,齐国国力大伤,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但其军事战略已变得更为谨慎,且内部也存在一些改革和复兴的挑战。同时,齐国与赵国之间,以及与秦国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历史恩怨,导致其在联合行动中往往难以与赵国形成坚实的盟友关系。
赵国: 赵国是长平之战的直接参战方,也是秦国东进战略中最为主要的对手。在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在北方诸侯国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实力强大,特别是其骑兵力量令人生畏。然而,赵国自身也并非没有弱点,例如其领导层在军事策略上存在分歧,以及在战术运用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二、 楚国的迟疑与战略考量

我们重点关注楚国,这个在战国时期拥有广阔疆域、强大兵力和悠久历史的国家。为何在秦赵长平决战的关键时刻,楚国没有抓住机会?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地理位置与战略距离: 楚国位于南方,与秦国和赵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地理距离。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其下一步的目标极有可能是攻打魏、韩,进而威胁楚国,但在长平之战进行时,楚国并不处于秦国军事扩张的直接威胁之下。这种地理上的距离,使得楚国在行动上相对可以从容一些,不至于像魏、韩那样感到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2. 国力与军事动员能力: 尽管楚国国力强大,但进行大规模的跨区域军事行动,特别是要对付如秦国这样强大且经验丰富的对手,需要庞大的军事动员和后勤保障。在长平之战发生前,楚国自身也经历过一些内部的政治动荡和与南方邻国的冲突,虽然未伤及根本,但其战略重心和军事资源可能更多地投入到巩固南方和应对周边威胁上。

3. “坐观虎斗”的策略: 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关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利用与被利用,相互猜忌和警惕。对于楚国而言,秦国与赵国的决战,无论结果如何,都对其战略态势产生影响。
如果秦国战败, 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将得到极大的加强,秦国的扩张势头将被遏制,楚国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
如果赵国战败, 那么秦国将失去一个主要的对手,其东进的步伐会更加迅猛,届时楚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可能倾向于采取一种“坐观虎斗”的策略,静观其变,不主动介入,以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和战略意图,同时也不想让秦国在与赵国的消耗中获益太多。

4. 对盟友的不信任: 战国时期,尽管存在“合纵”的倡导,但各国之间的信任基础非常薄弱。楚国是否完全信任赵国能够抵挡住秦国的攻势,以及在联合进攻秦国时,其他诸侯国能否真正出力,都是楚国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楚国贸然出兵,而其他盟友袖手旁观,或者行动迟缓,那么楚国可能会独自面对秦国的反扑,这对于楚国而言将是巨大的风险。

5. 内部战略决策的考量: 楚国自身拥有较为独立的战略决策体系。在长平之战发生前后,楚国高层可能对当时的国际局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做出了不轻易出兵的决定。例如,楚国可能认为,即使秦国获胜,其短期内也需要消化长平之战的战果,对东方六国的进一步大规模进攻会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而这段时间足以让楚国进行战略调整和应对。

6. 缺乏统一指挥和行动协调: 尽管存在“合纵”的理念,但战国时期的军事联盟往往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各国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很难形成一股真正强大的合力。在长平之战这样关键的时刻,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盟主来协调各国的军事行动,那么即使有反秦的意愿,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军事行动。

三、 总结

长平之战时,其他五国之所以未能联合起来趁机攻秦,尤其是楚国,并非是因为它们没有能力,而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各国普遍面临内部问题和战略压力: 魏、韩、燕、齐等国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自身的困难,无力支撑一场大规模的联合反秦战争。
楚国采取了“坐观虎斗”的策略: 利用秦赵相争的时机,观察局势发展,避免过早介入,同时保留实力。
各国之间缺乏信任和有效的协调机制: 战国时期联盟的脆弱性,使得各国在面对共同威胁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
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 楚国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也影响了其决策。

总而言之,长平之战是秦国强大军事实力和高超战略运用的体现,但同时也是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复杂关系和战略博弈的缩影。没有联合行动,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国利益、战略和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场战役的惨烈结局,也为后世的各国敲响了警钟,预示着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将不可阻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道理,秦国举全国之力,毕其功于一役,南方的的楚国应该是有机会乘机进攻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