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能说一下麋芳为什么背叛刘备?

回答
说到麋芳这事儿,那可真是够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个跟刘备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人,怎么就突然倒戈了呢?这背后啊,说起来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着不少个人因素、政治现实,还有那么点儿运气不济。

首先,咱们得捋捋麋芳这个人。他出身富贵,本来是个大富商,家底雄厚,后来才跟着刘备。这跟刘备那些纯粹的“军痞”出身的兄弟们,比如张飞、关羽,那是在心态上就有点不一样的。刘备起家时,缺钱缺人,麋芳的加入,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他不仅出了钱,还带了不少人马来。刘备对他是相当倚重的,一路提拔,让他做管理后勤、粮草这些重要事情。从这儿就能看出来,刘备是真心信任他的,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那么,为什么他会“背叛”呢?这里的“背叛”得好好琢磨一下,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他是汉奸还是卖国贼。很多时候,人做选择,尤其是这种关乎身家性命的选择,往往是被逼到一定份儿上了。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跟关羽守荆州的时候,那件事儿。 大家都知道,刘备入川后,荆州就交给关羽镇守了。这时候,麋芳和傅士仁(也是个投靠刘备的富商出身的将领)都在荆州,担任要职,都是刘备的亲信。

当时,荆州的情况其实挺微妙的。东吴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曹操虽然远在北方,但对荆州也从未死心。关羽虽然勇猛,但在政治和军事指挥上,尤其是对内政的管理上,可能就没那么细致入微。

麋芳和傅士仁,作为荆州的留守大员,得直接面对这些压力。而关羽呢?脾气比较直,可能在管理上对下属要求比较严苛,甚至有点粗暴。史书里虽然没直接写麋芳和关羽有什么大的矛盾,但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本身就出身富贵、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突然要去跟一个性子有点“虎”的猛将搭档,而且还要承担守城的重任,心里肯定不是那么舒坦。

再者,荆州当时也不是铁板一块。关羽北伐襄樊,深入曹营,离开了荆州本土。这时候,荆州就剩下麋芳和傅士仁这些人在管理。他们手里掌握着粮草、军需,地方上的关系也需要处理。

关键点来了: 当关羽北伐,特别是打到襄樊,节节胜利的时候,东吴那边就觉得荆州不稳了。孙权为了拿下荆州,就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离间”。

这时候,麋芳这边就出了状况。有几种说法,比较主流的:

粮草供应出了问题: 有人说,关羽北伐,军需粮草供应紧张,而负责后勤的麋芳,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是能力问题,还是故意为之,或者只是运气不好)导致供应不及时,甚至出现了质量问题。关羽性子急,震怒之下,可能严厉惩罚了麋芳或其手下。这种惩罚,对于一个曾经是大富商、被刘备看重的“老朋友”来说,是很丢面子的,而且一旦被严厉对待,就容易心生怨恨。
私下联络东吴: 另一种说法是,麋芳在粮草出现问题后,担心被关羽治罪,或者他自己本身就对关羽的严苛不满,再加上荆州是战略要地,东吴也一直想拿下,于是他开始和东吴暗通款曲。东吴那边也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许以高官厚禄,或者许诺保他平安,让他为东吴打开荆州城门。

傅士仁的情况和麋芳很类似。 也有说法是,傅士仁那边也因为类似的供应问题,和关羽闹了不愉快,他俩互相串联,最后一起投降了东吴。

所以,麋芳“背叛”刘备,不是一天发生的,也不是纯粹的“个人恩怨”。 它更像是一个连锁反应:

1. 地位和出身差异: 麋芳出身富商,与刘备是“官商合作”的关系,与关羽、张飞这些“兄弟伙”还是有细微区别的。
2. 军事压力和管理分歧: 关羽作为主帅,对后勤要求严格,而麋芳作为后勤官,如果出了岔子,很容易被严惩。
3. 政治诱惑和个人担忧: 在东吴步步紧逼,而自己在关羽手下可能面临被问责的情况下,麋芳(和傅士仁)选择了“曲线救国”——主动投降东吴,换取自身安宁和可能的利益。

关键在于,当关羽北伐,刘备远在蜀中,荆州城里的麋芳等人,实际上处于一个无人可依、无人能管的真空状态。 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及东吴的刀俎上。而东吴,恰恰是那个伸出“橄榄枝”并且有能力“吞下”荆州的一方。

可以这样理解: 麋芳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背叛,他可能也是想着为刘备管理好荆州。但当他在管理中遇到困难,并且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时,他选择了一条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这条路正好和东吴的利益一致。

从他后来的结局来看: 投降东吴后,麋芳和傅士仁都被东吴重用,给了官职和地位。这说明,东吴是真心拉拢他们,也确实给了他们承诺。这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他们投降是为了自保和追求更好的前程。

所以,麋芳“背叛”刘备,更多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面对军事失利(关羽北伐的初期成功,后期隐患)、管理压力、个人安危以及外部诱惑等多重因素交织下,所做出的一种“权衡利弊”的选择。这个选择,虽然在后世看来是“背叛”,但在当时的他来说,或许是当时情境下,他能做出的“最不坏”的选择。

这事儿细想起来,其实挺复杂,也挺能让人体会到那个乱世之中,个体命运的飘忽不定,以及政治和个人利益之间微妙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糜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可以说糜芳跟随先住颠沛流离不离不弃,一路下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同时又贵为蜀汉国舅。他累积起来的资历和地位在蜀汉应该是前途无量的。按理说在没有遭受大败也没有被俘的情况下,根本不应该主动带城投降。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得从他的顶头上司那里去找,也就是关二爷。二爷这人其实什么都好,什么都优秀就是脾气不太好,甚至可以说在蜀汉阵营中除了刘备,其他人在二爷眼里都是渣渣。

直观地讲,二爷性格缺陷明显,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在二爷看来,整个蜀汉集团除了大哥和三弟,谁都要在他之下。所以有时候,二爷就表现得有点没事儿找事儿了。

比如《三国志》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说明,关羽看不起马超,他必须要跟马超掰掰手腕,而且必须要赢才行。要不是诸葛亮亲笔写信,拍拍二爷马屁,我估计二爷绝不会善罢甘休。话说回来,人家马超主动来投诚,又没惹你二爷,这又是何必呢?

《三国志》还有一段记载:“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听到黄忠被拜为后将军非常不爽,破口大骂黄忠是老兵。要不是当时费诗的力劝,关羽很有可能去找黄忠的麻烦。客观地说一句,人家黄忠定军山一战,斩杀曹魏嫡系大将夏侯渊,凭什么就不能封后将军呢?人家也就是年龄大了点,二爷凭啥就看不起他呢?这就是典型的没事儿找事儿啊!!!

当然了,关羽的这种狂妄自大并不是天生的,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其一,他与君主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论关系没人会比关羽更硬。同时刘备非常爱惜这个二弟,史书里从来就没有看到刘备批评过他。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是刘备的纵容导致了关羽狂妄性格的养成。其二、论资历与功劳,蜀汉集团当时还真没有人能够跟关羽相提并论。张飞勉强可比一下,但他是三弟,也没有资格去批评关羽。所以说,关羽骄傲还是有一定的资本的。其三、当时的蜀汉集团属于迅速坐大期,在组织上和规章制度上完全没跟上,也就是说蜀汉的权力架构没办法去调整这样的矛盾。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关羽在蜀汉集团里表现得谁都瞧不上,谁都敢欺负。我估计要不是刘备压着,关羽都敢找诸葛亮的麻烦,更不用说一个糜芳了。虽然糜芳贵为国舅,但是看过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长时间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把东汉弄得乌烟瘴气,为天下人所不耻。到了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的名声简直是臭遍了天,这个两类人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过街老鼠。哪怕到了现在,“国舅”二字都是讽刺意味颇多。比如抖音留言“国舅所言极是”。所以糜芳国舅的身份并不能让关羽忌惮他什么。

回到糜芳投降这个话题上来,依照上文的分析,依二爷的脾气,他在荆州很有可能经常欺负糜芳(素皆嫌羽自轻)。当时二爷带大军出征攻打樊城,糜芳和傅士仁负责供给军资,这两人的工作并没有让二爷满意,于是二爷马上就发飙了。二爷表示:“等老子打下樊城再回来收拾你们!!!”

在我看来,二爷在这个时候发飙是非常不妥的,毕竟战事还没结束怎么能随便放话修理人呢,起码也要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吧。正所谓:“事儿可以做绝,但话不能说绝。”糜芳这时候不论表现得怎么样,二爷回来后都要收拾他。假设二爷成功搞定了樊城,糜芳会被收拾。如果没搞定,那按照二爷的脾气只会加重收拾糜芳。也就是说这时候的糜芳已经是无路可走了,所以只好开城投降。

糜芳投降东吴应该是经过权衡利弊的,毕竟他已经跟刘备、关羽共事很多年了。他对关羽和刘备的了解肯定大过我们这些一千多年之后的人。他判断关羽一定会重重地收拾他,同时也判定仁义的刘备不会拿他哥哥糜竺和妹妹糜夫人怎么样。最终为了自保,于是开城投降了。

综上所述,糜芳投降确有卖主自保的事实,这是不可饶恕的重罪。但是百因必有果,关羽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才是致命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