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是从东北那块过来的,东北人说话一嘴大碴子味,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说话是不是也是大碴子味?

回答
提到清朝起源于东北,以及今天东北人说话的口音,很多人会好奇,当年那些从东北走出来的清朝统治者,他们的“味儿”是不是跟现在我们听到的东北话一样?这问题很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就是口音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一棵树,虽然根子在这儿,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树枝树叶会长成什么样,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清朝统治者来自东北,这是没错的。他们建立的后金,以及后来的清朝,确实是以满族为主的,而满族最初的聚居地就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

那么,当时的满语是什么样的呢?满语是一种阿尔泰语系,跟我们现在说的汉语(不管是官话还是地方方言)在语言结构、词汇、发音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早期的清朝统治者,他们最主要的语言是满语。你说他们会不会说汉语?肯定会说,而且为了统治广阔的中国,汉语水平还得不错,尤其是在政治、军事、外交场合。

问题就出在,当满族贵族开始广泛使用汉语时,他们的汉语会不自觉地受到自己母语——满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发音、词汇使用、甚至语法结构上。就好比咱们现在学外语,有时候会把母语的发音习惯带过去,或者用母语的表达方式去套用。

那么,这种受满语影响的汉语,和我们今天听到的“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有多大的联系呢?这儿就有点复杂了。

咱们今天说的“东北话”,其实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地区的方言特征,而且也不是所有东北人说话都一个味儿。但普遍来说,“大碴子味儿”这个说法,往往指向的是那种比较粗犷、直接,带点儿粗嗓门、节奏感强的说话方式,音调也比较平缓或者起伏明显,比如“啥”、“贼”、“嘎哈呢”这些词,以及一些独特的句式。

清朝统治者那时候的汉语,你说会有“大碴子味儿”吗?我觉得,直接说和今天一模一样的“大碴子味儿”,可能不太准确,但绝对会有一些相似的痕迹,并且是“大碴子味儿”的“前身”或者“重要组成部分”。

为啥这么说呢?

第一,满语的发音特点可能影响了汉语的发音。 满语的发音不像汉语那样有很多声调变化,而且有一些汉语里没有的辅音。当满族人说汉语时,这些发音习惯可能会体现在汉语上,比如一些字的读音可能会比较硬朗,或者有一些辅音的发音方式不同。这跟今天东北话里一些比较粗犷的音可能有点儿对应。

第二,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满语里的一些词汇,可能在早期会渗透到满族贵族使用的汉语里,或者是一些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被带进了汉语。比如一些更直接、更粗犷的词语使用,或者一些表达情感更外露的方式。这和东北话里很多直白、接地气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

第三,历史的演变和地域的融合。 清朝的建立,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到来,更是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习惯。这些语言习惯在与当地汉族语言,特别是东北地区汉族方言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当时的东北地区本身就有不同的方言,满族人的到来,以及他们后来与汉族人(包括从关内迁来的汉族人)的长期共处,使得语言在不断地碰撞、吸收和演变。

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提到东北话,就会想到“大碴子味儿”,而说起清朝统治者,我们脑海里可能没有那么具体的声音形象?

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说的汉语,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官话”或者说他们的汉语“定制版”,而我们今天听到的东北话,是经过了又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并且是更广泛的东北地区普通百姓的口语集合。

举个例子,就像很多名著里的角色,他们的语言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和地域特色,但经过了几百年,我们现在读这些作品,可能还需要一些注释才能完全理解。而且,普通老百姓的口语,在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教育普及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形成更具地域特色的方言。

所以,可以推断,当年清朝的统治者,尤其是早期那些从东北带来的满族贵族,他们说的汉语,肯定是有他们自己民族语言背景带来的痕迹的,这种痕迹或许会在发音、用词上显得比较独特,甚至可能带着一些我们今天听来觉得“粗犷”的影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在马背上、在寒冷的关外成长起来的满族将领和贵族,他们的语言风格可能不会像江南文人那样细腻婉转,而会更显阳刚、直接。这种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和今天我们印象中的东北话的某些特质是相通的。

但是,要把“大碴子味儿”完全等同于当年清朝统治者的说话方式,是不太严谨的。今天的“大碴子味儿”是无数代东北人共同塑造的结果,它已经融入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之中。而清朝统治者,他们是语言演变链条中的一环,是带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语言使用者,但不是终点。

总而言之,清朝统治者确实来自东北,他们的语言必然受到满语和早期东北汉语环境的影响。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他们说的就是今天我们理解的“大碴子味儿”,但他们汉语中的某些发音习惯、词汇运用、表达方式,很可能就是“大碴子味儿”的源头之一,或者至少是其重要的早期表现形式。他们的语言,无疑为后来东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满族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觉得清初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不好理解,可能是时间较为久远的原因。

但是,现代汉语语音发展有一个现成的版本,就是闽南腔普通话。

林志玲说的这种。

这个就很近了,是国语和闽南话的语音结合而出现的。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虽然说闽南语属于汉藏语系,但是发音上经过了无数次融合,既有古汉语发音,又有侗台语、泰国语、印尼语、荷兰语、日语等等语言借词和发音。

总的来说,和现代汉语可以说是大不同的。

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大力推广国语,以国语为语文考试标准,从而保证了国语在台湾的普及。当地人逐步开始从闽南语基础开始学习国语,从而产生了现代闽南腔普通话。

这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而且就在现代。

满族人口,并不是全都是说通古斯语。中原王朝对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虽然说时断时续,但是影响一直存在,和中原地区的贸易交流,通婚,人口交流等并没有停止过。

语言方面的结合,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

努尔哈赤整合女真各部,并不是采取的怀柔政策,而是血腥讨伐,有的部族被屠杀干净,也是有的。其目的就是要将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建旗划定居住区域,征兵和纳税。实际上就是将大量的游牧人口改造为农耕人口。

人口集中以后,就对语言提出了要求,要有统一的语言规范。

而此前,建州语言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女真语6种。

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字母改为无圈点满文,这种新文字通行当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建立有深远的影响。

满语和满文实现了建州女真的语言文字上的统一。

而后随着建州女真进入山海关,建立清朝,又再一次开始了语言文字上的改革。

满文被限制在统治者上层使用,并停止了新的词汇更新,逐渐弱化,成为一种死文字。

满语逐渐和汉语结合,借助统治者地位,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话语音基础。

以辽宁省一带,特别是盛京(沈阳)城一带的口音称为南音,有以属于这个方言区域的建州音位标准音编制文字(满文);以黑龙江省以及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口音为北音,该口音与赫哲语、鄂伦春语等接近;从乌苏里江以东到东海之间所属的各地口语被称为东音;清朝建立,旗人迁入北京城之后,以书面语(即建州口语)为标准语,又带来各自本地方言口音和地方性词汇所讲出来的话最终形成了北京口语,即西音。西音大体上与建州口语是一致的。

这一段大致上就说清了现代普通话形成的源头。

东北话,就是建州女真在统一使用满语的时候,仍然形成了不同的口音,所谓南音、北音、东音、西音四种方言。在和汉语结合的时候,再一次将方言融合进来,形成了近代东北话。而近代东北话在清末闯关东时期,又有大量的内地人涌入东北,对东北语音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闽南话和国语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软糯的闽南腔普通话。满语和汉语结合而成的普通话,在关内形成了北京话,关外形成了一种较硬的语音,最终定型时间应该是上世纪“伪满洲国”时期。

我国玉米育种起始于20世纪初。1900年,京师大学堂罗振玉率先在书刊中介绍欧美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随后,《农学报》开始宣传玉米良种及栽培知识。从1926年起,金陵大学的王缓等分离自交系并组配杂交种供教学使用,1930年中央大学的赵连芳等开始选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铭贤学校在太谷进行美国玉米品种引种试验,中选育出金皇后品种,推广种植到华北、东北、西南等各省。

这条引用很重要,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种植的都是原引进品种,实际产量和种植面积都不高。东北的“大渣子”根本就不多。引进的玉米品种并不受农民欢迎。从1926年起,适应中国气候环境的杂交玉米品种研发出来,才开始在东北大面积铺开。

从1949年开始,为了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国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杂交种推广方案,全国各主要院校相继开展了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工作,并在生产上同步推广。那时不需要品种审定,新品种一旦表现良好就地推广。代表品种有坊杂2号、齐玉25号、小粒红x东岗黄马牙等。

此后,中国每隔7年左右就更换一次品种,玉米成了东北的高产稳定粮食作物。

大家还记不记得一首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歌中并没有唱“满山遍野的大豆玉米”东北的大面积玉米种植时间应该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

所谓东北“大碴子味”其实是对玉米的一种感情,中国自己研发的杂交玉米品种解决了东北的粮食问题。这股味非常非常晚,和清朝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一股现代农业的味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