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持什么态度?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这四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各种看法,就像当年在大观园里开茶话会似的,热闹非凡。 要说大家对此的态度,那真是千差万别,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誉少”的论调也相当普遍。不过,具体到每一个人,看法又会细微地不同,就像园子里的花,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疏密。

总的来说,对后四十回的态度,可以大致归为这么几类:

一、 极力否定,认为“狗尾续貂”的批判派: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激烈的一种态度。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是曹雪芹的“铁杆粉丝”,他们认为曹雪芹的笔力、思想深度、人物塑造,都是前无古人的。他们觉得前八十回就像一幅精美的工笔画,细腻入微,层次分明,而到了后四十回,就变成了粗糙的写意,甚至可以说是杂乱无章。

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他们会说,曹雪芹的语言是多么的精炼传神,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魂魄。而续书的语言,就显得平淡乏味,缺少了那种韵味和灵气。比如,人物的对话,在曹雪芹笔下是各有其声,有机的统一,而续书里,感觉大家都说的是一个腔调,有点“流水账”的感觉。
人物性格的崩塌: 这是很多人最不能忍受的一点。他们认为,前八十回里塑造得活灵活现的人物,在后四十回里,性格变得前后矛盾,或者变得庸俗化了。
黛玉: 最常被拿来说事的,就是林黛玉。在前八十回里,黛玉是敏感、多情、才情横溢,却又带着一股孤傲和叛逆。但到了后四十回,一些人认为她的表现太过于痴傻,甚至有些“作”,失去了那种清高脱俗的气质。比如她对宝玉的纠缠,在一些读者看来,已经不是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而是显得过于卑微和缠绵,损害了她的艺术形象。
宝钗: 同样,宝钗的“藏愚守拙”、“冷静世故”在前八十回里是一种处世哲学,而在续书里,有人认为她变得过于精明算计,甚至显得刻薄,失去了前八十回里那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含蓄美。
宝玉: 还有的认为宝玉在后四十回里,虽然经历了抄家、流放等一系列打击,但他的转变不够深刻,甚至有些情节显得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太弱,失去了前八十回里那种带有叛逆精神的敏感与聪慧。
情节设置的逻辑问题: 续书的情节安排,也被很多人诟病。例如,关于元妃的死因,关于贾府的败落过程,以及一些人物的结局安排,都与前八十回的伏笔和暗示有所出入,或者说显得过于突兀和简单化。比如,很多人认为贾府的败落,在前八十回里是由于政治斗争、内部腐朽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续书里更侧重于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比如抄家),而且处理得不够细致。
思想内涵的缺失: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很多人认为后四十回没有能够承载起曹雪芹前八十回所展现的宏大思想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前八十回是对封建社会末世的全面扫描,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而续书似乎更像是对一个故事的简单了结,缺少了那种对人生、社会的反思和追问。

二、 承认不足,但持包容态度的折衷派:

这一派的态度相对温和。他们承认后四十回确实存在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上的不足,但他们也认为,在没有曹雪芹原稿的情况下,续书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红楼梦”故事。

提供了故事的结局: 对很多人来说,《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后四十回虽然有瑕疵,但它总算给出了贾府的最终覆灭,给了宝黛钗三人感情的结局,满足了读者对故事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后四十回,这本伟大的小说可能就永远只是一个未完待续的谜团。
某些情节的亮点: 也有人会指出,后四十回中并非一无是处,其中也有一些情节和描写是可圈可点的,比如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出家等场面,虽然在处理上不够完美,但依然能打动一部分读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思考: 他们会说,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后四十回,但也不必全盘否定。了解续书的存在,以及它与前八十回的差异,本身也是对《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欣赏《红楼梦》的伟大,而不是因为后四十回的不足而否定了前八十回的光辉。

三、 认为后四十回也具有一定价值,甚至“自有其可读性”的辩护派:

这一派相对较少,但并非不存在。他们认为,虽然高鹗(通常认为是续书的作者,虽然也有争议)的水平不如曹雪芹,但他也尽力去还原了曹雪芹的意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个故事。

对曹雪芹原稿的推测: 他们会根据一些前八十回的伏笔和曹雪芹的生平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来推测曹雪芹原本的设计,然后认为高鹗在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了这些设想的。
文学作品的整体性: 他们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既然《红楼梦》传世的版本就是120回,那么我们不应该把后四十回看作是“外来者”,而是它的一部分,应该去理解和品味其中的内容。
对续书作者的理解: 有的读者会理解续书作者的难处,在没有任何原稿的情况下,要续写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能够完成已经不易。

总结一下,大家对后四十回的态度,就像是评价一个残缺的美人:

最直接的感受是: “唉,可惜了!”
最普遍的看法是: 它不是曹雪芹原笔,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远不如前八十回。
最常被诟病的是: 人物性格失真,情节处理草率,缺乏“神韵”。
最核心的争议在于: 它是否“破坏”了曹雪芹原著的艺术完整性。

当然,对于很多第一次接触《红楼梦》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不会去深究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和艺术高低,而是直接将120回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并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故事的完整。但对于那些“红迷”来说,后四十回的评价,简直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衡量着它与前八十回的差距,以及它在这个伟大故事中的位置。

可以说,后四十回,就像是《红楼梦》这块美玉上的一道裂痕,虽然让人心疼,但它也恰恰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让这部经典在不断的争议中,更加深入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红楼梦的基本稿肯定是完成了,包括结局也是有的。

披阅十余载,增删五次,是没有道理连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都没有完成的。所以高鹗续写的时候红楼梦肯定是有着完整的故事流程和结局的。

但是曹雪芹去世的时候红楼并没有达到其最理想的状态,所以也不能视作定稿了,还是根据“增删五次”,个人认为红楼梦的底稿,有不止一个结局,而后四十回究竟是不是四十回,不一定,究竟是和前八十回一样基本定稿还是处于一种不断增删的初稿状态,个人倾向于是不断增删的初稿状态。

曹雪芹去世的时候,红楼各种草稿散落很多,有很多人已经在“借阅”了,所以不同人的手里有不同的结局个人认为是比较正常的。二高鹗手里肯定是有部分底稿的,这个底稿有着完整的故事线和粗略的内容,高鹗呢,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利用这些底稿又扩了四十回。

因为高鹗的人生经历和个人价值观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饮食的极其粗陋的描写(高没有经历过钟鸣鼎食之家的生活),也可以看到林黛玉劝贾宝玉钻研仕途经济这样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王子腾莫名其妙的“赶路劳乏,偶然感冒风寒。到了十里屯地方,延医调治;无奈这个地方没有名医,误用了药,一剂就死了”的伏脉千里的痕迹(只能说痕迹了,因为这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竟然没有伏脉千里,就是带过了,但是连我们这些即百年之后的人都能闻到阴谋的味道,后四十回竟然一笔带过)。至于调包计之类的充满小家子气的滑稽场面不足一而论。

但是我个人还是坚持高鹗是看到底稿的,理由就是像王子腾之死这样的明明像伏脉千里却被一笔带过的内容,底稿中有,高也作为内容的一部分写进去,但是高的水平和阅历显然不足以运用这样的内容来伏脉千里,所以只能一笔带过。

至于结局的荣国府没有被抄家,而且竟然缓过来了,我认为真不好说他就不是曹公写的结局(之一)。固然一个穷的“举家食粥酒常赊”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似乎不太可能念及皇恩浩荡,做奴才相左一口圣明右一口万岁,这描写太高鹗了。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有可能是曹公写过的结局之一,不是什么皇恩浩荡之类的鬼话,其实就是曹公在潦倒之中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书上,想给书里的人物一个好的结局而已。当然我也说了,这最多是结局之一,不是唯一的结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