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水浒的宋江是猥琐小吏,而原著和《新水浒》张涵予老师的宋江被塑造成一位豪迈英雄,请问各位怎么看?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不同版本《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解读差异,以及“老水浒”和“新水浒”两种不同改编风格的对比。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老水浒”的宋江:猥琐小吏的根基与解读

首先需要明确,“老水浒”这个称谓可能涵盖了多个版本,但通常我们将其理解为那些更早期的、相对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影视改编,或者是指《水浒传》原著本身对宋江的描绘。

原著中的宋江:
出身与身份: 《水浒传》原著中,宋江确实是郓城县一个地位不高的小吏,负责押司。这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属于中下层。他的工作是“掌管刑狱钱粮”,虽然有一定接触官场和法律的经验,但距离真正的“豪迈英雄”还很远。
外貌与气质: 原著对宋江的外貌描写,如“身不满七尺,面黑皮粗,眉粗眼大,唇厚声洪”,并没有太多英雄气概的描述。更多的是通过其行为和处事方式来塑造。
“及时雨”的由来: 宋江之所以能获得“及时雨”的名号,主要是因为他仗义疏财,乐于救助江湖上的落魄人士。这种“义”更多体现在人情世故、江湖关系上,而非战场上的勇武或政治上的抱负。
性格特质: 原著中的宋江,其核心性格是“忠义”。但这里的“忠”更多是封建官场的“忠”,他对朝廷、对皇帝有着一种近乎迂腐的忠诚。而“义”则体现在他对兄弟的照顾和江湖上的声望。同时,他也有圆滑世故、善于笼络人心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个鲁莽冲动的英雄,而是一个精于算计、懂得利用资源的人。
“猥琐”的解读: 为什么说他“猥琐”?这可能更多是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理解。他的一些行为,比如对官场的依恋,对招安的执着,甚至在某些时刻表现出的谄媚,与我们当下对“英雄”的定义——例如光明磊落、勇往直前、不畏权势——有很大的出入。他的“小吏”身份和他的“招安”理想,在很多读者看来,确实限制了他的格局,也显得不够“硬气”。他更像一个在体制内挣扎求生、试图通过江湖手段实现人生价值的普通人,其复杂性和局限性,使得他不像某些纯粹的草莽英雄那样令人血脉贲张。

对“老水浒”影视改编的印象: 早期的影视作品,可能因为技术、审查或创作理念的限制,往往会更侧重于还原原著的朴实感,或者在塑造宋江时,也更多地倾向于表现他作为一个“小吏”的身份和一些江湖上的“义气”,而不太会刻意拔高他的英雄气概。有时候,为了表现宋江的权谋和圆滑,演员的表演也可能被观众解读为“猥琐”或“奸滑”。

2. 《新水浒》张涵予的宋江:豪迈英雄的塑造与解读

《新水浒》(2011版)由张涵予饰演的宋江,无疑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豪迈英雄”印象。这是改编的成功之处,也是与原著和早期改编的一个显著区别。

张涵予的演绎风格: 张涵予本身就是一位以硬汉形象著称的演员。他具有阳刚的气质、深沉的眼神和浑厚的嗓音,这为他塑造宋江的“豪迈”奠定了基础。他的演绎往往带有力量感和沧桑感,能够唤起观众对英雄的共鸣。
“豪迈英雄”的塑造策略:
强化领导力与魅力: 《新水浒》在塑造宋江时,着力强调了他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他不仅是梁山泊的“老大”,更是能够凝聚人心、解决矛盾的关键人物。他的讲话掷地有声,他的决策果断有力,这些都使得他显得更加威严和有担当。
淡化“小吏”的卑微感: 虽然原著中宋江是小吏,但在《新水浒》中,更多地将他的“仗义疏财”和“救助好汉”放大,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超凡能力和影响力的江湖领袖,而“小吏”的身份似乎更多地成为他早年的经历,而非限制他气度的标签。
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新水浒》可能会更突出宋江在关键时刻的个人作用,例如他在梁山泊的地位稳固,他对局势的掌控,以及他对兄弟的照顾,都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改革“招安”的解读: 即使是“招安”,在《新水浒》中也可能被赋予一种更积极的解读,比如是为了兄弟们的出路,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虽然最终失败,但过程中的“忠义”和“担当”依然可以被视为一种英雄气概。
视觉化呈现: 影视作品本身就带有视觉化的特点。张涵予的体型、表情和动作,很容易将观众引导向“英雄”的解读方向。他的眼神中可能更多的是坚毅和深沉,而不是原著中可能暗示的复杂和算计。

3. 两种形象的对比与评价

忠实度 vs. 艺术加工: “老水浒”的宋江(如果以原著为标准)更接近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复杂形象,包含着优点和缺点,英雄与局限。而《新水浒》的宋江则更倾向于一种理想化的、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豪迈英雄”形象。
观众的期待: 观众对宋江的期待是多元的。有些人喜欢更复杂、更贴近现实的宋江,欣赏他身上的矛盾和挣扎;有些人则更喜欢宋江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英雄的形象,希望他能展现出荡气回肠的豪情。
时代变迁的审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英雄”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现代观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具有反抗精神、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的形象。原著中宋江的“忠君”思想,在一些观众看来可能是一种“时代的局限性”,甚至是一种“落后性”。《新水浒》在一定程度上回避或淡化了这种争议点,将宋江塑造成一个更符合现代“英雄”概念的人物。
“猥琐”与“豪迈”的辩证: “猥琐”和“豪迈”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同一人物在不同侧面或不同解读下的呈现。宋江的圆滑世故、善于笼络人心的能力,在某些人眼中是“猥琐”或“奸滑”,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智慧”和“手腕”,是其“豪迈”领导力的组成部分。例如,他能够化解矛盾、拉拢人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被视为“豪迈”的领导风范。

总结

总而言之,原著和“老水浒”中的宋江更侧重于表现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复杂性的小吏形象,其“义”和“忠”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个人局限,因此被一些观众解读为“猥琐小吏”。而《新水浒》中的宋江,尤其是张涵予老师的演绎,则在艺术加工上更加倾向于将宋江塑造成一位具有强大领导力、人格魅力和英雄气概的梁山领袖,其“豪迈”之处更加鲜明,以满足当代观众对英雄形象的期待。

这两种解读并非孰优孰劣,而是反映了不同的创作理念和观众视角。可以说,《新水浒》的宋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原著宋江的“英雄化”和“现代化”改造,使其更具冲击力和观众缘,但也可能因此损失了原著宋江身上那种更深刻、更令人玩味的复杂性。

您对此有什么更深入的看法或疑问吗?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言以蔽之:《新水浒传》中张涵予演绎的宋江确实存在过于伟光正的问题,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央视《水浒传》塑造宋江时出现的偏差。

如果只论演员演技,张涵予本身就是证明过自己的好演员;李雪健老师更是近乎公认的老戏骨,破乎的优秀答主荞麦花开以及小雨的名著时光都极力推崇李雪健老师演的宋江。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演员的演技和剧本是相辅相成的。对李雪健老师的演技,鄙人挑不出什么毛病,问题在于他老人家诠释的剧本把宋江黑化成了一个异常猥琐(至少是看起来)的人。所以李雪健老师将这个剧本诠释的越好,给观众造成的认知偏差也就越严重。归根结底,这不是演员的问题,是编剧的问题。

典型的例子有两个。第一,当年很多观众看过央水之后,都异常憎恶宋江。李雪健老师本身是山东人,他的山东老乡们跟他说:“你把好汉们都带到坑里去了,以后不要回来山东,敢回来就揍死你。”第二,有一位观众看完电视剧之后,气得把电视机都砸了。央水剧组得知此事,还特意赔了这位观众一台新电视机。

以上内容都不是鄙人风闻言事,而是央水剧组接受央视30周年再回首采访时所说。

央水继承的基本是金圣叹对宋江的批判,以及特殊年代所产生的“招安投降论”。所以,剧中的宋江是猥琐的,剧中的招安主张是不得人心的,是令人气愤的。

从思想内核和宣传效果的一致性来看,央水是很“成功”的。

但是这种思想内核真的对吗?

金圣叹对《水浒》有很多真知灼见,但同时也夹杂了大量主观臆断的私货;而“投降派宋江”的观点,更是某个早已被打倒的集团中某位骨干分子的断章取义之论。

不客气地说,单纯地把宋江看作“伪君子”、“投降派”,其实是一种十分幼稚、肤浅的看法。当然,鄙人不是通过指责大家来标榜自己的高明。鄙人过去也是幼稚、肤浅的,也曾有过这样的看法。只是后来经过更多的阅读和思考,逐步提升了自己的认知,修正了过去的想法,仅此而已。

言归正传。各位在反复品味央水时,是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宋江这样一个猥琐、鄙陋,一意孤行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投降派,凭什么能够赢得梁山上下一致的拥戴?这帮血性男儿、草莽英雄真的会看上这样一个领袖?要知道,央水的大聚义可也是众人一致推举宋江为寨主的。

难道宋江仅靠一点小恩小惠,就能收买如此多的好汉?这不仅是把宋江看扁了,也是把好汉们看扁了。

在鄙人看来,宋江是古典小说中最为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之一。仅以文学形象的复杂性和诠释的困难度来说,《水浒传》中的宋江绝不输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宋江有仁德,有义气,有魄力,有野心,有权谋,有手段;当然也有过邪心,有过恶行。他有枭雄之器,有草莽之气,也会不时表现出来自身份和境遇的自卑。他既可以是扶危济困的仁者,也可以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既可以是啸聚山泽的绿林魁首,也可以是忠君报国的忠臣义士。

想要诠释好这样一个人物,本就是极其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的难题,央水和新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央水走的是无脑批判的道路,而且由于编剧问题,使剧中的逻辑陷入了悖论;新水走的是隐恶存善的路子,展现了另一个宋江,但起码逻辑可以自洽。

虽然论及经典程度,央水的优势依旧十分明显,然而仅就对宋江这一人物的处理来看,鄙人认为新水的编剧更有诚意,也更有担当。毕竟带节奏黑一个人永远是比较容易的,不信看看现在各大论坛对宋江的总体评价,就可窥其一斑。

至于是否符合原著,鄙人认为充分尊重原著并领会原作的精神肯定是应该的。但电视剧与小说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剧本和演绎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电视剧创作更应与时俱进,要在一些方面对原著进行延伸、升华,从而能够超越原著。

这一点,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中做得最好的,当首推《三国演义》。仍以曹操为例:鲍国安老师塑造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是狡诈而又从容的;宛城招妓时,是得意忘形而又猥琐好色的;横槊赋诗时是乐观豪迈的;败走华容、割须弃袍时是狼狈的;临终时是疑神疑鬼而又可怜无助的。但就是如此多的面貌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观众也不觉会得有丝毫违和感。同时央三也并未落于原著窠臼,给大反派曹操也赋予了很多人性,譬如他在面对陈宫与关羽时的爱惜与不忍,在濡须口战败后,“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不甘而又无奈的喟叹。无数的侧面与细节,让曹操这个形象丰满而又立体,充满魅力,深入人心。这既得益于优秀的剧本,也得益于敬业的演员,体现的是整个剧组谦逊务实而又勇于创新的态度。

央三电视剧早于央水拍摄并播出。虽然两本原著着眼的层次不同,但内容上相互参考的价值和意义重大,并且两剧组人员重合度也不低。央三对曹操的成功塑造本应给央水诠释宋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但很可惜,央水的编剧可能是过于自负了,甚至气跑了剧组的第一批专家顾问,以至于我们看到的宋江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宋江虽不是水浒故事中最出彩的人物,却是水浒的灵魂人物;诠释宋江的困难,也就决定了诠释《水浒传》的困难。央视本来是有这个能力的,可惜没有做好。所以我们至今也没能看到一部在年代、技术和思想内核上近乎完美的剧版《水浒传》。这也是潜藏在广大《水浒》迷内心深处最大的遗憾。

山东版《水浒传》也有很多的闪光点,只可惜年代稍显久远。其中宋江的饰演者正是在央三中饰演曹操的鲍国安老师。听说B站已经有高清资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

以上。

user avatar

你说一个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体制内公务员,还得很豪迈,那么你的意思就是:这货上头有人。

体制内根子不硬还豪迈的人吃得开这事儿它就是自相矛盾。

体制内当然可以很豪迈,但是一个很豪迈的人精通体制内一切弯弯绕,非常擅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他是怎么个豪迈法呢?

我表示疑惑。

一般理解的豪迈形象包括对着上官点头哈腰吗?阎婆惜那么大一顶绿帽子罩上来,豪迈的人会低声下气怎么办都行吗?

宋押司上头有人吗?

没人的话,哪有那么多人闲得蛋疼给宋押司捧臭脚、让他豪迈起来啊?

非要拧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不是不可能,但是很麻烦。说句不好听的,人家敢写,你未必能理解这样的人物形象。

你到底是要突出宋江会做人、会做官的一面,还是要突出宋江是个混白道的黑社会的一面,这是一个选择问题。

水浒传的核心到底是赞美杀人放火受招安是终南捷径、还是野路子出身就算招了安也被正经官儿算计,这是个立场问题。

人当然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立场,这是强求不了的,但是宋江怎么在会做人、会做官的人物形象和黑社会好汉的人物形象上取得统一,还要符合世情。

这是由不得某某人随口乱说的。

毕竟梗着脖子当杠精容易(因而显得豪迈),弯着腰当人精很难(所以显得猥琐)。

user avatar

同一块木料,不同的匠人根据自己的意图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水浒传的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还有大量的元杂剧

到施耐庵那里,把一堆零零碎碎的故事整理成一个故事集,施耐庵通过这些材料,创作了水浒传,讲了官逼民反,讲了英雄的自我实现与救赎。

再往后,有一大堆的戏曲、戏剧、评书等等

到了央水,主旨是反招安!

于是宋江的形象是一个猥琐小吏,而且带着 三分的阴险!

到了新水,思路换了,宋江的行为成了救赎了,于是宋江就刚毅多了!

如果把书、央水和新水看做三部作品,个人认为都可以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