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英国把白人殖民地变成本土二战之后英国会不会还是世界霸主?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如果英国在二战后,没有失去那些以白人为主的殖民地,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那么它是否还能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我的看法是,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要说“稳坐”世界霸主之位,恐怕依然挑战重重,而且霸主的形式也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所谓的“世界霸主”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霸主的定义和衡量标准都在变化。在二战之前,英国的霸权主要体现在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强大的海军、控制全球贸易航线以及对国际金融的巨大影响力。二战之后,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武器)、以及在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了新的世界霸主。

那么,如果英国保有那些白人殖民地,会发生什么变化?

1. 经济上的巨大支撑:

资源和市场: 这些殖民地不仅是重要的资源供给地(如澳大利亚的矿产、加拿大的木材和矿产),更是英国工业品的巨大市场。失去这些殖民地,尤其是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对英国的经济打击是巨大的。保留它们,意味着英国经济基础更加稳固,能够更快地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
金融和贸易的中心地位: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与英国在金融和贸易上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它们是英镑区的坚实支撑,可以提供稳定的外汇储备和贸易伙伴。这使得英国在战后重塑全球经济秩序时,能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强的议价能力。
劳动力和人才流动: 这些英裔殖民地可以提供大量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和专业人才,并且相对容易吸引英国本土的人口移民。这对于弥补战争损失、发展国内经济至关重要。

2. 军事上的战略纵深和全球影响力:

海军基地的延续: 这些殖民地拥有重要的港口和海军基地,如加拿大东海岸的港口,澳大利亚的关键海峡控制点,这能维持英国海军在全球的部署能力,尤其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
战略资源的保障: 像加拿大这样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可以为英国提供战争和和平时期所需的关键战略物资,减少对美国或其他不确定性来源的依赖。
“英联邦”的强化: 如果这些白人殖民地没有走向独立,而是以更紧密的政治或军事联盟形式存在,那么英国就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强大、团结的“英联邦”军事集团。这在冷战初期,可能成为对抗苏联的一个重要力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形成抗衡的局面。

3. 政治和外交上的优势:

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英国如果能代表一个由多个主权国家组成的紧密联盟(而非仅仅一个殖民帝国),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无疑会更大。
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可能: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并开始构建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如果英国仍然掌控着一个庞大的“白人圈”,它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完全接受美国的领导,而是会尝试与美国分庭抗礼,争取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更大的独立性和影响力。这或许会形成一个“两极”甚至“多极”的世界格局,而不是我们熟知的以美苏为主的冷战格局。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殖民地自身的发展诉求: 即使是白人殖民地,随着时间推移,也会产生独立的民族认同和发展需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二战期间已经展现出强大的自主性,并且在经济和军事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是否会甘愿长期充当英国的“附庸”或者仅仅是盟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即使英国保留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未来也极有可能面临要求更大自治权甚至独立的压力。
与美国的竞争: 美国在二战后拥有无可比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且在意识形态上(自由民主)也有强大的吸引力。即使英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战略纵深,它在与美国的全面竞争中,尤其是在“软实力”和吸引新兴独立国家方面,很可能还是处于劣势。
内部的分裂和矛盾: 英国自身也面临着战后经济的重建、社会福利的改革等一系列内部问题。同时,如果英国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巩固”对这些殖民地的控制,也可能引发这些殖民地内部的反弹,或者在英联邦内部制造新的矛盾。
冷战的格局影响: 如果冷战如期爆发,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是英国的外部威胁。英国如果能整合这些白人殖民地的力量,确实能提升其对抗苏联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美国也需要强大的盟友来对抗苏联,这使得美国不太可能任由英国在与其利益相冲突的领域独占鳌头。

总的来说,如果英国二战后没有失去那些白人殖民地,它很有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迅速衰落,甚至有机会成为一个比实际历史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力量。它可能仍然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玩家,在经济和政治上对美国构成某种程度的挑战,而不是迅速被美国所“取代”。

但要说“稳坐世界霸主之位”,我持谨慎态度。原因在于:

1. 美国崛起的力量实在太过于强大且具有全面性。 仅靠资源和市场,可能难以在核武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与美国全面抗衡。
2. “霸主”的含义在二战后发生了变化。 仅仅拥有庞大的领土和资源,不足以定义霸权。对全球意识形态、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新的时代更加重要,而这些领域,英国面临的挑战会非常大。

所以,更可能的情况是,英国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联合体”的领导者,或者一个“重要的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成为那个唯一的、主导性的世界霸主。它依然会是国际政治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但“世界霸主”这个标签,在那个新的时代,很可能已经不属于它了,至少不是以我们过去理解的方式。

历史的走向是极其微妙和复杂的,每一个变量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个假设性的场景,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英国衰落和美国崛起的另一种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有一个白人殖民地有这个价值,也确实会有用,然而那个地方在18世纪就已经永远的失去了。

整个第二英帝国所有的海外领地的价值合起来也比不过英属北美。

user avatar

不喜欢回答这种根本不可能发生的问题,我非常确定不少关注者也不喜欢听;但是考虑到我们目前的环境越来越接近维多利亚时代,借题说点小事。

在整个战争中,甚至说包括大战在内的两次战争中,英帝国的帝国成员们,无论是自治领还是殖民地或者保护国,对帝国付出了超过了帝国能够要求的一切。它们对帝国不亏欠任何义务,是帝国亏欠它们承诺已久的基础建设,教育投入,自治权力;是帝国自己膨胀到了无法防御的规模,从而失去了保卫其成员的能力。在帝国总参谋部收归整个帝国军指挥后,帝国军在指挥上是作为一体协调活动的(反之,是联邦军法理上仍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从30年帝国会议开始,整个帝国防务准备和职责分配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协调的。当UK参战以后,帝国有外交自主的成员一致加入战争。其帝国远征军大部是志愿军。而没有外交自主的帝国军的主体,比如英印军,或者非洲王家步兵军(KAR),多是志愿兵。当然这其中包括一部分不那么自愿的“志愿”,强征或者欺骗的案例绝对存在,但是部队本身并非征兆军。支持独立运动的地方军(比如缅甸地区的游击队,斯利姆进行了非常详细地描述;也比如在埃及,这一点近十几年研究非常多),也对帝国军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支持。这更不用说马耳他这种内部形势相对稳定,在战争中付出得比大多数帝国成员(包括UK)更多的地区。帝国在战争初期恶劣的局势以及整体的弱势,或者说帝国之所以失去了其支配性的力量,并不是因为其成员国没有同心协力。

重要的事情说两遍:帝国在两战,间战到战后面临问题中,其成员“并非本土”不是其原因。帝国成员为帝国尽到了一切义务还要更多。东非步枪军抵达缅甸,南非远征军在马达加斯加,或者澳新兵团在图布鲁克——甚至UK本身的部队部署在万里之外的战场上也算在其中;高地兵团在新加坡,掷弹兵卫队在埃及和突尼斯——帝国的困境从来都不是其普通一卒没有远赴重洋为之在万里之外慷慨赴死;而是其本身客观上即便如此,也已经无法有效维持内部交通,无法有效在所有前线组织防御了。

用最简单的说法来说:帝国太大了,太分散了,而其控制区域并不能产出同等的防御价值——最好的例子就是澳新。如果说联邦中的加拿大和南非仍然是加勒比(北美)-UK-印度(印巴缅马)这一帝国核心连线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航路和工业中心的话,澳新根本无法产出足够的力量为帝国防务做出贡献。反之,保卫澳新斐济一线(更准确来说,就是澳大利亚)的政治承诺意味着与强大的日本帝国在远东对立——这就是防卫上非常典型的负产出区域。运河危机和“新思维”或许是去殖民化的直接影响,但是在背后,帝国首先联邦化,最终去殖民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间战到二战间本身的困境,是其本身发展到了根本无法有效自我防御和行政的结果。在外部威胁面前,根本没有任何可能组织多个前线上有效的防御。这一点在帝国达成其经济巅峰(维多利亚晚期)的英法海军竞赛中就开始浮现了,到了帝国达到领土面积巅峰(间战期间)的“单强标准防御两个半球的帝国”难题中,达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从军事角度上,经济角度上,甚至更本质的科技角度上——根本没有在多个前线上同时防御主要敌军发动的全面战争的能力。1860-1890年的英帝国或许尚且可以承受与法,俄的战争;1890-1910年的英帝国则已经很难在对德冲突的同时处理与日本,俄国或者美国的全面战争。到了1930年,帝国已经根本没有无法同时解决与日本,德国,意大利或者苏联的战争的可能——条约限制了部分军备的进展,但是即便是没有军备这一点同样难以实现。到了1950-1957年“最大危险年份”前,当三战的威胁再次出现的时候,很明显帝国没有任何可能独立在苏东军事阵营面前保护其海上交通和成员国的陆上领土了。本质上来说,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其巅峰时期的领土面积让俄国也望尘莫及——其结果就是帝国领土达到巅峰以后,在各个前线上与所有强国接壤。然而帝国并不控制世界上最富庶工业最发达的区域,更不可能在所有前线都永久性部署足够的防御力量。其存亡取决于在有限战争中集结兵力于一点的能力,也取决于整体国际形势中是否可以获得足够强大的盟友。一旦这两个基本前提不复存在,则有效防御断不可能。这一点在去殖民化研究中被强调的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冲动化极端化的当下,有必要明确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多民族多地区组成的大帝国也好,王国也罢,共和国也好,联盟也罢——其本身并无对错。殖民主义达到帝国主义的高潮以后(或者说资本主义抵达帝国主义以后,取决于“帝国主义”的两种定义,之前提到过),其问题在于统治阶级对于“帝国荣光”和经济利益的追求被放在了其国家利益,或者说国民利益之前。为了帝国扩张和资源掠夺,这些人把帝国扩张到了无法有效管理,无法有效保卫的地步;又为了保卫这个膨胀到了地表四分之一土地的庞然大物让其他人走上前线,为了让帝国“延续万年”,“太阳永不落”把普通的不列颠人送到亚历山大,把非洲兵团送进缅甸丛林,把加拿大远征军送进弗兰德的绞肉机里。

注意,这不代表轴心国在战争中的侵略扩张就是对的——实际上之前一个问题中做过非常清晰地描述:如果英,法,美,俄的殖民扩张是错的,那么德日意的侵略扩张同样是错的。如果英国要为布尔战争后的乱局负责,美国要为墨西哥革命战争中的干预负责,苏联要为波罗的海国家被占领后的损失负责——那么德意日同样要为其挑起的战争负同等责任。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是在反对扩张,反对战争——而是在反对对我们假想的身份无益的战争,就是在反对“自己并非施暴者”,或者说“在自己并非被施暴者时漠不关心”。这种时候,我们和帝国主义分子有什么区别呢?

回到殖民帝国上,用上段话的戏谑角度来说,姑且不论教育,卫生,粮食储备和基础建设投资这些问题,“如果帝国甚至无法从希特勒手中保护自己,那么可能帝国统治对治下地区而言并非最佳选项。”如果对索马里无益,那么索马里为何要接受帝国统治呢?实际上,“如果对英国无益”,英国(UK)为什么要留在英帝国中呢?诚然在帝国早期,或者说对于联邦国家来说,其作为一个整体在面对单一扩张性的侵略者时比起分散后的各国有更强的抗性和弹性,但是首先在帝国最后的几个十年中的过度扩张以后这一点并不一定成立,其次——如果对抗扩张的解决方案是优先侵略殖民全世界,那么这可能算不上有效地解决办法。

不,把联邦成员融为领土不会解决帝国根本无法有效自卫和有效管理的本质问题,也自然无法保住这些人的帝国迷梦——联邦和帝国的普通一人已经为了他们流干了血,如果这还不够,那么可能最初的目标本来就有问题。

又:我知道这种事多有胡扯的评论。虽然秉承表达理当自由的想法,为了我个人的心情愉快,暂不开放关注之外的评论。Don't say anything stupid. I beg of you. I want the best for all, but not blindly. If this is not enough, I long not to live.

user avatar

不可能。


英国二战后解体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

1、当时英国自身的同化能力很拉跨,但被19世纪的武德充沛给掩盖了,做不到让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人完全为己所用,最后弄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2、领土分布太广,又碎了一地,在二战后的背景下,已经是维护帝国的成本大于收益了,是“帝国过度扩张”的反面典型。

就像爱尔兰人和甘地,如果英国的同化能力不拉跨,肯积极负责任去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权利和财富分配上不那么吝啬贪婪,哪怕是像神圣布里塔尼亚那样,鼓励荣誉不列颠人学习英国文化归化大英,那么像爱尔兰和印度这两家实际就很难真的起异心闹分家,至少很多爱尔兰和印度的精英都会为大英所用,而不是琢磨着怎么拆家和投美。毕竟,我就想吃个土豆都不让我吃个消停还饿我,我给你卖命,结果打个枪子弹包装上还涂猪油,那这大英不呆也罢。而对于埃及这样的地区,英国的管理就更是霸道和蛮横无理了。

一战后当时的英国自治领(像加拿大和南非)也已经开始倾向于美国而不是大英了,这种离心离德是当时英国解体的基础,二战后英国国力的再度大滑坡,只是加快了这点。

说起来,这点和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很像,英法连爱尔兰和阿尔及利亚这种已经基本本土化且离本土非常近的领土都没守住,煮熟的鸭子都能飞,又怎么可能真的维持得了“世界帝国”?


另一方面,因为欠缺同化能力带来的离心力,英国没法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在坚持苦哈哈地当自宅警备员的同时,还能发自内心相信英国本体(英伦三岛所具备的国力)可以保护自己。

实际上两次世界大战时,反倒是世界各地的各族“英帝国子民”为了保卫不列颠上刀山下火海地奔赴千里之外为帝国的荣耀和利益去送人头,对帝国的认同感也因为这种生命的消耗,而被进一步弱化。

同时,因为在技术和规模上均被赶超,英国本体已不具备世界上最坚挺的国力和国家信誉了,原本作为铠甲的各自治领和殖民地,也就变成了帝国的软肋,“日不落”意味着英国实际意义上和所有的强国都是邻国,这种情况对于英国本土不见得是风险,但对于各自治领和殖民地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那么,跳出“英国”这个框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甚至完全独立,对于各自治领和殖民地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了(就像一战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支持英日同盟解散,因为他们不希望日本成为自己潜在的敌人,毕竟日本昭和起来很快就会到澳新的家门口,但南非和加拿大却希望英国弃日投美,让英国和日本早些撇清关系,对澳新的利益并不太在意)。

另一方面,各自治领和殖民地,却可能因为英国本土面临的危险(欧洲的各种危机),而在千里之外被征召去作战,陷入和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的战争。

虽然作为帝国的一部分,去千里之外保卫大英江山万万年也不是不行,但英国一战前后那种用得上你的时候,就满嘴小甜甜地哄着你,打完仗了用不上了就拔屌无情的渣男作风,又进一步劝退了很多自治领和殖民地。最典型的像印度和埃及,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眼中,英国是真的把自己当成傻乎乎的人口红利了,爱怎么嚯嚯就怎么嚯嚯的感觉。

两者相加就是:我们有难了,英国不见得能帮得上忙;可英国有难了,我们都得去帮忙,还得是自干儿地出钱出命去帮……那这些自治领和殖民地的人,真的傻吗?

继续跟着你英国混,是图你打架时让我卖命你卖惨,还是图你做饭不好吃?


和这种伦敦的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得好帝国呢?让帝国重新伟大,怕是还不如投美呢。

所以投着投着,连大英自己最后也投美了。

如果在一战前,英国就能像现在这样,让各种印度和爱尔兰的精英去英国当大臣,当富豪,当博士,当高管,积极吸纳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各族精英奔赴伦敦“勤王护驾”,积极同化帝国各民族,以国家认同取代民族认同,那么很可能英国就会像现在的美国一样,不论自己的管理班子除了多奇葩和拉跨的主,也能“天下贤才愿往”。

但当时英国没这么做,而是反其道行之。现在这么做了,却已经晚了,帝国的盘子已经没日不落时那么大了,对于外国人来说,投英还不如直接投美,或者不舍弃国籍地来东方大国当伏拉夫呢。

作为一度文明进步的帝国,却因为缺乏文明进步而被反噬,英国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失败的典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