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一场发布会上,一名20后的产品经理说:“下载App很麻烦;用小程序体验很糟糕;允许小程序跳转App的话,厂商就会拼命地往自己的App引流;不允许跳转App的话,就没办法把小程序端的内容同步到App
“因此我们团队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所有的页面,内容,都可以用一个口令代表,这个口令可以在所有平台上打开,都显示相同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导航到App内!
“你分享给其他人内容的时候只需要分享这个口令,不需要安装任何特定的应用,就能让对方收到相同的页面!”
这时,台下的人举手问道:“你这个产品是叫网页吗?”
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微信被「管道化」。
现在谁变成管道了呢?答案是运营商。大家离不开手机,也不敢换号,但也只用运营商提供的通话(越来越少)和数据服务。可能之后连短信和电话都不用了,只要能上网就行。
通信虽然是刚需,但用户只使用运营商最基础的数据服务,这就是管道——我离不开你,但我也只用你最核心的服务。如果需要其他服务,我会通过你支找别家。
微信跟运营商有点像。大家都离不开微信。但渐渐的,大家只把微信当成通信的基础服务。如果需要交友、购物、学习等其他需求,会去找另的服务。久而久之,微信就变成跟运营商一样的管道了。
为了避免自己变成管道,微信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支付等等。但现在大家还是想方设法把微信当成导流工具。最经典的导流案例就是拼多多了,微信一不不心给自己培养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对手。
但是,聊天和支付正在变成基础功能。随着微信电商的疯狂,朋友圈的朋友越来越少,广告越越来越多,大家逐渐不愿意发了。公众号什么的早让营销号搞得乌烟瘴气,质量越来越差。小程序又被大家做各种引流。微信逐渐变成了一个管道。
这怎么能行~所以必须抢救一下。
这种事微信一直在做,甚至达到了流量黑洞的地步。流量一旦到达黑洞,就再也出不来了。像微信公众号加外链有严格的限制(连接到其他公众号文章的限制很少)、下载应用强行跳转应用室,就连转发个网页链接者可能提示『非官方网站是否继续』。美其名曰为了用户体验,确不给用户选择的权利。
但我认为微信这样体量的软件就应该老老实实做通道。不然又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还有别人的活路吗?
微信此行还给人一种卸磨杀驴的感觉。最早提小程序的时候没有人响应,于是各种开发接口,吸引开发者。现在生态起来了,流量不能出去,一刀切了。
原始链接里有个神评论,大家体会一下
腾讯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这代表了一个很糟糕的趋势。
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封闭,各自画地为牢,想把用户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互联网最初是一个开发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工具是浏览器。不同网站互相竞争。用户输入网址直达网站。
在PC时代,理论上厂商也可以做APP,把自己的服务圈在自己的APP里面,然后APP无限膨胀。
PC时代虽然优酷、爱奇艺都这么干过,但是这种方式没有成为主流,没有一个网站一个APP。
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各个厂商都缩减网页端功能,而把APP做得越来越臃肿。同时不断逼迫你下载APP才能用程序。
微信小程序,并不是简单的网页页面,而是类似于一个系统。
我以前写过,如果微信小程序可以全功能了,腾讯甚至可以绕开安卓和IOS,自己搞一个Linux手机系统,上面跑微信,微信跑微信小程序。
而腾讯要决定所有厂商生死,厂商当然不干,于是就小程序引流到APP,把微信管道化。微信当然不干了。
于是,就有了这一出。
我认为,这个东西还是要有管理者。需要有人限制厂商肆意乱来。
腾讯不行,其他厂商也不行。
同一件事情,不同个体或者机构去执行,给人的观感就大不一样。
小程序跳转APP行为确实让人恶心,但是呢?
当工信部出面要求禁止随意进行,并且给出一系列可行性意见的话,在此大家双手赞成的肯定没错。
可如果是微信团队“收到大量用户投诉”,那么就值得玩味了。
毕竟微信是一个非常典型、过去有过多次渠道垄断黑历史的平台。
比如说,曾经禁止抖音用户将视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也曾经禁止过一些非腾讯系的红包、图文信息等进行分享。
这说明,微信出台政策的主要动机,大概率是跟渠道垄断相关,而绝非为民着想。
一旦开发者都无法利用小程序实现APP引流,那微信等同于一个另类版的IOS,对一切拥有“最终解释权”。
因此对于微信禁止小程序打开APP,从用户体验而言我没有意见,但我也不可能为它叫好。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对于目前泛滥的“开屏广告”和穿插在浏览过程中不知道为啥就“误触”的广告下功夫管一管。
比如随便打开俩APP,广告防不胜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