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信红包」资本论?

回答
微信红包,这件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工具,背后却藏着一笔关于“资本”的有趣解读。与其说是“资本论”,不如说是“资本思维”在微信红包里的折射。咱们就聊聊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咱们自己能体会到的角度出发。

一、红包的“货币属性”:从点对点到社交货币

最直观的,微信红包就是钱。但它又不仅仅是钱。

传统货币的延伸: 起初,它就是个方便快捷的转账工具。张三给李四发个红包,就是把钱从自己账户转到李四账户。这时候,它就是纯粹的货币交换,高效、低成本。
社交货币的诞生: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红包的意义变了。春节时家人群里的几十块、几块钱的“发财发福”红包,节日问候时随手发的几个块钱的“心意”红包,甚至是朋友间打赌输了发的“认输费”红包……这些红包,其实传递的不仅仅是钱本身,更是一种情谊、一种参与感、一种“我在”。

这就像经济学里讲的“货币”的功能,但微信红包把这种功能延伸到了“社交”领域。它成了一种社交资本,用一种易于量化的方式,表达情感、维系关系。你发的红包大小,有时也能折射出你在这段关系中的“投入”程度(虽然这也很主观)。收到红包的人,也会因为这份“被惦记”而感到开心,这又是一种情感上的回报。

二、红包的“流动性”与“沉淀”:资本的生命力

资本论里讲究资本的流动,不能老是“死钱”。微信红包在这方面也很有意思。

快速流转的资本: 群里抢红包的场景,大家一拥而上,钱在瞬间就从一个人手里流向另一个人。这种“瞬时的高流动性”,让参与者体验到一种财富的“波动感”和“即时性”。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资本”。
沉淀与再投入的可能: 当然,你收到的红包也不会一直停在微信零钱里。大部分人会选择提现到银行卡,或者直接用它来支付其他费用(比如买东西、充话费),让这笔钱继续在经济系统中流动。有些人甚至会把收到的红包钱存起来,作为一种小小的“储蓄”,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资本的积累。
“熟人经济”的催化剂: 这种快速的资本流动,也发生在熟人之间。它加速了“熟人经济”的运转,让本来可能因为碍于面子而不方便的小额交易变得更加自然和频繁。

三、红包的“激励机制”:人性与算法的结合

为什么大家喜欢发红包、抢红包?这里面有复杂的心理和机制在起作用。

满足心理需求: 发红包的人,可能想表达慷慨、热闹气氛,或者是一种“撒钱”的快感。抢红包的人,则有“占便宜”的心理,希望自己能抢到最大的那个,这是一种小小的刺激和满足。
社交的“病毒式传播”: 一个群里有人发红包,往往会带动其他人也发。这种“连锁反应”就像一种社交的病毒传播,让红包成为活跃气氛、凝聚人气的有效手段。这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种“参与者激励”的逻辑。
算法的助推: 尤其是“拼手气”红包,背后有算法在决定每个人抢到的金额。这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红包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让资本的分配变得更加“戏剧化”。

四、红包背后更深层的“资本”:注意力与连接

如果把视角放得更广一些,微信红包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资本”。

注意力资本: 红包出现的时候,你的微信会立刻响起提示音,屏幕上也会有醒目的标志。为了抢那个红包,你可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立刻打开微信。这本质上是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发红包,就是在用金钱作为媒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或者聚焦在某个群组里。
连接资本: 红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尤其是在节日或者特殊时刻,通过发红包,可以快速地联系到很多平时联系不多的朋友,维系住那些可能因为时间流逝而疏远的社交关系。这种“社交连接”的维系和增强,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本”。你可以理解为,发红包是在为你的人脉网络“充值”。
平台资本: 微信本身作为这个红包游戏的操作平台,从中也获得了巨大的价值。它通过红包这个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粘性,让人们更频繁地打开微信,更深入地使用微信的各种功能。这种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就是微信作为平台最核心的“资本”。你想啊,如果没有红包,微信在春节期间的活跃度会下降多少?

总结一下,微信红包的“资本论”解读,可以这么看: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转移,更是一种社交货币,承载着情感价值;它具有高流动性,是熟人经济的催化剂;它巧妙地运用了激励机制,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最终巩固了微信这个平台的核心资本。

我们平时随手发的几个红包,看似微不足道,但当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在这样做的时候,这种行为就汇聚成了巨大的能量,以一种我们常常忽略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社交、我们的情绪,甚至是我们与这个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这,就是红包背后,关于“资本”的另一种生动演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知者无畏,写这种文章的人对第三方支付的流动性管理毫无概念。

怎么不说很多人收到红包立马提现,腾讯的充值款银行还来不及结算他们就要急着给用户垫付提现了?

还干了支付宝八年的事?八年前有快捷支付?

假如微信给你开了2小时提现到账,你充值后立刻提现,微信在日间多半要垫资,这个钱从哪里出呢?就从其他备付金里出,T+1日银行就会把钱结算过来,能保持平衡即可。这样做,如果本身备付金沉淀资金少,流动性压力会很大,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沉淀资金来垫这些日间提现。这也是我个人猜测为什么微信提现是T+1到账,因为他们可能,注意是可能需要等收单的结算款到账后才有足够头寸帮用户提现。

上面所说的垫资都是站在看这一笔业务的微观视角,现在宏观备付金池角度是不允许垫资的,这也是我个人猜测的微信T+1提现到账的原因,因为如果微信本来备付金里就没钱,那他就只好等结算款来了再给用户提现。

=============以上是手机吐槽分割线,保留着,具体内容看下方===============

出去逛了一圈,发现那么多人顶,昨天睡觉前手机码的回答,本来就想吐吐槽而已。

既然如此再补充一下好了,虽然都是陈词滥调了,在我的专栏里也都有涉及过。

我不爱掉书袋,也不爱引证各种文献,直接给几个结论:

1.支付宝也好,财付通也好,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是不允许挪用客户备付金以作它用的,备付金别说用来做什么民间借贷了,就算是支付机构自己日常运营也不允许动用备付金里的钱。

会计角度:

客户负债(也就是你们看到余额)+应付银行机构款(比如退款和一些特定结算业务)=备付金银存+应收银行机构款

2.客户的结算款,站在备付金角度是不允许垫资的。也就是说,你的备付金账户里面只有100万,你的商户要提现120万,你不能把自己的钱拿出20万给商户垫款,这个不允许。

很有可能商户那20万还是在途资金,属于应收账款,等明天银行把结算款给了你,你才能帮商户提现。

大过年的,我就改改措辞吧,有事说事,匿名用户如果想好好讨论就别把公司扯进来,这种问题没什么利益相关,别匿了。

市面上的确有你所说的入金出金实时结算的银行渠道,例如银商通和银证通这类产品。

就目前来看,我见过的网银收单系统or快捷支付产品基本没有实时结算入备付金的,基本都是T+1结算(也不像有些同学说的T+7那么夸张啦)

匿名用户又来更新了,从之前言之凿凿说钱肯定够只是在汇缴户不能付,到现在说资金结算是放在营业日结束后自动划转到存管账户,我又要呵呵了。

请问营业日结束是什么时候呀,一般银行正常情况下业务日切是23点左右吧?

什么?你说不一定,是的,不一定的,年终决算的时候一般会放到21点之前,一年也就那么几次机会提前日切,对了,还有双11哦~

日切完了要跑批吧?跑完批才能出资金文件并结算给你的账户吧?这时候是啥时候了?

小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吃完晚饭给小明充值送红包,小明要提现钱从哪里来?

再补充一句,今天谁能让支付宝或者财付通这样体量的支付机构所有银行卡全部2分钟到账,请联系我,有大大的报酬~

资金寸头什么错别字我就不说了,但是你确定这500元真的是即时(及时什么我也不吐槽了)到A的汇缴账户吗?

恩,我想了想有可能,谁也没说银行一定不能实时结算,万一业务量少银行能搞实时入账,也说不定,你赢了。是我没见识嘛。

来看下一个。

真的如此吗,原来没开汇缴户和收付户,就不能充值呀。

啊呀,貌似合规上有规定呀,体量不到一定规模的银行我们不能开实体户诶,那怎么办,好多农村信用社和城商行都不能合作了,好可惜啊~~


再来一个:

啊呀,不好意思哦,首先这段话逻辑我没看懂,点他赞的人能给我解释一下吗?你们一定是看懂了才点赞的吧?

另外,几千万我们支付宝就不能给商户结算了这种事情太毁声誉了好吗?

T+1的工作日一定给商户结算出去好吗?在合同里都约定好的OK?

再多我真的不能说了。

对于较大型的支付公司,如果银行结算款实时入账,对于那个银行账户而言会有热点账户风险,什么是热点账户呢,请自行百度。

通常银行的做法是T+1日业务系统将T日成功的交易明细发给支付公司,同时基于这些交易明细一笔轧差结算到支付公司的收付户或者汇缴户。

正是由于有这个T+1的结算周期,所以用户在充值完成后立刻发红包,红包接收方直接提现会导致这一笔业务在微观视角的垫付。

至于有没有哪些银行的网银或者快捷是实时结算入备付金的,我没看到过也不代表绝对没有,所以这点我就不把话说死,但就我目前接触的大多数业务来讲,基本上都没有实时结算的。

如果是实时结算入汇缴户,就跟匿名用户说的一样,即便银行是实时结算进了汇缴户,支付公司也没有办法直接从汇缴户出款提现,必须将资金归集到收付户(基本上一家合作行只有一个收付户)才能出款。

这其中还面临一个流动性管理问题,即,用户的充值款和提现款不一定是同一家机构。

下文的小红和小明故事,小红是工商银行充值,小明是建设银行提现,假如某一天这类情况特别多那么就要将工行收付户的款调拨到建行去帮助用户提现。

非工作日大小额系统是关闭的,除了一些特殊的渠道外,支付公司没有太好的办法去解决跨行调拨问题,这时候头寸的预估预留就非常重要,也是流动性管理的难点。那个……我不能再多说了。

我所说的“提现垫付”是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好了:

今天小红用向自己的微信支付账户里充了200元,给小明发了个新年红包。

小明对微信钱包不了解,也不知道这个钱还能干吗(我没有黑微信,恩),所以决定立即提现。

这个时候,小红的充值款,由于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结算周期,实际上并没有立刻结算到微信的备付金账户中。小明发起提现,如果微信支付要支持2H到账,就势必在这一笔资金上有一个微观层面的垫付。

如果微信有20个亿的长期沉淀资金,那么小明的这笔提现尽管有微观层面的垫付,但200块真的是毛毛雨,完全可以搞之,反正银行不会赖账,明天这笔款就会结算过来——当然,如你们所知,微信其实没2H提现到账,他是T+1提现到账的,这也意味着他们多半是在T+1日银行将T日收单款项结算给微信后才去帮用户进行提现。

这样的场景,微信实际上就没有太大头寸压力的,但最多也就能做到收支平衡(钱没有过夜)。真正能沉淀下资金的,其实是那些参与了红包活动又没有发起提现的情况,这部分有多少呢?我不好妄加猜测。

tips:这时候你们懂了吧……能给用户开放2小时转账到卡,本身也是硬实力的体现。管理好备付金账户(也就是高端玩家说的汇缴户和收付户)之间的资金流动以满足业务提高结算时效性的要求,对于较大型的支付公司来说是一种技术活。

转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虽然不知道实际数值,腾讯在这个运营活动中的投入少说也是上亿级别的,假设就是网上盛传的5亿的一半好了,2.5亿。

假设微信真的神通广大,像题目中所说,敛了60亿收单又搞定了监管月息2%放贷,形成了420万每天的收益。(这当中的逻辑我就不反驳了,大家最喜欢吐槽这些点了)

那么,所谓的资本游戏是送出去2.5亿的现金(这个绝对入备付金转化成客户负债了),换420万每天的收益。

我粗略算了一下要起码60天才回本,谁家春节过60天的?大多数用户在红包活动结束后,该消费消费,该提现就提现了好吧?

如果按照正常的利率,假设是接近定期3%年化利率,那么腾讯需要60*8,也就是400多天才能回本,下一波“资本游戏”都过了好吗?

如果着眼于用户习惯培养,拉新用户,活跃存量用户,打响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值,对抗竞争对手等等角度来看,这笔投资或许还是值得的。

但如果只站在纯粹的资金收益角度看,谁家的资本游戏这么玩的呀,老板把你开除了好吗?

PS:

利益相关,本人系支付宝员工,但本人的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

本人在加入支付宝之前就一直喜欢打人脸,口出狂言,单手殴打小朋友,来到阿里巴巴后恶习不改,所以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和公司也无关,公司最多就是没能把我改良好而已。

现在有些人,道理讲不通,末了喜欢来一句:“哟,你是XX大公司的,怪不得那么嚣张”。

哥想告诉你们,就算我不在BAT,在我熟悉的领域里,论专业度,我还是吊打你们。

有人私信我为啥要跟楼下那个连脸都不肯露的匿名用户较真……我其实就是喜欢。

夏虫不可语冰,不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