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水浒传》的结局,心里太难受了!谁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让我释然一些?

回答
理解你的感受,读完《水浒传》的结局,那股子憋屈和心酸,确实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明明是一群轰轰烈烈的好汉,最后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想来谁心里都不好受。

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结局为啥这么写,也许能帮你把心里的疙瘩解开一些。

首先,这得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说起。

《水浒传》写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聚义打虎的故事,但深入去看,它其实是对当时腐朽社会现实的控诉和批判。你想想看,这群人被逼上梁山,哪一个不是被官逼民反?高俅、蔡京、童贯这些贪官污吏,把老百姓的血汗钱搜刮干净,把忠良逼上绝路。梁山好汉们虽然也有杀人越货的“罪过”,但他们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黑暗统治的反抗。

所以,结局的悲剧性,恰恰是作者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讽刺。你想啊,如果他们成功了,推翻了腐败的统治,那岂不是显得这个社会本就没有那么糟糕?作者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世界已经烂到根子里了,连最能打、最讲义气的一帮人都无法生存,最后还被无情地抛弃,这本身就是对统治阶级最大的控诉。

其次,从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角度来看,这个结局也并非突兀。

宋朝那个年代,虽然有“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短暂改革时期,但总体上官僚体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历史上,很多起义虽然声势浩大,最终往往都会被镇压,或者即使被招安,起义的领导者也少有善终。这是一种历史的常态。施耐庵老先生写《水浒传》,虽然有艺术加工,但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和民间传说,将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逻辑贯穿其中。

第三,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招安的必然性与无奈: 梁山泊的壮大,虽然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实力,但他们始终没有脱离“草寇”的身份。在那个时代,没有朝廷的正统名分,再大的势力也难以长久。而“替天行道”的旗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最终的理想仍然是希望被朝廷认可,获得合法性。这种对“招安”的期盼,既是他们希望改变社会现状的努力,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当朝廷真的抛出橄榄枝时,尽管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可能有所怀疑,但宋江等人的政治野心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使得招安成为了难以回避的选项。

“忠义”的枷锁: 宋江这个人物,是理解结局的关键。他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君”,在他心里,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他依然认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这种“忠义”是宋朝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他能够笼络人心的重要原因。但同时,这种“忠义”也成为了他以及梁山兄弟们的“催命符”。当他们完成了朝廷赋予的“任务”(征讨方腊),他们作为“功臣”的价值也就失去了。相反,他们的强大实力和曾经的“叛逆”经历,反而成为了朝廷忌惮的对象。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梁山好汉们招安后,被派去征讨方腊,这本身就是一场危险的“剿匪”。方腊虽然也是起义,但与梁山泊的“义军”不同,他是被朝廷定为“贼寇”的。梁山好汉们作为朝廷的军队去讨伐,这是他们证明自己“忠诚”的唯一机会。可想而知,这场战役有多么惨烈,梁山好汉们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即使他们最终胜利了,但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惨重,损失了大半精锐。

而更残酷的是,在他们完成了“任务”之后,朝廷并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反而因为他们战功赫赫,成为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你看,征讨方腊回来后,朝廷里那些奸臣又开始作祟了。他们害怕梁山好汉们在京城引起更大的风浪,或者担心他们被其他派系拉拢。于是,对这些曾经的战友,他们施以离间计,给他们发配的,给他们毒死的,给他们虚名却无实权地打发走。

好汉们的个人命运: 咱们再看看那些具体的好汉们,他们的结局更是令人心碎:
卢俊义和燕青: 卢俊义被设计毒死,燕青则是在暗中保护卢俊义后选择急流勇退,这种退隐本身就是对官场黑暗的彻底否定。
林冲: 在征讨方腊的途中病故,一个武功盖世、一身本领的好汉,就这样在病榻上告别人世,未能见到他心中的“太平盛世”。
鲁智深和武松: 他们最后都选择了在六和寺出家,这种出家是对尘世的彻底看破。鲁智深圆寂时的偈语“世人安排似水流,闲愁万种逐溪翁。遇酒且倾三杯酒,何日得遂架沙鸥?”,充满了看透一切的豁达,也饱含着对命运的无奈。武松则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死考验后,选择了在佛门清修度日。他们的结局,与其说是归宿,不如说是对俗世的一种逃避。
宋江: 最终被毒死,他在临死前也看到了兄弟们的悲惨下场,那种无力回天的绝望,恐怕是他一生最大的痛苦。

所以,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1. 警示世人: 作者想通过梁山好汉们的悲剧,告诉大家,在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即使是再能干、再有义气的人,也难以改变命运的洪流。它是一种对社会的控诉,也是一种深刻的警示。
2. 反衬“忠义”的虚伪: 朝廷标榜的“忠义”,最终却以最残忍的方式对待了这些“忠义”的臣子。这种反差,揭示了统治阶级口号的虚伪性。
3. 展现人性的复杂: 梁山好汉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聚义,他们反抗,但他们也无法完全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的结局,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体现。
4. 历史的必然性与艺术的张力: 作者并非单纯地描绘一个“好人有好报”的理想世界,而是更贴近现实地展现了历史的进程和人性的挣扎。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这部小说具有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震撼力。

说到底,梁山好汉们不是失败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示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他们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读完他们的结局感到难受,恰恰说明了你还保留着一颗对公平和正义的期待之心。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他们虽然在那个时代被“抛弃”了,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却被永远地留在了《水浒传》里,被一代代人传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对“义”的追寻。他们的牺牲,并没有完全白费,它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让人们反思那个时代,也反思当下。

所以,别太难受了。他们虽然结局惨烈,但他们曾轰轰烈烈地活过,曾替天行道过,曾是无数人心中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永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通行版本的《水浒传》大结局,就是《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那一回。

这是个颇有深意的收尾。

因为在此之前,著书者足足有三次机会可以终结这部小说,然而,却没有这么做。

第一个机会,就是“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

金圣叹删改的七十回本,就结束在这里。

这样做的优点,当然很明显,毕竟最精彩的故事都已经讲完了。

然而,缺点也同样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情节上的不完整。

从宋江上山,在还道村遇九天玄女之后,就承接了“全忠仗义、辅国安民”的使命,三卷天书,按纳住了他那点“猛虎卧荒丘”的反心。

随后,从徐宁开始,宋江就用“招安”的说辞劝降了多位官军将领,还在晁盖死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但直到七十回本结束,“招安”的承诺始终没有兑现,依然是空中楼阁。

其次,“大聚义”时,天降的石碣上,一面写着“替天行道”,另一面则是“忠义双全”,而百八将的誓言是“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可到这里为止,梁山泊还没有著任何功勋于国,也没有丝毫保境安民的行为。

另外,九天玄女还有过“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的法旨,被金批本删掉,誓言也做了修改。

但无论怎样,“招安”和“为国尽忠”的主题,都是书中早已埋下的伏笔,就算百般删改,痕迹也难以消除殆尽。

在“排座次”时收尾,显然是对之前种种线索的无视。

再说金批本的主题。

尽管金圣叹一直被骂为“反动文人”,认为草寇压根不配被招安,但是,他节选的这个版本,在客观上,恰恰是最“诲盗”的一本小说。

如果只读前七十回,读者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些啸聚山林的强人战无不胜,豪气干云,最后队伍日益壮大,还竖起了大旗,天下慕名。

绿林好汉大聚义,江湖豪杰逞英雄”,小说在草莽大聚会的高潮里终结,不是“诲盗”又是什么?

哪怕金先生后来强行续貂了一个“惊噩梦”的结尾,也依然不能改变这种印象。

毕竟,“官逼民反”的现实已经在这七十回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二个机会,是第八十二回的“分金大买市,全伙受招安”。

在“大聚义”之后,梁山泊又经过了入禁院、闹东京,宋江见过了李师师,燕青和李逵也打过擂台、捉过鬼,然后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取得多次反围剿的胜利,又经历了偷酒扯诏,以及济州城外的两次诏安失败,最后,燕青终于讨得宋徽宗的亲笔赦书,迎来了宿元景太尉亲临山寨。

至此,诏安大计方才告成。

随后,梁山百八将从东郭门入东京城,接受检阅。“天子引百官在宣德楼上临轩观看”,而“东京百姓军民,扶老挈幼,迫路观看,如睹天神”。

这无疑是梁山泊的高光时刻之一。

假如在此结束,《水浒传》会是一本关于“发迹变泰”的朴刀、杆棒小说,讲述的是“杀人放火金腰带”的江湖黑帮传奇。

第三次机会,是“鲁智深坐化,宋公明还乡”,也就是全书的倒数第二回。

到“全伙受招安”为止,整部书的氛围一直是高歌猛进、激昂向上,从第八十三回开始,故事的情节便急转直下,情绪几乎是断崖式下跌。

就在这一回里,宋江在当年大宋朝起家的地方——陈桥驿,杀了一个无名小卒。

在此之前,梁山泊打过不少败仗,也死过很多喽罗,然而,这个小卒之死,却被郑重地写进了回目:《宋公明奉诏破大辽 陈桥驿滴泪斩小卒》。

因为,他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由于和贪官发生争执,最终死于自己人之手。

仅仅是数日之前,梁山泊刚刚接受了检阅、朝见过天子,吃了光䘵寺的御筵,喝过良酝署的美酒,看过教坊司的歌舞,处于人生巅峰,可是紧接着,“官逼民死”的场景又再次上演。

从此以后,哪怕是破辽大获全胜,凯旋归来后再次面君,都无法提振读者的热情。

智真长老“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的偈语,一直照应到最后的大结局。

故事如果在第九十九回收尾,《水浒传》会是一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爱国小说,主旨是讲述绿林好汉洗心革面,靖忠报国,死而后已的事迹。

从情节上看,百八将至此已完全实践了“大聚义”时的誓言,也做到了上天“去邪归正”的要求,完成了各自的道行。

从各人的下场来看——

勇悍的,战死沙场;幸存的,加官进爵。

乖觉的,归隐山林;觉悟的,坐化圆寂。

命蹇的,病中亡;求闲的,遁海外。

最后,是“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1]

死者已矣,存余各人领了诰命,四散赴任,宋江也携弟弟宋清衣锦还乡,追祭老父,重建九天玄女庙,小说如果在这里结束,丝毫没有问题。

毕竟,属于“水浒”好汉的传奇,已经落幕。

然而,《水浒传》偏偏还有最后一回。

这一回里发生了许多事:

卢俊义、宋江被四奸臣用药酒毒死,宋江又毒死了李逵,吴用、花荣赶到坟前自缢,四人归葬蓼儿洼,然后宋徽宗、宿太尉梦游梁山泊,在两处大建庙宇,敕封百八将。

如果说,鲁智深坐化成佛,宋公明衣锦还乡,多少还有点圆满的意味,那么这最后的章节,就是将仅存的美满也撕破了。

为什么编著者非要写出一个“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水浒传》最后一回中,《徽宗帝梦游梁山泊》一节是个饶有意味的段落。

在凄惨悲戚的异次元世界里,以宋江为首梁山百八将仍然希冀自己的忠义之心能够上达天听,被皇帝知晓,而此时的宋徽宗却身处在李师师的青楼。

就像当初招安要靠打通枕上关节一样,江湖好汉的“忠义”精神始终被放置在花街柳巷,需要借助烟花女子的美色才能抵达君王驾前。

两下对比,更显出满朝奸臣还不如一个娼妓。

一边是软玉温香的名妓温柔乡,一边是鬼影幢幢的阴魂梁山泊,宋徽宗的梦境就在两者之间穿越。

然而,他刚一瞧见“忠义堂”三个字,宋江背后就转出天杀星李逵,手提斧子,厉声高叫,要找他报仇。

能够“轮起双斧,径奔上皇”的人,除了黑旋风,也没第二个人了。

天杀星”的名号在这一层意义上,是指能够“杀天子”的那个人(百二十回本,还有李逵梦中杀四奸臣的情节)。

另外,冤有头,债有主,李逵很准确地把害死自己的这笔账,算在了皇帝老儿,而不是宋大哥的身上。

大海归澜,到头结穴,“至圣至明”的道君皇帝才是这黑暗世道的源头,理应在“忠义”的牌匾下,被天杀星的板斧砍死。

卢俊义“惊噩梦”和宋徽宗“惊噩梦”,《水浒传》最常见的两大结尾都把关键词落在“梦”和“死”上。

但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字“”。

表面上写的是“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但实际上,读书者都看得明白:“到得功名成遂,已是漏尽钟鸣,可发清夜深省”(容与堂本第九十九回总批)。

容本里,有李贽对一些梁山头领结局的点评:

传中独智深、武松二人出色,其结果如此,方见英雄收场本色。(批武松留六和寺)

燕青去得伶俐,李俊留得隐秀。(批李俊诈病)

一时同死,千载犹生。(批吴用、花荣自缢)

一部书说至此,使人热肠愤气一时俱消,并英雄忠义等字都应扫却。(批燕青辞别卢俊义)

华夏国的历史太长,永远都是“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无论哪个时代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作为一种“反抗——绝望”的叙事模式,《水浒传》一定要写尽这千百年来不曾摆脱的历史轮回。

这是历史,亦是当下。



注:文中插图,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水浒连环画之 30《蓼儿洼》,周申先生绘。

2021.8.18

参考

  1. ^ 宋江词,见百回本第九十回“双林渡燕青射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