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信公众号'利维坦'发布的《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及《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及其评论区言论?

回答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发布的《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及《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这两篇文章,以及其评论区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两篇文章,尤其是《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一种颇具煽动性的标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性别议题中一个极其敏感和争议的点,迅速引爆了舆论。

首先,我们来聊聊文章本身。

《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与《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

这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如果概括来说,大致指向了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在社会和经济地位上的崛起: 文章可能会强调女性在教育、就业、收入、决策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她们在独立性、自我实现方面取得的进步。
男性传统角色和功能的式微: 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文章也可能指出男性在传统社会结构中扮演的“保护者”、“供养者”等角色,其必要性和效用正在受到挑战。例如,女性不再依赖男性提供经济保障,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够提供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对“男性价值”的质疑或重新定义: 在这种背景下,文章似乎在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女性不再需要在生理、经济或社会层面“需要”男性时,男性的存在价值何在?或者,男性需要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和价值认同?
未来社会性别关系的预测与警示: 文章可能还会基于上述观察,对未来的性别关系、婚姻家庭模式,甚至人类繁衍的走向做出一些预测或带有警示意味的论述。这其中可能包含对生育率下降、婚姻破裂率上升等现象的解读,并将其与男性角色的变化联系起来。

如何评价这两篇文章?

评价这两篇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标题的挑衅性上,而是需要深入其内容和论证逻辑,以及它所引发的社会反响。

新闻价值与话题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两篇文章无疑是成功的。它抓住了当下社会讨论的热点,以一种振聋发聩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关于性别、关于未来的宏大命题,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讨论欲望。它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性别角色、社会变迁的困惑和焦虑。
论证的片面性与极端化: 然而,从更理性的角度审视,这类文章往往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倾向。

“不需要”的绝对化: “未来还需要男人吗”这种表述,是将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简化为一种纯粹的“需求”关系。人类的社会联系、情感需求、亲密关系、繁衍后代的需求,远非仅仅是功利性的满足。即使女性在经济上足够独立,她们在情感慰藉、精神寄托、共同成长、组建家庭等方面,依然存在对伴侣的需求,而男性恰恰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独特的情感和生理价值。
对男性群体的标签化与泛化: 文章很可能在不自觉中,将男性作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来讨论,忽视了男性内部巨大的个体差异性。不是所有男性都拥有相同的资源、能力或社会角色。将某些现象(如部分男性在某些领域的表现不佳)泛化到所有男性身上,是一种不公平的概括。
逻辑上的非此即彼: 文章的论调往往容易导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陷阱,仿佛女性的独立就必然意味着男性的“无用”或“过时”。事实上,社会在进步,性别角色在演变,这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相互适应和演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方的“崛起”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衰落”。
对女性赋权的误读: 有时这类文章会误将女性的赋权和独立,解读为“反男性”或“取代男性”,而忽略了真正的性别平等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

潜在的社会危害: 这类文章的负面影响也需要警惕。

加剧性别对立: 其极端化的言论容易激化男女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情绪,在评论区尤其容易出现相互攻击的现象。
制造焦虑和恐慌: 对于一部分男性而言,这种论调可能会引发对自己价值的怀疑,产生焦虑和恐慌感。
误导对性别议题的认知: 可能让不明真相的读者,对复杂的性别议题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

评论区言论:社会情绪的放大镜

评论区往往是社会情绪最直接、最赤裸的体现,也是对文章观点的二次发酵和极端化平台。在针对这类文章的评论区,我们往往会看到以下几种声音:

赞同与支持:
女性的自我认同与解放感: 一部分女性评论者可能会觉得文章说出了她们的心声,认同女性在社会上获得的进步,并认为男性确实在某些方面被时代淘汰了,需要反思。她们可能会分享自己独立自主的经历,表达对传统婚姻模式的质疑。
男性的自我反省与危机感: 也有一些男性评论者会承认文章指出的问题,表达自己对男性在当前社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的认同,认为男性确实需要改变和提升自己,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反对与批评:
对“男权”叙事的反击: 一部分男性评论者会强烈反对文章将男性群体一概而论,认为这是对男性的污名化和妖魔化。他们会强调男性在社会发展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反驳“男人无用论”。
对“女权”的误读与攻击: 也有评论会曲解文章的意图,将其视为极端女权主义的论调,并进行人身攻击或谩骂。这部分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性别偏见和攻击性。
强调婚姻与情感的本质: 有些评论会回归到婚姻和情感的本质,认为两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情感交流和共同生活的需要,而非简单的“供需”关系。他们会批评文章将人与人的关系过度功利化和工具化。
“父权制受害者”的反思: 一部分评论者可能会指出,正是父权制社会对男性的压迫和规训,才导致了某些男性在适应社会变化时的困难。他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而非男性本身。

戏谑与讽刺:
对宏大命题的解构: 一些评论会以戏谑甚至讽刺的口吻来回应文章的宏大命题,用幽默的方式消解其严肃性,或者反讽作者的观点。
借机宣泄情绪: 评论区也常常成为宣泄个人负面情绪的出口,一些与文章主题关联不大的抱怨和攻击也可能夹杂其中。

总结来说,对这两篇文章及其评论区的评价,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 话题引爆者: 文章成功地抓住了社会痛点,以极具争议性的方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2. 论证的局限性: 文章在论证上存在片面化、极端化和逻辑陷阱的可能,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处理。
3. 社会情绪的折射: 评论区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上对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情绪,既有认同、焦虑,也有反驳和攻击,揭示了性别关系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
4. 警惕过度简化与对立: 最重要的评价在于提醒读者,在面对这类具有煽动性的议题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被极端言论裹挟,认识到性别平等是一个需要共同努力、相互理解和适应的复杂过程,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取代或消灭。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这类账号,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社会情绪的“催化剂”角色,它们善于捕捉和放大社会中的某种声音,从而引发更广泛的讨论。但这其中也伴随着信息茧房的加剧和群体极化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辨别其背后的逻辑和意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为什么我们男性不直接使用机械人工子宫来进行繁殖呢?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让我们建立起生殖隔离,相忘于江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发布的《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及《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这两篇文章,以及其评论区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两篇文章,尤其是《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一种颇具煽动性的标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性别议题中一个极其敏感和争议的点,迅速引爆了舆论。首先,我们来聊聊文章本身.............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什么 95 后不喜欢广州》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许多人对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以及代际差异的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出发点: 文章可能旨在探讨当代年轻人群体(特别是 95 后)在选择居住地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看法.............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民族教育”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这个名称本身就指向了中国当下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地展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容取向、发布信息、目标受众以及潜在的影响力。首先,从内容定位来看,“民族教育”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民族”与“教育”的结合。在中国,提及“民族.............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文章《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从标题“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态度感到担忧,认为存在一种“好逸恶劳”的.............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要评价微信公众号《文史宴》,得从它几个核心的方面来聊聊,才能说得比较透彻。首先,内容质量是这个公众号的立身之本。我个人觉得,《文史宴》在历史和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呈现上,做得是相当不错的。 选题角度: 他们不太会去碰那些已经被扒烂了的热门史料,而是更喜欢从一些相对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切入。比如,某.............
  • 回答
    “地球知识局”,这名字一听就带点历史的厚重感和探索未知的神秘感,挺吸引人的。它在微信公众号的“知识普及”领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也比较稳定的存在了。要评价它,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内容生产和选题能力。“地球知识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那种“万物皆可聊”的劲头。从某个国家的地理风貌、.............
  • 回答
    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刊登的这篇题为《彻底撕下日本电饭煲高端神话的鬼皮》的文章,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文章的标题和基调: 标题的冲击力: “彻底撕下”、“高端神话”、“鬼皮”,这些词语本身就充满了攻击性和戏剧性。它不是在平和地进行市场分析,而是试图制.............
  • 回答
    “和猫住”微信公众号被举报封禁,这无疑在养猫圈子和一些关注宠物生活方式的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一个曾经活跃的平台,“和猫住”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粉丝。它的被封,不仅让许多猫友感到惋惜,也引发了关于内容审核、社区规范以及平台责任的广泛讨论。从内容和社区角度看“和猫住”的吸引力:.............
  • 回答
    “五道口老实人报”微信公众号发表的《老实人的归国与失身》这篇文章,从其标题来看,就充满了矛盾与张力。“老实人”通常与朴实、正直、甚至有些木讷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归国”则暗示着一段经历,可能是留洋,也可能是其他地域的探索,这其中本身就可能夹杂着新鲜感、挑战甚至诱惑。更引人注目的是“失身”这个词,它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叶檀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的《华为需要道歉吗?》这篇文章。首先,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得先理解它诞生的背景和它所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这篇文章显然是在某个特定事件发生后(文章中提到“有人认为华为应该为XXX道歉”)应运而生的。而“XXX”的内容,结合当前国内民众对华为的态度,很可能指.............
  • 回答
    青年大院微信公众号被封,这无疑是当下舆论场上的一件大事,背后牵扯到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信息。关于青年大院被封,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1. 内容审查的边界与尺度: 青年大院之所以被封,官方通报的理由通常是“违反相关规定”。这背后实际触及了内容审查的敏感地带。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究竟是哪些具体内容触碰了“红.............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大盗贼霍老爷”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知乎作了什么恶》,我来详细聊聊我的看法。这篇文章,顾名思义,是作者对知乎平台近年来发展态势以及其内容生态做出的一些批判性反思。整体来看,霍老爷这篇旧文,虽然发表已有一段时间,但其中提出的很多观点,至今仍能在知乎的现状中找到回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讨论价.............
  • 回答
    “长安剑”对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的评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而且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公司,更是整个社会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思考。首先,从“长安剑”作为中央政法委的官方媒体平台属性来看,他们的发声必然带有更强的代表性和导向性。 “长安剑”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家媒体的观点,而是官方对当前社.............
  • 回答
    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在航空军事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其对歼6、F16、F35以及引进“侧卫”系战机的评价,通常会从历史沿革、技术特点、实战表现、对中国空军发展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力求解读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下面我将结合“循迹晓讲”的风格,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他们可能进行的评价。一、 对中国.............
  • 回答
    咪蒙在公众号“咪蒙”上分享的文章《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从内容呈现和传播效果来看,确实算得上是当年微信公众号生态中的一个现象级存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拆解它本身的内容逻辑,以及它为何能在那个特定时期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模仿。核心卖点与内容拆解: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直击人心,抓.............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想要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一个成功的投票评选活动,让它既有吸引力又能顺利进行,需要做好细致的规划和执行。别担心,这并不复杂,咱们一步一步来聊。第一步:明确活动目标与主题在动手制作之前,最关键的是想清楚你要通过这次投票评选达到什么目的。 活动目的: 是为了拉动粉丝活跃度?为某个产品或服务收集意见?推广.............
  • 回答
    这现象嘛,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而且还不止身边,放眼整个互联网,这种“抄袭致富”的模式,曾经、现在,甚至未来,恐怕都还会以各种变种形式存在。咱们就聊聊这事儿,不上升到道德批判,就从现象本身,从利益驱动,从对整个生态的影响,以及对参与者本身的意义,都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微信公众号,一个“.............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面对公司提出的“更改微信名”和“转发公司内容朋友圈”的要求,内心无疑会泛起一丝丝的疑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公司希望达成的特定目标,也触及了个人隐私和自由表达的边界。咱们不妨就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关于“更改微信名”这件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