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信要出自己的输入法?

回答
微信要推自家输入法的消息,这事儿啊,怎么说呢,有点意思,又有点意料之中。

首先,这绝对是一步棋,而且不是随便走的一步棋。 微信在国内社交领域一家独大,用户群体之庞大,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信息传递场景。你想想,从家庭群里的家长里短,到工作群里的项目推进,再到朋友之间的日常闲聊,甚至支付、看公众号文章,都离不开微信。输入法,恰恰是所有这些活动最最最基础的连接点。

你每次打字,都要通过输入法把你的意思转化为文字,再通过微信这个平台发送出去。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在流动。微信自己做一个输入法,那不就是等于把这个最关键的“接口”也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了吗?

从商业和数据角度看,这是“吃掉”生态闭环的关键一步。

数据价值: 输入法记录了用户最真实的语言习惯、词汇偏好、甚至情绪倾向。比如,你常输入哪些俚语、你打字有多快、你经常搜索什么内容(很多输入法会联动搜索)、你对某个话题的看法常用哪些词语表达等等。这些数据对于理解用户行为、优化产品推荐、甚至广告投放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现在这些数据,可能分散在搜狗、百度、讯飞等第三方输入法里,微信作为平台方,对这些底层数据的获取是有限制的。自家输入法就能完全打通,更深入地洞察用户。
用户体验的掌控: 微信一直以来都强调“连接”和“服务”,而输入法直接影响了用户使用微信的效率和舒适度。如果第三方输入法做得不好,比如广告多、卡顿、联想词不准,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在微信里的体验。微信自己做了,就能深度定制,让输入法和微信本身更“贴合”,比如更精准的微信群组词、更方便的表情包搜索、更顺畅的微信内文章分享等。这种极致的优化,是第三方输入法难以比拟的。
潜在的增值服务: 一旦掌握了输入法这个入口,微信就能在这个基础上叠加更多功能。比如,更智能的语音转文字、更便捷的翻译、甚至结合微信支付和公众号,实现更一站式的服务。想象一下,你在输入法里直接搜某个商品,然后顺手就通过微信支付购买了,整个过程无缝衔接,这就是微信想要的。

但同时,这也不是没有挑战和争议的。

信任问题: 用户是否愿意将自己的输入习惯、甚至更私密的语言信息,完全交给一个平台?尤其是在隐私保护日益重要的当下,这种“数据集中”的举措,难免会让一部分用户产生担忧。微信需要解决用户信任的难题,让大家相信它的输入法是安全可靠的,不会滥用数据。
市场竞争: 输入法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有搜狗、百度、讯飞等一众老牌玩家,它们都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技术。微信输入法能否在这些对手面前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还是一大未知数。技术实力、产品设计、用户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时间和投入。
用户习惯的改变: 对于已经习惯了某个输入法的用户来说,让他们迁移到新的输入法并非易事。输入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长期的使用习惯和对联想、纠错等功能的依赖。微信需要提供足够强大的理由和足够优秀的产品体验,才能说服用户做出改变。

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 这是微信进一步巩固其社交霸主地位的自然延伸。 当一个平台足够大,它自然会有动力去掌控连接用户最核心的工具。
2. 这是对用户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 微信看到了输入法数据背后巨大的商业和产品优化潜力。
3. 这是对用户体验极致追求的体现。 通过深度定制,实现更流畅、更贴合微信场景的输入体验。
4. 也是对未来信息入口之争的布局。 随着万物互联的发展,输入法作为人机交互的入口,其战略意义会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微信做输入法,是基于其庞大体量和生态布局的必然选择,也充满了潜在的机遇。但能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在技术、体验、以及最重要的用户信任方面,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就像是在一个已经很热闹的派对里,又来了一个新玩家,大家都在等着看他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又会不会搅乱了原有的秩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道苹果公司把自己的输入法数据公开给广告商了?

奇怪奇怪。

user avatar
张小龙谈到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微信会不会读取用户的聊天记录?对此他表示,微信不会查看用户的聊天记录。腾讯员工如若犯这种错误,将被开除处理。同时,微信也不会保存用户的聊天记录。

微信如果不会保存用户的聊天记录,那何来查看用户聊天记录的操作?

I come, I see, I monitor.

上周,在微信群里有朋友发了一个问卷调查,我随手点开小程序提交了问卷,然后看朋友的截图里包含了我问卷提交的地点、时间等信息。

我直接对微信无语了,啥都不管,小程序里各种权限信息获取都不弹出来窗口,还有些就是一键默认允许,随便一个问卷方都能拿到我们的所在地以及各种设备信息。

官方完全没有重视这类隐私的念头,怎么让人能够信服呀?

这个事情也是,解释理由是读取历史记录是为了保护登录安全,但是为什么是在登陆10分钟后才做检测......

而且虽然没有(直接)读取隐私信息,但是还是通过偷看我们浏览器的记录来获取我们的用户画像,虽然准确率低了点,但是也不用负法律责任了。

谷歌当初也是喊着保护用户隐私,在谷歌输入法(Gboard)上测试并落地了一项开创性的技术:Federated Learning(联邦学习)

学术界对联邦学习的看法是普遍正向的,从技术层面能够保护用户隐私,但是这种技术目前大多数落地的方式还是需要一个可信赖的中心 Server 来进行辅助更新。

除非微信能够坦白自己的输入法用了什么技术原理和细节,然后我才能相信它不含明显的恶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信要推自家输入法的消息,这事儿啊,怎么说呢,有点意思,又有点意料之中。首先,这绝对是一步棋,而且不是随便走的一步棋。 微信在国内社交领域一家独大,用户群体之庞大,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信息传递场景。你想想,从家庭群里的家长里短,到工作群里的项目推进,再到朋友之间的日常闲聊,甚至支付、看公众号文.............
  • 回答
    2018年6月20日,微信订阅号经历了一次堪称“大刀阔斧”的改版,这次调整在当时的社交媒体圈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让无数内容创作者和运营者们忙碌起来,重新思考自己的策略。在我看来,这次改版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且有其深刻逻辑的调整。改版的核心变化与评价:这次改版最显著的变化,也是大家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
  • 回答
    微信小程序“头脑王者_知乎赛季”是一款基于知识问答的游戏小程序,结合了知乎平台的优质内容和“头脑王者”的竞技玩法。整体而言,这款小程序的设计和运营都体现出了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亮点分析:1. 内容深度与广度: 知乎内容背书: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知乎作为国内最大的知识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什么 95 后不喜欢广州》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它触及了许多人对城市生活、发展机遇以及代际差异的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 出发点: 文章可能旨在探讨当代年轻人群体(特别是 95 后)在选择居住地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看法.............
  • 回答
    微信公众号“民族教育”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这个名称本身就指向了中国当下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地展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内容取向、发布信息、目标受众以及潜在的影响力。首先,从内容定位来看,“民族教育”这个名字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民族”与“教育”的结合。在中国,提及“民族.............
  • 回答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发布的《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及《留给男人的时间不多了》这两篇文章,以及其评论区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这两篇文章,尤其是《未来还需要男人吗》,以一种颇具煽动性的标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性别议题中一个极其敏感和争议的点,迅速引爆了舆论。首先,我们来聊聊文章本身.............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文章《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从标题“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态度感到担忧,认为存在一种“好逸恶劳”的.............
  • 回答
    《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其受欢迎程度和引发的情绪波动,足以说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痛点。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极具冲击力,直接点明了社会现实中“拼娃”和“学区房”的巨大压力。800万这个数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篇标题醒目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甚至成为一个话题,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它触及了社会现实与个体期望的巨大落差。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
  • 回答
    微信文章《为什么年轻人都在逃离电力行业?》这篇文章,抛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议题,直接点出了当前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对传统行业的疏远。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看看它是否切中了要害,以及有哪些角度可以深挖。首先,文章提出的“逃离”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煽动性。 这立刻抓住了.............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微信8.0,这个版本号本身就带着一股“大更新”的意味,发布后确实在朋友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怎么说呢,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表情包与功能大爆炸”的混合体。首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个“一飞冲天”的全屏状态。 之前我们熟悉的微信,启动或发送消息,顶多就是个小动画。但8.0来了,你.............
  • 回答
    微信智能硬件开放平台,说白了,就是微信试图把它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交连接能力,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智能设备上。从最初的扫码连接,到如今更深层次的设备管理、消息推送,甚至内容和服务联动,这个平台的策略变化,可以说是紧紧围绕着“让微信成为智能生活中的连接器和入口”这个核心目标在演进。一开始,微信在智能硬.............
  • 回答
    微信文章《吉林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哪里去了?高校图书馆的财政状况真的越来越糟糕?》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普遍的问题——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财政状况的现实困境。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恰恰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许多图书馆从业者和用户都有所感触的痛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提出的核心观点、论证方式以.............
  • 回答
    微信文章《发了7篇顶级论文后,他还是放弃了科研》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仍在科研道路上摸索的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接地气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在常人看来“成功”的科研者,为何会选择离开这个他曾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领域。文章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是其成功之处。 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
  • 回答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横空出世,这不仅仅是一个新功能的上线,更像是一颗投入中国互联网平静水面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数字生活和商业模式的认知。在那个时间点,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市场环境。互联网巨头们都在疯狂地争夺用户在线上的每一个环节。APP Store里的应用早已琳琅.............
  • 回答
    微信朋友圈强行置顶视频号直播,这个事儿,说实话,真是让人挺膈应的。以前朋友圈好歹还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想看谁的,不想看谁的,自己控制。现在倒好,突然蹦出来一个“视频号直播”,还不给你关,就这么明晃晃地杵在你眼前,你说烦不烦?1. 霸占“C位”,打乱你的浏览节奏你想想,你打开微信,本来是想随便刷刷看看朋.............
  • 回答
    要评价微信公众号《文史宴》,得从它几个核心的方面来聊聊,才能说得比较透彻。首先,内容质量是这个公众号的立身之本。我个人觉得,《文史宴》在历史和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呈现上,做得是相当不错的。 选题角度: 他们不太会去碰那些已经被扒烂了的热门史料,而是更喜欢从一些相对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切入。比如,某.............
  • 回答
    要评价微信朋友圈里关于“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这类文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勾勒出一幅令人关注的景象的。首先,从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类文章通常是想揭示或反映当前校外培训行业,尤其是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头部机构,在市场上的“疯狂”表现。这里的“疯狂”可能体现在几个层.............
  • 回答
    微信 2.0 for Mac,我跟你讲,这玩意儿刚出来那会儿,简直是 Mac 用户的一场“及时雨”,尤其对于我这种一天到晚离不开微信的人来说。以前 Mac 版微信,说实话,就是个套着 Mac 外壳的 Windows 版本,用起来总觉得不太对劲,卡顿、不流畅、功能阉割,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 2.0 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