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持什么态度?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这四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各种看法,就像当年在大观园里开茶话会似的,热闹非凡。 要说大家对此的态度,那真是千差万别,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誉少”的论调也相当普遍。不过,具体到每一个人,看法又会细微地不同,就像园子里的花,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疏密。

总的来说,对后四十回的态度,可以大致归为这么几类:

一、 极力否定,认为“狗尾续貂”的批判派: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激烈的一种态度。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是曹雪芹的“铁杆粉丝”,他们认为曹雪芹的笔力、思想深度、人物塑造,都是前无古人的。他们觉得前八十回就像一幅精美的工笔画,细腻入微,层次分明,而到了后四十回,就变成了粗糙的写意,甚至可以说是杂乱无章。

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他们会说,曹雪芹的语言是多么的精炼传神,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魂魄。而续书的语言,就显得平淡乏味,缺少了那种韵味和灵气。比如,人物的对话,在曹雪芹笔下是各有其声,有机的统一,而续书里,感觉大家都说的是一个腔调,有点“流水账”的感觉。
人物性格的崩塌: 这是很多人最不能忍受的一点。他们认为,前八十回里塑造得活灵活现的人物,在后四十回里,性格变得前后矛盾,或者变得庸俗化了。
黛玉: 最常被拿来说事的,就是林黛玉。在前八十回里,黛玉是敏感、多情、才情横溢,却又带着一股孤傲和叛逆。但到了后四十回,一些人认为她的表现太过于痴傻,甚至有些“作”,失去了那种清高脱俗的气质。比如她对宝玉的纠缠,在一些读者看来,已经不是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而是显得过于卑微和缠绵,损害了她的艺术形象。
宝钗: 同样,宝钗的“藏愚守拙”、“冷静世故”在前八十回里是一种处世哲学,而在续书里,有人认为她变得过于精明算计,甚至显得刻薄,失去了前八十回里那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含蓄美。
宝玉: 还有的认为宝玉在后四十回里,虽然经历了抄家、流放等一系列打击,但他的转变不够深刻,甚至有些情节显得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太弱,失去了前八十回里那种带有叛逆精神的敏感与聪慧。
情节设置的逻辑问题: 续书的情节安排,也被很多人诟病。例如,关于元妃的死因,关于贾府的败落过程,以及一些人物的结局安排,都与前八十回的伏笔和暗示有所出入,或者说显得过于突兀和简单化。比如,很多人认为贾府的败落,在前八十回里是由于政治斗争、内部腐朽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续书里更侧重于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比如抄家),而且处理得不够细致。
思想内涵的缺失: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很多人认为后四十回没有能够承载起曹雪芹前八十回所展现的宏大思想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前八十回是对封建社会末世的全面扫描,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而续书似乎更像是对一个故事的简单了结,缺少了那种对人生、社会的反思和追问。

二、 承认不足,但持包容态度的折衷派:

这一派的态度相对温和。他们承认后四十回确实存在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上的不足,但他们也认为,在没有曹雪芹原稿的情况下,续书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红楼梦”故事。

提供了故事的结局: 对很多人来说,《红楼梦》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后四十回虽然有瑕疵,但它总算给出了贾府的最终覆灭,给了宝黛钗三人感情的结局,满足了读者对故事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后四十回,这本伟大的小说可能就永远只是一个未完待续的谜团。
某些情节的亮点: 也有人会指出,后四十回中并非一无是处,其中也有一些情节和描写是可圈可点的,比如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出家等场面,虽然在处理上不够完美,但依然能打动一部分读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思考: 他们会说,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后四十回,但也不必全盘否定。了解续书的存在,以及它与前八十回的差异,本身也是对《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欣赏《红楼梦》的伟大,而不是因为后四十回的不足而否定了前八十回的光辉。

三、 认为后四十回也具有一定价值,甚至“自有其可读性”的辩护派:

这一派相对较少,但并非不存在。他们认为,虽然高鹗(通常认为是续书的作者,虽然也有争议)的水平不如曹雪芹,但他也尽力去还原了曹雪芹的意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个故事。

对曹雪芹原稿的推测: 他们会根据一些前八十回的伏笔和曹雪芹的生平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来推测曹雪芹原本的设计,然后认为高鹗在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了这些设想的。
文学作品的整体性: 他们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既然《红楼梦》传世的版本就是120回,那么我们不应该把后四十回看作是“外来者”,而是它的一部分,应该去理解和品味其中的内容。
对续书作者的理解: 有的读者会理解续书作者的难处,在没有任何原稿的情况下,要续写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能够完成已经不易。

总结一下,大家对后四十回的态度,就像是评价一个残缺的美人:

最直接的感受是: “唉,可惜了!”
最普遍的看法是: 它不是曹雪芹原笔,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远不如前八十回。
最常被诟病的是: 人物性格失真,情节处理草率,缺乏“神韵”。
最核心的争议在于: 它是否“破坏”了曹雪芹原著的艺术完整性。

当然,对于很多第一次接触《红楼梦》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不会去深究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和艺术高低,而是直接将120回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并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故事的完整。但对于那些“红迷”来说,后四十回的评价,简直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衡量着它与前八十回的差距,以及它在这个伟大故事中的位置。

可以说,后四十回,就像是《红楼梦》这块美玉上的一道裂痕,虽然让人心疼,但它也恰恰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让这部经典在不断的争议中,更加深入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红楼梦的基本稿肯定是完成了,包括结局也是有的。

披阅十余载,增删五次,是没有道理连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都没有完成的。所以高鹗续写的时候红楼梦肯定是有着完整的故事流程和结局的。

但是曹雪芹去世的时候红楼并没有达到其最理想的状态,所以也不能视作定稿了,还是根据“增删五次”,个人认为红楼梦的底稿,有不止一个结局,而后四十回究竟是不是四十回,不一定,究竟是和前八十回一样基本定稿还是处于一种不断增删的初稿状态,个人倾向于是不断增删的初稿状态。

曹雪芹去世的时候,红楼各种草稿散落很多,有很多人已经在“借阅”了,所以不同人的手里有不同的结局个人认为是比较正常的。二高鹗手里肯定是有部分底稿的,这个底稿有着完整的故事线和粗略的内容,高鹗呢,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利用这些底稿又扩了四十回。

因为高鹗的人生经历和个人价值观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饮食的极其粗陋的描写(高没有经历过钟鸣鼎食之家的生活),也可以看到林黛玉劝贾宝玉钻研仕途经济这样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王子腾莫名其妙的“赶路劳乏,偶然感冒风寒。到了十里屯地方,延医调治;无奈这个地方没有名医,误用了药,一剂就死了”的伏脉千里的痕迹(只能说痕迹了,因为这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竟然没有伏脉千里,就是带过了,但是连我们这些即百年之后的人都能闻到阴谋的味道,后四十回竟然一笔带过)。至于调包计之类的充满小家子气的滑稽场面不足一而论。

但是我个人还是坚持高鹗是看到底稿的,理由就是像王子腾之死这样的明明像伏脉千里却被一笔带过的内容,底稿中有,高也作为内容的一部分写进去,但是高的水平和阅历显然不足以运用这样的内容来伏脉千里,所以只能一笔带过。

至于结局的荣国府没有被抄家,而且竟然缓过来了,我认为真不好说他就不是曹公写的结局(之一)。固然一个穷的“举家食粥酒常赊”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似乎不太可能念及皇恩浩荡,做奴才相左一口圣明右一口万岁,这描写太高鹗了。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有可能是曹公写过的结局之一,不是什么皇恩浩荡之类的鬼话,其实就是曹公在潦倒之中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书上,想给书里的人物一个好的结局而已。当然我也说了,这最多是结局之一,不是唯一的结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这四个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各种看法,就像当年在大观园里开茶话会似的,热闹非凡。 要说大家对此的态度,那真是千差万别,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誉少”的论调也相当普遍。不过,具体到每一个人,看法又会细微地不同,就像园子里的花,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疏密。.............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放到生活里琢磨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小红和赵英男,一个是初恋白月光,一个是现实中的妻子,这俩人给人的感觉、吸引人的地方,还有在生活里可能扮演的角色,都有挺大的差别。先说说小红。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美好,很纯粹,像阳光一样,能瞬间点亮你的世界。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遇到小红,那.............
  • 回答
    .......
  • 回答
    网红“吃个桃桃”最近卷入的风波,可以说是把“翻车”这两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事情的起因,听起来挺简单,就是她在直播带货时,和助理配合,似乎给粉丝送福利,但这个福利的内容,以及她当时的态度,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当时直播间里,她提到要给一位幸运粉丝送一个“桃子”。这个“桃子”可不是普通的桃子,而是她嘴里描述.............
  • 回答
    说起贾母,脑海里浮现的,不再仅仅是那位白发苍苍、享尽荣华的老祖宗,而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身上带着那个时代贵族女性独有的光辉与无奈的人。她身上那种近乎天然的权威感,并非来自于喊打喊杀,而是渗透在举手投足间,一种久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与阅历的自然流露。很多人觉得贾母就是个老佛爷,宠着孙子孙女们,吃喝玩.............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 回答
    发现《红楼梦》后半部分的曹公真迹?这个假设本身就足以让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更广泛的文化界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其影响之深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终结旷日持久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争,解开历史的迷雾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自曹雪芹去世后,人们苦苦寻觅后四十回的真迹未果,留下了程.............
  • 回答
    大家对87版《红楼梦》的结局,总是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那些鲜活生命走向落幕的惋惜,也有对那个时代、那个家族轰然倒塌的喟叹。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束,更像是一场盛大宴席的散场,留给观众的是满腔的怅然和无尽的回味。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虽然电视剧只拍到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出家为僧的那.............
  • 回答
    要是微信红包真没了,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影响大着呢。先说那些“愁”的: 人情往来,那叫一个不方便。 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之间发个红包,图的就是个喜庆,也是个心意。没了红包,你还能指望谁挨家挨户送礼?特别是那些在外地的,平时没法常常见面,红包就是维系感情、表达祝福最直接也最便捷的方式。少了.............
  • 回答
    您提到87版《红楼梦》的妆容“感觉好重,每个人都浮粉了”,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经典电视剧时会有的一种感受,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大家在观看的时候,之所以觉得“奇怪”或者有这种感受,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当时的化妆技术、审美偏好、拍摄条件以及演员的个人情况等等。下面我来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一、.............
  • 回答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关于“《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亡国之人”的说法,确实是红学界存在的一种重要观点,并且有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的由来、主要论据以及一些反驳意见,并分析大家对此的不同看法。一、 为什.............
  • 回答
    宝玉不嫌弃刘姥姥,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要说《红楼梦》里谁最不嫌弃她,还得往后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群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真是各怀心思,各有各的做派,把个老太太给伺候得够呛。咱们先说说这“大家”都是什么心态吧。首先,最明显的,是那些 “势利眼” 的心态。这大观园里,什么叫“大家”?那是贾府金字招.............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当代红学传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想想,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红楼梦》,一部伟大的古典小说,里面学问博大精深,多少代人都在钻研它,出了多少大家,贡献了多少真知灼见。可现在年轻人一聊起红学,好像绕不开周汝昌和刘心武,其他的前辈们,很多名字就没那么响亮了,甚至有些被遗忘了,这确实.............
  • 回答
    央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已经播出完毕,相信不少红迷和我一样,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追完了全片。要说整体观感,四个字——“意犹未尽”。惊喜与震撼并存,挖掘深度远超预期一开始,我对这部纪录片的期望值其实是抱着一种“已知”的态度。毕竟,《红楼梦》研究已经有百年历史,曹雪芹的身世之谜也早已不是新闻。然而,这.............
  • 回答
    将《红楼梦》作者定为曹雪芹,说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这说法可真是够劲爆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和讨论。不过,如果真的要这么断言,那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当然,这背后牵扯到的曹雪芹身世之谜、版本流传的复杂性等等,确实是让《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红学”,充满了各种猜测和辩论的源泉。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群体:学阀和红卫兵。要评价他们对科研的阻碍程度,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形成背景、行为方式以及对科研体系造成的具体损害。两者都对科研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但性质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阀对科研的阻碍:隐蔽而持久的系统性破坏“学阀”一词在中国语境下,通常指的.............
  • 回答
    全红婵的爸爸,全明辉,在女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说出“希望女儿考上大学,以后的路靠她自己”这样的话,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朴实、但又充满了智慧和远见的父母教育方式。这绝不是那种为了“人设”或者追求“完美父母”形象而刻意说出的漂亮话,而是源于一个普通父亲对女儿最真挚的期盼和最务实的考量。全红婵爸爸.............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同一块光学玻璃对紫光的折射率比红光大,咱们得从光本身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上说起。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随机现象,而是有深层物理规律在支撑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光其实是一种电磁波。它不像咱们平时看到的实体一样有明确的边界,它更像是一种能量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而颜色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不同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