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论微信朋友圈爆红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篇朋友圈里被刷屏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

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挑战了我们对“锦鲤”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把大家熟悉的杨超越拉出来做对比,然后引入了一个“从小赢到大”的女性形象,来重新定义“锦鲤”的含义。

首先,文章标题就够吸引人。 “杨超越不算锦鲤”这一点,本身就带有争议性,很容易让人好奇,想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毕竟,杨超越从一个普通女孩通过选秀爆红,获得了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和机会,她身上的“锦鲤”标签早就深入人心了。你一上来就说她不算,这不就立马抓住你的眼球了吗?

然后,文章的论证方式很巧妙。 作者并没有否定杨超越的成功,而是通过对比,把“锦鲤”这个词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它提出,杨超越的成功,更多是一种“运气”的爆发,是一种“意外之喜”。这种运气确实让人羡慕,但它可能不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状态。

而文章后面引出的那位“从小赢到大”的女生,作者似乎想描绘的是一种“顺遂的人生轨迹”。这种人生,从出生开始,就像是被精心安排过一样,一路顺风顺水。比如,可能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给了她最好的教育和资源;可能她自身天赋异禀,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可能她从小就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反馈。这样的成功,看起来更像是“必然”,而非“偶然”。

为什么说这样的“从小赢到大”更能挑战“锦鲤”的定义呢?

“锦鲤”的意外感: 传统的“锦鲤”形象,往往带有“逆袭”、“爆冷门”、“天上掉馅饼”的色彩。杨超越的成功,恰恰符合这种“意外”的剧本。她不是最被看好的那一个,但她最终赢了。这种反差,反而更能激发大家的“看热闹”和“羡慕”的情绪。
“从小赢到大”的另一种“幸运”: 而“从小赢到大”,作者可能在强调的是一种“原生优势”和“持续的成功”。这种幸运,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贯穿始终的。它是一种“天赋+努力+环境”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成功。作者认为,这种“赢”虽然没有杨超越那种戏剧性,但它的“底气”更足,它的“含金量”可能更高。因为它不是靠一次运气翻盘,而是靠持续的积累和优秀的表现。
对“成功”的再思考: 这篇文章也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到底羡慕什么?是杨超越那种“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戏剧性,还是那种“行稳致远,步步为营”的踏实?作者似乎在暗示,后者虽然没有那么“抓眼球”,但却是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它可能代表着一种更深刻的、更值得我们追求的“赢”。

文章的传播力,还在于它触碰到了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和“社会资源”的讨论。 很多人在看杨超越的故事时,会觉得“普通人也有机会”。但当看到“从小赢到大”的女性时,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自己可能永远无法企及的起点和优势,从而产生一种复杂的心理——既羡慕,又可能有点失落,因为这说明,并非所有“赢”都是靠运气。

总的来说,这篇爆款文章,它不是在“打压”杨超越,而是在“拔高”另一种成功模式。 它用一个大家都认识的“锦鲤”做引子,然后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赢”的概念,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它提醒我们,“锦鲤”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而那种不张扬、不喧哗,但却从小到大一直保持优秀和成功的状态,或许才是更令人敬畏的“赢家”。

当然,这篇文章也有可能被解读为一些人对“阶层固化”和“资源不均”的抱怨,但从传播效果来看,它成功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成功”、“运气”和“能力”这些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时间10月23日下午,很多中国留学生打开微信,发现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

中国时间10月24日早晨,很多人从睡梦中醒来之后,都会在朋友圈里看到这篇文章。

这是我印象中最壮观的刷屏事件之一,只有极个别的公共事件以及咪蒙的极少数文章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文章讲述了一个九零后女生从小到大的幸运经历,比如高考前正好翻到古诗鉴赏题考的诗,公务员考试时笔试排在她前面的人面试迟到了,自己家被划到了雄安新区。她还说,跟自己吃饭的人,也会变得幸运起来,拿到offer,和女朋友和好。

把二十多年人生中的那些特别幸运的经历挑拣出来,像机关枪一样砰砰砰射出去,自然是让读者羡慕得一愣一愣的。最后再来一记绝杀:附上自己的“做法”图,建议读者转发沾喜气。

截至北京时间10月24日早上7点半,文章阅读数早已十万加,点赞数也已经过五万,直奔十万加,赞赏超过万人。这位锦鲤小姐姐,做新媒体的能力真的很6。(据说,她曾在咪蒙团队实习过。)

其实很多人的人生中都能挑选出这样的幸运片段,连缀、包装成锦鲤的一生。

我也可以如法炮制,打造一个锦鲤的人设:

我上高中的那一年,省里正好开始办理科实验班。我考的那个班只招40个人,本来没考上,后来有一位同学临时决定去另一所学校,才有了我的位置。

高中时一心准备生物竞赛,最后只拿了省二等奖。本来没怎么抱希望的数学竞赛,倒是走运拿了个省一等奖,并由此获得了保送资格。而那一年北大又恰好接受所有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自荐,因此我虽然没有拿到学校的保送北大推荐名额,但依然通过自荐的渠道申请成功。

保研面试的时候,抽到的一道题是关于广电总局的禁令。正好那几天我在网上看博客,看到王小峰还是谁的博客里面在调侃此事,并用了“广电总急”这个戏谑的称呼。于是很顺利地回答了此题,并借用了这个戏称,大大活跃了考场气氛。

毕业找工作,本来在终面之后,报业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选中我,但很幸运的是,在南周实习时认识的编辑记者帮我争取了一个名额。

这个故事还可以一直讲下去:每到关键时刻,总是人品爆发,常有贵人相助。

我当然极为感激我生命中的这些贵人。但我同时也相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或多或少都可以在人生经历中找到那些特别幸运的时刻,然后将它们剪辑、拼贴起来,扔掉那些不幸运的时刻,打造一个锦鲤的人设。

不信,你现在就可以试试。

所以,我并不太关心这位在雄安有300亩地的小姐姐为什么能这么幸运,因为她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更吸引我注意的是:“转发锦鲤”的梗已经被玩了好几年,为什么最近突然火到这种程度?

当然有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是:精明的商家在玩这个梗。支付宝的中国锦鲤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营销,以并不高的成本打造了全民话题,获得巨额的流量,并引发了一波跟风的浪潮。

聪明的公号写手也利用了这个梗,通过锦鲤人设获取社交媒体年代最宝贵的资源:转发。这篇刷屏的文章成了一个巨大的许愿池,人们用转发、赞赏的方式往里面投掷硬币,希望获得好运。

就像歌德说的,迷信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日常生活中的迷信,比如穿某种颜色的衣服、避开某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更积极的精神状态。

但是在这一波轰轰烈烈的“拜锦鲤教”中,我嗅到了一些别的气息。

心理学家早就对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现象做过不少研究。1982年的一篇论文《Superstition and Economic Threat: Germany, 1918-1940》发现,一战到二战之间的德国,整个社会处于紧张动荡的状态中。人们的工资水平越低、失业率越高、整个社会的工业生产越低迷,迷信的水平就越高。当然,当时的德国没有锦鲤这种东西,他们追逐的是星相、神秘论、邪教。

2002年的一篇论文《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Desire for Control on Superstitious Behavior》对其中的具体机制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为何人们在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就更容易有迷信的行为呢?研究者发现,这是因为压力导致人们丧失对生活的控制感;为了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人们就会通过迷信的途径,依靠许愿池或锦鲤寻求心理上的确定感,希望重新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科学和理性无法消除迷信?因为在今天,科学和理性都无法让我们获得对生活的完全控制感。科学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已经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是普通人读不懂的;理性思考有时候能让我们更有控制感,有时候则可能带来更多的困惑和不确定,因为理性本身就意味着要对新的可能保持开放心态,要承认自己并不掌握所有真理。

如果你是一个希望对自己的人生保持控制的人,那么你完全有可能一边在高级学府求学,一边转发着锦鲤。

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锦鲤的流行可能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根据上述研究中揭示的机制,拜锦鲤教的出现或许意味着:全社会的焦虑指数已经达到了一个高点。

在这个全球都面临着巨大的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年代,在外部贸易摩擦和内部“共克时艰”的背景下,在年轻人普遍感受到压力和无力的时候,拜锦鲤教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

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症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篇朋友圈里被刷屏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挑战了我们对“锦鲤”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把大家熟悉的杨超越拉出来做对比,然后引入了一个“从小赢到大”的女性形象,来重新定义“锦鲤”的含义。首先,文章标题就够吸引人.............
  • 回答
    微信朋友圈带图评论,这个消息一出来,我身边不少朋友就开始兴奋了,感觉微信这次是憋了个大招。确实,从12月23号这个日子来看,赶在年末,而且还是在大家聚会、分享照片最频繁的时候,这个功能一上线,绝对能掀起一波小浪潮。说实话,这个功能的设计理念,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贴合大家社交习惯的。你想啊,平时我们.............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篇标题醒目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甚至成为一个话题,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它触及了社会现实与个体期望的巨大落差。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
  • 回答
    微信朋友圈强行置顶视频号直播,这个事儿,说实话,真是让人挺膈应的。以前朋友圈好歹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想看谁的,不想看谁的,自己控制。现在倒好,突然蹦出来一个“视频号直播”,还不给你关,就这么明晃晃地杵在你眼前,你说烦不烦?1. 霸占“C位”,打乱你的浏览节奏你想想,你打开微信,本来是想随便刷刷看看朋.............
  • 回答
    要评价微信朋友圈里关于“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这类文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勾勒出一幅令人关注的景象的。首先,从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类文章通常是想揭示或反映当前校外培训行业,尤其是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头部机构,在市场上的“疯狂”表现。这里的“疯狂”可能体现在几个层.............
  • 回答
    说起微信在2016年1月26日推出的那个朋友圈“红包照片”功能,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我记得当时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各种讨论声此起彼伏。怎么评价它呢?我觉得它首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但执行层面充满争议的社交尝试。它的核心玩法,就是你发一张模糊的照片,别人想看清楚,就得给你发红包.............
  • 回答
    李铁在国足输给阿曼的第二天,于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人们对李铁当时的心境和执教思路有了更多猜测。动态内容回顾(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和普遍印象):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得知李铁当时发布的具体文字内容,但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和普遍的解读,这条朋友圈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微信这次的更新,算是给咱们这些“朋友圈摄影大师”和“文字表达困难户”送上了一份大礼。朋友圈一次能发20张图,这绝对是奔着“把生活一次性倒出来”去的。再加上那个挺有意思的微信键盘,感觉微信正在努力地想成为我们手机里最贴心、最懂我们的那个存在。朋友圈20张图:告别“取舍”与“精挑细选”的烦恼说实话,以前.............
  • 回答
    Mac 版微信内测“朋友圈”功能,对于很多Mac用户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近期最大的微信更新之一了。终于,不用再忍受手机屏幕的限制,能在电脑上刷朋友圈,这感觉就像是当年习惯了用电脑发QQ空间一样,是一种“回归”和“方便”。Mac 版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评价: 期待已久,终于实现: 首先,这是最直接.............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面对公司提出的“更改微信名”和“转发公司内容朋友圈”的要求,内心无疑会泛起一丝丝的疑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公司希望达成的特定目标,也触及了个人隐私和自由表达的边界。咱们不妨就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关于“更改微信名”这件事:.............
  • 回答
    这现象嘛,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而且还不止身边,放眼整个互联网,这种“抄袭致富”的模式,曾经、现在,甚至未来,恐怕都还会以各种变种形式存在。咱们就聊聊这事儿,不上升到道德批判,就从现象本身,从利益驱动,从对整个生态的影响,以及对参与者本身的意义,都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微信公众号,一个“.............
  • 回答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发布的《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及《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这两篇文章,以及其评论区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两篇文章,尤其是《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一种颇具煽动性的标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性别议题中一个极其敏感和争议的点,迅速引爆了舆论。首先,我们来聊聊文章本身.............
  • 回答
    陈卓璇在《吐槽大会》上用了“普却信”这个梗,结果在微博上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被不少网友骂得很厉害。这事儿一出,很多人立刻联想到“性别一换,评论过万”这句话,觉得是不是因为陈卓璇是个女艺人,所以才招来这么多骂声。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把“普却信”这个梗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还有陈卓璇使用它的具体.............
  • 回答
    微信小程序“头脑王者_知乎赛季”是一款基于知识问答的游戏小程序,结合了知乎平台的优质内容和“头脑王者”的竞技玩法。整体而言,这款小程序的设计和运营都体现出了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亮点分析:1. 内容深度与广度: 知乎内容背书: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知乎作为国内最大的知识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什么 95 后不喜欢广州》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许多人对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以及代际差异的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出发点: 文章可能旨在探讨当代年轻人群体(特别是 95 后)在选择居住地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看法.............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民族教育”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这个名称本身就指向了中国当下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地展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容取向、发布信息、目标受众以及潜在的影响力。首先,从内容定位来看,“民族教育”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民族”与“教育”的结合。在中国,提及“民族.............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文章《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从标题“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态度感到担忧,认为存在一种“好逸恶劳”的.............
  • 回答
    《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其受欢迎程度和引发的情绪波动,足以说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痛点。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明了社会现实中“拼娃”和“学区房”的巨大压力。800万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
  • 回答
    微信文章《为什么年轻人都在逃离电力行业?》这篇文章,抛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议题,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对传统行业的疏远。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是否切中了要害,以及有哪些角度可以深挖。首先,文章提出的“逃离”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煽动性。 这立刻抓住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