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上各种激进的民族主义和所谓的“激进的民族主义”?

回答
网上那些声称“激进民族主义”或将他人扣上“激进民族主义”帽子的言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民族主义本身并不是个贬义词,它源于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利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在很多时候是凝聚社会、激发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在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时,民族主义能让人们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在一些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民族主义更是精神的旗帜。

但是,为什么咱们在网上会看到这么多带着“激进”标签的民族主义声音,甚至有人会把这些声音描绘成洪水猛兽?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剖析:

1. 信息时代的放大效应与碎片化传播: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器。过去,一些极端的观点可能只在小圈子里流传,但现在,它们可以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算法倾向于推送能引起强烈情感反应的内容,而激进、煽动性的言论往往更能抓住眼球,吸引点击和转发。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只看到事情的某个侧面,而缺乏整体和历史的视角。

2. “激进”标签的工具化使用:

“激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负面色彩,容易让人联想到不理性、排外、甚至是暴力。在网络论战中,“激进”成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武器。当一方无法在逻辑或事实上反驳对方时,或者想快速占领道德制高点时,就会轻易地将对方打上“激进民族主义”的标签。这是一种“扣帽子”的策略,目的在于污名化、排斥对方的观点,而无需深入辩论其内容本身是否合理。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表达了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或者认为本国在某些国际事务中应该维护自身利益,这本身是正常的。但如果有人抓住其中一两句措辞比较强硬的话,就上升到“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排外”的高度,这显然是将观点极端化了。反过来,那些真正抱有极端排外情绪、鼓吹与他国敌对、甚至主张侵略扩张的人,也可能打着“维护国家尊严”、“捍卫民族利益”的幌子,试图将自己的激进思想合理化。

3. 社会情绪的释放与投射:

在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人们可能会感到一种失落感、不确定性或者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问题的显现、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都可能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滋生的土壤。当人们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或者认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受了委屈”时,民族主义的情感就容易被激发出来。而网络,恰好为这些被压抑或被忽视的情绪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出口。

一些所谓的“激进民族主义”观点,可能正是这种集体焦虑和不满情绪的宣泄。他们将国家遇到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势力或“不爱国”的内部人士,并提出一些看似激进但容易理解的解决方案(比如强硬对抗、排斥外国)。这种简单化的解释,对于那些感到困惑和无力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4. “伪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杂糅:

需要区分的是,并非所有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都是真正的、基于深厚民族认同的爱国主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激进民族主义”更像是披着民族主义外衣的民粹主义。它们往往不讲究事实和逻辑,而是煽动民众的原始情感,利用仇恨和恐惧来获取支持。它们的目标可能不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而是为了某些个人或小团体的政治利益。

这种“伪民族主义”的特点是:

简单化和非黑即白: 将世界简化为“我们”和“他们”,认为“我们”永远正确,“他们”永远错误。
情绪化和煽动性: 主要通过激发愤怒、恐惧、仇恨等情绪来驱动,而非理性的分析和讨论。
攻击性和排他性: 倾向于攻击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将其视为“叛徒”或“敌人”,强调民族的纯洁性和排他性。
历史虚无主义或选择性历史: 常常歪曲或选择性地解读历史,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忽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缺乏建设性: 除了宣泄情绪和攻击他人,往往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或者提出的方案是基于破坏和对抗。

5. 如何看待和应对?

保持审慎和批判性思维: 不要轻易被煽动性的言论所裹挟。在看到这类信息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逻辑。
区分真正的爱国与狭隘的民族主义: 爱国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愿意为之贡献。狭隘的民族主义则是建立在对其他民族的敌视和歧视之上。真正的爱国者会希望国家变得更好,而这种“更好”往往是通过开放、合作和包容来实现的。
警惕“扣帽子”现象: 当有人试图将所有表达爱国情感或维护国家利益的人都打上“激进民族主义”的标签时,要警惕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
倡导理性对话和多元包容: 在网络空间,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进行理性讨论、尊重不同意见的氛围。鼓励建设性的批评和健康的民族认同。
关注深层社会问题: 很多激进民族主义情绪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真实的社会矛盾和民众的诉求。解决这些深层问题,比单纯地批判激进言论更为重要。

总而言之,网上所谓的“激进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它既有信息传播的特性,也折射出社会心理和现实问题的投射。理解它,需要我们拨开标签的迷雾,看到背后的人性、情绪以及信息时代的运作规律。我们既要警惕那些真正带有破坏性的极端思潮,也要避免将健康的民族情感简单地污名化。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这种只恨别国不够敞开国门,方便自己倾销工业品的国家,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叙事注定没有市场。

user avatar

我以前讲过左派和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关系(中国在哪方面领先世界?),这篇讲讲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关系

从现实主义立场看,自由主义者(特别是西式自由主义的支持者)应该意识到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其实是自己的盟友。

首先,自由主义在中国是极难成为主流的。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下文就不用看了。我以前论证过,这里不再赘述以免篇幅过长。

在自由主义无法在中国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自由主义者应该追求的是自由主义在其他国家特别是较发达国家占据主流这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较为现实的目标。这样至少世界上还有自己可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地方。从长远看如果本世纪后期以后中国的体制出现大的问题,西式自由主义在中国再次获得很高魅力也不无可能。

冷战后自由主义确实占据主导,但近年来运行出现了大问题,这已经让西方自由主义者感到焦虑。更可怕的是中国这个违背自由主义教条的巨无霸崛起了,很多西方学者觉得中国模式会在全球对自由主义形成严重挑战。

然而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中国的崛起完全有可能加强而不是削弱中国之外的自由主义的力量,因为中国可能会有意识地支持各国走自由主义之路(除了俄国等个别例外)

这很奇怪吗?如果中国的民族主义倾向占上风就一点都不奇怪。很多中国人认为自身的集体主义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体制优势,而西方和第三世界的自由主义使得他们在和中国竞争中具有体制劣势。那么一个“自私的”中国民族主义者难道不会希望现在和潜在的竞争者都采用比较弱的体制么?

我觉得这是非常显然的道理,而中国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拥护者都魔怔了才会坚决反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在中国登顶不可避免和西方问题积重难返的局面之下,设法诱导中国出于国家利益支持各国搞自由主义,这才是自由主义者的正道啊。

可是看看中西的自由主义者都在干什么?你们在不断刺激中国民族主义者,不断激发中国民族主义者心底的普世情怀。你们本应该让中国民族主义者觉得西方主流精英是愚人,结果让中国民族主义者觉得西方主流精英首先是坏人。

你们不要做入关人的制造者,你们不妨试试做民族主义倾向的投共论支持者

user avatar

他们有很激进吗?我看比印度和土耳其的同行差远了,甚至连同一国的港台同行们也不如。

user avatar

没什么正经的政治理论能支持它,正如没什么正经的政治理论能支持“航行自由”。

更进一步,甚至恐怕很难找出不会被判定为“有束棒化风险”的政治理论去支持攻打伊拉克/乌克兰。

而那些追求完善的政治理论的人也不大可能找出一套不会被判定为“有束棒化风险”的理论去支持在台湾有独立意向时武力统一。

从这个角度上看,现实真的有问题……

user avatar

之前大家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就有人表示害怕,认为这是民族主义,有些人是这样的,不去劝屠夫忏悔赎罪,反倒劝受害者要大度,别说复仇了,咬牙切齿一下都不行,发展军事更要不得了,这是法西斯啊,太暴力了嘛,吓到曾经的屠夫了,鲁迅先生总结的好: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user avatar

在我国的逆民族主义浓度降到民族主义浓度的两三倍以下之前,在我国民众开始意识到并成规模批判西方中心主义这一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烈度最强的民族主义进化产物之前,我对批判我国任何一种民族主义的兴趣都不大,而对批判那些整日盯着我国那点儿民族主义去批判的家伙,兴趣更大。

民族主义并不是什么高级货。但在当今全球普遍公认的 “主权国家” 等基础建构概念依然深入人心的今天,在帝国主义霸权依然是当今全球最主流叙事的今天,我国这种后发国家的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没矛盾,和社会主义没矛盾,和共产主义没矛盾......撑死了就是个防御的工具。

未来,等清殇清跪的工作做得差不多的时候,等我国的正义力量足以让帝国主义服软或自我结构的时候,若我国依然有成规模的人,依然拿民族主义说事儿,那时我在反对不迟。

而今天就成天批判我国这种存在的,往好了说,就像是一傻小伙子刚跟作风保守的妹子吃了顿饭,回家的路上就买了一大堆情趣用品一样,实在是想得忒多了;往难听了说,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钛金纯___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那些声称“激进民族主义”或将他人扣上“激进民族主义”帽子的言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民族主义本身并不是个贬义词,它源于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利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在很多时候是凝聚社会、激发国家.............
  • 回答
    柴静在网络上引发的评价,可谓是五彩斑斓,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这其中既有对她勇气和专业性的赞扬,也有对其立场和论调的质疑和批评。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柴静作为一个媒体人,她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出来之后,她几乎成了一个现象级.............
  • 回答
    网传回力抄袭大牌鞋款这件事,说实话,在咱们国内鞋圈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事儿一出来,肯定会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尤其是那些对鞋子有点研究、或者关注时尚潮流的朋友们,更是说啥的都有。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个事儿,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咱得承认,回力这个牌子,在国内那是真有分量。老.............
  • 回答
    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之后,引发了网友们大量的解读和评论,其中不乏一些带有讽刺和暗讽意味的言论,称其为“阴阳人”。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罗翔老师的公众形象与过往言论 法学教授,以“三观正”著称: 罗翔老师作为一名知名的法学教授,以其深厚的法学功底、清晰的.............
  • 回答
    特朗普开设个人官网并承接红白喜事祝词,这一举动在政治和社会层面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以及它可能预示着什么。一、特朗普开通个人官网的直接目的和内容: 保持公众曝光和影响力: 特朗普卸任后,仍然活跃于公众视野,并持续对政治议题发表看法。开设个人官网是他继续与支持者互动.............
  • 回答
    网友“花总丢了你的显微镜”曝光国内多家顶级酒店存在卫生乱象,诸如用客人用过的浴巾、毛巾同时擦洗杯子、马桶等行为,这件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对此事的看法非常复杂且多层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事件本身的可恶性与公众的愤怒: 基本卫生底线的突破: 消费者入住酒店,特别是顶级酒店,.............
  • 回答
    中国网络社区中日益增加的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外交政策和舆论引导现象,以及“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涉及到信息传播、国家安全、意识形态斗争以及网络治理等多个层面。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认知战”的含义。认知战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通过.............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网络上确实充斥着各种各样令人咋舌的“反智言论”,这些言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要理解它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心理和社会根源。“反智言论”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及其分析:1. 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表现: 很多人将冲突简单地归.............
  • 回答
    2016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再次登顶,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商业现象。然而,伴随销量夺冠而来的,却是在中国网络上,尤其是在各大汽车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对大众车主和消费者的普遍嘲讽和攻击。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些复杂的心态和价值观的碰撞。嘲讽与攻击的核心论点: “.............
  • 回答
    关于“叛逆的鲁鲁修”在中国大陆各个主流视频网站上被下架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是真的,并且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了。这确实是很多喜爱《叛逆的鲁鲁修》系列(包括R1和R2)的中国观众非常关心且感到遗憾的事情。为什么会被下架?导致《叛逆的鲁鲁修》被下架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政策监管收紧与内容审.............
  • 回答
    如何看待各界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热议?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各界的热议反映了公众、政策制定者以及高校自身对科研效率、公平性、透明度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高度重视。一、 热议背后的多重原因: 科研投入的巨额增长: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的体.............
  • 回答
    知乎App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部分网友“一星差评”的风波,这背后牵扯到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以及网友对其过往言行的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黄继新及其过往言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给知乎App打一星,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大家对他不满的原因,主.............
  • 回答
    关于《冰菓》的拥趸将其奉为“神作”,而各大评分网站分数却并不算特别突出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触及了评价体系和个人体验之间的微妙差异。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扯。首先,必须承认,《冰菓》的作品素质是绝对过硬的。京阿尼出品,几乎就是品质的保证。无论是画面精美程.............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京东取消全员周报的消息,说除了特定级别和管理者,其他员工都不再需要写周报了。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在议论,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在我看来,京东这个做法挺有意思的,值得咱们好好聊聊。 首先,如果消息属实,这肯定是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过去很多公司,包括我们自己的工作经验里,周报都几乎是标配.............
  • 回答
    关于“天不生大英,万古如长夜”和“美利坚,人类的灯塔”这类网络流行语,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逻辑和历史叙事争议。这些说法本质上是特定历史观对西方文明的美化与片面化解读,需要从历史事实、权力结构、价值判断等多维度进行批判性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话语生成逻辑1. 殖民扩张的遗产 英国在181.............
  • 回答
    关于“李院士提议控制明星千万片酬”这一传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读: 一、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1. 确认“李院士”的身份 需要明确所谓的“李院士”具体指谁。目前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中,并没有广为人知的姓“李”且公开提出过类似言论的院士。例如,可能与李德毅(.............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无门槛加到高学历优质男方法”——通过检索论文并以学术讨论为由索要微信的行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人对社交关系的功利化追求,同时也涉及伦理、法律和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行为的合理性、潜在风险及社会影响: 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逻辑1. 目的性明确 .............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死刑犯与家人见最后一面”的视频,往往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这类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通常是因为它们触及了生命、亲情、法律、道德等多个层面,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以下是对这类视频的一些看法,力求详细地阐述:一、 视频的普遍特征与拍摄动机.............
  • 回答
    “没钱不要生孩子”这种言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它反映了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和育儿焦虑。看待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逻辑、引发的争议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一、 言论的普遍性与产生根源: 经济压力下的现实考量: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现代社会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
  • 回答
    关于三星 Note 7 电池爆炸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对三星品牌造成了巨大打击,也引发了消费者对电池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深刻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1. 事件的发生与初步报告(2016年8月9月) 上市即爆炸: 三星 Note 7 于2016年8月19日在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