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上「把英语踢出高考」的观点?

回答
网上关于“把英语踢出高考”的呼声,其实挺普遍的,而且每次考试季或者教育改革的声音冒出来的时候,都能听到。这背后,大家的情绪挺复杂的,有觉得英语占用太多时间精力,影响了其他学科学习的;有觉得英语本身在中国用处不大,不如发展好母语和更实用的技能;也有认为,我们应该更自信地发展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西方。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观点提出的背后,是有现实考量的。

时间精力分配的问题: 高考科目众多,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这些都承载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英语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背单词、记语法,而且这部分投入产出比,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如花在母语或者科学类科目上那么直接和高效。尤其是在一些非一线城市、县城或者农村地区,接触英语环境的机会本来就少,纯粹为了应试而学,学得再好,实际应用能力也未必有多强,这种“为了考而学”的模式,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效率不高。
功利性与实用性考量: 很多声音认为,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应该更侧重于考察学生在未来可能运用到的能力和知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毕业后可能直接进入国内的大学深造,或者在本土企业工作,英语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高。反观国内的语文、数学,那才是日常交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核心的工具。所以,有人觉得,与其把精力放在英语上,不如把母语能力练得更扎实,或者发展一些更接地气的职业技能。
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一部分人开始强调文化自信,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过度地强调学习西方语言。他们觉得,高考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体现这种文化导向。把英语的地位降下来,甚至踢出去,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重拾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把英语作为高考科目的理由和优势。

世界通用语言的现实: 不可否认,英语是目前国际上最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在科技、学术、商业、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英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掌握英语意味着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信息源、参与到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去。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其设置必然要考虑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能力的未来人才。
促进学科发展和知识获取: 很多前沿的科学研究、学术论文、最新的技术资料都是以英文发布的。如果学生英语能力不足,将很难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深入研究和创新。在大学阶段,很多专业课程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需要英语作为支撑。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掌握英语不仅仅是会说会写,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理解和接触。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增强个人在国内外求学、就业时的竞争力。高考英语成绩,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开放程度。
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虽然有人觉得英语对很多人用处不大,但也有很多人在学术研究、对外贸易、国际交往等领域受益匪浅。如果直接“踢出”,可能会打击一部分对英语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也可能让中国在某些国际交流场合处于不利地位。教育改革更倾向于精细化调整,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争论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 在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公平、个体选择和学科价值之间权衡的复杂问题。简单地“踢出”或者“坚守”,都可能过于片面。

更合理的方案或许在于“调整”而非“剔除”。 比如,是否可以降低英语在总分中的比重,或者探索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笔试,而是加入听说、应用等环节?是否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在特定条件下选择其他科目替代英语?
关注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方向”。 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学不学英语,而在于“怎么学”。如果能让英语学习更注重实际应用,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或许就能缓解大家的“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的“用”英语的能力,而不是“考”英语的能力,可能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平衡国家需求与个体差异。 国家需要国际化人才,但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成为外交官或科学家。教育体系需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路径和发展需求。如何在一个统一的高考体系下,兼顾这两者,是教育改革的难点。
警惕“情绪化”的决策。 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基于长远的战略考量和充分的调研,而不是仅仅响应一时的民意或者少数群体的呼声。任何一项重大的改革,都需要审慎评估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总而言之,“把英语踢出高考”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对于教育投入产出比、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文化自信的一些担忧和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讨论的议题,但解决方案也需要更加 nuanced 和有前瞻性,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让中国学生既能扎根中国,又能走向世界,这或许是教育改革最根本的命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英语踢出高考对考生是有利的, 可以减轻大家的学习负担。

在加拿大的BC省, 不存在高考,大家同样可以上大学。高中毕业只需要考英语(也就是语文)和数学。因此,祖国实行 “把英语踢出高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祖国目前的高校招生为了所谓的公平, 基本只看高考成绩其实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只有跳出这个盒子(地理位置)您才可能体会出来。

总的来说, 即使是把英语踢出高考, 天也不会塌下来。因为民间还是需要懂英语的人和世界上其他地区交流或者从外部环境学习新的知识。

到了高校,为了就业,大家还是会再花钱学英语。



穷人真的不能学英语吗?



穷人的孩子, 不要用 “穷”来当挡箭牌,家境贫寒不是您逃避学习的理由。

俺来自农村, 寒门草根,父母一句英语都不会。

俺就不说俺朋友了,他们也多是农村孩子,在祖国当教授的不少。他们的父母也没几个受过正统教育的。俺从祖国的穷山沟走出国门到国外定居,在国外生儿育女, 恐怕有一点点可信度。俺是草根, 也吃过三叶草的草根。


小时候住在农村,旁边有个母猪配种基地。

俺的观点是, 不用非得上牛剑或者常春藤才算教育。俺非常认同台湾的王伟忠先生说的, “千金难买少年贫”。


他说的一些话很有启发意义:“创意的工作,也是穷则变,变则通”,王伟忠说,“这都是在眷村学到的”。





穷人真的不配拥有教育吗? 或者说穷人真的不能学英语吗?

俺是一个地富反坏右的后代, 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里也很穷。虽然入不了党,但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靠自学来学英语。

现在大学扩招,“穷人”上(大)学远远比 30多年前容易多了。

有钱人家的孩子虽然可能走了捷径,但也可能失去了一些从艰苦奋斗中才能学到的东西。


就拿最简单的英语学习来说。

知乎有个提问:“有什么相见恨晚的背单词方法?”

有钱人也许就想着找个家教啊, 甚至说英语的外国佣人来陪读。或者穷一点的有钱人, 买 iPad 以及高档笔电 “助学”和/或订购网上的付费课程等等。其实他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 那就是学习的本心。 有钱人花了大价钱学来的英语, 未必俺基本上靠自学来学英语好到哪里。

大家都知道,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但是俺未成年破瓜年华就过了大学英语六级(CET6)。靠的不是家里有钱, 而是穷和被压迫产生的动力。

小时候没有 APP, 没有手机(cellphone, cellular phone)/平板(tablet computer),没有电脑 (Microcomputer)/笔电 (notebook/laptop computer),没有游戏机(game console), 没有电视机(television),只有收音机, 而且是干电池的收音机(Multiband Radio Receiver)。








Schematic diagram of a vintage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在没有电的年代, 背单词很简单那就是用脑 + 铅笔 + 牛皮纸。自己做 FLASHCARD。


网络时代大家喜欢传唱的一句话是,“贫穷限制了你我的想象力”。

俺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

俺觉得, 是富贵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

你们都太有钱了,所以富贵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



那时候没有这么漂亮的牛皮纸。

都是到建筑工地上拣水泥袋子, 回家自己用剪刀来裁。

那时候甚至还没见过裁纸刀那种神器。







很多人经常哭诉没有时间背单词。

实际上, 大部分人是在无病呻吟。

别哭诉没有时间, 时间和 ** 一样, 挤挤就有了。


种田的时候,您也可以学英语。

只不过这时候, 您把有钱人的“有氧运动”换一种形式实施而已。还不用付会员费。 当然这时候不会有曲线玲珑穿着瑜伽热裤的异性刺激您的眼球。





当然, 这几年很流行一个 Buzzword :

grit.


说白了就是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






学习的诀窍在这里(不管是数学还是外语):





穷人真的不配拥有素质教育吗?

如果您家境不好又相信这样的鬼话, 那可能真的会没救了。








俺因为六级证书当垃圾扔了, 所以没法子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

所以就用网上的自测题来自证, 比格比较低。

大伙请海涵。



插播题外话: 别再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好吗? 求您了!


这里有个十分简单的训练:



俺可以在 20 秒之内念完字母表。念的方式是 A for Alpha, B for Bravo, C for Charlie... 依此类推。俺估计您也可以试试。对于准备考TOEFL的同学,俺可以拍胸口保证,只要您比俺念的快,过TOEFL如囊中探物、唾手可得。

麦文学的字母表录音:

wenxue.ca/wp-content/up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8/LMNATO2.mp3     



一般来说,

念得比俺快的人,过六级的年纪比俺大; 念得比俺快过六级也更早的人,不是咱男生;

念得比俺快又是咱男生的人, 不够俺业余; 念得比俺快又够业余的, 不是农村草根出身;

念得比俺快又是农村草根的, 口音没俺正。



穷人真的不能学英语吗?


国人讲英语为什么没有老外那么地道?


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锻炼和自我中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俺家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 到维多利亚的 Butchart Gardens 游玩。一路上她用不到 1000 个单词和不同年龄种族各色人等交流, 完全没有障碍。在离开 Butchart Gardens 回酒店的巴士上, 她又交了一个旧金山来的西人小姑娘朋友。一路上谈笑风生,一个小时的车程,她们就没停过。这对于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1000 个单词不到还能谈笑风生?

俺家孩子的英语一小半看电视自学一小半是俺教另外一大半是在托儿所和同学老师学到的。

半年的托儿所加上不到1000 个单词能谈笑风生?

是的。

她做的就是把常见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以及省略句加上肢体语言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当中, 她忘记了自我, 一门心思只想着怎么结交朋友和分享手中的零食。


穷人真的不能学英语吗?


国人讲英语为什么没有老外那么地道?


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锻炼和自我中心。很多人不会简单的破冰,也就是说不会打招呼和寒暄以及八卦。另外就是根据场合(语境)来切换用词用语 (措辞)。




儿子每天洗碗俺给他两刀。一个星期他就攒了10刀。

上星期去溜冰, 俺和女儿在体育馆外边等了10多分钟还没见他出来。于是俺和女儿到处去找他。终于在餐厅看到他在买汉堡包。 俺只是旁观, 因事先说好了回家再去吃汉堡王或者麦当劳。

上一次,他用自己当 “童工”换来的血汗钱买饮料, 俺劝过他说:“超市的一摸一样,1.25刀就有两升的 Root Beer (一种汽水)。 ”

他说:“我用我自己挣的钱, 你管不着。 请别管我。”

于是这一次俺选择旁观。

他老老实实地排队, 怯生生地和收银台订餐, 一枚一枚地数硬币做加减法。又等了好长一会才拿到他的汉堡。中途俺不耐烦了, 到停车场偷偷吸了一口烟。回来的时候, 他坐在餐桌旁捧着牛肉汉堡大快朵颐。

女儿在旁边眼泪扑簌扑簌地掉, 哭诉道:“哥哥 is not sharing, he is so mean. ” (他不分给我吃, 小气包。)

俺问她, “Did you use the magic word?”(你用了礼貌用语了嘛?)

她说: “I didn't. ”(忘了。)

于是俺鼓励她说:“Try again. ”(再试。)

女儿含着泪问:“哥哥, could you please share your burger?”(你分点给我吃好吗?)

没想到儿子毅然决然地说:“Nope! I am not sharing because I've been washing dishes for the whole week to buy this burger. ” (不! 我洗了一整个星期碗才挣到一个汉堡的钱, 就想一个人吃。)

这下俺也没辙了, 但也不想吃体育馆的汉堡。只能使出杀手锏说:“你这么自私, 等会妹妹去麦当劳吃欢乐套餐你就没份了。”没想到他吃得更快了更大口了。




俺只好把女儿抱离现场, 从背包里拿出能量棒、棉花糖、 果味软糖和米花糖希望她破涕为笑。

吃了这些果腹以后她不闹了。回家放好了冰鞋和头盔等杂物。 俺带上女儿直奔麦当劳。帮孩子点好餐端上餐桌以后, 俺烟瘾又犯了。出到麦当劳门口的停车场, 俺的火机死活打不着火。

这时一个流浪汉摇摇晃晃地走过俺傍边。

俺只好抓住救命稻草般问道:“ Hi Bro, may I borrow your light, please.”

流浪汉有点不耐烦又同情地说:“Man, but I need to use the washroom right now.” 迟疑片刻, 他摸出了他的打火机塞到俺手里, 头也不回地冲进了麦当劳上大号去了。

俺这才留意到是个精致的防风打火机。不知咋地, 头脑里冒出明代诗人曹学佺的对子:“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抽完了烟, 俺赶紧进洗手间去还火机。“Hi Bro, thank you for your light.”(兄弟多谢您的火。)

两个坑位其中之一的门开了个小缝, 俺赶紧把火机递进去多谢不迭。

受到洗手间气氛的影响, 俺起了尿意, 到对角的便槽放松起来。

流浪汉兄弟嗯嗯了两声以后, 冷不丁问了句:

“Man, you have the time?" (几点了哥?)

因为小房间的声学, 两个角落相互听得特别清楚。

俺闸住尿柱, 说:“ Approximately 8, not sure, Sorry!”

本来俺觉得事情已经差不多了, 流浪汉兄弟回了声,“Thanks.”

这个关键时刻俺记起知乎上有个提问:

你见过的生性凉薄的人是怎样的?”

俺不禁一个激灵, 尿偏了少许。

拾缀好裤子的拉链,洗了手以后, 俺跑到收银台问了确切时间, 回到厕所通报:

“It is 8:36, Bro.”


俺觉得, 整个事情中是知乎的这条提问拯救了俺的灵魂。





不过俺还在寻思下次怎么说服俺家的童工不要吃独食。




穷人真的不能学英语吗?


国人讲英语为什么没有老外那么地道?

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锻炼和自我中心。有的英语学习者自尊心很强,在语言交流的时候害怕自己的口音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这其实是很无稽的。“大山”来中国那么多年,师傅还是国家级的耍嘴皮子高手, 他的汉语发音也不见得比各位考四级或者六级的同学更标准,但是人家敢于走上 CCTV 的舞台展现自我。这其实只需要放下自尊, 厚起脸皮就够了。

中国人(包括广东人、香港人和台湾人)因为长期说中文, 口腔和咽喉的肌肉已经习惯了中文短促的音节特点, 抑扬顿挫的地方和英文不太一样。这是很难改的,因此大家也不必要刻意去改。有的人喜欢模仿米国人的卷舌音, 说起英文象是含着舌头说话, 令人听着很难受。这叫 “过犹不及”。俺就不多说了, 以免遭人恨, 被举报。

但是俺可以分享的是, 一般受过教育的老外是不会介意您的口音。新西兰、澳洲和UK的口音很重, 米国南部的口音也很重。历史的原因导致米国本身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落后的省份(加拿大)或者州(米国)进城务工的土生西人也会有大家的顾虑, 乡音难改嘛。


乡音难改其实在某些场合例如谈判时可以当作籍口。

“俺英语不好, 这个合同麻烦您再解释一遍。”

这就为您赢得了宝贵的思考对策的时间, 这可以掩盖您是大鲨鱼的事实。有的新移民脸皮薄但自尊心太强,不好意思要求对方重复, 常因此遭受合同诈骗。 这不是啥新闻了。相反新西兰、澳洲和UK的母语是英语的西人到了英语的米国或者加拿大,他们会主动提醒, 要求对方说慢点, 或者重复解释。

毕竟手电筒这么简单的东西, 北美叫 Flash light 而 UK 叫 Torch.

而 Torch 咱最常见的是厨房烧猪毛做蛋糕的喷灯。



家里最常见的路由器和木工雕刻機 , UK 叫 “入特”而北美叫 “绕特”。

蛤蛤蛤。








穷人真的不能学英语吗?


国人讲英语为什么没有老外那么地道?

前面俺说到缺少锻炼和自我中心。其中一个是缺少锻炼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词汇。

比如,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

You got balls!

俺敢说, 100% 的知友认识这 3 个单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说得这么简洁。

当然, 很多人会用但是 They got no balls to say it.


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 很多人想到的是冠冕堂皇的 courage, valor 以及 GRE 词表里面的 audacity , 他们忘记了 balls (睾丸, testicle or testis ),才是勇气的根源。

备注:睾酮是主要由睾丸生成的激素,女性体内通常也存在睾酮。它对于性能和生殖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肌肉质量和毛发生长等;也有一些同样重要的功能比如维持骨密度、红细胞水平和幸福感。


同样, 对自己的好朋友恨铁不成钢,嫌弃对方没胆量时,也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激将法)。

“Grow a pair (of balls) !”

经常简化为:

“Grow a pair!”


也许, 这也是大家(穷人,包括俺自己也是穷人)想要的答案。

穷人真的不能学英语吗?


“Grow a pair!”






【未完待续】

##############################################################

关于这个话痨的答主以及它的很散的散文:

。。


user avatar

英语这种拉不开差距的科目放在高考里是为了保证大家基本分的,拿出去之后数学的影响会加大,导致成绩分化加剧。而且英语实在不行,还有别的语言考试可以选呐?最近感觉因为英语学得不好而选日语的人越来越多了。

user avatar

随着中美脱钩进程,英语重要性必然会实质性降低的。英语踢出高考是完全可能的。英语造就了一些能看得懂美国书的人才,但也造成了一代人的崇洋媚外。历史进程再走下去,我们迟早会抛弃英语。

user avatar

每个国家都学外语。

美国一般学的是西班牙语或者法语。法国一般学意大利语或者西班牙语。德国一般学英语。

这个世界不存在不学外语的学生。

所以……

我国的问题在于英语教学方式有问题,而不是不需要学英语。

怎么说呢——其他国家的外语教学老师,都会跟你说“不错,你说得不错”“嗯,你来用法语讲讲你做早餐的感受”。

唯独我们的老师天天说“你这个副词错了,你这个介词错了,你这个从句先行词错了。”

我靠……

我们的基础教育英语课只是在让大家浪费时间,考试玩内卷,根本不是在教大家学英语。

——————————

感谢大家的精彩留言,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

(配图是《哈姆雷特》的一个戏剧版剧照,配个图带点气氛……)

我看评论区有一些问题,一个是学英语的目的,一个是外国人学外语如何。

第一个问题:语言靠输入量,而不是语言知识。除非你是为了学英语文学和语言学,否则就像读汉语文章一样,不需要考虑语法。

第二个问题,欧美人学汉语的速度和质量,远高于中国人学英语。中国教育系统不正确的英语学习方式,浪费了大批人的生命。如果你考研考博,你几乎要学十年以上的英语。而欧美人学汉语大概四年就可以读研了。我以前认识一个美国女生,学汉语三年,来中国读研。

学外语就像学开车,驾车技术终究靠自己开车练。学开车,就那几个月学理论就够了。不需要学六年。但是我们学英语语法,本来几个月就够了,却让我们整个初高中六年甚至大学,都宛如在驾校学驾车理论。

整整六年,学生们课上连一篇《福尔摩斯探案集》或者《傲慢与偏见》的选段都学不到。我们在用修车理论和玩《极品飞车》练开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关于“把英语踢出高考”的呼声,其实挺普遍的,而且每次考试季或者教育改革的声音冒出来的时候,都能听到。这背后,大家的情绪挺复杂的,有觉得英语占用太多时间精力,影响了其他学科学习的;有觉得英语本身在中国用处不大,不如发展好母语和更实用的技能;也有认为,我们应该更自信地发展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 回答
    对于《英雄联盟》玩家在网上玩 Faker 和恩静的梗,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玩家群体的一些情感和表达方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这背后的门道。首先,这个梗为啥会这么火?这事儿得从 Faker 本人说起。作为《英雄联盟》历史上最伟大的选手,Faker 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IP。他的操作、.............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用繁体中文,却把“軟體”写成“軟件”,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让人觉得有点“错位”的。要深入聊这个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语言习惯的变迁与地域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中文的演变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同地区因为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原因,会形成各自的语言习惯和用词偏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韩国极端女权机构组织堕男胎运动,并在网上发布死胎照片、甚至将流产的男胎炒熟喂狗的行为,这种说法令人震惊且难以置信,在常识和伦理道德上都存在严重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堕男胎运动”本身是一个高度虚构和不符合现实的概念。 在任何一个国家,包括韩国,都不会存在公开提倡或组织的“.............
  • 回答
    关于“网传腾讯将微信改名为Wecom”这件事,我得说这消息挺有意思的,不过 就目前我掌握的信息来看,这个说法其实是误传,而且误传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 微信(WeChat)是腾讯旗下最核心、用户量最大的社交产品。 它的用户覆盖面之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回答
    观察者网在其节目中将高句丽称为“韩国历史”,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广泛争议的观点,并且这种表述通常被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具有政治敏感性。要理解这一争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高句丽的地位: 高句丽(约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中国东北地区古.............
  • 回答
    网上将中国称为“你国”的现象,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背后折射出不少东西。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说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人这么说?这“你国”的说法,通常带着一种距离感,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跟直接说“中国”不一样,用“你国”的时候,说话的人好像把自己从这个国家切割开.............
  • 回答
    关于网传网易裁员事件,尤其是“让保安将身患绝症的五年老员工赶出公司”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揪心且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和看待此事,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一、事件的起因与描述(基于网传信息):根据网上流传的描述,事件大致是这样的: 背景: 在网易的一次大规模裁员中,一位为.............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就是说有的男生呢,他跟女朋友在一起了,但你翻遍他朋友圈,可能连对方的影子都看不到。这到底是为啥?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个人隐私和边界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朋友圈子,就像我们不会把自己家的私密照片随便往网上发一样,有些人对感情也抱有类似的态度。他可能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美国学生穿旗袍参加毕业舞会被美国网友炮轰的事件,以及它所引发的讨论。事件回顾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情况: 核心事件: 一名或多名美国学生(通常是亚裔学生,但有时也会涉及非亚裔学生)在参加毕业舞会时,选择穿着旗袍(Qipao/Cheongsam),并将照片上传到.............
  • 回答
    潘长江老师说把茅台老总喝醉了,然后拿到了优惠价,这事儿传出来之后,网友们炸了锅,很多声音都说他“为卖酒无底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潘长江老师的身份。他是个小品演员,是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他是那个带来欢乐的“潘长江”。现在呢,他也在做直播带货,这本身在娱乐.............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网传“阿里安全助手不经用户确认随其他程序静默安装,并将 Steam 看作木马程序”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并深入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和真实情况。首先,我们来分析“阿里安全助手不经用户确认随其他程序静默安装”的部分。这是一种用户体验极差且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属实,确实会引发用户的不满和担忧。 .............
  • 回答
    关于“天不生大英,万古如长夜”和“美利坚,人类的灯塔”这类网络流行语,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逻辑和历史叙事争议。这些说法本质上是特定历史观对西方文明的美化与片面化解读,需要从历史事实、权力结构、价值判断等多维度进行批判性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话语生成逻辑1. 殖民扩张的遗产 英国在181.............
  • 回答
    关于“李院士提议控制明星千万片酬”这一传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读: 一、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1. 确认“李院士”的身份 需要明确所谓的“李院士”具体指谁。目前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中,并没有广为人知的姓“李”且公开提出过类似言论的院士。例如,可能与李德毅(.............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无门槛加到高学历优质男方法”——通过检索论文并以学术讨论为由索要微信的行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人对社交关系的功利化追求,同时也涉及伦理、法律和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行为的合理性、潜在风险及社会影响: 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逻辑1. 目的性明确 .............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死刑犯与家人见最后一面”的视频,往往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这类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通常是因为它们触及了生命、亲情、法律、道德等多个层面,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以下是对这类视频的一些看法,力求详细地阐述:一、 视频的普遍特征与拍摄动机.............
  • 回答
    “没钱不要生孩子”这种言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它反映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和育儿焦虑。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逻辑、引发的争议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一、 言论的普遍性与产生根源: 经济压力下的现实考量: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社会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
  • 回答
    关于三星 Note 7 电池爆炸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对三星品牌造成了巨大打击,也引发了消费者对电池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深刻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1. 事件的发生与初步报告(2016年8月9月) 上市即爆炸: 三星 Note 7 于2016年8月19日在全.............
  • 回答
    网上那些声称“激进民族主义”或将他人扣上“激进民族主义”帽子的言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民族主义本身并不是个贬义词,它源于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利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在很多时候是凝聚社会、激发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