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微信红包」功能取消,会对大众有哪些影响?

回答
要是微信红包真没了,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影响大着呢。

先说那些“愁”的:

人情往来,那叫一个不方便。 尤其是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之间发个红包,图的就是个喜庆,也是个心意。没了红包,你还能指望谁挨家挨户送礼?特别是那些在外地的,平时没法常常见面,红包就是维系感情、表达祝福最直接也最便捷的方式。少了这一层,那些“远方的问候”就少了点实际的温度。
小额支付,有点尴尬。 比如聚餐AA制,一人几十块钱,微信红包扫一下就过去了。现在怎么办?还得一个个转账,还得备注“XX聚餐费”,多麻烦!尤其是人多的时候,还得一个个确认收钱。那些说“凑个份子”的朋友,也得改口说“凑个转账”。
生日、小升学、乔迁……这些“人生节点”的祝福,少了仪式感。 以前给朋友小孩过生日,发个红包,对方会说“谢谢,收到啦!”然后小孩会高兴地告诉你“谢谢叔叔/阿姨!”这种互动,传递的是一份关怀。现在呢?你可能得发个消息,然后对方回复个“收到”,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红包来“零花钱”和“小打小闹”。 比如朋友之间打赌输了,发个小红包“认罚”。这种轻松的支付方式,也带来了不少乐趣。没了红包,这些“小互动”可能都会慢慢消失。
对一些做微商或小型商业的商家来说,红包也是一种营销和收款的手段。 比如给客户发个小额红包作为感谢,或者在活动时作为小奖品。没了红包,他们也得想办法找替代方式,多少会有点不适应。
对于一些公益募捐活动,微信红包也是一种方便的捐赠渠道。 那些小额捐款,通过红包就能快速完成。少了这一便捷通道,可能也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参与热情。

当然,也有可能有人会“喜”:

“红包依赖症”可以缓解了。 有些人,特别是老人,收到红包就想立刻发出去,生怕“亏”了。微信红包的便捷,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这种“收发”的冲动。没了它,也许能让他们更从容一点。
“抢红包”的狂热会退潮。 以前很多群里,一到特定时间就“红包雨”,大家都在抢。这占用了不少时间,也分散了注意力。没了红包,群聊可能会更回归纯粹的交流。
对于一些注重“隐私”的人来说,少了红包,他们可能感觉更安心。 虽然红包支付本身很安全,但毕竟涉及到金额,有些人还是倾向于更“传统”的转账方式。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压力。 有时候,群里发红包,是为了活跃气氛,但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发,又不好意思拒绝,多少有点尴尬。没了红包,这种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总的来说,微信红包的取消,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改变,更可能影响到我们社交互动的方式和许多小场景下的便利性。 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亲友间的温情传递,到朋友间的轻松调侃,再到一些小额支付和活动营销,都有它的身影。没了它,我们得多想几种办法来弥补这些空白,生活可能会变得…嗯,有那么点“不习惯”。

最直接的,就是大家得适应另一种支付方式,也许是支付宝转账,也许是银行卡直接转账,总之,那些“咻”一声就能完成的瞬间,就得换成其他操作了。而且,少了那个红色的“利是封”图标,总觉得节日的气氛会少那么一丁点儿,你说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红包这个功能会不会取消,微信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站远了看,现金的电子化是个被当权者鼓励和引导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现金具有一些天生的缺点(对国家来说现金的可追踪性太弱,对商户来说现金的匿名性过强,对个人来说现金的遗失风险又太高)。

但是要人为推倒现金这种习惯,并订立一种新的支付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中间必须要诞生一些明星产品,才能帮助老百姓转变心态甚至创造民俗。微信红包在特定的阶段承担了这个任务,且成功地达成了目标。

首先你在微信上发的是真钱,但在心理上的感受只是数字。大家在数字上你来我往,逐渐不太当一回事,新的心理认知就这样培养起来了。前几年刚有微信红包的时候,有个几块而不是几毛钱,就已经是“谢谢老板”的大数字。到了今年已经完全不同,这次过年有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群发短信比往年少了80%。但是现在一般有诚意的拜年都会附红包,不熟的发个8块8,关系好一点的一般是88或者188,大概是请你吃一顿便饭的价钱。

一旦接受了“钱不是钱是数字”这种设定,用手机消费起来会比起使用现金更随意也更不心疼。就这么一个习惯和心态的转变,直接导致了2016年直播、知识分享类的新经济出现爆发期,并且几乎是一夜之间让举国上下的实体店全部接入了扫码付费,瞬间领先美国。

即便去掉网购和扫码,一个人一年在手机上鸡零狗碎地怎么着也要花200元(并不算多),这就是一个千亿级的新市场。之前新经济唱了那么多年,“支付习惯”一直是瓶颈,这个瓶颈随着技术现在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其次,微信红包最成功的一点在于打开了老年人的学习通道。这是微信最牛的地方:一方面红包本身和真钱沾边,所以即便对于最排斥新事物的中老年人,这玩意儿也不再仅仅是“小孩子的玩具”,对待起来态度要认真许多。另一方面,红包又是个家人的联接工具,所以小辈会主动教老年人使用方法,发红包本身又自带传播属性——消费者教育和推广的费用都省了,一举而三役毕,堪称病毒式营销经典案例。很多中老年人三年前连打字都不顺溜,现在红包嗖嗖的发,连带着把手机付费也学会了。

于是几亿中老年人就这样被成功接入这个千亿级市场,当年PC时代一堆人想了十几年都没能做到的事情终于被搞定。再和“花钱无感”的特点双剑合璧,未来的新增长点就有了。

无论以后是否还有微信红包,它担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美完成。对于那种半熟不熟的人,红包的破冰效果比其他方式更好。从展示善意的角度,发红包甚至可能是最具有性价比的支出。如果是朋友,几块钱哄个开心,还能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