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麋鹿测试可以说明什么,为什么很多跑车都没有GK5的麋鹿成绩好?

回答
我们来聊聊麋鹿测试,顺便也说说为啥那些动辄几十万的跑车,在麋鹿测试里往往还不如一辆 GK5 飞度。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体现汽车设计和调校的一些门道。

什么是麋鹿测试?它测试的是啥?

首先,得明白麋鹿测试(Moose Test),也叫“蛇形绕桩测试”。这个测试的设定非常直观:

1. 场景模拟: 想象一下,你开着车在路上正常行驶,突然路中间窜出来一头巨大的麋鹿(北欧那边这玩意儿挺常见),你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不碰触麋鹿,同时保持车辆的稳定,然后回到原来的车道。
2. 测试方式: 实际测试中,会在赛道上设置一系列的标志杆,模拟麋鹿出现的位置和车辆需要躲避的路径。车辆以一定的速度通过,然后突然向一侧打方向避让,再迅速回正方向回到另一侧。
3. 衡量标准: 主要看车辆能否以较高的速度完成这个动作,并且整个过程中车身姿态是否稳定,轮胎是否有离地,有没有失控的迹象。测试通常会从一个较低的速度开始,然后逐渐提高速度,直到车辆失控或者成绩不再提高为止。

所以,麋鹿测试主要考验的是车辆的“动态稳定性和操控极限”。 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一辆车在紧急避让动作中的反应速度、侧倾抑制、悬挂的支撑性、转向的精准度、轮胎的抓地力以及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C)的介入程度和逻辑。

简单来说,它就是看你的车在生死关头,能不能像个灵活的舞者一样躲开障碍,而不是变成一个不听话的笨汉直接撞上去。

为何跑车在麋鹿测试里可能不如 GK5?这背后有什么原因?

这绝对是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毕竟跑车看起来就应该比普通家用车厉害多了,怎么在这项测试上却栽了跟头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1. 跑车的设计哲学 vs. 麋鹿测试的需求:
跑车: 大多数跑车的调校更侧重于极致的加速、高速过弯的稳定(通常是通过下压力和更硬的悬挂来实现)以及驾驶员的参与感。它们的悬挂可能为了提供更好的路感和支撑,而调得非常硬。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加速性能,很多跑车会采用相对较宽的轮胎,而且车身重心可能为了空气动力学和视觉效果,做得非常低。
GK5(飞度): GK5 的设计初衷是城市代步、空间灵活以及经济实用。但它的调校却意外地偏向了敏捷和灵活。它的车身相对轻巧,重心也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原厂的悬挂虽然不算硬朗,但它的行程和阻尼调校,在面对这种连续快速的重心转移时,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跟进性”和“支撑性”。车身侧倾虽然有,但不会过于夸张到失控,而且它的电动助力转向(EPS)通常调校得比较直接和灵敏,能够快速响应驾驶员的指令。

2. 悬挂的调校和行程:
跑车: 很多跑车为了在赛道上提供极佳的支撑和反馈,悬挂调校会偏硬。这种硬朗的悬挂在面对日常道路上的颠簸时可能非常不舒适,但在麋鹿测试这种极端的、快速的重心转移下,如果调校得不好,过硬的弹簧和阻尼可能会让车身产生剧烈的弹跳,或者在轮胎失去抓地力前,悬挂就已经触底或进入不工作的区域,导致车身失控。同时,有些跑车追求低扁的车身,悬挂行程可能较短,这也限制了它在大幅度侧倾时轮胎保持抓地力的能力。
GK5: GK5 的悬挂虽然不如跑车那样运动,但它的调校却非常均衡。在麋鹿测试中,它的悬挂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来抑制过度的侧倾,但又不是硬到让车身变得“颠”或者“跳”。它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感”,让驾驶员能够感知到车辆的极限在哪里。悬挂行程的长度也允许车轮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相对好的循迹性。

3. 车身重量和重心高度:
跑车: 虽然跑车通常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和更宽的轮距,但很多跑车为了性能(比如大马力发动机、四驱系统、更强的刹车等)往往车身重量不轻。更重的车身在快速变向时,惯性更大,对轮胎和悬挂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即使重心很低,但如果车辆的整体质量很大,其动态响应也自然会比轻巧的车辆慢一些。
GK5: GK5 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轻量化。它车身小巧,重量控制得很好。更轻的车身意味着更小的惯性,在快速的重心转移时,它能更快地响应驾驶员的指令,轮胎也更容易维持抓地力。

4. 轮胎:
跑车: 跑车通常会使用高性能的轮胎,这些轮胎在干燥沥青路面上的极限抓地力非常高,尤其是在高速过弯时。但在麋鹿测试这种突发、极限的转向动作中,很多高性能轮胎,特别是低扁平比的宽胎,对路面细微变化非常敏感,也更容易因为突然的侧向载荷而发生抓地力的突然衰减。
GK5: GK5 使用的轮胎尺寸相对小一些,胎壁相对较厚。这种轮胎在提供一定抓地力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舒适性和对路面的“过滤”能力。在快速的麋鹿测试中,这种稍厚一些的胎壁反而能提供更好的缓冲,帮助轮胎在瞬间的转向变化中,不至于那么快地突破抓地极限,或者说,它的抓地力下降的过程是相对线性的,更容易被驾驶员感知和控制。

5. 电子稳定系统 (ESC) 的调校:
跑车: 跑车的 ESC 系统通常会允许更多的驾驶员介入和一定的车身侧滑,以保留驾驶乐趣。它的介入时机和力度可能会相对保守,更多是防止车辆失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麋鹿测试中,如果 ESC 的介入不够及时或力度不够大,车辆就更容易出现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
GK5: GK5 的 ESC 系统,虽然可能没有跑车那么先进和复杂,但它的介入逻辑却非常“保护性”。在面对这种突然的转向时,它会积极地通过制动单个车轮来帮助车辆稳定车身,引导车辆完成动作。这种“积极介入”的设定,在麋鹿测试这种强调车辆稳定性的项目里,反而能发挥出极佳的效果。

6. 车身刚性和转向系统:
跑车: 跑车通常有非常好的车身刚性,这对于高速操控是必须的。但有些跑车的转向系统调校得非常“锐利”,虽然指向精准,但在快速连续变向时,如果回正的力度和速度没有调校好,驾驶员可能会觉得车身“跟不上”转向的节奏。
GK5: GK5 的车身虽然不如跑车那般极致刚性,但对于它的尺寸和定位来说已经足够。它的转向系统调校得非常“顺手”和“直接”,能够让驾驶员轻松且快速地完成变向动作。这种易于驾驭的转向特性,在麋鹿测试中非常有利。

总结一下,GK5 能在麋鹿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极致的运动性能,而是因为它在“动态稳定性”和“易于操控”这两个方面,恰好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平衡性。 它的轻量化、相对灵活的悬挂以及积极的 ESC 系统,让它在应对这种突发的、剧烈的重心转移时,表现得比一些追求“纯粹驾驶乐趣”而牺牲了部分动态稳定性的跑车更加得心应手。

这就像是,你去参加一场障碍赛,一个身手矫健、灵活度极高的短跑运动员,可能在跑一万米长跑时不如一个耐力型选手,但在短距离的复杂障碍赛道上,他的敏捷和快速反应反而能帮他赢得胜利。跑车是在赛道上追求速度和极限的艺术品,而 GK5 则是日常城市里一个极其聪明的“代步工具”,只不过这个工具在某些特定考验下,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天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开始泰山封禅是天下英主公认的盛事,

直到宋真宗也去了,

于是宋真宗以后就没人封了。

麋鹿测试是挺好的,前提是不要自己忽悠自己,瞎鸡鲅摆一气。

现在我只信同一个人开出来的圈速。

user avatar

最近两年汽车媒体纷纷加入“麋鹿试验”大军,不管什么车,都搞来“麋鹿”一把,好像不会做“麋鹿试验”的媒体不是专业汽车媒体。这里引用 @王晓鹏PPGarage 老师回答里的一句话:

麋鹿测试随着它天生绝佳的观赏性,和短视频时代的,还有流量的免费化,大有超越0-100 ,100-0动力制动测试的,成为最为火热的第一的动态性能测试。

网友们也捧场,麋鹿试验排名成了键盘侠茶余饭后的谈资,好像麋鹿试验成绩不好,就不配谈操控。

作为底盘工程师,看到有些媒体不规范的试验方法,实在是不忍直视。决定开一篇帖子跟大家聊聊ISO标准下的“麋鹿试验”。

一、麋鹿试验的初衷

顾名思义,这个试验肯定跟麋鹿有关系。故事的起源是冰天雪地的北欧地区,有一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叫驼鹿(Moose)。

最大是多大?见下图。

2米多高,比成年的牛还大。

这种鹿经常来回穿梭与各种公路上,,造成了很多惨烈的交通事故,很多驾驶员和乘客因此丧生。

事故有多惨烈?见下图。

一般的车肯定是扛不住这种庞然大物,气囊也没什么卵用。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北欧人开发了一种紧急避障试验(Moose Test)。

考验车辆通过紧急打方向避开障碍物,然后回到原来车道的能力

后来,随着这个试验的推广,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标准ISO 3888

二、正规麋鹿试验测试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ISO3888的紧急避障(麋鹿试验)试验标准原文

这个试验学名叫“紧急避障试验”,麋鹿试验是俗称。

另外,既然是3888-2,那肯定有3888-1。没错,3888-1叫双移线试验(见下图),跟麋鹿试验有点像,后续再聊,本篇主要谈麋鹿试验。

废话少说,一起看标准:

第一部分——引言(见下图)

红圈部分翻译:鉴于本测试只是全部车辆操控性能的“一小部分”,测试的结果也只是对车辆综合动态表现中的“一小部分”具有意义。

标准制定者特意反复强调了“a small part”,就是担心有人用麋鹿试验来评价车辆的操控性能,这也解答了文章标题的问题:

麋鹿试验并不能表征车辆的全部操控性能!

仅仅是综合操控性能的一小部分,表征车辆紧急避障、保持行驶路线的能力。

先略过中间的试验操作细节(细节放到后面说),先看一下标准的附件部分。

标准最后一部分,很明确的对麋鹿试验的限制条件做了说明:

1、考虑到驾驶员的影响,只建议进行主观评估,不建议进行车辆动力学客观数据的测试。

2、多次的试验、不同的车辆轨迹会导致车辆通过速度存在很大的离散性。

3、不允许基于车辆通过速度的排名和提出最低通过速度的要求。

所以,麋鹿试验标准制定的本意是对试验过程中车辆状态、操纵便利性等车辆瞬态特性进行主观评估,而不是现在媒体所做的测出一个最高速度然后进行排名。而且这个试验收到路面、天气、车辆状态、驾驶员状态等多个变量影响,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很差,很难复现。

三、媒体的“麋鹿测试”

其实网上很少有媒体能够完全按照ISO标准进行麋鹿测试,ISO标准甚至连桩桶尺寸都做了详细定义。

下面举例说明部分媒体测试的情况。

前段时间某媒体测出了一组83.9km/h的逆天成绩,超越一众超跑,排在排行榜第3位。(正如前面所说,排行榜本身就很扯),下面我们来看看细节。

巧合的是,他们刚好是沿着车道白线摆桩,给我们提供了便利。

正常车道宽度是3米,从图里可以看出,第1和第3个区域宽度都是3米。第二个区域,没有车道线做参考,但根据车辆位置目测宽度也在3m左右。

OK,我们来看下标准是怎么规定的,见下图。

标准规定,第一个区域宽度是1.1倍车宽+0.25m,也就是1.85*1.1+0.25=2.285m

所以,第一个区域就比标准宽了0.715m

第二个区域,标准规定是车宽+1m,是1.85+1=2.85m

目测第二个区域也是比标准宽的,由于没有参考,不能太武断。

第三个区域是按照标准宽度摆桩,没问题。

同样的道理,下面再看一组:

以车道线作为参考,3个通过区域的宽度都远大于标准要求。


哪位老铁说了:

你上面说的都是ISO标准,在国内有能耐你整国标啊!

好嘞,安排~

国标GB/T 40521.2-2021,见下:

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跟ISO一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双移线,第二部分:紧急避障。

这还没完,您往下看,是不是一模一样?

先看ISO:

再看国标:

是不是一样?why???

因为编制说明说了:

四、总结

聊了这么多,希望大家对标准的麋鹿测试的试验背景、试验初衷、试验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要被媒体博眼球的测试所误导。

麋鹿测试的表现并不能代表车辆的全部操控性能,单纯根据车速来排名也没有意义。

一名合格的键盘车神,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好了,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创作不易,求赞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