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说明亡于通货紧缩,为什么魏斐德说明朝末年的白银短缺造成了通货膨胀?

回答
“明朝亡于通货紧缩”和“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这两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矛盾,实则都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切入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末年复杂的经济运行逻辑,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明亡于通货紧缩”这一说法的逻辑。

这种说法通常认为,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白银流入的减少(尤其是在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在美洲的白银产量开始下滑,加上荷兰和英国崛起,对中国白银供应链形成冲击),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相对的减少。而明朝的赋税和许多交易实际上是围绕白银进行的,也就是以银为本位。

当白银总量减少,但经济活动和商品总量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有所增长时,单位白银的购买力就会上升,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负担加重: 大多数农民是以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而他们需要缴纳的赋税是以白银计算的。当白银变少、变得更值钱时,农民需要拿出更多的农产品去换取同样数量的白银来缴税。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容易引发民怨。
商贸受阻: 通货紧缩不利于商品流通。商人手中持有的白银购买力不断上升,他们会倾向于囤积白银,减少投资和购买,因为他们预期未来白银价值更高。这会打击商业活力,影响商品销售。
政府财政困难: 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税收又以白银计价。白银短缺意味着税收征收困难,特别是那些依赖于货币化经济的地区。政府收入减少,财政赤字扩大,无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边疆战事等开支,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统治能力。
货币“劣币驱逐良币”: 在白银短缺的情况下,一些成色不足、重量不足的白银(甚至铜钱被熔化成块状使用)可能会在市场上流通,而质量好的白银则会被人们窖藏起来。这会进一步扰乱货币市场,加剧经济混乱。

接下来,我们看魏斐德(Philip A. Kuhn)关于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的观点。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魏斐德的论述,尤其是他在《内在的敌人》(The Superior Man)中对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迁的分析,并非简单地说白银短缺直接导致了普遍的“通货膨胀”(即物价普遍上涨)。他的论点可能更为 nuanced,是关于白银供应不稳定和地理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特定商品价格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剧烈动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魏斐德可能的论述,以及它为何与“通货紧缩”论看似矛盾但实则相辅相成:

1. 对不同商品的具体影响:
白银价值的相对上升(紧缩效应): 如上所述,总体白银数量减少会使白银本身更值钱,对依赖白银缴税的农民来说,是负担加重。
特定商品的需求/供应变化(通胀效应的某些面向): 当白银供应变得不稳定或难以获得时,一些依赖于白银作为交易媒介的商品(例如,奢侈品、进口商品,或者一些必须用白银购买的物资)可能会因为获取白银的成本增加而价格上涨。或者,更可能的情况是,白银供应的萎缩影响了整体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但某些特定领域的经济活动因为各种原因仍在扩张,或者受到了地域性白银集中的影响,导致局部物价上涨。

2. 地域性差异与货币流通的中断:
明朝末年,对外贸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白银流入的地点和数量不再稳定。即使总体白银供应量减少,但如果流入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那么内陆地区的白银供应可能更为紧张。
魏斐德可能强调的是,白银流通的梗阻和集中。当白银不再顺畅地流向全国各地,而是集聚在某些地区或被特定阶层控制时,就会出现区域性的货币紧缩和另一些区域的货币相对充裕。在货币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一些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货币来购买而下跌(紧缩),而另一些商品,特别是那些被白银集中地区高度需求的,或者其生产受到白银供应不稳定的直接影响的商品,其价格可能反而上涨。

3. “货币化经济”的脆弱性: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白银的流入,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货币化,即更多的交易开始使用白银,而不是以物易物。
一旦白银供应出现问题,这种高度货币化的经济就会暴露出其脆弱性。白银短缺并非意味着所有商品价格都下跌。相反,当国家行政、军事开支依然庞大,而白银收入减少时,政府为了维持运转,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
加征实物税: 用实物替代白银,这本身是一种对货币流通的削弱,但如果地方官员在征收过程中仍需要将这些实物转化为白银以支付某些费用,或者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损耗或中间环节的牟利,也可能造成局部物价的波动。
发行纸币: 虽然明朝发行纸币的历史不长且多有失败,但在极端困难时期,政府也可能尝试过。如果发行不当,或者与白银脱钩,就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不过,明朝末年更普遍的说法是白银短缺而非纸币泛滥。

4. 生产和需求的双重冲击: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加剧,天灾频发,农民起义不断,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生产。当商品供给下降时,即使货币供应量没有增加,剩余的商品也可能因为争夺而导致价格上涨,尤其是在白银供应仍然存在但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魏斐德可能更侧重于解释,正是这种生产的破坏与货币体系的脆弱性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局部或特定商品的“通胀”现象,并与农民赋税负担加重(紧缩效应)同时存在。

如何调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

关键在于理解“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并非总是非此即彼,而且它们的影响是动态的、地域性的和商品性的。

白银短缺是一个宏观的货币供应量问题。 从整体上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白银作为主要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减少,理论上会引发“通货紧缩”效应,即单位白银购买力上升,商品价格倾向于下跌(或者更准确地说,货币本身的价值上升)。这解释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和经济的迟滞。
然而,市场经济是复杂的。
白银供给的不稳定,以及其区域性分布的不均,可能导致货币流通梗阻。
生产的严重破坏(由天灾、战乱、农民起义引起)导致商品供给急剧下降。
当生产下降的同时,政府的开支和一些关键行业的白银需求仍然存在,甚至因为社会动荡而产生某些“囤积性”的需求(比如军事物资、维持地方势力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在白银数量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仍出现特定商品的价格上涨。
魏斐德的论点可能更侧重于后者:即在白银供应萎缩的大背景下,由于生产的崩溃和社会的动荡,以及白银流通的异常,某些关键商品(如粮食、军需品等)的价格反而因供给不足和特定需求而出现了上涨,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痛苦。这种上涨,在紧缩的大背景下出现,更显得触目惊心。

总结来说,魏斐德所指的“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可能并非指全民性的物价飞涨。更可能是在阐述以下几点:

1. 白银供应的不稳定和减少,打破了明朝后期以来建立的货币化经济的平衡。
2. 这种不稳定导致了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梗阻和交易成本的上升。
3. 在白银总量有限且流通不畅的背景下,由于生产遭到破坏,某些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和战略物资)的供给急剧减少,即便货币总量没有增加,由于争夺有限的货币和商品,这些商品的实际价格(相对货币而言)反而可能上涨,或者说其价格上涨的压力与白银短缺带来的紧缩压力同时存在,使得普通民众的处境更加艰难。

所以,这两种说法并非完全矛盾,而是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明朝末年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一个是大背景下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带来的宏观影响(通货紧缩),另一个是这种宏观变化在具体经济活动和地域分布中,与生产破坏等因素交织,可能导致的部分商品价格上涨或市场扭曲(局部的或商品性的通胀压力)。魏斐德的分析,很可能是强调了后者在加剧社会矛盾和国家衰败中的关键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持续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出自《洪业 清朝开国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