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评价微信在 2016 年 1 月 26 日推出的朋友圈「红包照片」功能?

回答
说起微信在2016年1月26日推出的那个朋友圈“红包照片”功能,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我记得当时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各种讨论声此起彼伏。

怎么评价它呢?我觉得它首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但执行层面充满争议的社交尝试。它的核心玩法,就是你发一张模糊的照片,别人想看清楚,就得给你发红包。这个逻辑乍一看很有意思,就像是 옛날에 보물찾기 (以前的寻宝游戏),你付出一点小代价,就能窥探到隐藏的秘密。这天然就有一种好奇心驱使,而且红包的形式又非常符合微信的基因。

创意亮点在于:

打破常规的社交互动: 在当时,朋友圈的分享大多是明码标价的,你发什么大家就能看到什么。红包照片瞬间打破了这个模式,让分享变得“有料”了。它利用了人性的窥探欲和对未知的好奇,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引流”方式。
低成本的“获取关注”方式: 对于想在朋友圈获得更多互动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一张模糊的照片,就能激起一大波红包,随之而来的是评论和点赞。比起单纯地发一些生活琐事,这种互动方式的“效率”显然更高。
与节日气氛的契合: 这个功能推出的时间点刚好是春节前夕,正是大家忙着互相祝福、发红包的时期。红包照片的玩法和节日氛围高度契合,为原本就热闹的社交场景增添了一抹新奇的色彩。很多商家也借此进行了营销活动,可谓是一拍即合。

然而,它的争议和失败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拜金”的质疑和道德绑架感: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把看照片和给钱直接挂钩,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有人觉得这是在“明码标价”地索取,有点功利化,甚至有“拜金”的嫌疑。特别是对于一些长辈来说,这种玩法可能难以理解,甚至会产生一种“你不给钱就不够朋友”的道德绑架感。
低俗和滥用的风险: 很快,一些人就开始利用这个功能发布低俗或者不当内容来吸引眼球。模糊的照片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诱惑,这让很多人对这个功能产生了警惕和反感。原本是社交的乐子,却可能滑向低俗的边缘。
体验的割裂和反噬: 很多用户发现,即使发了红包,照片依然模糊不清,或者内容非常普通,根本不值那个红包钱。这种“货不对板”的情况会让用户感到被欺骗,从而对微信产生负面印象。这种“反噬”效应很严重,大家辛辛苦苦抢到的红包,结果看到的却是“猪队友”或者毫无意义的内容,体验非常糟糕。
缺乏实质性的社交连接: 虽然能带来短暂的互动,但这种基于红包的照片分享,本质上并没有加深朋友之间的了解和连接。更多的是一种短暂的趣味性,过后就烟消云散。长此以往,反而会让人觉得社交变得肤浅。
用户体验的混乱: 那个时候,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模糊的照片,一时间难以分辨哪些是好玩的,哪些是敷衍的。大家都在玩,也不好意思不做,但又觉得有点尴尬。这种被裹挟的感觉也不太好。

总的来说,我认为微信推出红包照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意图通过创新的方式激发社交活力。 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吸引用户注意力和制造话题的目的。但是,由于触及了社交的底线和用户的接受度,尤其是在“金钱”和“人情”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敏感的平衡点,并且很快就暴露出了滥用和低俗化的风险,最终导致了用户体验的严重下滑和广泛的负面评价。

它就像一个实验品,虽然有亮点,但最终因为执行中的弊端和对人性、社交边界的把握不足,迅速走向了失败,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给后来者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训:在追求社交创新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用户的感受、内容的导向以及社交本身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国扫黄打非办表示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技术再一次替用户背锅。

91或成最大输家

快播看黄,斗鱼看娃,微信看片,这是免费模式向收费模式里程碑式的跨越。

吃枣药丸。

user avatar

腾讯下的一手好棋啊。

今天限时测试,看看用户的反应。

明天就打通公众号和朋友圈,配合微信看图。

微信看片指日可待啊!!!

壮哉我大鹅厂。

user avatar

iPad微信不支持这个功能。

不仅不能发,还看不到别人发出来的。

导致我思考了一个小时朋友圈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然对iPad微信的歧视不是一天两天了,微信hd至今不支持发小视频,还不能强行安装iPhone版微信。腾讯你是不是和iPad有仇啊?

user avatar

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微信的很多第一次:

  • 第一次在基础产品层面对全量用户做运营活动;

  • 第一次在朋友圈中,对某些用户的名字、评论/点赞按钮使用了特殊颜色,做区分化处理;

  • 第一次在「查看大图」这样的重要界面的明显位置投放广告;

  • 第一次将红包用于用户间的有偿行为;

  • 别人的红包图片下的「N人看了照片」,第一次突破了朋友圈的「关系链封闭」原则;


P.S. 第一次使用可能不会注意到的产品逻辑:

  • 首次开放时间到今晚8:00;

  • 今天发的红包照片会在零点自动删除,至于自己相册里会不会留下记录,今晚揭晓(00:05更新:自己相册中也会消失);

  • 发了红包才有资格评论、点赞;

  • 红包图片无法添加位置、提醒谁看;

  • 但红包图片依然可以选择可见分组;

  • 付费后看的图片无法保存,只能举报非法图片(感谢 @阿尔法达 提醒);当然你可以截图,但这无所谓。


P.P.S. 大约18:30,微信提前关闭了该功能,但是今天已发布的红包图片依然可以付费查看。

P.P.P.S. 目前时间是22:50,红包照片再次开放!增加了一条逻辑:每人只能发一次!如果下午已经发过,那么这次就没有机会啦。

P.P.P.P.S. 更新:「下午发过晚上不能发」并不准确,存在一个白名单,某些用户在晚上有一次的机会,与白天无关。

事件已过去,此答案不再更新也不再回复评论,想玩的等除夕吧。不排除微信团队对该功能有更多改动的可能。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lumiwu(吴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微信在2016年1月26日推出的那个朋友圈“红包照片”功能,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我记得当时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各种讨论声此起彼伏。怎么评价它呢?我觉得它首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但执行层面充满争议的社交尝试。它的核心玩法,就是你发一张模糊的照片,别人想看清楚,就得给你发红包.............
  • 回答
    《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其受欢迎程度和引发的情绪波动,足以说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痛点。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明了社会现实中“拼娃”和“学区房”的巨大压力。800万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
  • 回答
    咪蒙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钱男人喜欢丑女人》这篇公众号文章,当年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她“爆款”文章里的代表作之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看,毕竟咪蒙这人,她的文章从来不是简单的“好”或“坏”那么容易定义。首先,从内容和论点来看,它玩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反差”和“颠覆”套路。 标题就够抓人.............
  • 回答
    网络上的言论,特别是涉及敏感话题时,往往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博主“小蝌蚪别找了我不是你妈妈”关于“中华田园男权和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评论,如果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将不同社会现象进行类比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讽刺意味。在很多情况下.............
  • 回答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从一个角度切入,用一个大家都很熟悉、但又充满争议的名字——吴亦凡,来做对比。这个说法乍一听,会让人觉得挺“接地气”,甚至有点“损友”的口气,仿佛在跟你开玩笑。但仔细琢磨一下,它传递的信息点和背后的逻辑,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核心: “吴亦凡这样的明星都哄女.............
  • 回答
    对新浪微博热搜榜被停更一周事件的评价与看法新浪微博热搜榜被停更一周,这无疑是一件在中国社交媒体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暂停,更是对平台内容管理、社会舆论导向、乃至信息生态的一次深刻拷问。 一、 对“停更一周”事件的评价: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次停更事件可以被视为:1. 监管的常态.............
  • 回答
    新浪微博,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平台,如今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提起它,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抱怨、无奈,甚至是厌恶,而不是过去的兴奋与期待。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国民话题广场”落得如此评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新浪微博的“不被喜欢”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分析:要理解.............
  • 回答
    共青团中央置顶微博“你见过一亿次转发的微博吗?”这条内容,确实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从传播策略和营销角度来看,共青团中央的这个做法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制造话题和悬念感: “一亿次转发”这个数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它不是一个.............
  • 回答
    西贝前副总转发那个“95%微博网友月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评论,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这个事儿上,我们可以聊聊几个角度。1. 西贝前副总的行为解读:首先,这位前副总的身份就很有意思。他已经不是西贝的在职员工了,却依然转发这样一条带有明显指向性(涉西贝涨价)的评论。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 .............
  • 回答
    微博长文《你弱你有理》及由此引发的评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网络现象,它触及了许多关于社会公平、个体责任、道德绑架以及网络舆论生态的议题。要详细看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微博长文《你弱你有理》的核心论点(假设内容)虽然我没有看到原文,但根据标题和普遍的网络讨论,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篇文.............
  • 回答
    关于男生说“我养你”的微博评论,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不同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情感、经济、社会观念、性别角色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些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评论的普遍立场与倾向: 支持与赞美派: 这类评论通常会表达对“我养你”这句话的赞赏,认为这是男性担当、.............
  • 回答
    评价余华,是一位文学评论家、读者,甚至是时代的观察者,都难以简单勾勒出他的全貌。他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无法被忽视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洞察和对人性幽暗面的毫不留情地剖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详细评价余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1. 文学风格的独特性与演变:.............
  • 回答
    《囧妈》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部优缺点并存,但整体上算是一部合格的都市喜剧,并且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亮点,尤其是对于中年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刻画,引发了不少共鸣。为了更详细地评价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喜剧效果: “囧”的内核: 电影的名字“囧妈”已经点明了其喜剧基调——围绕着一.............
  • 回答
    评价柳传志、柳青、柳谷书一家以及网友与大咖对此的看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家精神、财富分配、以及公众认知等复杂议题。一、 柳传志、柳青、柳谷书一家的简单介绍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几位核心人物及其关系: 柳传志: 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企业家之.............
  • 回答
    2019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我看来,是司法考试改革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法考,不仅仅是检验考生法学知识水平的试金石,更是在规则、难度、以及对未来法律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一次深刻的“试水”。考试形式的演变与固化:首先,从考试形式上看,2019年法考继续沿用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阶段的模.............
  • 回答
    “一个男人30岁以后还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是可耻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狭隘、刻板、且带有一定年龄歧视和阶级偏见的评价。这种说法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拼多多的定位与目标群体: 价格敏感性是核心: 拼多多之所以.............
  • 回答
    袁立是一位在中国演艺圈有着独特魅力和鲜明个性的女演员。要评价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演技与代表作品:袁立的演技是她立足演艺圈的基石。她的表演风格以细腻、真实、富有层次感而著称。她能够准确地捕捉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将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早期经典角色: 提到袁立,很多人会立刻.............
  • 回答
    张文宏医生,作为一位在公众视野中活跃的传染病学专家,他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如果要我来聊聊我对他的看法,我会从几个方面来展开,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人物形象。首先,专业能力和临床经验是支撑他获得广泛认可的基石。 张医生本身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专家,在肝病、艾滋病等领域有.............
  • 回答
    《读者》这本杂志,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一份陪伴了很多人成长、也承载了不少时代记忆的老牌刊物了。它就像一个温和的老朋友,不那么张扬,却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情感。内容层面,它的核心定位非常清晰: 温暖与人文关怀: 这是《读者》最鲜明的标签。它的大部分文章都围绕着普通人的生活、情感、.............
  • 回答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书呆子”与悲剧性人物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舞台上,蒋干(字子翼)算不上叱咤风云的枭雄,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他更像是一个带着些许滑稽色彩的配角。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相对平凡的人物,却因其特殊的经历和鲜明的性格,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价蒋干,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才能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