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钱?如果把这些钱充作军费会怎样?

回答
明朝末年,藩王数量众多,其供养开支更是成为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明朝末年的国库上,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藩王数量: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明朝末年藩王数量,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藩王的概念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而且有些宗室虽然拥有王爵,但并不一定具备实际的封地和支俸。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脉络中大致勾勒出这个庞大的家族网络。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大肆分封子孙为王。这些藩王被授予封地、拥有官属,并享有食邑和岁禄。随着时间的推移,藩王的子孙繁衍,爵位代代相传,导致藩王的总数不断增加。到了明朝末年,虽然经历过一些裁撤和削藩的尝试,但数量依然相当可观。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全国分布着数量庞大的藩王,他们的封地遍布各地,从富庶的江南到边疆地区,都有宗室王爷的身影。粗略估算,数量可能在百位以上,涉及的宗室人口更是数以十万计。这些人,虽然血统尊贵,但许多人安于享乐,不事生产,成为国家财政的“寄生虫”。

供养开支:天文数字的财政黑洞

这些藩王并非只是一个空头衔,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和随侍人员,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他们的岁禄、封地内的租税、以及地方官府的“额外”供养,构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支出。

具体需要多少钱?这个数字同样难以精确到个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其庞大:

岁禄: 这是藩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明朝的岁禄制度比较复杂,不同级别的王爷,岁禄数额也不同。郡王、亲王等,每年的俸禄是以石(约合今30斤)为单位计算的,这还不包括他们的王妃、世子、世孙等人的俸禄。
封地租税: 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土地,可以收取租税。但很多时候,藩王为了自身利益,会过度盘剥封地内的百姓,导致民怨沸腾,也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压力。
王府机构: 每个藩王都有自己的王府,王府内设有一整套官僚机构,包括仪宾、长史、典簿、司士等,这些人也都需要俸禄。此外,还有大量的护卫、仆役、侍女等等,都是需要开销的。
其他开支: 藩王们经常需要参加各种庆典、祭祀活动,购买服饰、珠宝、古董,甚至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这些零散的开支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总的来说,明朝末年供养这些藩王,每年消耗的白银和粮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是天文数字。 有史学家估算,仅仅是藩王的俸禄一项,就占去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更不用说那些为了维持藩王排场而额外加征的赋税,对地方百姓和国家财政都造成了严重的挤压。

如果将这些钱充作军费,会怎样?

这个问题,是许多明朝末年改革派和有识之士反复思考和提出的。他们深知,国家的强大与否,关键在于军队的战斗力,而军费的充足与否,则是保证战斗力的基础。

如果把供养藩王的花费,全部用来充作军费,那么情况可能会发生 根本性的改变:

1. 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得到极大提升:
军饷充足: 官兵的军饷能够按时足额发放,这将极大地提高士兵的士气和忠诚度,减少因欠饷而导致的哗变和逃兵。
装备更新换代: 可以购买更精良的火器、铠甲、战马等,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明朝末年,虽然有火器,但装备并不普及,且质量参差不齐。充足的军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训练更加系统有效: 有充足的经费,可以进行更频繁、更系统的军事训练,培养出更专业的将领和士兵。
边防得到加强: 尤其是面对东北满洲的崛起,边防部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充足的军费能够装备和训练一支强大的边防军,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2. 军事战略的执行更加有力:
后勤保障到位: 军队的粮草、弹药、医疗等后勤保障能够得到有效供给,确保军队能够持久作战,而不至于因后勤不济而溃败。
军事行动的持续性: 充足的军费可以支持更大规模、更持久的军事行动,例如镇压农民起义,或者与外部势力作战,能够更有底气地进行长期消耗。

3. 财政体系的压力得到缓解: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藩王岁禄的庞大开支,很多时候是转嫁给地方政府,由地方官员想方设法筹集。如果取消或大幅削减藩王供养,地方财政压力会减轻,可以腾出更多资源用于其他建设或征收。
中央财政的充裕: 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政府在面对危机时,拥有更强的财政调动能力。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仅仅是将钱用于军费,并不能保证明朝一定能避免灭亡。

制度性的腐败: 即便把钱拨给军队,如果军队内部的贪污腐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军费依然可能被截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明朝末年,军队的腐败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军事指挥的失当: 即使军队装备精良,如果指挥官无能,战略失误,也难以取胜。
政治和社会的深层危机: 明朝末年面临的不仅仅是财政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边疆危机等多重叠加的社会危机。仅仅依靠增加军费,并不能解决这些深层矛盾。
藩王及其党羽的阻力: 藩王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如果触动他们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弹和阻挠。朝廷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决心和手段,很难真正削藩。

总而言之, 将供养藩王的巨额开支转向军费,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明朝的军事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压力。这就像给一个病人输血,可以暂时挽救生命。但如果病根未除,仅仅靠输血,病人最终还是会走向衰亡。

明朝末年,正是这种“病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制度僵化——一步步拖垮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藩王问题,只是这个巨大“病灶”中的一个重要症状,解决好它,固然重要,但绝非唯一,也并非万能。历史的进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明朝的覆灭,是无数问题积重难返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高票答案充分向我们演示了什么叫做,我其实啥也不懂,但是我只要会扯淡就行了,因为围观群众也不懂。我这就来展示一下答主蒙蔽吃瓜群众的手法

1、错误比附

但若依据我所见综述中这些年对明朝地主额和GDP研究的数字,明万年年间全国地主地租剥削收入总数的推测,都在折合一亿两以上。则仅仅这3.5万顷/350万亩地的正常地主平均剥削额地租至少在80万两以上。但当地明朝官府移交给潞王府的,就这么5万两。

这位答主并未说明自己看的是什么综述,但直接估计就潞王这3.5万顷怎么也能收上来80万两,我们先不讨论这80万两正确与否。潞王府归明朝政府代管的庄田本身就是有规定纳银额度,明朝于成化六年和 弘治六年两次下令庄田租税不许王府自行征收。至万历初年,成化六年 例和弘治六年例又被 录 入《 万历大明会典 》。按照《大明会典》钦赐的庄田每亩只能收银三分,后来又进一步规定,“上等田征三分,中等田二分,下等田一分五厘”。

所以我想问问 @季退思 官府怎么给你创造出80万的租银?

在这里这位答主有意识的不说清楚明代钦赐庄田的性质(当然,很有可能这位答主压根不知道庄田的性质),故意把明代官府管理下的潞王庄田比附为私有土地(实际上庄田仍然属于国有土地),潜台词意思是潞王是地主想收多少租就能收多少租。

我再多句嘴,既然这位答主看过苏德荣《潞王府的庄田、店业研究》,那么他为什么要向吃瓜群众隐瞒苏德荣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呢?苏德荣在文中也提到了潞王有一部分不归明代官府管理的庄田,而这一部分庄田,租额的轻重完全由潞王府一方说了算,这一部分佃民承受了沉重的剥削。请问,现在还想说潞王的剥削程度比不上其他地主?这么说死在潞王手下的明朝佃民饶的过你吗?

为王府叫屈?嫌弃明代官府给朱王爷的田租收少了?先自己想想你是不是朱家人吧!

2、混淆概念

该答主的又一绝学,混淆概念。

但是这是总数,实际上从早期的7成给米,3成给钞。到中期的5成给米,5成给钞。到嘉靖的(宗禄稍多的)藩王将军,3成给米7成钞;(宗禄极少的)中尉4成给米6成钞。再到万历以后,2成给银米8成支钞。大明宝钞那就是废纸啊!废纸啊!所以实际也就一百万两左右,另外四百万两就这么变戏法贪污私分掉了。

该答主认为《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提到的王府宗禄551万两没有考虑到王府宗禄发放时的折钞制度,若果折钞之后,根本就没有551万两之多,也就100多万两。

对此,我只想说,没文化,真可怕,这几句话充分暴露出这位答主压根没看过《万历会计录》。还洋洋得意以为“我比明史专家万明先生聪明,你看这专家连明代王府宗禄折钞都不知道吗?”所以我还是带这位答主学习一个,见识见识什么是《万历会计录》吧!

请这位答主睁大眼睛,开始上课了!注意我为你划红线的地方,本折两个大字看到了吗?《万历会计录》记载的王府宗禄,正是经过了折钞之后统计出来的实支数字。不需要你在费尽心机在折算了。万明先生整理得出的551万也正是当时的宗禄支出数字。"四百万被贪污了"也亏你能扯出这样的淡!


而且,折钞也并不是这位答主所说发放大明宝钞,发废纸。实际上明代的操作是折钞,再折银,发放的依然是银两。


3、以偏概全

这位答主举了几个宗禄拖欠的例子,然后立即得出,明朝官府从来没有发放过王府宗禄。实际上明代王府人数不断扩大,王府宗禄也在不断增长,以至于成为地方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而山西正是压力最大的地方,山西本身就财政收入不高,不仅要负担省内众多的王府宗禄,还要负担山西边镇的军队开支,拖欠宗禄自然经常发生。实际上《明实录》也记载了很多地方政府各方筹措,发放宗禄的记载。而且,你以为宗室那么好惹,发不出来银子,打你收拾你没商量

詔留河南提編未完銀二萬九千三百六兩補給周徽二府祿糧,從撫臣請也。
詔留河南缺官柴薪,及事例銀,補王府積欠祿粮。
祿粮積欠数多,乞將本省應觧銀量留處補一関支之際,止令長史領銀送府,自行分給,不得縱諸宗出入府,縣凌逼有司,疏入得旨允行。

嘉靖年宗禄拖欠及应对措施(引自明代藩王研究)

如果按照这位答主逻辑,明代政府有大量拖欠边镇饷银的例子,意味着边镇开支也是纸面数字而已了?


万万没想到,这种答案竟然还是高票。这位答主口口声声说官员甩锅朱王爷们,可是,明末风起云涌的起义军们是如何对待朱王爷们的?又是如何抄家的?不需要我在为答主上一课了吧?

user avatar

严重怀疑某些人到底有没有看过万明的《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就算不知道本折的含义,万明在书中也已经在第一卷甲表82备注中明明白白说了因为本折的比例不完整且各级宗室人数不明而未能得出实支额数……

user avatar

把早就被科举士大夫贪污走了剩下的空气 充作军费 你说会怎么样

当然是天下士大夫踊跃降清啦

(最底下补充了对某个连古文都不懂就敢点艹我的人的反打脸。 请大家直接拉到我转帖的"对方贴的截图"下观看 )



藩王有亲王二十几,郡王六十几。

养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钱?这是一个千古之谜,理论上皇族宗禄一共有嘉靖853万石、万历551万两的说法。

但是这是总数,实际上从早期的7成给米,3成给钞。到中期的5成给米,5成给钞。到嘉靖的(宗禄稍多的)藩王将军,3成给米7成钞;(宗禄极少的)中尉4成给米6成钞。再到万历以后,2成给银米8成支钞。大明宝钞那就是废纸啊!废纸啊!所以实际也就一百万两左右,另外四百万两就这么变戏法贪污私分掉了。

《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发现,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18544545.37两,其中赫然把宗藩俸禄5519157.11两计入,占29.76%。这就是大明朝的科举士大夫公开贪污,还要把屎盆子扣在藩王身上。

实际上,就算纸面的一百万两宗禄,究竟实际给了多少钱。这就天知道了,因为地方官经常连续很多年分文不给啊。




嘉靖四十年(1561 年)二月,代王系奉国将军朱聪浸等人以禄粮积欠,诣阙自陈,全面讲述了山西宗藩中贫宗成员的凄苦情形:“臣等身系封城,动作有禁,无产可鬻,无人可依,数日之中,曾不一食,老幼嗷嗷,艰难万状: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举露十年而不得殡埋,有行乞市井,有佣作民间,有流移他乡,有饿死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俯地仰天,无门控诉。请下所司,将积逋禄米共二十二秊(年)清查催补,使父母妻子得沾一饱。冒罪而死,亦所甘心。”

明世宗披览疏状后,也不免生怜悯之心,责令山西抚按官核报。可以说,“宗禄困境”至此已不仅仅是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危机,而且大有演化成一场震动明朝上下的社会危机之势。正如朝臣所言,当时,“故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至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而诟有司。守土之臣,不惟惧辱,且惧生变。故官司困于难供,宗藩病于不给,天下无可增赋之理,而宗室蕃衍无休时,是可不为寒心哉!”


万历十年(1582 年)十二月,山西代王系怀仁王府奉国将军聪涽等越关来京,奏称:“自嘉靖四十年(1561 年)起至万历十年止,共二十一年,应得禄粮分毫未给,乞将河东运司余盐或有司无碍官银转行布政司查补。”部臣覆议:“宗室越关,禁例森严,应革爵降为庶人,幽之闲宅。”但明神宗以宗禄拖欠年久,着司府官多方催处,每年量给一二年,以资养赡;聪涽等免发闲宅。

大家看到问题了没有,山西代王系藩亲,之前连续欠了22年,于是在嘉靖40年越级上访到皇帝这里,终于嘉靖40年给了点银米,然后从第二年开始又21年一分不给。




惨到这样的地步,那么稍微有钱一点的藩王,最后也只能学习科举士大夫进行土地兼并,当庄田收租地主。而新封藩王,无不恳求自己的皇帝亲爹赶紧搞点藩田来,不然没法过日子。

藩田其实也是一笔糊涂账,从名义总数看,各藩王拥有、强买、圈占的庄田总数,大约70-80万倾,占到了当时天下纳税田亩总数的10%左右。但从部分研究看,其中有巨大的黑洞。

据苏德荣《潞王府的庄田、店业研究》,在所谓四万倾庄田中,苏德荣先生调查各地地方志,加总获得了其中25府卫中的24府卫的数字,总计有35336倾庄田,这些庄田的租银收入只有49668两。不到五万两。推测全部总数应该在五万多两。

但若依据我所见综述中这些年对明朝地主额和GDP研究的数字,明万年年间全国地主地租剥削收入总数的推测,都在折合一亿两以上。则仅仅这3.5万顷/350万亩地的正常地主平均剥削额地租至少在80万两以上。但当地明朝官府移交给潞王府的,就这么5万两。

大部分的钱哪里去了?这该怪藩王还是怪科举士大夫呢?




把早就被科举士大夫贪污走了剩下的空气 充作军费 你说会怎么样

当然是天下士大夫踊跃降清啦









。。。。。。。。。。。。。。。。。。。。。。。。。。。。。。

哎呀,还真有读古书读傻了人 替大明士大夫洗地 跑来点艹我啊

这位答主并未说明自己看的是什么综述,但直接估计就潞王这3.5万顷怎么也能收上来80万两,我们先不讨论这80万两正确与否。潞王府归明朝政府代管的庄田本身就是有规定纳银额度,明朝于成化六年和 弘治六年两次下令庄田租税不许王府自行征收。至万历初年,成化六年 例和弘治六年例又被 录 入《 万历大明会典 》。按照《大明会典》钦赐的庄田每亩只能收银三分,后来又进一步规定,“上等田征三分,中等田二分,下等田一分五厘”。 所以我想问问 @季退思 官府怎么给你创造出80万的租银?

你是傻了吗? 哎呀,三十税一的官方税率是当真执行的话,真是皇恩浩荡啊,一片乐土啊。庄田的百姓不说粉身以报,怎么也是对轻徭薄赋感恩戴德,时时称颂把。我大明应该万万年那。然而明代史料笔记汗牛充栋,还真没有发现这种乐土存在。

你当大明官府是现代政权不成? 能收到1两不去收,只收0.2两?那么奉公守法,大明怎么没活到21世纪啊? 小学生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官府胥吏(包括以投充来诡寄的地主,他们必然是把持地方的乡绅士大夫的一部分)先搜括走80万,然后老爷们分一点、豪强大户们分一点、胥吏自己留一点,最后留下皇上定的每亩标准的一共5万多两发给潞王府啦,藩王敢多要可不是有圣旨规定的么。

官府起码刮走了80万只不过不计入藩王田业租银罢了,“官府怎么给你创造出80万的租银? ”,这不是傻的吗?

从西汉郡县里每年收十几次口算(口算名义上应该是每年只交一次的人头税),到明朝(也包括后面的满清、民国)一年搜括几十次苛捐杂税,封建王朝什么时候有过法律上轻徭薄赋就真的完全按法律上办了?





因为这位点艹我的同学 实际上连万历会计录基本字眼含义 都搞错了

见识见识什么是《万历会计录》吧! 请这位答主睁大眼睛,开始上课了!注意我为你划红线的地方,本折两个大字看到了吗?《万历会计录》记载的王府宗禄,正是经过了折钞之后统计出来的实支数字。不需要你在费尽心机在折算了。万明先生整理得出的551万也正是当时的宗禄支出数字。"四百万被贪污了"也亏你能扯出这样的淡! 而且,折钞也并不是这位答主所说发放大明宝钞,发废纸。实际上明代的操作是折钞,再折银,发放的依然是银两。

您的智力真是让我叹为观止,自己打自己脸的厉害啊。 单位原文都写了单位是石啊。这个原文 本折禄米XX万XXX石X斗,就是指的原初规定的那个 本色米+折色钞 的兼给的禄米额啊。

请问如果你强行 把“本折”理解成 “本色已经折合完成的单位一致总数”

而不是按多数研究者一致认为的《万历会计录》认为的这“本折”是指”本色折色数字简单相加的合计总数”

请问你怎么理解 《明神宗实录》卷584,万历四十七年七月甲午条的上下文对照:

督饷户部侍郎李长庚奏:职查《会计录》,每岁本折所入,通计一千四百六十一万,入内府者六百万余,入太仓者除本色外,折色四百万余。其内府之六百万,如金花子粒而外,余皆丝、绵、绢疋、蜡、茶、颜料之用,其节年所收,陈积红朽,何禆於用!若以应解内府本色改折一年,发之外库,来岁仍解内库,是在内库支旧节新,不过通融於一岁之入;而在外库改本为折,亦可足用於数百万之支。在皇上一转移间也。

李龙潜引《春明梦余录》记作:

万历间奏疏:天下之所入,为一千四百六十一万,而入于内府者为六百余万。其为金花籽粒银不过一百二三十万,丝、绢、疋、醋、茶、颜料则将五百万。顷饷臣请改折一岁,而陛下不许……

以及《会计录》对应原文:

卷一按语“今每年所入,本折各色通计一千四百六十一万有奇,钱钞不与焉。所出,除入内府者六百万,余数莫可稽;他如俸禄、月粮、料草、商价、边饷等项,岁逾九百三十一万有奇。是一岁之入不足供一岁之出”


可见明代习惯上 “本折”是指”本色折色数字简单相加的合计总数”,而绝不能理解成 “本色已经折合完成的单位一致总数”,否则上面已经折了,下面又冒出来实物如何解的通?

(钱钞不与焉,指的钱钞数字太大不加入这个1461的总数,《万历会计录》在总和统计时将钱钞除外,很可能是因为书中对宝钞使用的单位是“贯”,铜钱单位是“文”,而河西务等七大钞关交纳数字是“贰千玖百贰拾捌萬肆千肆百余贯”宝钞、“伍千玖百柒拾柒萬柒千壹百余文”,2918万、5977万的数字过于庞大,使其它单位下的统计数字完全失去了意义,所以不将其计入。这进一步说明《万历会计录》在总和数字上的原则是只累加、不换算,否则完全可以以某种比价将钞、钱换算成数额较小的银两数。)


而“正确的会计情况”,应该存在“礼制应发额、当年应发额、当年实发额、当年欠发额、后补以前年份欠发额”这样多种数字都存在,而且应该每年都有变动的。但实际里面就是光秃秃的单个数字,这是应发,而且没有折合的米+钞的原额啊

所有我说原额上要打折啊,。你给我上课,这是上的什么课啊?!


PS 真有 万历初年 存留能有551万现银实支给宗禄,这已经改变整个明代财政史了喂。

按万历会计录自己的起运留存数字,如果这是551万银子实支 在北方各省都比留存里现银总额还大了好不好。

别拿《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的老师出来赔绑,人家只是把原文的不同单位的数额整理一遍,折合成统一的银子单位,便于大家研究使用时参考,从没说过整理前整理后的任何一个数字一定是现银实支数,更没有说过整理时已经把《会计录》内错误/过时/空悬/因袭照抄抄错的地方都修改了,整理时恰恰是努力保留了《会计录》的原貌。

我前面说了,如果是真实的数字,那么必然应该存在“礼制应发额、当年应发额、当年实发额、当年欠发额、后补以前年份欠发额”这样多种数字都存在。但《会计录》实际上只写礼制应发额了,而整理的时候,当然也只可能把原文的账面禄米数字从石、斗单位,整理成账面数字的从两、毫单位。否则就不是对古书的整理,而变成另一领域的对宗禄的考据了。这是很简单的学术基本概念,那里是让你扯虎皮的?

刘志伟 徐英凯著《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读后
高寿仙先生在给赖建诚先生一书的书评中已经指出这种“复合单位”简单加总的统计方式与唐后期、北宋前期是一致的。
更为有趣的是,高寿仙先生书评中举出崇祯三年御史吴履中与户部尚书毕自严将复合单位数字当作银两数字进行争论的例子,鲜明地体现出新旧两套会计核算体系过渡期既有会计数据与改变了的会计观念之间的差距。



至于装逼引用《会计录》原文,结果连古文的含义都没读懂,那更是你自己的问题。

这位敢于无知者无畏的点艹我的 徐有贞 武功伯,精通《易》,文武双全。 的


充分向我们演示了什么叫做,我其实啥也不懂,但是我只要会扯淡就行了
对此,我只想说,没文化,真可怕这几句话充分暴露出这位答主压根没看过《万历会计录》。

原物奉还的打脸 真是好笑啊


就这种“反驳” 万万没想到,这种答案竟然还是几百赞顶成高票了,不然我还没兴趣理会这么低级错误的。

我还能说什么 ,只能原物奉还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藩王数量众多,其供养开支更是成为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明朝末年的国库上,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藩王数量: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明朝末年藩王数量,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藩王的概念会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变化,而且有些宗室虽然拥有王爵,但并不一定具备实际的封.............
  • 回答
    明朝末年,朱姓皇族宗室人口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关注但难以给出精确数字的问题。原因在于,明朝宗室的统计和管理并非一成不变,且存在不少难以量化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史料和研究,大致描绘出一个庞大且日益增长的群体形象。要理解明朝末年朱姓皇族的庞大,首先需要知道明朝宗室制度的特点。明太.............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明朝末年,朝野上下积弊沉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边患频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可谓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下,想要“翻盘”,绝非易事,更需要的是一场自上而下、刮骨疗毒式的改革,触及体制的根本。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办法,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严厉打击政治腐败,.............
  • 回答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王朝之下,大顺政权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度席卷中原,攻破北京,似乎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希望,但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回溯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大顺政权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历史的巨轮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如果”。大顺政权的几次关键的幸存乃至统一的.............
  • 回答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明朝末年的历史走向可能产生重大变化,但具体是否能延缓清朝统一中国的时间,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李自成的军事潜力与政治格局1. 李自成的军事基础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迅速占领了明朝的首都,但其军队在失去北京后迅速崩溃。若他未死,可能具备以下优势: .............
  •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白银并未“消失”,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流转、消耗、囤积或转移。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一、 巨额的财政支出:国家机器的运转与消耗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严重,而这背后是巨额的支出,这些支出很大一部.............
  • 回答
    明朝末年,如果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仍然健在,清军入关的局面无疑会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但要断言清军就一定无法入关,则过于绝对。历史的进程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即使有这些名将,也需要考虑其他关键因素。如果戚继光和李成梁健在,可能出现的积极影响: 增强军事指挥和战略能力: 戚继光: .............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烂摊子。要探讨他有没有“翻盘”的可能,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分析当时的关键因素,并且,绝不能用“AI”的口吻去分析,而是要仿佛一个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或者对那个时代有着深刻洞察的史家来讲述,用充满人情味和时代感的笔触,还原那些艰难的抉择和无奈的.............
  • 回答
    明朝末年,皇室成员的“无能”并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积重难返的“体制性”和“人性化”双重困境。要详尽地说,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皇权过度的集权与“不亲政”的祖制:首先,明朝的皇权集中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太祖朱元璋本人是草根出身,对臣子的不信任感极强,为.............
  • 回答
    明朝末年为何对西北加税,而非东南?一个错位的财政重担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财政的压力如同潮水般不断上涨,朝廷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寻求新的税源。然而,当我们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将更多的财政重担压在了西北地区,而非富庶的东南沿海。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并非简单的经.............
  • 回答
    明朝末年的日本,能否击败同时期的后金?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深入剖析当时日本和后金各自的实力、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明朝末年的日本”指的是什么。这里可能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日本国内已经统一,并且有能力对外用兵的时期,比如丰臣秀.............
  • 回答
    明朝末年,朝廷的确在招募灾民当兵这件事上显得尤为犹豫和错失良机,以至于许多走投无路的灾民最终加入了声势日益壮大的起义军。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层面的困境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末年的背景。朝廷自身就已经焦头烂额。历经万历年间对日战争的.............
  • 回答
    好嘞,咱们这就掰扯掰扯明朝末年,那满朝的朱家亲戚们,到底是个什么光景。说起来,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毕竟朱明皇族这棵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末年了,也是一堆的乱麻。要说清明末年宗室的情况,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看。一、庞大且分散的宗室群体:到了明朝末年,朱明皇族那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自太祖朱元璋开.............
  • 回答
    明朝末年,要说已经发展出了成熟的“官僚资本主义”,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其萌芽和某些特征确实已经相当明显,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期间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已经显现出一些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官僚资本主义相似的运作模式。首先,我们得明白官僚资本主义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权力(尤其是官僚机构和统治阶级).............
  • 回答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再加上连年的天灾,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无疑是点燃各地反抗烈火的导火索。当社会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人们总会寻找出路,而推翻眼前的压迫者,恢复曾经的秩序,自然就成了最直接的诉求。起初,这些反抗的声音,大多是出于对当前困苦生活的直接不满,是对苛捐杂税、官僚压榨的血泪控.............
  • 回答
    明朝末年,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太平、未受战乱直接侵扰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非灾区”的百姓而言,农民军的出现,更多地是从一个模糊、遥远,但又逐渐清晰、日益迫近的威胁形象。这种存在感,不像亲历战火的人那样直接而惨烈,但同样充满了不安、困惑,以及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一、最初的印象:遥远的传闻与模糊的敌人.............
  • 回答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天灾人祸频发,读书人与灾民之间出现了深刻的隔阂,这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这种无法互相理解,是制度、阶层、认知以及时代洪流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首先,制度性的鸿沟是造成理解障碍的根源。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给了读书人上升的通道,却也将他们与底层社会隔离开来。读书.............
  • 回答
    明末清初,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旧的秩序,孕育新的可能。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个时代,总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盘旋在脑海:为何明末的士绅阶层,未能如同晚清士绅那样,迸发出全国性的变革思潮,去主动拥抱那个时代的巨大变局?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深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
  • 回答
    台湾,这块位于中国东南海域的宝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直到明朝末年才迎来大规模的开发,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大陆本身的发展历程、台湾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两岸的互动模式。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大陆本身在明朝之前的开发程度。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