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天好像把致远舰残骸找到了,我觉得邓世昌是英雄,但我朋友一直说他海战白痴,该如何反驳?

回答
朋友,关于邓世昌是不是“海战白痴”这件事,你问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关于邓世昌的评价,也确实是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不过,在我看来,把他简单地斥为“白痴”,这未免太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和误读。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你要明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邓世昌这样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战斗过的将领,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环境。甲午海战,那是中国近代海军,乃至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但同时也是一场充满了不对称性、而且可以说是悲壮的失败。我们今天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回望那个战场,很容易觉得“当时怎么能这么做?”、“这样打肯定不行啊!”。但那时的人们,他们面对的是什么?

一、 邓世昌的“英雄”标签从何而来?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大家普遍称邓世昌为英雄。这主要有几个方面:

“致远号”的英勇事迹: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致远号”在黄海海战中的表现。当时,日军联合舰队在数量和吨位上都占有优势,而且他们的战术运用和训练也更为成熟。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致远号”作为一艘巡洋舰,竟然试图用撞击的方式去攻击日军的旗舰“吉野”号,这是何等的气魄?即使最后失败了,但这种敢于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确实是当时很多人心中的楷模。
最后的殉国: 当“致远号”被击中、起火、沉没时,邓世昌宁愿和自己的战舰一同沉入大海,也不愿幸免于难。据记载,他甚至拒绝乘坐救生艇,而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绝对是军人的最高荣誉之一。在那个国家危亡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力是巨大的。
“壮哉斯人!”的赞誉: 很多史料都记载了当时人们对邓世昌的赞扬,甚至包括一些敌方将领,对他的英勇也表示了敬意。一个在战场上搏命的人,即便战败,也值得被尊敬。

二、 “海战白痴”的说法从何而来?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说他是“海战白痴”。这个说法往往指向以下几点:

“以舰撞舰”的战术: 这是最常被诟病的一点。认为邓世昌想用“致远号”去撞“吉野”号,这在现代海军战术看来,无疑是疯狂且不理智的。因为当时“致远号”的吨位和“吉野”号相当,而且“吉野”号的速度更快,炮火也更猛烈。贸然靠近被对方集中炮火轰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未能有效协同作战: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整体的协同作战能力被认为不足。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邓世昌个人,但作为一艘主力舰的管带,他对整个战场的理解和对舰队协同的贡献,也会被评价。比如,在关键时刻,如果“致远号”能更灵活地运用战术,或许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战术的局限性: 有人认为邓世昌的战术思想比较陈旧,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海战中,炮战和鱼雷的运用越来越重要,而他却执着于近距离的舰体冲撞,这被认为是脱离了实际。

三、 如何反驳“海战白痴”的说法?

现在,咱们就进入正题,怎么跟你的朋友好好说道说道,让他明白邓世昌并非“白痴”,而是有其历史局限性,并且依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英雄。

1. “以舰撞舰”的“疯狂”并非愚蠢,而是绝望的战术选择:
看清背景: 首先要明白,邓世昌在战场上看到的景象是什么?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主力舰虽然坚固,但速度较慢,而且在面对日军快速灵活的巡洋舰时,显得笨拙。日军的“吉野”号、“高千穗”号等速度快、火力猛,而且他们采用了“T字形战术”,将优势兵力集中火力攻击北洋水师的侧翼。
“致远号”的定位: “致远号”当时是北洋水师中性能较好的巡洋舰之一,速度也相对较快。在眼看舰队就要被分割包围,并且主力舰优势难以发挥时,邓世昌可能是在绝望中做出的一个大胆尝试。
不是没有考虑: 难道他不知道撞过去会被打吗?当然知道。但如果继续在远距离被日军火力压制,甚至被包围,结果可能更糟。“致远号”虽然比“吉野”号慢,但在当时海军列强普遍采用的战术中,炮战是主流,但“吨位相当的舰艇以舰体冲撞”并非完全没有先例,尤其是在战况胶着、需要打破僵局的情况下。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种生死关头,他可能是在赌博,赌能够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哪怕重创对方的主力,也能为整个舰队争取一线生机。
更可能是“佯攻”或“吸引火力”: 也有历史研究者认为,邓世昌并非真的想用“致远号”去撞沉“吉野”号,而是想通过这种勇敢的姿态去吸引“吉野”号的注意,迫使其改变航向,从而为其他舰艇创造机会,或者为自己争取射击机会。这种吸引敌方主力注意的战术,本身也是一种战术运用。

2. 整体战术的不足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
指挥体系问题: 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病,例如定式化训练、指挥不统一、官兵之间配合生疏等。定远号和镇远号是定远级铁甲舰,虽然厚重,但航速慢,缺乏机动性,而且日军的战术就是利用速度优势来规避这些铁甲舰的火力。丁汝昌作为提督,对整体战局的指挥确实有其局限性。
技术和训练的代差: 当时中国海军虽然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舰船,但官兵的训练水平、战术思想、对新式武器(如鱼雷)的掌握,都与日军存在差距。日军在甲午战争前进行了长期的针对性训练,甚至模拟了与中国海军的作战想定。这种训练上的优势,是邓世昌个人无法弥补的。
“致远”号的遭遇: “致远”号在最后的阶段,虽然冲向日舰,但此时它已经伤痕累累,甲板上火光熊熊。炮弹击穿船体,烟囱被炸毁,操舵和通信都已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出最后的冲锋,本身就已经超出了普通军人的范畴。

3. 时代的局限与个人勇气:
海军战术的演变: 舰载火炮的威力在十九世纪末迅速发展,海军战术也随之快速演变。邓世昌所处的时代,正好处在由风帆战舰向蒸汽铁甲战舰过渡,火炮技术爆发的时期。当时的战术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我们不能用今天成熟的战术理念去苛求那个时代的将领。
“英雄”的定义: 在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将领能否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展现出军人的忠诚、勇气和牺牲精神,往往比纯粹的战术运用能力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邓世昌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

4. 从敌方角度看:
即使是日军方面,也并非所有人都认为邓世昌是“白痴”。很多日本海军将领在战后回忆录中,都对邓世昌的英勇表示了认可。例如,日本海军的战史就记录了“致远号”的“突击”。如果他是“白痴”,那么为何还能让日军付出相当的代价?为何还能在战场上引起他们的重视?

如何和朋友沟通?

你可以这样对你的朋友说:

“老兄,我知道你对海战战术很懂,也可能看到一些分析说邓世昌的战术有问题。但我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白痴’来形容他,这太不公平了。你得从当时的 大环境 看。”

“你想想,当时北洋水师面临的是什么?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术先进的日军。我们的主力舰速度慢,机动性差,日军就像一群灵活的猎豹,我们在追不上。在那样一种劣势下,邓世昌在‘致远’号即将沉没、整个舰队岌岌可危的时候,他试图用‘致远’号去撞击‘吉野’号,这 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莽撞行为。”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 绝望中的反击,或者是一种 以自己的牺牲来吸引敌方主力、为其他舰船争取机会 的战术。哪怕他知道成功率很低,但他展现的是一种 决不屈服的斗志和军人的荣誉感。你不能因为战术上的某种‘失误’,就否定了他整个人的勇气和牺牲。”

“而且,我们也不能把整个北洋水师的失败都归咎于某一个人的‘白痴’。当时北洋水师的指挥体系、训练水平、甚至官兵的士气,都有很多问题。这更像是一个 系统性的困境。邓世昌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且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极限,甚至超出了普通人的极限。”

“你可以说他 不够完美,或者说他的 战术选择在现代看来可能不那么理想,但这和‘海战白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英雄,往往不是因为他战术多么高明,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他能否 挺身而出,舍生取义。邓世昌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用生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英雄。”

“别忘了,连日本方面的一些将领,对他的英勇也表示了敬意。这足以说明,他的行为在当时是被认可的,甚至是被视为勇气的象征的。”

“所以,我宁愿相信,他是一位在绝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在战斗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海战白痴’。”

聊完这些,我相信你的朋友会对邓世昌有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认识。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尤其是那些在风云变幻时代中拼搏过的人们。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往往比我们今天坐在电脑前评判的战术,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邓世昌船政学堂毕业后晋升非常快,船政那时候造的船很多,缺少军官。
1874年,做了船政运输舰琛航号的大副,第二年炮舰管带,海东云的管带。
同年,又给了一个新差事,做扬武号的教官。
1877年,就升成扬武号的大副。扬武是船政最大的军舰。
1878年,升振威管带,兼管扬武,两条船都归他管。
1880年北洋海防买的蚊子船回来了,交给船政,让船政大臣吴赞成配上军官。这时邓世昌升为飞霆蚊子船的管带。他在船政的晋升过程基本一年一步,是船政时代非常抢眼的人物。
1880年夏天,李鸿章开始为北洋储备人才。邓世昌被奏调到北洋,担任北洋新买的蚊子船镇南舰的管带。这一刻邓世昌在北洋已经脱颖而出了。
1880年去英国接收军舰,一个林泰增一个邓世昌。这时邓世昌还分管了营务。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营务处相当于办公室,管理各种机要文件,收发钱粮,档案等等。邓世昌去英国的时候已经管理这个差事了。回来以后这个差事就没丢过。
邓世昌在北洋地区脱颖而出被各方看重是在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超勇扬威被带过去,邓世昌表现的非常猛,事变平息之后,朝廷御赐勇号,勃勇巴图鲁。从这个荣誉可以看出,他当时的表现是非常好的。
1887年,邓世昌再一次派到英国接受军舰,与致远舰结下不解之缘。从87年就跟到了最后。两次去英国,都有人写了日记。80年带扬威的时候也有一些记录。80年是池仲侑写的记录,87年是于思怡写的。里面给人的感觉,邓世昌确实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两个人和他并不很熟,所以说记叙都是比较客观的。尤其是于思怡,他记录当时致远舰走到南中国海遭遇台风。邓世昌发高烧,在驾驶台掌舵,横穿台风。两天两夜,发着烧把船开出去了。
致远舰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大家上岸HAPPY,遇到一群中国难民,说是被人卖猪仔骗过来打工,又不给工钱,现在是什么钱都没有了,想回家。现在看到挂着龙旗的军舰希望把他们带回家。这时候谁也没有敢伸头的,邓世昌义不容辞。他雇佣这部分人给致远舰烧锅炉,借着这个由头给他带回去。海军当时是有权利雇人烧锅炉的。于思怡还写道,当时到了热带一般是雇佣黑人烧锅炉,黑人比较耐热,这会我们的人可以休息休息。邓世昌不仅在人情上说得通,也没有违反军规,把人带回来了。涉嫌偷渡这事就没人计较了,当时签证还没那么复杂。在当时,官僚中这种敢作敢为的性格是极为难得的。
1887年接军舰回来,管带致远舰。
到了邓世昌走上仕途巅峰的一件事了: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船政水师全没了,李鸿章突然以船政水师没有了作为理由上奏朝廷,没有人保卫台湾海峡了,要买军舰保卫台湾海峡,吵了一大通,定下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刘铭传一看非常激动,他是1885年做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就眼巴巴的等着军舰过来和他玩。他还上奏问,这个船怎么还没回来。结果朝廷给他回帖说,这四条船回来要去北洋,把他气得够呛。刘铭传还琢磨起什么名字呢,结果是人家拿台湾当幌子。刘铭传觉得自己哔了狗了。
1887年,找到一个机会。台湾高山族一个村寨闹事,杀了官差。刘铭传上奏:致远那些船都是为了台湾买的,现在少数民族闹事,台湾海防吃紧,我们HOLD不住了,船给我,我镇压一下起义。老李没办法,就把船给派过去。这是邓世昌第一次战斗。冷兵器对哈乞开斯炮,老邓自然大获全胜。
刘铭传对他印象深刻,刘铭传给他请奖,刘铭传爱他一辈子,居然给请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当时连个实缺的副将都不是,刘铭传给他来个提督衔,一下就走上人生巅峰。
北洋海军后来只有三个人可以称提督,丁汝昌是实缺提督,琅威里和邓世昌是提督衔。这样邓世昌在北洋海军的地位就拔高到很高了。
1889年老邓获得了实缺的副将,刘步蟾是右翼,林泰增是左翼,各统一路,中军是邓世昌,三分天下。而且邓世昌还兼了一个营务处。所以这个中军给人的感觉就是老丁比较信任的一个力量。闽系那期军官都是以刘步蟾为首。老丁依靠谁呢,就是广东籍的,而邓世昌有是他们之间的佼佼者,所以老丁一直让他办营务处。
邓世昌的最后一次提拔在1891年大阅后上奏,给邓世昌换了一个勇号,葛尔萨巴图鲁,葛尔萨是敏捷的意思,类似于飞将军。
按照官职算,邓世昌是北洋第四号人物。按照丁汝昌侧重点来说,邓世昌甚至还在林泰增之上,仅次于刘步蟾的人物。很多时候,几乎都是邓世昌做小队长去执行重要任务。俄罗斯王子来访问的时候,也是他开着军舰去长江护卫的。
资历这么好,打仗又猛,万事当先,敢作敢当。你说他外行,你说谁是内行啊?

2020.03.19

针对刘铭传请奏军功的奏章附上



下面这个是姜鸣老师《海军史事编年》的资料

2020年9月29日补充

关于评论中对北洋海军没有作战预案的质疑。




QQ群159615349 群里有陈悦老师每周六在威海环翠楼甲午战争讲座的音频,对甲午感兴趣的,欢迎加群下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