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信热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

回答
《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其受欢迎程度和引发的情绪波动,足以说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痛点。

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明了社会现实中“拼娃”和“学区房”的巨大压力。800万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代表着一个天文数字,它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本身的价值,更是背后所蕴含的对孩子教育的期盼、对阶层跨越的渴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直白的陈述,瞬间就能抓住那些身处其中的父母的心。

文章的叙事方式,通常是以一种略带苦涩、自我解嘲,但又饱含深情的方式展开。它很可能描绘了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进入更好的学校,倾尽所有,甚至背负巨额债务去购买天价的学区房。但即便如此,依然可能面临着各种变数,比如政策调整、名额限制,甚至是孩子的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这种“努力了也未必有结果”的无力感,是许多父母在教育内卷化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文章之所以能触动人心,在于它撕开了理想主义教育的面纱,暴露了现实的残酷。它不是在否定父母的爱和付出,反而在强调这种付出是多么的艰难和无奈。它可能借用了很多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孩子每天早起晚睡的学习日常,父母为了省钱而缩减开支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只有在深夜才会流露出来的疲惫和担忧。这些细节的堆砌,让文章充满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更深层次地讲,这篇文章是对当前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由此衍生的“学区房”现象的有力批判。它迫使读者思考:

教育公平的问题: 当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区域,并与高昂的房价挂钩时,教育的本质是否已经发生了扭曲?真正的教育,难道不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公平的发展吗?
“鸡娃”文化的反思: 过度的教育焦虑是否正在剥夺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在不属于他们的年纪承担过多的压力?父母的爱,是应该体现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和学业成就上,还是应该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和快乐成长?
阶层固化的隐忧: “学区房”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阶层划分标准,那些买不起学区房的家庭,是否就此被剥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从而固化了阶层?

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可能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让社会各界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它引发了大量评论,其中可能包括:

共鸣与同情: 许多父母会觉得自己“被说中了”,感同身受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无奈。
反思与批判: 一部分读者可能会对这种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质疑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观等。
行动与建议: 也可能有人会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一些另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或者鼓励大家理性看待教育。

当然,也有可能存在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认为文章过于强调物质,或者是在贩卖焦虑。但总体而言,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触碰到了社会深层的痛点,激发了公众的讨论,并促使人们去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和未来方向。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学区房”的文章,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许多家庭在育儿和阶层焦虑中的挣扎与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早我就明白了一件事。

无论是北戴河,还是巴厘岛,还是马尔代夫。

小孩子对大海的兴趣,永远只有一件事,就是刨坑

所以我要是当爹了,想带孩子出门去海边玩,不用纠结哪的大海漂亮,就找个沙子多的地方,太阳不太晒。给小朋友发个铲子,发个桶,我就在边上找个椅子一躺,偶尔起来看看他会不会挖太深把自己给埋了。

就得,小孩子绝对兴高采烈挖一天。


我小时候,北戴河就是国人的马尔代夫。自然爸妈也带我去过。拍了好多照片,多年以后,再看小时候的照片,挺陌生的,因为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偶尔的几个印象,都是长大了,反复看照片,形成的假回忆。

每次暑假往王府井或者天安门溜达,总能看见家长抱着或躺或迷糊的小朋友,小脸蛋通红,头发被汗水打湿,一绺一绺地贴在脑门上。每每到此时,我都心生一种莫名的难受,那么小的孩子,跑这里来遭这种罪干嘛呢。


前些年,有一次去舅舅家,路过秦皇岛西边的抚宁县,吃完午饭没事干,就找了个不大不小的山包遛弯,当地美其名曰是个景区,其实就是个大公园。登到顶上往四下看看,结果一瞬间,啥都明白了。

沿着蓝色的箭头看去,左边是绵延起伏的山峦,右边是一望无际的昏黄大海。中间唯独窄窄的一线之地,一瞬间有种,给我一万人,给我粮食,给我……我就能。

“天下第一关”

那个最窄的地方,就是山海关。什么叫兵家必争之地,就是傻子都看得出这地方太重要了。于是真正明白这五个字的含义,但此刻,已经是童年第一次来此地的二十年以后了,李闯,吴三桂,陈圆圆,崇祯,皇太极,种种历史在心中翻涌,全在那放眼望去一瞬间。


当时那个小孩子又懂个什么呢?


《昆虫记》是中小学课外必读书目之一,然后我问了下北京的初中生,见过蚂蚱没,有人竟然说没见过,这就让人很头疼了。我小时候房前屋后全是树,什么螳螂蚂蚱蛐蛐蝈蝈一大堆,抓虫子,尽自己所能去祸害他们,就是我童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后长大了,美其名曰“接触大自然”。

之所以人类对主子有某种天然喜爱,就是因为猫咪符合某种儿童的特质,而儿童的特质是啥呢,就是贪玩嗜杀、狡黠反复,且长得贼可爱。我不知道妈宝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的,可能是中国文化里,“赤子之心”之类的词语太多了,以至于婴孩是个绝对的褒义的,带有某种先验完美的意象。但在另一个语境里,小朋友,常常被用在恐怖片里面,代表着混乱,无常,善恶模糊。不信去看看欧美的灾难片,带领大家冲出浩劫,拯救世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受过教育,有过妻儿的白人中年形象。教育,使人从动物性走向人性,而不是反过来。

幼儿的性格里有一些乖张的本能,大城市的孩子在高高的电梯房里,没机会逮蚂蚱杀蜻蜓,就和精力过剩的猫咪一样,毁坏主人的mac和钢琴。从某种程度上,多带孩子出门挖坑,是非常有必要的。发泄完过剩的精力,是不是该往正经事上面多引导呢?

学区房是什么,顾名思义,是带好学区的房子,而好学区几乎等同于更优质的教育。如果家长不能让自己的小孩拥有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应该做的不是想办法试图弥合这样的差距么?扯什么环游世界呢?

我不相信发个小铲子在海边刨坑,就能学会外语的语法,数学的公式。学着把目光放远,体悟更加深层的世界。

存在于我们时代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教育使我们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而认同这一点的人,恰恰是受过教育的。

换成大白话就是,一群没文化的人,看另一群没文化的人写东西,然后集体以为这就TM是世界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最后污染到我的时间线。

《战狼2》上映的时候,巨多的所谓自媒体疯狂蹭热点,写了一些千人一面的东西。我顺手给其中一个回复“公众号的东西发发就得了,别跑知乎上再贴一遍。”结果作者来劲了,直接呛回来“我爱发哪里发哪里,你管得着么!”


恩,管不着。


“自媒体”,我都耻于用媒体两个字形容某些垃圾制造机。给我的感觉,就像那些在让自家宝宝在地铁里拉屎拉尿的家长一样。

一些人期望这个世界更美好,偏偏有一些人,期望世界更糟糕,从而显得自己更美好。那些污染了微信时间线的人,又会慢慢污染更多地方,让所有人看起来一样傻。这样他们在人群里,就显得不那么傻得突出了,而且还赚到了钱。


星新一有个短篇《喂——出来》,课本里有过,非常短。讲的是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洞,一个人,丢了个小石头进去,结果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人们把垃圾,核废料,一股脑全丢到这个大洞。地球因此变得干净异常,正当人们为此感到由衷欣喜的时候,一个小石子从天而降,却无人发现……


大人物估计是不看微信公众号的,大人物可能会回答知乎,但也没那个时间刷知乎。这些年轻人聚集的信息旋涡,就像小说里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洞,什么垃圾都能丢进去,而且不会污染到新闻 联播里的世界。在另一条时间线上, 那些精绝的,灿烂的人类文明,依旧是昂扬的,需要买票才能欣赏的,在保利和嘉德的拍卖会上才能见到的,在期刊或者研讨会上才能交流的。

他们不用担心有一天这些巨坑盛不下人民的愚蠢,但从这种文章开始,就像小石子终究会再次从天空落下。

user avatar

看了这篇罕见的照片比字都多的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一次去考文垂看望华威大学的表弟,我们一同参观了考文垂交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馆藏非常丰富,讲解也很详细。我在门厅部分结合展品读着自行车进化的历史,深深感慨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自行车,其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改进。

这时表弟走过来,看了我一眼,又看看别处,又看我一眼。

我恍然,说你看完啦?他说他看完了。

我环顾左右,展品摆得满满当当的展品,它们讲解也列得密密麻麻,但如果仅仅是「看」,其实走一圈也真能「看」完。

然后我们便开始走马观花,一路走一路照,从室内照到室外,半个小时就逛完了这个博物馆。

如今两年时间已经过去,我至今还记得我看了半截的自行车历史,至于照了什么,早已没有了印象。

结合这件小事,再回头看看这篇文章,我有种感悟:所谓旅行的意义,不在于风景对你的给予,而在于你对风景的读取。相信不少知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一个知识渊博,底蕴厚重的人身边,哪怕不起眼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有意义,都可以是历史的一部分。而这种从风景到意义的转化,需要的是知识的过滤和岁月的沉淀。我深深不解的是,很多家长与其花大代价把孩子和风景简单捆绑在一起,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去和这些能够将风景转化为意义的人多交流呢?亦或者说,很多家长凭什么以为,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读取出任何意义的风景,能神奇地开启自己孩子的灵智呢?他们这种风景能够凭空转化为意义的假设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当今社会很多人贬低书本,以为行万里路真能胜过读万卷书。但我们追根溯源,这句话最早出自明朝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看看原文,为什么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答案很简单,读书在行路前,盖因不读书,行路便没有任何意义。无知者别说行万里,就是行十万里,百万里,胸中也经营不出一个土包,更别提什么丘壑了。行路理应是读书的实践,更是读书的升华,绝非读书的对立,更非读书的替代。

user avatar

“爸爸妈妈,好了没,我快酸死了!”我都已经按他们要求摆好姿势很久了,他们还在远处拿着照相机对我喀哧喀哧。

“宝贝儿,再等一下啊,马上就好了啊。你这样,换这个姿势!这样!”

“啊?还来啊?我想玩沙子。”

“要不给他拍一组玩沙子的图?”妈妈问爸爸。

“沙子国内到处都是有啥好拍的。再说了,这角度很难拍出风景的全貌,看不出当地特色的。这样吧,那边有几个小朋友,你让他过去跟他们玩玩。我拍几张互动图。”

耶!可以玩咯!小朋友们也在玩沙子。他们看见我,说了一溜的话,我听不懂。只听见远处妈妈喊“宝贝,笑!笑开心点!”我就冲他们笑笑。小朋友们就招呼我一起蹲下来玩沙子。

爸爸妈妈在一边看照片。妈妈坐在草地,打开了电脑。她又要开始写东西了。

“怎么样?涨粉了吗?”爸爸问。

“没。”

“我们一直这样单纯的记录,效果不是很好。粉不多的话,这打赏就没什么意义了。我觉得,咱得写篇爆文。”

“爸爸,什么是豹纹?”

“是一种内……咳咳。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玩你的沙子。”爸爸继续对妈妈说,“咱得研究怎么写才能击中读者的转发欲望。读者怎么才会转呢?必须是满足他的价值观,又可以分享给别人,借我们的嘴表达他们的想法,同时抬高他们的逼格。”

“爸爸,什么是逼格?”

“小孩子别说粗话,玩你的沙子。”爸爸继续对妈妈说,“首先这标题就得劲爆,普通老百姓最关心什么我们就写什么,最想得到什么咱们就提什么,还不能正着说,最好反着说。直接就要刺激到他们的G点!”

“爸爸,什么是……”

“玩你的沙子!”爸爸妈妈一起吼道。

“房子,教育,旅行,收入,这就是当下中产阶级最焦虑的点,咱们就得切中这个。把咱出来玩的目的全甩给教育孩子上,一对比那些苦巴巴守着钱给孩子买学区房报学习班的家长,咱这不是走在时代前沿吗?”

“这跟教育有什么关系?”

“有没有关系,还不是我们说了算。出来玩开拓了多少视野,学会了多少交际,遇到多少挫折怎么解决,这都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孩子才几岁,懂得了多少,记得了什么?”

“你傻啊,不管懂得了多少记得了什么,你只要说这都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养分,滋养了他之后的成长,不就行了吗?难道我说得不对吗?同样是玩沙子,小孩子天天蹲在小区的公园玩沙子这能一样?”

“爸爸,我觉得一样啊,沙子到哪都是沙子。”

“你现在还小,你不懂。等你长大了,你回顾一下才会明白,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将会给你人生带来多大的变化。”爸爸转头继续对妈妈说,“所以最后啊,还得表达一下对孩子的寄望。我们肯定不能说为了让孩子上名牌学校找好工作赚大钱养我们什么的,太直白没逼格。只能从人格上着手,什么独立啊坚强啊自信啊这种虚头巴脑又无懈可击的词汇能安几个是几个。”

“这不有点……鸡汤吗?”妈妈说。

“不鸡汤谁给你转发?谁给你关注?谁给你打赏?我跟你说,到时候选一些赞同我们的评论上墙,回复的时候还是往教育方面靠拢。明白吗?”

“这么做,肯定会有争议吧。”

“持反对意见的,肯定不会给咱打赏。这就是选择,就像咱们决定了出来玩,首先就得选择辞职。A跟B,你总得选一个吧。”

“明白了,我知道怎么写了。你去多给孩子照照相吧。我开动了,写完给你看看。”妈妈说。

“爸爸,爷爷奶奶怎么不跟我们出来玩?”

“嗯。爷爷奶奶给你买了学区房,正在忙着装修呢。等以后你回去上学了,他们天天带着你玩,好不好?”

“好!好!好!爸爸,这里真好玩!”我手捧着沙子咧开了嘴,“这里的沙子,真的好多啊!”

“呵呵,咱国家更多。”爸爸说。

user avatar

知乎果然是个大黑洞啊,多少互联网营销大咖精心炮制的十万加爆款文,在知乎三下两下就被解构完成被迫脱下画皮露出毒鸡汤甚至鸡屎汤的真面目。

我阴暗地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成为十万加爆款的原因:

鼓吹旅行即正义的文章挺多,比如曾经流行的猫力,“世界那么大”之类的,但这篇文章抓住“学区房”,“中产阶级焦虑”这些热点和痛点,然后和本来就火的“辞职去旅行”揉捏在一起,就像现在学术论文喜欢搞“交叉学科”一样,微信爆款文把热点交叉起来威力也是成倍增加,这很可能是以后自媒体写作的一个新趋势。

然后,这篇文章的广为传播,可能要归因于那些买不起“八百万”学区房(注意:自媒体文章,标题中一定要出现数字才能爆)的大多数家长。

买不起学区房,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痛,毕竟买得起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管用什么理由自我安慰,举自己小时候的例子,举隔壁谁谁菜小逆袭的例子,其实心里都是没底的,没人敢拍着胸脯说一句“学区房有什么了不起”。但现在,有人来说这句话了:学区房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家孩子还没上学就周游世界了,不比你们这些苦哈哈地买学区房的牛逼多了?

就像当年在天涯,所有人都讨厌易烨卿,但所有人都说不过易烨卿,因为人家就是比你有钱,实力碾压你,你说什么都是酸。最后只有周公子出来,不仅有钱,还是贵族,轻轻松松教易烨卿做人,最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我们这群看客虽然既不是贵族也没有钱,但在那一夜我们自动变成了周家人,喜大普奔欢庆易烨卿输了。

现在,我们虽然没钱,虽然知道那些可以辞职满世界玩的人肯定有随手就买个学区房的实力,但我们就是希望有个这种牛逼哄哄的人替我们说出来:学区房有什么了不起?那些买了学区房的人你们看看,这才是生活。然后让我们觉得其实没有学区房也无所谓,因为买了学区房的人,他们没有生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总觉得认真花时间,勤奋,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去学一样东西实在太累了,如果有个办法能又轻松,又好玩地把事给办了,把知识给学了就好了。

于是旅行即正义就出现了。

为了让你说服自己的内心,名正言顺地去玩,去花钱,他们告诉你旅行很重要,见识不同的风景很重要,旅途上认识不同的人很重要,旅行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更好的人,更有层次的人……

但实际上呢,我因为工作原因也去了不少地方,也去过一些地方旅游,我觉得决定你见识什么样的风景,结识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的,归根结底还是你的工作和你的收入。起码我去玩过不少景点,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改变,真正给我带来改变的,还是收入的增加和读书……

同一个地方,读了书去和不读书去,那绝对是两种体验。说句不客气的话,不读书就出去玩,那绝对是浪费。人文景观就不说了,哪怕是名山大川这样的自然风光,读的书少也看不出个门道来,十分的味道,顶多品出来两三分。

但营销号不管的,努力工作多累啊,伏案读书多枯燥啊,升职加薪多遥远啊,他让你把时间多花在这些事上,那不就成了你一个礼拜也打不了一个电话的老妈么。

所以他得劝你花钱,而且要让你觉得这钱花得特别有道理,特别正当,哪怕是伸手找父母要钱去做这个事也名正言顺。因为这样的话大家才爱听。

明明就是花钱买享受,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男男女女的事儿,非要拔高出那么多意义,说是为了体验世界,增长见识什么的,搞得好像你不是出去玩,而是肩负着唐王的重托前往西天求取真经,回来就能脱胎换骨似的。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句话,是孔夫子说的,叫“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翻译过来就是说:你要想出去玩出去浪可以直说,反正你自己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但能不能不要找那么多拙劣的理由来欺骗自己恶心别人?你到底是奔着玩儿去的,还是“提高自我”去的,自己心里就没点数么?



————————10月23号更新————

今天又朋友圈又出现一个十万加,地址如下:

mp.weixin.qq.com/s/Stqr

我看了下,文章内容基本就是知乎几个高赞答案的拼接,大段大段的文字全文照搬一字未改,亏他好意思写什么原创作品严禁抄袭。

熬毒鸡汤的营销号先挣一遍钱,然后再来个卖解药的,这次都不自己熬汤了,从知乎舀几勺直接当去卖,再挣一遍钱。真是越来越不要脸了。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应该被知乎《如何装逼装得别人一愣一愣的?》一题收录。

user avatar

彻头彻尾的王八蛋文章。

这几年有一个很奇葩的思潮或者说仅仅是流行的论调,那就是我如果不能给我孩子提供这世界最好的条件,那我就不应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很多人拿这个当不生育的借口,其实就是自己贪图自在,怕养孩子麻烦,自己还想当一辈子宝宝哪有这心思去照顾别的宝宝。你买不起学区房对孩子不能负责,你全家辞职周游世界就是对孩子负责了?

我只想政治不正确地问一句,你们家孩子算老几啊?是金枝玉叶,还是十一世班禅的转世灵童?一出生就得选最好的医院?一落地就得选最好的托儿所?8岁入学一定不是史家胡同就是景山小学,最不济也是中关村一小?你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但在别人眼里不过就是一个飞机上高铁上,叽哩哇啦扰得一车人打个盹都很难的熊孩子,兔崽子。百度百科随便输入一个搜得到的名字,里面排名靠前的人有几个是靠800万学区房钦定的30年后一定兑现的各行各业风云人物?

谁说必须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条件的父母才有资格生孩子?800万学区房,非买不可?不买就是父母失职?买不起800万学区房,就一定得拒绝普通的low逼学校,喝着父母毒鸡汤,在父母的洗脑文里摆pose,当模特,做样子,周游世界?你九九乘法表都不会背,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京杭大运河都不了解,你跑巴拿马运河边上拍个照,你就洗涤了灵魂了?你就塑造三观了?你在哪里跌倒了?又在哪里爬起来,并学会了坚韧不拔了?

妈逼你亲生父母在800万学区房这道坎上跌倒了,他们自己都不想爬起来,而是选择原地打滚,任性辞职,周游世界,发洗脑文撒泼,用鸡汤文为自己的真懦弱假坚强无耻美化。就凭他们,就凭他们这两个没耐力,没勇气,没担当只不过靠走狗屎运实现了有颜有钱有假期的巨婴,凭他们能教会你如何面对丛林世界的残酷现实,强韧抵挡,冷静分析,找到出路?你爸爸妈妈自己是狗屎运加身,自己老子底子厚,才侥幸有能力做到职场清零,还依旧衣食无忧。可你呢?你爸妈就这么一直逃避现实的作下去,把你上学的钱都糟蹋了,未来你长大了,除了会在欧美热门景区摆pose,装装逼,啥生存技能也学不到,到时候面对8000万一套的学区房恐怕只能哭爹喊娘。醒悟过来,是你这脑残,装逼,自私,任性,没长大的父母坑了一生,也晚了。

扯他妈什么淡呢?

800万学区房买不起,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800万学区房那是起跑线么?那是他妈权贵子弟,画地为牢,禁锢阶层,阻止阶层跳跃,维护贵族城池的护城河!

进不了这个城池的适龄儿童就完蛋了?就建不起健康的三观了?就不懂的美国总统可以被调侃?就不了解耶路撒冷常年有战乱了?放狗屁!这世界上还有太多认真负责的老师,还有太多普通但正规的学校,还有太多平凡而真实的人生。人生的模式并不只有两种,要么鲤鱼跃龙门,从小就进贵族学校长大一定当权贵,要么破罐破摔,干脆辞职领着孩子过把瘾就死,不顾后果的周游世界。

这世界,要么直接上位,要么破罐破摔的父母很好找,在洗脑文的助威下,这些年网络空间到处都是,但他们在做父母这件事上,永远做不到成功。

这世界,任劳任怨,承认万物为刍狗,正视惨淡的现实并咬牙接受严酷规则,苦心经营天不负,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父母更多的是。他们的模式才是物理世界得以有序运行的大多数的真实人生。

孩子,别怪我怼你父母。18年后,你会来谢我的。你会和我一样骂这对强词夺理,三观全程拉瘌痢的丑恶父母和神经病巨婴。你会和我一起咒骂这篇虚弱矫情,幼稚荒唐,并试图洗脑骗赞的王八蛋文章!

噫,

四大牵缠已久,

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播种后人收,

无非是龙争虎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其受欢迎程度和引发的情绪波动,足以说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痛点。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明了社会现实中“拼娃”和“学区房”的巨大压力。800万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
  • 回答
    微信小程序“头脑王者_知乎赛季”是一款基于知识问答的游戏小程序,结合了知乎平台的优质内容和“头脑王者”的竞技玩法。整体而言,这款小程序的设计和运营都体现出了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亮点分析:1. 内容深度与广度: 知乎内容背书: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知乎作为国内最大的知识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什么 95 后不喜欢广州》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许多人对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以及代际差异的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出发点: 文章可能旨在探讨当代年轻人群体(特别是 95 后)在选择居住地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看法.............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民族教育”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这个名称本身就指向了中国当下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地展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容取向、发布信息、目标受众以及潜在的影响力。首先,从内容定位来看,“民族教育”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民族”与“教育”的结合。在中国,提及“民族.............
  • 回答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发布的《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及《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这两篇文章,以及其评论区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两篇文章,尤其是《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一种颇具煽动性的标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性别议题中一个极其敏感和争议的点,迅速引爆了舆论。首先,我们来聊聊文章本身.............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文章《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从标题“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态度感到担忧,认为存在一种“好逸恶劳”的.............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篇标题醒目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甚至成为一个话题,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它触及了社会现实与个体期望的巨大落差。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
  • 回答
    微信文章《为什么年轻人都在逃离电力行业?》这篇文章,抛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议题,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对传统行业的疏远。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是否切中了要害,以及有哪些角度可以深挖。首先,文章提出的“逃离”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煽动性。 这立刻抓住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微信8.0,这个版本号本身就带着一股“大更新”的意味,发布后确实在朋友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怎么说呢,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表情包与功能大爆炸”的混合体。首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个“一飞冲天”的全屏状态。 之前我们熟悉的微信,启动或发送消息,顶多就是个小动画。但8.0来了,你.............
  • 回答
    微信智能硬件开放平台,说白了,就是微信试图把它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交连接能力,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智能设备上。从最初的扫码连接,到如今更深层次的设备管理、消息推送,甚至内容和服务联动,这个平台的策略变化,可以说是紧紧围绕着“让微信成为智能生活中的连接器和入口”这个核心目标在演进。一开始,微信在智能硬.............
  • 回答
    微信文章《吉林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哪里去了?高校图书馆的财政状况真的越来越糟糕?》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普遍的问题——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财政状况的现实困境。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恰恰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许多图书馆从业者和用户都有所感触的痛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提出的核心观点、论证方式以.............
  • 回答
    微信文章《发了7篇顶级论文后,他还是放弃了科研》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仍在科研道路上摸索的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接地气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在常人看来“成功”的科研者,为何会选择离开这个他曾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领域。文章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是其成功之处。 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
  • 回答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横空出世,这不仅仅是一个新功能的上线,更像是一颗投入中国互联网平静水面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数字生活和商业模式的认知。在那个时间点,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市场环境。互联网巨头们都在疯狂地争夺用户在线上的每一个环节。APP Store里的应用早已琳琅.............
  • 回答
    微信要推自家输入法的消息,这事儿啊,怎么说呢,有点意思,又有点意料之中。首先,这绝对是一步棋,而且不是随便走的一步棋。 微信在国内社交领域一家独大,用户群体之庞大,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信息传递场景。你想想,从家庭群里的家长里短,到工作群里的项目推进,再到朋友之间的日常闲聊,甚至支付、看公众号文.............
  • 回答
    微信朋友圈强行置顶视频号直播,这个事儿,说实话,真是让人挺膈应的。以前朋友圈好歹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想看谁的,不想看谁的,自己控制。现在倒好,突然蹦出来一个“视频号直播”,还不给你关,就这么明晃晃地杵在你眼前,你说烦不烦?1. 霸占“C位”,打乱你的浏览节奏你想想,你打开微信,本来是想随便刷刷看看朋.............
  • 回答
    要评价微信公众号《文史宴》,得从它几个核心的方面来聊聊,才能说得比较透彻。首先,内容质量是这个公众号的立身之本。我个人觉得,《文史宴》在历史和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呈现上,做得是相当不错的。 选题角度: 他们不太会去碰那些已经被扒烂了的热门史料,而是更喜欢从一些相对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切入。比如,某.............
  • 回答
    要评价微信朋友圈里关于“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这类文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勾勒出一幅令人关注的景象的。首先,从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类文章通常是想揭示或反映当前校外培训行业,尤其是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头部机构,在市场上的“疯狂”表现。这里的“疯狂”可能体现在几个层.............
  • 回答
    微信 2.0 for Mac,我跟你讲,这玩意儿刚出来那会儿,简直是 Mac 用户的一场“及时雨”,尤其对于我这种一天到晚离不开微信的人来说。以前 Mac 版微信,说实话,就是个套着 Mac 外壳的 Windows 版本,用起来总觉得不太对劲,卡顿、不流畅、功能阉割,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 2.0 出.............
  • 回答
    “地球知识局”,这名字一听就带点历史的厚重感和探索未知的神秘感,挺吸引人的。它在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普及”领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也比较稳定的存在了。要评价它,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内容生产和选题能力。“地球知识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那种“万物皆可聊”的劲头。从某个国家的地理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