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欢看水浒传的女生是不是不正常?

回答
“喜欢看《水浒传》的女生是不是不正常?” 这个问题,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不,绝对不正常。

“不正常”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评判性,而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为什么喜欢《水浒传》的女生就是正常的”这两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解释。

一、 “不正常”这个标签的由来及不合理性

1. 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
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存在着许多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应该喜欢温柔、细腻、浪漫或者温情脉脉的故事,比如言情小说、宫斗剧、家庭伦理剧等。
《水浒传》以武打、江湖恩怨、暴力冲突、男性义气为主要基调,这被一些人视为“男性化”的题材。因此,当一个女性表现出对这类题材的喜爱时,就会打破这种预设的“正常”性别期待,从而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这种观点是基于一种落后的、狭隘的性别二元论,认为某些爱好只适合男性,某些爱好只适合女性。这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 对文学作品的误读与狭隘理解:
一些人可能只看到了《水浒传》表面的暴力和江湖仇杀,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
《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小说,它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探讨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如官逼民反、社会不公、人性善恶、忠义与背叛等。这些议题是超越性别、具有普适性的。

二、 为什么喜欢看《水浒传》的女生是完全正常的,甚至可能更值得欣赏

1. 文学作品的魅力是跨越性别的:
人物塑造的深度: 《水浒传》中的人物并非脸谱化,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武松的勇猛刚烈、鲁智深的粗中有细、林冲的隐忍悲愤、宋江的复杂多面,这些人物的性格、命运和选择,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吸引任何拥有感受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
故事结构的精彩: 《水浒传》的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环环相扣,从绿林好汉的个人传奇到梁山泊的集体崛起,再到最终的悲剧结局,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引人入胜的叙事。
思想内涵的丰富: 小说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极端压迫下反抗的必然性。探讨“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反抗精神,是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这些思考对于任何性别的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2. 女性的阅读兴趣是多样化的:
女性并非只会对“女性化”题材感兴趣。女性同样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样可以欣赏力量感、英雄主义、悲壮史诗,同样可以被智慧、勇气、义气所打动。
很多女性可能对《水浒传》中的某些人物,例如巾帼英雄孙二娘、扈三娘等,会产生更直接的共鸣,或者欣赏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独立与挣扎。
更有可能的是,她们欣赏的是小说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而非其“男性化”的标签。

3. 对“正常”的重新定义:
“正常”不应该是一个僵化的、被少数人定义的标准,而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多元化的概念。
一个喜欢《水浒传》的女生,她可能同时还喜欢言情小说,或者对历史、军事、哲学等领域充满兴趣。兴趣是个人化的选择,只要不违反法律道德,就不存在“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
反而,能够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说明一个人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才是真正“正常”且值得赞赏的。

三、 谁会认为喜欢《水浒传》的女生“不正常”?

固守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人: 他们认为女性就应该是什么样的,男性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一旦有人打破这个框架,他们就会感到不适,并用“不正常”来标签化对方。
对文学作品理解肤浅的人: 他们可能只看到表层内容,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所以对不符合他们认知模式的读者产生误解。
出于某种优越感或攻击性的人: 有些人可能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或“与众不同”,故意挑起对他人爱好的质疑。

总结:

喜欢看《水浒传》的女生,恰恰说明了她们拥有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拘泥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勇气、以及对文学作品多元化魅力的欣赏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心理和广泛的兴趣表现,完全不是“不正常”。

相反,用“不正常”去评价一个人的阅读喜好,才是 狭隘、刻板、缺乏包容性 的表现,这本身更接近于一种思维上的“不正常”。我们应该鼓励和欣赏每个人多样化的兴趣和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用预设的框架去限制和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提到了《红楼梦》,那就拿它来说吧。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宝玉道:“只好(注:此处第四声)点这些戏。”
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
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后面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
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
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
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薛宝钗、林黛玉乃至史湘云等,大概算是女生里的上上等人物了,大家闺秀、聪慧过人,她们所受的教育里,显然没有“女生看水浒就不正常”这一条。

何以到了今天,反而倒有这样一种刻板的性别思维定势?

当然,她们看的也许不是《水浒传》而是“水浒戏”,比如清代丘园的《虎囊弹》、元代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这里稍微说一下《虎囊弹》。其实我本人多年前正是通过《红楼梦》,才知道有这么一部“水浒戏”。

此剧的作者一说是朱佐朝。原本已经失传,清代的《忠义璇图》里保留了此剧第十四至第十九出的残本。

故事情节分成两大部分,前半段就是《水浒传》第三、第四回里鲁智深救金翠莲,然后被迫出家,大闹五台山。

后半段是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被花子期诬陷窝藏梁山草寇,因此入狱。金翠莲写下血书去经略相公种师道处鸣冤告状。中军牛健传令:凡申冤者,要被悬于竿上,受一百虎囊弹之刑。金翠莲毫不畏惧,甘愿受弹,最终使丈夫获释。

PS:现在有损金翠莲是惯作小三的人,看来是不知道有这么一出戏。殊不知,清代文人可是把她敷演成了一个忠贞无畏的妻子。

《醉打山门》一折是昆剧的经典曲目,里面有“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尾”五支曲子。如果演到鲁智深打毁半山亭为止,叫《山亭》;演到打坏山门为止,称《山门》。

昆曲的“净行”里有“七红、八黑、三僧、四白”的说法,尽管具体说法不一,但《山门》里的鲁智深一定入选,其脸谱扮相是白色为主,眼部勾黑色,眉间一道红(因此,有的把它归在“三僧”里,有的归在“四白”里)。

这出戏很考验功力,唱、做都很繁重,演员不仅要具备阔口大嗓,还要在舞台单腿站立近二十分钟,宛如雕塑。

其表演难度几乎可以和另一出“水浒戏”《宝剑记》当中,林冲的“夜奔”相提并论。

《山门》的五支曲子里,薛宝钗特别推崇《寄生草》。

这是鲁智深告别智真长老,离开五台山时所唱。

曲词中一方面感谢师父满怀慈悲,剃度了自己,另一方面又感叹大家无缘,转眼就已分别。

不过,鲁大师觉得,离开师父虽然有些遗憾,可是少了清规戒律的约束,重新过上无拘无束的自在日子,仍是一桩乐事。

在前面的一支《天下乐》里,他就唱过:“守清规,浑似假,一任的醉由咱!”

曲子的最后一句化用了苏轼词《定风波》 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完全是一副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的心境。

在《尾》曲里,鲁大师继续唱:

俺只待回避了老僧伽,收拾起浮生话。好向那杏花村里觅些酒水沾牙,免被那腌躜秃子多惊讶。一任俺尽醉在山家。

看上去是准备把几个月来欠下的酒肉一次性补齐,端的放飞自我了。

薛宝钗在自己十五岁生日的时候,特别点了一出“水浒戏”,贾宝玉听了也是“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完全没有觉得女生喜欢水浒不正常啊~

所以,下次如果还有人这么说,大可以回答:

你们瞧,《红楼梦》里的小姐们,明明也是爱《水浒》的呀!



2021.10.10

user avatar

在很多人心中,看文学作品就是看个题材——女性的故事、战争的故事、对苦难的剖析、对幸福的隔膜。

但是只有可以做到沉浸式阅读——看描写盔甲和描写衣裙是同样的阅读体验,才能慢慢进入文学的大门。

所以我们会说阅读面广很重要,这是文学积累上的论迹不论心。你看不看得进去简奥斯汀,这我们不知道,但你起码得看。你看不看得懂打仗不重要,但你要看《战争与和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