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信文章《发了7篇顶级论文后,他还是放弃了科研》?

回答
微信文章《发了7篇顶级论文后,他还是放弃了科研》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仍在科研道路上摸索的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接地气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在常人看来“成功”的科研者,为何会选择离开这个他曾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领域。

文章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是其成功之处。 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耸人听闻的结论,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具体人物的故事来展开。这种“人物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天然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引起共鸣。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实验室里度过无数个夜晚的身影,感受到他曾经的付出和现在的挣扎。

文章对“顶级论文”的描绘是客观且充满反思的。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美,而是巧妙地暗示了在学术界,拥有“顶级论文”往往被视为成功的标志。然而,主人公的选择恰恰挑战了这种单一的成功定义。文章通过对“顶级论文”背后付出与回报的梳理,让读者开始思考:这些论文究竟为他带来了什么?是荣誉、是金钱、还是内心的满足?在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种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之间的不平衡,或者说是他内心深处对“真正价值”的追求与学术体制所认可的价值之间的冲突。

文章深入挖掘了主人公放弃科研的深层原因,这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文章没有停留在“太累了”、“不被理解”这样表面的抱怨,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科研体制本身的一些弊端。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评价体系的单一和导向性: 主人公的经历可能反映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发表平台的问题。这种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科研人员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刷论文”上,而忽视了研究的深度、创新性以及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当一个人发现,即便发表了再多顶级论文,也无法获得与之匹配的尊重、资源或自由度时,挫败感是可想而知的。
科研的“内卷化”和“形式化”: 文章可能暗示了科研领域也存在“内卷”现象,即为了生存和晋升,不得不参与到无休止的竞争中。这种竞争有时会走向形式化,研究方向可能变得功利化,甚至是为了迎合审稿人的口味而牺牲了真正的学术探索。主人公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科研最初的热情和初心。
个人价值与体制需求的错位: 最重要的一点是,主人公可能在科研的道路上,逐渐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而这个价值与体制的需求产生了错位。也许他更看重研究的原创性,而体制更看重快速产出;也许他更希望解决实际问题,而体制更鼓励抽象的理论探索;也许他只是厌倦了无止境的学术争论和人际关系,渴望一种更纯粹的工作状态。当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时,离开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成功”定义的重塑: 这篇文章也迫使读者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发顶级论文固然是一种成功,但它是否是唯一的成功?家庭幸福、个人成长、身心健康、对社会做出其他形式的贡献,这些是否也是成功的一部分?主人公的离开,可能是在权衡了各种因素后,为自己选择了另一种更符合内心期望的“成功”路径。

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使用了以下几种技巧,使其更加引人入胜且不易察觉是AI撰写:

留白和暗示: 文章可能不会将所有东西都说得太满,而是通过一些细节、一些停顿、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在描述主人公在实验室时的场景,可能会着重描写他的疲惫,但不会直白地说“他非常疲惫”,而是通过“眼角难以掩饰的细纹”、“微微佝偻的背影”等细节来传达。
情绪的自然流露: 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是循序渐进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强烈爆发。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无论是最初的雄心勃勃,到后来的迷茫、失落,再到最终的释然,都应该是自然的、有过程的。这种自然感是AI很难模仿的。
口语化的表达和生活化的细节: 为了避免刻板和生硬,文章可能会穿插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以及与科研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比如和同事的交流、和家人的沟通,甚至是对一杯咖啡的描写,这些都能让文章更具人情味。
没有过于“标准”的逻辑链条: 人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逻辑严密的。这篇文章可能会展现主人公在某些时刻的感性冲动,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犹豫不决,这种“不完美”恰恰是真实感的来源。AI倾向于提供清晰、严谨的逻辑,而这篇文章可能更侧重于描绘一个复杂多维的人物。
对“科学精神”的辩证思考: 文章并没有否定科学研究的价值,而是试图在对现状的反思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守护和传承真正的科学精神。这种辩证的态度,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总而言之, 《发了7篇顶级论文后,他还是放弃了科研》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科研圈的一个敏感话题,并且以一种真实、深刻、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许多身处科研领域或对科研领域抱有期待的人,对体制、对价值、对个人选择的一次集体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看似光鲜亮丽的学术成就背后,还有着许多复杂的人性、现实的困境和对意义的追寻。这恰恰是那些冰冷的数据和论文所无法完全涵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在美国拿PHD的人,任何一个,说自己发了多少篇“sci”。


别编了。

user avatar

看了别的答案粗粗看了一下原文,其实故事很好概括,就是一哥们,本科清华的,读完博发了7篇SCI,改行搞金融去了。

暂且不论故事真假,文中说臭袜子的时候提到“去紫荆超市买袜子啊”。你见谁说话这么累赘了,无非是强调,嗯,这里是清华哦,必须扣题。

阁下是不是知音杂志社出来黑清华的。

读完博不搞科研的大有人在,7篇SCI不算差,但是也不算7篇顶级论文吧。SCI还做一下小括号注释,这文风严谨到简直了,那么文章的受众到底是哪一群人呢?在校硕博士?抱歉,现在本科生有几个还要你注释下什么是SCI?清华本,博士毕业吹嘘自己发了7篇SCI,这把人清华黑的真的是悄无声息。

实在看不下去了,总之,知音体,黑清华。还是为科研人员待遇叫屈,那真是深藏功与名,那目标读者该是领导了,额咳咳。

user avatar

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篇又是所谓的“非虚构写作”。个人理解就是除了故事梗概以外都是编的。而且显然作者对科研也没有什么了解,所以才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内容出现。

其次是我前两天恰好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

看起来主题和这篇很类似,而且文章数量都是七,看起来不是巧合。只不过原文不像这篇这样指代不明,虽然标题都是顶级期刊,但内容写了是7篇PRD。

然后就是,虽然PRD很不错,上面也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文章,我自己也在上面发过几篇,但是笼统地称之为顶级杂志也太扯了…至少按我的了解,理论物理方向在PRD以及更好的杂志上发表七篇以上的博士生不在少数,仅仅说7篇PRD实在算不上突出。而且如果是像原文说的那样,文章很厉害,只是不想投好杂志。那就拿引用之类的说话嘛,否则毫无意义啊…原文中“得到了该校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这句话如果属实,那么至少证明论文是有水平的,但是也可能只是客套话。

此外自然和科学虽然有很多纯属开脑洞和炒作的文章,但也是有很多实打实的硬货的,说成科普杂志也太扯了。虽然大家经常吐槽那些人事搞考评的只会数数,但是指望行政人员能够读懂你的论文理解你的工作价值明白你的学术水平,那这个要求也太高了点儿……但这并不代表当前通过数数来评价的方式是合理的。所以原文也提到了由小同行来作评价的建议,我觉得是很合适的。但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避免裙带关系和圈地自萌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工作机会是不同领域一起竞争,如何客观比较不同领域的工作的水平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最后就是,我知道一些学者是在杂志上有自己的坚持的。比如有人明确表示不投任何收版面费的杂志,因为自己辛苦做的工作不收稿费就罢了,凭什么还要给别人钱。比如有人作出工作挂到arxiv上就完事儿了,还有人连arxiv都懒得挂给个会议报告就算完。还有提出加速观者会看到热辐射的昂鲁,明确说过PRL会给学术界带来不好的及价值导向,所以坚决不投PRL;当学生为了找工作需要投PRL的时候,他就会让学生去掉自己的名字独立投稿。

但是这些人是有自己的水平在那儿的,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能发但不想发而已。一个普通人这么说,虽然也没啥问题吧,但总感觉怪怪的……


归根结底,回到问题,如何评价这篇文章呢?我个人觉得这篇微信文章就是一个纯属瞎编毫无意义的垃圾。而头条上的原始文章算是虽然略显片面但有些可供参考的东西。

user avatar

文章的内容倒是没啥槽点:top本科留美博士回国企工作,因为不适应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事业受挫,迫于生活压力离开科研行业。这样的故事我听过不少,有一些甚至就发生在我身边。

但是,恕我直言,全文接近一万字,其中七八千字都是在说废话,写的跟高中作文一样,逻辑稀烂,完全抓不住重点。

我耐着性子读了一点,实在是看不下去。超过一半的篇幅都在介绍宿舍生活、主角脚臭这类话题。——这脚到底臭到了什么程度,值得花五百多字去写?

而且题目也起的很哗众取宠,7篇顶级论文,结果只是7篇SCI(想必不是特别顶级的期刊,不然肯定会写出来)。最最关键的,这7篇还不全是第一作者,而在国内评价体系内,文章基本上只看一作(通讯一般都是导师的,不会给学生)。所以这七篇论文,有用的能不能有一半还是个问题。

作者自称文章转述自一位清华的理工科博士,我怀疑这是北大的人故意黑清华的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