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末年,倘若李自成没有身死九宫山是否只能延缓满清统一中国的速度?

回答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明朝末年的历史走向可能产生重大变化,但具体是否能延缓清朝统一中国的时间,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李自成的军事潜力与政治格局
1. 李自成的军事基础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迅速占领了明朝的首都,但其军队在失去北京后迅速崩溃。若他未死,可能具备以下优势:
政治合法性:作为明朝的“清君侧”人物,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北方仍有一定群众基础,可能吸引部分明朝旧部和农民军的支持。
军事组织:李自成的军队在1644年时规模庞大(约10万),若能重新组织,可能具备与清军对抗的实力。
地理优势:李自成的军队主要活动在北方,而清军入关后需集中兵力南下,若李自成存活,可能形成南北对清军的夹击态势。

2. 与南明的潜在联盟
南明政权(如隆武、永历)在1645年后逐渐分散,但若李自成存活,可能与南明形成南北夹击的联盟。例如:
军事协同:李自成在北方牵制清军,南明在南方抵抗,可能延缓清军统一全国的速度。
政治整合:李自成可能联合南明的势力(如桂王、唐王)建立新的政权,形成“大顺南明”联合政权,增强抗清力量。
然而,南明内部存在严重分裂(如桂王与唐王争权),若李自成未能有效整合,联盟可能难以形成。



二、清朝的军事与战略压力
1. 清军的军事优势
清军在1644年入关后,迅速击败李自成的残部(如1645年清军击败李自成旧部刘泽清、高一等),证明其战斗力。若李自成存活,清军仍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快速整合:
集中兵力:清军可优先消灭李自成的残部,再转战南方,避免分散兵力。
战略纵深:清军控制北方后,可利用长城防线和关内资源快速推进,而李自成的军队可能难以在北方长期坚持。
清军内部团结:多尔衮等将领对统一中国有明确战略目标,若李自成存活,清军可能更集中力量对抗李自成,而非分散于南方。

2. 清军对南方的压制
清军在1644年后迅速南下,击败南明各政权(如1646年清军攻破福州,1647年攻破广州),显示其对南方的控制力。若李自成存活,可能需要清军分兵两路,导致统一时间延长。
然而,李自成的军队主要在北方,若清军能快速击败李自成,可能仍能集中兵力南下,压缩南明的生存空间。



三、历史转折点的可能变化
1. 李自成的死亡与政权崩溃
李自成在1645年被清军追杀至九宫山时已失去核心军事力量,若他存活,可能能够重新组织军队,但需时间恢复。
若李自成存活,可能不会立即与南明联合,而是先在北方与清军周旋,导致清军需分兵两路,从而延缓统一进程。

2. 南明的内部斗争
南明政权内部的分裂(如隆武帝与永历帝的冲突)若因李自成的存活而被牵制,可能延长南明的存续时间。
但若李自成未能有效整合南明,可能反而加剧南明的内部分裂,导致抗清力量进一步瓦解。

3. 明朝残余势力的整合
若李自成存活,可能联合明朝旧部(如吴三桂、孙可望等)形成新的抗清联盟,但这些势力在历史上对李自成持敌对态度,可能难以合作。



四、时间线的可能变化
1. 清朝统一时间的延缓
假设李自成存活,清军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如1015年)来同时应对北方的李自成和南方的南明,导致统一时间推迟到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
但若李自成未能有效抵抗清军,清军仍可能在1650年前后完成统一,仅延缓数年。

2. 中国历史的潜在走向
若李自成存活,可能形成“大顺南明”联合政权,但最终仍会被清军击败,导致中国进入清朝统治。
若李自成成功建立长期政权,可能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如建立新的王朝或持续分裂),但清军的军事实力仍可能最终统一中国。



五、结论
若李自成未死于九宫山,他的军队可能在北方与清军周旋,与南明形成短暂的联盟,从而延缓清朝统一中国的时间。但历史上的李自成军队在失去北京后迅速崩溃,若他存活,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恢复实力,而清军的军事优势仍可能主导局势。因此,李自成的存活可能延缓清朝统一时间数年,但无法彻底阻止清朝最终统一中国。

关键变量:
李自成的军事组织能力与领导力;
南明的内部团结与与李自成的联盟意愿;
清军的战略部署与资源调配效率。

最终,清朝的统一仍可能在17世纪中期完成,但时间线可能因李自成的存活而有所推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个人观点,挺住的可能性有且不小(虽然未必超过50%),一旦站住脚翻盘的可能性还要大于历史上的“四将军政权”。

有空儿,补充详细看法。

我们作为后来人纵观满清一统中原、抗清势力失败的历史,应该不难发现双方成败之机在于该势力内部是否“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领导核心”,相对于满清多尔衮大权独揽和顺治亲政后诸王死亡相继,顺军的分崩离析彻底碎片化,西军的孙可望集中事权功亏一篑,残明无数次内讧、互不配合都相去不可以道里计。顾诚先生所谓“隆武以后督抚大臣也效法武将,一味盘踞地方,争权夺利,朝廷威令不行,几乎谈不上统一部署、统一指挥。清廷虽有内部倾压,但掌权者基本上能威福自操,令行禁止。相形之下,清胜明败主要决定于内部凝聚力。”虽指的是残明诸势力,但对大顺、大西系统势力同样是适用的,正是由于反清各派势力内部“从来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一指挥中心,不能相互支援,给清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明晰关键之后可以对李自成九宫山幸运脱险的位面做一些分析和推测。

此位面,顺军必然不会在李自成意外身亡后碎片化,被何腾蛟之流拉到他们的层次用丰富的经验打败(郝摇旗、王进才等小校拉走了部分精兵,各营进一步分裂),随后在荆州之战因军合力不齐与何腾蛟的“助攻”被勒克德浑以劣势兵力(相对于整体则是,相对于各部则占优)各个击破,从此完全分崩离析彻底退出了逐鹿中原的舞台中心。

架空中永昌天子幸运脱险后局势示意图:

面对顺军东西两路十数万久经战阵的野战军,何腾蛟和湖南各路明军如黄朝宣、曹志建、张先壁、刘承胤等辈旧有兵力弱小(崇祯十六年湖南额兵不过数千人),加上新招的乌合之众也无济于事,只有被横扫这一种下场。追击湖南败兵时很容易引发向岭南的进军,两广方面本就兵力单薄,加之朱亨嘉与丁魁楚的交战更是雪上加霜,顺军乘冬季天气凉爽南下,明军很难抵敌,大约半年或多一些时间(即1645年秋至1646年春夏)顺军即可平定湘粤桂。

大顺政权取得立足之地,以历史表现而言,李自成凭借十数万旧兵及随营眷属提供的人力(本位面的孙可望初入昆明只有多说万余“秦人”——西营旧兵可用)在铲平王、奴变、佃变等本地造反力量配合下扫清地方,迅速控制六、七十万顷(大约湖南三十余万顷,广西九万顷,广东二十五万顷)的耕地取得收入应该问题不大,扩军工作也会如历史上甲申年下半年一样迅速展开。至于建立各级政权方面,以甲申年夏李自成全面调整政策结束“拷掠”和异地安置缙绅大地主的手法来看,争取当地中下级读书人后政权建设应该也不成问题。

兵法有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顺军在湘粤桂立足不成问题,但是满清方面会不会针对性的改变策略并且立即调动所有兵力穷追猛打呢?从历史表现看,暂时不会。

首先是多尔衮的狂妄自大,历史上多尔衮在顺治二年五月得到多铎占领南京的报告后,急不可耐的在六月发出全国范围的薙发令,并没有等待阿济格的报告(闰六月方到),也就是说他认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已经不足为虑,在引发全国范围内民族矛盾激化这一点上不会有什么变化。

其次是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的消息获取、传播迟缓和满清接收明末军政体系带来的“非开国气象”,历史上在李自成死讯传来后不久又有新的消息传来,多尔衮和隆武一个听闻“今又闻自成逃遁,现在江西。”一个听闻“人传李贼在北杀虏”,可见当时消息的混乱和真伪难辨。

历史上多尔衮在初期对湖广方面顺军余部的实际动向是完全不清楚的,出任湖广总督的佟养和在轻率出兵两万讨伐李过等顺军诸将大败后,开始欺下瞒上(按郑四维的说法“督臣佟养和为左右蒙蔽,以致土寇猖狂,不思进剿,尚议招抚,差官一入贼营,私带弓箭刀枪等肆行市利。”),要不是忠贞营攻打荆州几乎得手,很可能都不会引来勒克德浑的援兵和清廷的重视。这种不了解情况的状态反应在行动上就是阿济格、多铎两路班师后,于顺治三年正月和二月派豪格和博洛率一部分八旗兵出征两翼的四川和浙闽,对中间的湖广则迟至八月才决定派三顺王、续顺公兵和少量汉军八旗兵出征攻取。

另一方面,多尔衮也有自己要忙的事,就是彻底打倒豪格,实现在八旗内部的独霸局面。历史上多尔衮在顺治二年末大概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谋害豪格,顺治三年正月即派豪格出征四川,然后张网以待准备处理豪格,同时布置继续打击济尔哈朗的准备工作。而此位面,由于顺军没有分裂,刘体纯不会北上支援贺珍、孙守法的反清,何洛会、豪格击败陕西反清势力的时间会提前,进而豪格入川(历史上是顺治三年十一月)、班师的时间(历史上是顺治五年正月返京)都会提前,即使多尔衮在顺治三年得知李自成确实未死,因解决豪格已如箭在弦上,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也不大容易立刻出动主力南征湖广,多半儿会像历史上一样先派三顺王等汉军南下武昌相机攻战。

对此位面的大顺政权而言,最重要的是顶住满清的第一波主力攻势,前面说到第一次攻势自北京出兵时间不大可能早于顺治三年秋冬(多尔衮早下决心)到顺治四年春夏(解决完豪格再大举出兵),到达湖广大约还需要三、四个月,大顺政权在得到一、两年休养生息之后,兵力上会有不小提升,以甲申年在陕西半年恢复三、四万野战军的表现来看,个人认为野战军增加十万以上入伍一年左右的新兵问题不大,同时大顺政权作为一个新兴势力通过对民田按亩开征和没收自藩王、卫所系统的耕地组织的屯田收入维持几十万部队也不成问题,有关明末农民军出身政权的治理能力有兴趣的可去看顾诚先生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

而满清方面所能使用的兵力比甲申年却不会多出很多,虽然满清在甲申、乙酉两年收编了大约三十万前明野战军,但是随着占领区域日益扩大,机动兵力并没有大的增加,到顺治三、四年间,宣大、山西,蓟镇,关宁边兵已经大量移防南下山东、河南等地负担当地镇守任务。南直一带四镇出身的绿营兵虽达七万之众,但因为鲁监国诸将沿海袭扰和闽浙士绅、民众的反清即将展开,漫长海岸线和腹里州府镇守所需兵力也比较多,能抽调的兵力比历史上攻略赣南时多不了多少。湖广和江西北部的以左良玉旧部出身为主的四、五万绿营兵承担镇守当地和攻略江西的任务尚可,但是以历史表现而言让其与顺军主力交战则前景堪忧。陕西三边边兵经过孟乔芳重建大约九万之众,但是镇守区域广大且驻地离湖广数千里之遥,一旦出征则耗费巨大(明末以来营兵客省作战的粮饷消耗通常数倍于本地状态),可用兵力不会到倾巢出动的比例。并且在全国范围剃发令发出,全面起兵反抗即将铺开的局面下,绿营兵会被牵制相当数量的兵力。满清的嫡系军队(八旗+外藩蒙古兵+诸汉王兵)则除八旗汉军明显扩大一些外(大约两万多增加到四万多)没有大的变化,且入关后至少满洲、蒙古需要轮番出战,一次可用兵力不大容易达到甲申年的三分之二的高比例。这里插一句,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因为满清在八旗兵彻底不堪用之前,始终坚持以八旗兵为核心编组大军的原则,对绿营兵始终心存警惕,极少放手让绿营担当战略进攻任务。

此回答提及有关客兵出省作战给满清造成的财政负担情形

如果李定国1655年被刺杀,国主能否成就大业? - 小卒的回答 - 知乎

个人估计多尔衮如果大举进攻能投入的兵力大致与甲申年十月阿济格、多铎两路出征的总兵力(十五万上下)相当或多一些,如果多尔衮的判断顺军实力失误,甚至可能兵力只达到历史上尼堪出征的规模(十万或以下)。这样顺军在士气初步恢复且无大后顾之忧局面下以优势兵力迎战,满清的首次战略进攻是有不小可能被击退,双方进入战略相持,如果到了这一步就可以说大顺政权在南方立住脚了。当然这是一种偏理想状态的设想,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此种情况下北方部分文武士绅与满清统治集团积累已久的矛盾如历史上一样爆发的可能性是不小的,类似历史上遍及甘肃、陕北、山西的大规模起兵局面一旦发生,满清嫡系兵力会在相当长时期(半年至年余)被钉死在北方,很难想象李自成面对这种局面不进行大举反攻,收取江汉和南直、江西、闽浙,待满清腾出手来,大顺政权很大可能已经取得南方与满清呈南北对峙局面。双方进入比拼财政收入和扩军能力的阶段,满清统治集团民族属性造成的嫡系部队无法扩张的弱点和民族矛盾会迅速暴露,初步完成性质转变的大顺政权则会力量与日俱增,局促于云南一隅的四将军政权和苟延于沿海和岛屿的南明诸将不大可能造成实质性伤害,随时间推移天下大势会开始向大顺政权倾斜,满清只要有一次主力会战失败导致嫡系军队严重受损,其前景会迅速昏暗。

至于永昌天子存活导致与南明势力无法联合的政治方面不利影响,考虑到历史上南明诸势力在担当友军、上司、同僚时的精彩表现,与他们始终为敌的危害反倒不那么大了,如果大顺一旦取得军事胜利展示出“驱除鞑虏”可能性,很多开始不肯合作的汉族中下层地主阶级人士还是有可能被争取过去的。

有些耕地数字等数据可看我自娱自乐的一个系列文章

【架空】永昌四年——踌躇满志与气急败坏 - 小卒的文章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