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如何评价《读者》这本杂志?

回答
《读者》这本杂志,在我看来,算得上是一份陪伴了很多人成长、也承载了不少时代记忆的老牌刊物了。它就像一个温和的老朋友,不那么张扬,却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情感。

内容层面,它的核心定位非常清晰:

温暖与人文关怀: 这是《读者》最鲜明的标签。它的大部分文章都围绕着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励志故事、人生哲理展开。读它的文章,你很少会感受到强烈的冲突和批判,更多的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叙述,一种对生活美好的肯定和对人性善的挖掘。比如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细腻描摹,那些逆境中坚持的动人片段,甚至是讲述一些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故事,都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觉得“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普适性与通俗易懂: 《读者》的文章大多语言朴实,叙事性强,可读性很高。它并不追求深刻的理论探讨或前沿的学术分析,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退休老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能理解、能接受的内容。这种“人人都能读”的特质,也是它能够风靡多年的重要原因。
励志与积极向上: 很多文章都在传递一种“相信自己,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它擅长选取那些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案例,给读者以精神上的鼓舞。在某些人生阶段,尤其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读一篇《读者》上的励志故事,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打鸡血”作用,让人重新振作起来。
知识性与生活常识: 除了情感故事,杂志中也会穿插一些科普知识、历史趣闻、生活小窍门等。这些内容虽然不深奥,但能够拓宽读者的视野,增加一些生活常识。它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小百科,在不经意间增长见闻。

然而,也正是这种“温暖”、“普适”和“积极向上”的特质,让《读者》在一些方面也显得有些局限:

内容趋同与同质化: 长年累月下来,读者可能会发现,《读者》上的故事主题和表达方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每篇文章的主角和细节不同,但内核往往是相似的,都是围绕着“善良”、“坚持”、“感恩”等主题展开。这种重复性,可能会让一些追求新意和深度的读者感到审美疲劳。
“鸡汤”争议: 批评《读者》最常见的一个点,就是它被认为过度“灌鸡汤”。有时候,为了强调“正能量”,文章会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简单化,或者过于渲染情感,而忽视了现实的残酷和问题的复杂性。这可能导致一些读者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或者无法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深度和批判性不足: 相较于一些更具思辨性、探讨社会现实的杂志,《读者》在深度和批判性方面确实有所欠缺。它更像一个“疗愈”的媒介,而不是一个“启蒙”的工具。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某个社会议题,或者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读者》可能就不是你的首选。
时代变化下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以及各种新媒体的兴起,《读者》作为一份传统纸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对内容的品味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读者》如何在保持其核心特色的同时,吸引年轻一代,并在新媒体时代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总的来说,如何评价《读者》?

我认为它是一份 “非常适合在特定情境下阅读” 的杂志。

它是许多人睡前读物、通勤路上消磨时光的好伙伴。 在忙碌一天后,读一篇温暖的故事,能够让人放松心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它是家庭教育的良好补充。 许多父母会把《读者》上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用其中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孩子。
它是怀旧和情感寄托的载体。 对于很多经历过《读者》盛行年代的人来说,它承载着一段青春的记忆,一种温润的情怀。

尽管存在一些“鸡汤”和内容同质化的批评,但《读者》的价值在于它 “守住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善意的坚持”。在一个充满浮躁和焦虑的时代,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慢下来”的机会,提醒我们去感受那些被日常淹没的温暖和力量。

与其说它是一本“好”或“不好”的杂志,不如说它是一份 “有着独特生命力,并在特定人群和特定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刊物”。它或许不是最深刻的,也不是最前沿的,但它确实以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方式,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做了「读者」十多年的读者,看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想起梁晓声在复旦开讲座时,狠狠把「读者」夸了一把。

他夸的主要的点,在于「读者」中经常有名家文摘,契诃夫、毛姆、莫泊桑都不鲜见,一些诗也很不错。

我觉得读者的内容要分几部分来看:

1.名家文摘。

这一类基本都选取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作品,或带有幽默色彩、以结尾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亮点。

这一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很适合写作入门者学习模仿,因为都是规矩的写法,又出自高明。梁晓声的观点于此,应该是没错的。

2.正能量纪实文学

大多数是分享社会感人故事,口吻纪实,内容与「感动中国」相类。有的甚至真假成疑,经不住考证。

这部分内容应该是「读者」现在最为人诟病的原因。但我觉得可以理解,甚至怀疑这是「读者」编辑不得已而为之的讨好上下之举。

3.当今社会批判

我印象最深又时间上最早的,有「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篇文章纯然是个人经历,但读之会容易对中国当今社会产生不小的愤怒与郁闷。很大程度上,此文就是从个人经历揭示了我国当前城乡差异巨大、阶层板结、个人上升通道狭窄的问题。

后来(大约是08年开始?),「读者」上关于批判中国教育、医疗、税负、官僚体系的文章,也几乎期期都有。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是论质量和观点,至少不在「南方周末」的同类文章之下(其实基本就是「南方系」的文摘),且与前一类我提到的「正能量」相反,传递的尽是「愤怒与郁闷」的情绪。有时一期连着排好几篇,我按顺序读下来,几乎是可以肯定编辑的别有用心。因此,我倾向于认为,那些批判「读者」太鸡汤的观点,忽视了此文摘类杂志矛与盾共熔一炉的特点。

4.各类小段子

此类段子篇幅短,基本是半虚半实。内容细分可有名家轶事、民间故事、成功学包袱等不一而足。

这一类段子也常为人诟病,但是!从实用主义角度看,此类段子经常成为初高中甚至高考作文题的来源,本身也适合作为素材用于应试议论文写作,基本上此类素材内含三观都是大多数语文老师赞同至少容忍得了的。因此如果冲着保住三类卷冲二类卷,真的可以从小多读读「读者」(反正别真信就是了)。

5.封三的流行歌曲歌谱

其实很多年前这一部分常规内容就取消了,还记得自己发现后有点怅然若失...

在宽带尚未普及的时代,不会扒谱又想在乐器上演奏流行歌曲,倒是用得上这部分呢!



总的来说,一本薄薄的「读者」里,内容其实参差不齐。不过,我始终觉得它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厕所/候车室/火车读物!

user avatar

有一天,去某高大上出版社会友,随手在路边报亭买了《读书》、《读者》和《小说月报》。朋友见了就笑我:你还看《读者》?

我答,你还看《非诚勿扰》呢!

我做编辑,需要博览,而今这信息的海洋让人难免望洋兴叹,《读者》所费才区区4元钱,在武汉,这是一碗最普通的热干面的价格。而4元钱,往往能让我在如厕之时,买菜排队之际,发现一两篇主题不错的文章,这对于我,就已经值回4元钱。况且,这本杂志上的人生小故事,孩子读得懂,老人经常读,总能就此和老人搭上腔。读完后送给超市收银阿姨,还能赚得阿姨不少感谢。

另外,它还代表了某种与过去那个时代的情感联系,让我感到虽然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但我们还是能藉由这样一本杂志,想到我们的过去,街边的报亭还能因此而存在。我已经看不到多少书店了,我不希望这么快连街边报亭也看不见了。

所以,我一直都坚持在我们小区靠近马路的报亭里,买一本《读者》、《青年文摘》带回家,12岁的女儿虽然已经有了上千册各种各样的童书,但她还会喜欢看一看《故事会》,于是,我也给她买。之后,《故事会》就会落到小区清洁工阿姨的手上,阿姨忙完楼道的卫生之后,总会坐在阳光照耀的台阶上,捧着一本《故事会》读得入神,这一幕,让人安心。

(呵呵,全聚德烤鸭咱吃,路边烤白薯咱也吃,各有各的营养,我还看过好几年《知音》呢:

如何评价《知音》这本杂志? - 周筠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