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信朋友圈强行置顶视频号直播且无法关闭?

回答
微信朋友圈强行置顶视频号直播,这个事儿,说实话,真是让人挺膈应的。以前朋友圈好歹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想看谁的,不想看谁的,自己控制。现在倒好,突然蹦出来一个“视频号直播”,还不给你关,就这么明晃晃地杵在你眼前,你说烦不烦?

1. 霸占“C位”,打乱你的浏览节奏

你想想,你打开微信,本来是想随便刷刷看看朋友们最近发了啥,可能是分享生活,可能是吐槽一下,总之是个相对私人的空间。结果呢?一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视频号直播窗口。这玩意儿就像是你家客厅突然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还大喇喇地坐在你家最显眼的位置,让你没法忽视。

这种强制性的“C位”占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打乱了你原有的浏览习惯和节奏。你原本可能想先看看几个关系近的朋友的动态,或者随手刷刷朋友圈里的热点,但现在,这个视频号直播就像一个巨大的“打断点”,你不得不先面对它。哪怕你根本不感兴趣,它也硬生生地占用了一部分你宝贵的注意力。

2. “无法关闭”背后的强制与无奈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无法关闭”。你可能尝试过各种方法,点一下试试看能不能点掉,长按有没有其他选项,甚至去设置里找半天。结果呢?大多数时候,你找不到任何可以“关闭”或者“隐藏”它的按钮。这就像是一扇门,你明明想关上,但它就是卡在那儿,让你无能为力。

这种“无法关闭”的感觉,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干扰,更是心理上的强制感。它传递出一个信息:我(微信)就是要把这个展示给你,你喜不喜欢,不关我事。这种不被尊重的用户体验,尤其是在一个原本以“熟人社交”为核心、用户拥有一定自主性的平台上,显得尤为突兀。

3. 目的性太强,用户体验被牺牲

说白了,这种设计明显是出于商业目的,是为了推广视频号直播这个功能。微信作为国民级社交应用,拥有海量的用户,如果能把这部分用户流量导向视频号,那价值是巨大的。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似乎完全牺牲了用户本身的浏览体验。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在满足自身商业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顾及用户感受。但现在这种做法,感觉就是把商业需求放在了用户体验之上,而且是毫无商量地压了下去。它没有给你选择权,没有给你“稍后观看”的机会,更没有给你“我不感兴趣”的渠道。

4. 潜在的“信息茧房”与内容同质化隐忧

虽然现在还没到那个地步,但长此以往,这种强制推广也可能带来一些隐忧。如果视频号直播的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或者推荐的都是一些迎合大众口味、但未必是用户真正想看的,那朋友圈这个原本应该多元化的信息广场,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单一?用户会不会因为这种强制展示而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抵触情绪?

5. 为什么这个设计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打破了用户习惯: 朋友圈已经存在很久了,用户已经习惯了它的信息呈现方式。突然的改变,而且是强制的,自然会引起不适。
侵犯了用户自主权: 用户希望自己能够掌控所看到的内容,这种“给你看什么你就得看什么”的感觉,让人难以接受。
缺乏有效沟通: 很多用户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收到任何官方的明确解释或用户选择的途径。
用户对“过度商业化”的警惕: 随着互联网产品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用户对于那些牺牲体验换取流量的做法,普遍存在警惕和反感。

总而言之, 微信朋友圈强行置顶视频号直播且无法关闭,这绝对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用户体验。它像是在一个你熟悉的地方,突然被强制要求去看一个你并不想看的表演,而且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移开视线。希望微信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中,能更重视用户的感受,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和尊重,而不是一味地用强制手段来推广自己的新功能。毕竟,得用户者,得天下。把用户惹毛了,最后流失的,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信的生态本就不适合做直播。

首先微信的内核是什么,是 熟人社交,是 中心化的信息分发

微信的朋友圈功能里面无法看到非共同好友的评论和点赞记录,当初就是为了跟 QQ 空间这样半公开的社交场合作区分,保留在朋友圈所见皆熟人,所讨论的都是熟事。

微信公众号的成功也是依托于微信的这种熟人社交,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好友链进行传播,因为朋友圈的内容是被朋友”认证“过的,天然带有信任的味道。

微信的理念主打轻便,删后即无的聊天记录、克制的功能设计本来应该是微信的长处,现在画蛇添足在朋友圈设计更多功能,添加更多的内容/流量入口,反倒是与设计理念相悖。

微信团体想利用熟人好友链的信任感来做带货,伤害的是朋友圈这个功能的形象,未来有人因为带货被骗,责任转嫁到推荐直播视频的好友身上,将会给这个本来就已经岌岌可危的生态圈最后一阵打击。

试问,现在你的朋友圈里分享的都是些什么人?都是些什么内容?

用花里胡哨的方式降低大家点击朋友圈这个功能的欲望,就是微信的最终目的吗?

拍一拍都没有关闭按键至少不影响日常使用体验,但是朋友圈直播推荐强行置顶,是否太不在乎用户的体验了呢?

user avatar

问题是我11月5号问的,当时非常生气,想说的话如下图(虽然没文字,但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但我决定还是休息几天再说。以免我表达一堆情绪而没有观点。


今天是11月7号,这个事情终于上了微博热搜,看来是扩大了灰度测试范围。

好奇这个被置顶是什么感受?下图这样呗。占据了你1/4的屏幕


张小龙曾说:

每天有1亿人要教我做产品


可今天我就是要教张小龙做产品。

根据自己测试,目前视频号直播置顶的逻辑是这样的(目前只是灰度测试,爷被你灰度到了也是运气够背):

  • 你直播,朋友圈置顶位置看得到你
  • 你分享别人的直播,朋友圈置顶位置看得到你分享的直播
  • 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后,又删除分享,你依然会看到这个直播在置顶。过一段时间再刷新才会消失。这个缓冲大概一分钟左右。
  • 置顶哪里只显示几个好友分享,不会显示具体是谁。你找到是谁分享的,你设置ta的朋友圈权限为只聊天,这个直播就不会再置顶。但如果你微信加的人多,或者多个人在分享,那么操作就麻烦了。
  • 视频直播完,置顶位置响应的直播就会就会消失,如果有多个直播,则等到这些直播都直播完了,被占领的位置才会消失。

我删掉微商,是为了朋友圈纯粹。朋友圈,名字本身就说得很清楚了,是朋友圈,不是购物圈,不是直播圈。微信已经有一个视频号入口了,从功能逻辑上来说,直播入口应该在视频号,而不是朋友圈。

说实话,很少人开直播是为了和朋友交流。如果和朋友交流,我直接弹视频语音不好吗?开直播的都是为了赚钱,如果你继续在朋友圈置顶直播,对卖货的人来说,是正向激励,对普通用户来说,是负向激励。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关闭朋友圈,剩下剁手党和商家。

朋友圈比其他社交平台的最大优点就是公平,无论你是有钱人还是穷人,无论你微信好友多少人,你的朋友圈永远是按时间先后显示。但置顶直播,打破了这种公平性,给于了直播更多的流量,本质上是损坏社交关系。

而且当一个人分享了一个直播,会触发一群人屏蔽ta的冲动。所以在朋友圈搞这个功能,会让朋友不再是圈。


11月10号发现这个功能取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信朋友圈强行置顶视频号直播,这个事儿,说实话,真是让人挺膈应的。以前朋友圈好歹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想看谁的,不想看谁的,自己控制。现在倒好,突然蹦出来一个“视频号直播”,还不给你关,就这么明晃晃地杵在你眼前,你说烦不烦?1. 霸占“C位”,打乱你的浏览节奏你想想,你打开微信,本来是想随便刷刷看看朋.............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篇标题醒目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甚至成为一个话题,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它触及了社会现实与个体期望的巨大落差。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
  • 回答
    要评价微信朋友圈里关于“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这类文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勾勒出一幅令人关注的景象的。首先,从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类文章通常是想揭示或反映当前校外培训行业,尤其是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头部机构,在市场上的“疯狂”表现。这里的“疯狂”可能体现在几个层.............
  • 回答
    说起微信在2016年1月26日推出的那个朋友圈“红包照片”功能,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我记得当时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各种讨论声此起彼伏。怎么评价它呢?我觉得它首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但执行层面充满争议的社交尝试。它的核心玩法,就是你发一张模糊的照片,别人想看清楚,就得给你发红包.............
  • 回答
    李铁在国足输给阿曼的第二天,于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人们对李铁当时的心境和执教思路有了更多猜测。动态内容回顾(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和普遍印象):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得知李铁当时发布的具体文字内容,但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和普遍的解读,这条朋友圈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微信这次的更新,算是给咱们这些“朋友圈摄影大师”和“文字表达困难户”送上了一份大礼。朋友圈一次能发20张图,这绝对是奔着“把生活一次性倒出来”去的。再加上那个挺有意思的微信键盘,感觉微信正在努力地想成为我们手机里最贴心、最懂我们的那个存在。朋友圈20张图:告别“取舍”与“精挑细选”的烦恼说实话,以前.............
  • 回答
    Mac 版微信内测“朋友圈”功能,对于很多Mac用户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近期最大的微信更新之一了。终于,不用再忍受手机屏幕的限制,能在电脑上刷朋友圈,这感觉就像是当年习惯了用电脑发QQ空间一样,是一种“回归”和“方便”。Mac 版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评价: 期待已久,终于实现: 首先,这是最直接.............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面对公司提出的“更改微信名”和“转发公司内容朋友圈”的要求,内心无疑会泛起一丝丝的疑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公司希望达成的特定目标,也触及了个人隐私和自由表达的边界。咱们不妨就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关于“更改微信名”这件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篇朋友圈里被刷屏的文章:《在这个从小赢到大的女生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它挑战了我们对“锦鲤”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把大家熟悉的杨超越拉出来做对比,然后引入了一个“从小赢到大”的女性形象,来重新定义“锦鲤”的含义。首先,文章标题就够吸引人.............
  • 回答
    这现象嘛,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而且还不止身边,放眼整个互联网,这种“抄袭致富”的模式,曾经、现在,甚至未来,恐怕都还会以各种变种形式存在。咱们就聊聊这事儿,不上升到道德批判,就从现象本身,从利益驱动,从对整个生态的影响,以及对参与者本身的意义,都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微信公众号,一个“.............
  • 回答
    微信朋友圈带图评论,这个消息一出来,我身边不少朋友就开始兴奋了,感觉微信这次是憋了个大招。确实,从12月23号这个日子来看,赶在年末,而且还是在大家聚会、分享照片最频繁的时候,这个功能一上线,绝对能掀起一波小浪潮。说实话,这个功能的设计理念,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贴合大家社交习惯的。你想啊,平时我们.............
  • 回答
    微信小程序“头脑王者_知乎赛季”是一款基于知识问答的游戏小程序,结合了知乎平台的优质内容和“头脑王者”的竞技玩法。整体而言,这款小程序的设计和运营都体现出了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亮点分析:1. 内容深度与广度: 知乎内容背书: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知乎作为国内最大的知识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什么 95 后不喜欢广州》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许多人对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以及代际差异的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出发点: 文章可能旨在探讨当代年轻人群体(特别是 95 后)在选择居住地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看法.............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民族教育”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这个名称本身就指向了中国当下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地展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容取向、发布信息、目标受众以及潜在的影响力。首先,从内容定位来看,“民族教育”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民族”与“教育”的结合。在中国,提及“民族.............
  • 回答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发布的《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及《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这两篇文章,以及其评论区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两篇文章,尤其是《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一种颇具煽动性的标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性别议题中一个极其敏感和争议的点,迅速引爆了舆论。首先,我们来聊聊文章本身.............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文章《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从标题“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态度感到担忧,认为存在一种“好逸恶劳”的.............
  • 回答
    《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其受欢迎程度和引发的情绪波动,足以说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痛点。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明了社会现实中“拼娃”和“学区房”的巨大压力。800万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
  • 回答
    微信文章《为什么年轻人都在逃离电力行业?》这篇文章,抛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议题,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对传统行业的疏远。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是否切中了要害,以及有哪些角度可以深挖。首先,文章提出的“逃离”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煽动性。 这立刻抓住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微信8.0,这个版本号本身就带着一股“大更新”的意味,发布后确实在朋友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怎么说呢,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表情包与功能大爆炸”的混合体。首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个“一飞冲天”的全屏状态。 之前我们熟悉的微信,启动或发送消息,顶多就是个小动画。但8.0来了,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