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微信红包」功能取消,会对大众有哪些影响?

回答
要是微信红包真没了,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影响大着呢。

先说那些“愁”的:

人情往来,那叫一个不方便。 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之间发个红包,图的就是个喜庆,也是个心意。没了红包,你还能指望谁挨家挨户送礼?特别是那些在外地的,平时没法常常见面,红包就是维系感情、表达祝福最直接也最便捷的方式。少了这一层,那些“远方的问候”就少了点实际的温度。
小额支付,有点尴尬。 比如聚餐AA制,一人几十块钱,微信红包扫一下就过去了。现在怎么办?还得一个个转账,还得备注“XX聚餐费”,多麻烦!尤其是人多的时候,还得一个个确认收钱。那些说“凑个份子”的朋友,也得改口说“凑个转账”。
生日、小升学、乔迁……这些“人生节点”的祝福,少了仪式感。 以前给朋友小孩过生日,发个红包,对方会说“谢谢,收到啦!”然后小孩会高兴地告诉你“谢谢叔叔/阿姨!”这种互动,传递的是一份关怀。现在呢?你可能得发个消息,然后对方回复个“收到”,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红包来“零花钱”和“小打小闹”。 比如朋友之间打赌输了,发个小红包“认罚”。这种轻松的支付方式,也带来了不少乐趣。没了红包,这些“小互动”可能都会慢慢消失。
对一些做微商或小型商业的商家来说,红包也是一种营销和收款的手段。 比如给客户发个小额红包作为感谢,或者在活动时作为小奖品。没了红包,他们也得想办法找替代方式,多少会有点不适应。
对于一些公益募捐活动,微信红包也是一种方便的捐赠渠道。 那些小额捐款,通过红包就能快速完成。少了这一便捷通道,可能也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参与热情。

当然,也有可能有人会“喜”:

“红包依赖症”可以缓解了。 有些人,特别是老人,收到红包就想立刻发出去,生怕“亏”了。微信红包的便捷,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这种“收发”的冲动。没了它,也许能让他们更从容一点。
“抢红包”的狂热会退潮。 以前很多群里,一到特定时间就“红包雨”,大家都在抢。这占用了不少时间,也分散了注意力。没了红包,群聊可能会更回归纯粹的交流。
对于一些注重“隐私”的人来说,少了红包,他们可能感觉更安心。 虽然红包支付本身很安全,但毕竟涉及到金额,有些人还是倾向于更“传统”的转账方式。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压力。 有时候,群里发红包,是为了活跃气氛,但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发,又不好意思拒绝,多少有点尴尬。没了红包,这种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总的来说,微信红包的取消,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改变,更可能影响到我们社交互动的方式和许多小场景下的便利性。 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亲友间的温情传递,到朋友间的轻松调侃,再到一些小额支付和活动营销,都有它的身影。没了它,我们得多想几种办法来弥补这些空白,生活可能会变得…嗯,有那么点“不习惯”。

最直接的,就是大家得适应另一种支付方式,也许是支付宝转账,也许是银行卡直接转账,总之,那些“咻”一声就能完成的瞬间,就得换成其他操作了。而且,少了那个红色的“利是封”图标,总觉得节日的气氛会少那么一丁点儿,你说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红包这个功能会不会取消,微信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站远了看,现金的电子化是个被当权者鼓励和引导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现金具有一些天生的缺点(对国家来说现金的可追踪性太弱,对商户来说现金的匿名性过强,对个人来说现金的遗失风险又太高)。

但是要人为推倒现金这种习惯,并订立一种新的支付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中间必须要诞生一些明星产品,才能帮助老百姓转变心态甚至创造民俗。微信红包在特定的阶段承担了这个任务,且成功地达成了目标。

首先你在微信上发的是真钱,但在心理上的感受只是数字。大家在数字上你来我往,逐渐不太当一回事,新的心理认知就这样培养起来了。前几年刚有微信红包的时候,有个几块而不是几毛钱,就已经是“谢谢老板”的大数字。到了今年已经完全不同,这次过年有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群发短信比往年少了80%。但是现在一般有诚意的拜年都会附红包,不熟的发个8块8,关系好一点的一般是88或者188,大概是请你吃一顿便饭的价钱。

一旦接受了“钱不是钱是数字”这种设定,用手机消费起来会比起使用现金更随意也更不心疼。就这么一个习惯和心态的转变,直接导致了2016年直播、知识分享类的新经济出现爆发期,并且几乎是一夜之间让举国上下的实体店全部接入了扫码付费,瞬间领先美国。

即便去掉网购和扫码,一个人一年在手机上鸡零狗碎地怎么着也要花200元(并不算多),这就是一个千亿级的新市场。之前新经济唱了那么多年,“支付习惯”一直是瓶颈,这个瓶颈随着技术现在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其次,微信红包最成功的一点在于打开了老年人的学习通道。这是微信最牛的地方:一方面红包本身和真钱沾边,所以即便对于最排斥新事物的中老年人,这玩意儿也不再仅仅是“小孩子的玩具”,对待起来态度要认真许多。另一方面,红包又是个家人的联接工具,所以小辈会主动教老年人使用方法,发红包本身又自带传播属性——消费者教育和推广的费用都省了,一举而三役毕,堪称病毒式营销经典案例。很多中老年人三年前连打字都不顺溜,现在红包嗖嗖的发,连带着把手机付费也学会了。

于是几亿中老年人就这样被成功接入这个千亿级市场,当年PC时代一堆人想了十几年都没能做到的事情终于被搞定。再和“花钱无感”的特点双剑合璧,未来的新增长点就有了。

无论以后是否还有微信红包,它担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美完成。对于那种半熟不熟的人,红包的破冰效果比其他方式更好。从展示善意的角度,发红包甚至可能是最具有性价比的支出。如果是朋友,几块钱哄个开心,还能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是微信红包真没了,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影响大着呢。先说那些“愁”的: 人情往来,那叫一个不方便。 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之间发个红包,图的就是个喜庆,也是个心意。没了红包,你还能指望谁挨家挨户送礼?特别是那些在外地的,平时没法常常见面,红包就是维系感情、表达祝福最直接也最便捷的方式。少了.............
  • 回答
    说起微信在2016年1月26日推出的那个朋友圈“红包照片”功能,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我记得当时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各种讨论声此起彼伏。怎么评价它呢?我觉得它首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但执行层面充满争议的社交尝试。它的核心玩法,就是你发一张模糊的照片,别人想看清楚,就得给你发红包.............
  • 回答
    微信红包,这件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工具,背后却藏着一笔关于“资本”的有趣解读。与其说是“资本论”,不如说是“资本思维”在微信红包里的折射。咱们就聊聊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咱们自己能体会到的角度出发。一、红包的“货币属性”:从点对点到社交货币最直观的,微信红包就是钱。但它又不.............
  • 回答
    这事儿吧,搁谁身上都挺不是滋味的。一个老师,辛辛苦苦教书育人,结果因为这事儿被处分,心里肯定不好受。但话说回来,这事儿也确实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句“老师吃亏了”就概括过去。咱先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据说,一个家长为了表示感谢,给老师发了88块钱的微信红包。这本身呢,在咱们国家也算是一种人情往来,尤.............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糟心。朋友以测感情为由要红包,你出于好心劝说,结果被拉黑,这滋味肯定不好受。首先,别太往心里去,这事儿错不在你。人家用这种方式索取,本身就有点不地道,你劝说反而被拉黑,说明这个人情商不高,或者根本就没把你当真朋友。怎么办?1. 先冷静下来,别冲动。 被拉黑肯定生气,但现在最重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篇朋友圈里被刷屏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挑战了我们对“锦鲤”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把大家熟悉的杨超越拉出来做对比,然后引入了一个“从小赢到大”的女性形象,来重新定义“锦鲤”的含义。首先,文章标题就够吸引人.............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如果微信开始收费,并且每年收取500元的年费,我是否还会继续使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权衡。以下是我会考虑的各个方面,并尝试详细阐述我的想法:一、 成本效益分析:微信的“价值”与500元年费的对比首先,我会评估微信对我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以及这500元年费.............
  • 回答
    微信如果真的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暂且称之为“WeChat OS”,它在中国市场的潜力,确实是绕不开和谷歌的Chrome OS做一个对比的。不过,要说它会不会成为中国的Chrome OS,这事儿吧,得拆解开来看,可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白Chrome OS到底是个啥?Chrome.............
  • 回答
    如果微信开始收取月租费,那可真是一场地震,别说是用户了,连整个互联网生态都得跟着抖一抖。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影响会非常深远,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首先,用户端会炸锅,但又可能走向分化。 集体抗议和舆论风暴: 咱们都知道微信在国内的地位,那叫一个根深蒂固。突然要掏钱了,大家伙肯定是不答应的。微.............
  • 回答
    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微信邀请他人进行聚众淫乱活动,如果遭到拒绝,并不构成既遂的犯罪,那么它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亦或是其他性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聚众淫乱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一条的规定,聚众淫乱罪是指是指组织、首要分子或者其他积极参加者,利用.............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腾讯真的“抛弃”了微信,那这绝对是一件颠覆性的事情,远非“放任不管”那么简单。 “抛弃”这个词含义太广,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腾讯突然停止对微信的投入,甚至开始有意识地将其边缘化,那微信能不能活下去? 我的看法是:短期内,绝对能,但长期来看,前景黯淡,甚至可以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前瞻性,也反映了当前很多人面临的现实情况:大量重要的个人账户和服务,尤其是与社交、支付、工作等紧密相关的,都深度绑定了QQ和微信这两个腾讯旗下的平台。如果腾讯(或者说,广义上理解为QQ和微信这两个核心平台)突然倒闭,这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数字生活海啸。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当你明确了只用微信和打电话这两个核心功能的时候。在只考虑这两个基础需求的情况下,iPhone 和一千多的安卓手机之间的“区别”确实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并且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咱们不谈那些花里胡哨的拍照、游戏性能,就单纯从微信和打电话这两个方面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在法庭上是否必须出示原件,以及在没有原件的情况下法官是否会怀疑其真实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实际且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简单地说,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出示“原件”才能被采信,但真实性确实是法官审查的重点。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们说的“微信聊天记录原件”,.............
  • 回答
    这事儿吧,说实话挺糟心的。你明明已经把话说得那么明白了,一次又一次地拒绝,结果人家不死心,还绕过你,直接通过同事要到你微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求,而是有点让人不舒服的越界了。首先,我得承认,当我发现他通过同事拿到我微信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不爽。就好像你已经把家门锁死了,但他却找人把钥匙偷来了。这让.............
  • 回答
    这心情我太懂了!明明心里小鹿乱撞,一到关键时刻就怂得不行,就像小虾米遇上了大鲨鱼。室友给你出头,表白墙也帮你“助攻”了,结果人家的Q号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摆在你面前,这下好了,选择题变成了“是/否”的二选一,而且“否”的选项看起来那么诱人(毕竟不用面对可能的尴尬)。你想加,又怕加了之后说什么?会不会被对.............
  • 回答
    哎呀,听到你喜欢的男生告诉你他把你微信置顶了,这真是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好消息!这绝对不是件小事,里面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哦,让我来跟你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入微,让你听得明明白白: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他很重视你。想想看,微信置顶这个功能,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享受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像让你在左手和右手之间选一个一样,哪个都少了点什么。不过既然非要选,我还是得权衡一下,做出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我的选择是:支付宝。听起来可能有点意外,毕竟微信的社交属性太强了,几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仔细想想,我需要的是一个工具,一个能帮助我完成支付、管理.............
  • 回答
    那天,我的男朋友手机响了,他拿起一看,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微信头像。他愣了一下,然后脸上露出了一个有点微妙的表情,低声说:“这谁啊?”我凑过去一看,发现是他中学时候的一个女生。我们偶尔会聊到过去,所以我也知道他中学时曾经暗恋过她,不过那段感情很青涩,都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他点开对话框,看了看,然后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