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信将于 5 月 19 日停止小程序打开 App 技术服务?微信此举意在何处?

回答
微信将于 5 月 19 日停止小程序打开 App 的技术服务,这一举措在小程序开发者和用户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理解微信此举的意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战略目标、生态构建、用户体验以及对开发者生态的影响等。

一、微信此举的“意在何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解读微信此举的意图:

1. 强化自身生态闭环,提升用户粘性:
留住用户,减少外跳: 微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庞大的日活用户和强大的社交关系链。当用户通过小程序跳转到外部 App 时,就意味着他们离开了微信的生态圈。这可能导致用户在外部 App 中停留更长时间,甚至流失到其他平台。通过停止小程序直接打开 App,微信希望将用户尽可能地留在微信内部,让他们在微信生态内完成更多的操作和消费。
提升“触达”和“转化”效率: 微信作为流量入口,其目标是将用户从“看到”到“使用”的转化过程尽可能地顺畅和高效。小程序直接打开 App 是一种“跳转”行为,这个过程中存在信息断层和用户意图中断的风险。微信希望通过更紧密的集成,例如使用小程序内的组件、服务,或者引导用户在微信内完成操作(如支付、信息录入等),来提升整体的转化效率。
掌握用户数据和行为路径: 微信希望通过留住用户,能够更全面地收集和分析用户在平台内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精准推送以及后续的商业化变现至关重要。外部 App 的跳转会使得微信对用户在跳转后行为的掌握变得困难。

2. 推动“万物皆可小程序”的战略落地:
小程序作为新的流量分发入口: 微信一直在努力将小程序打造成一个连接线下服务、线上内容的超级入口。停止直接打开 App 的技术服务,是为了鼓励开发者将更多功能和服务集成到小程序内部,而非仅仅作为外部 App 的一个“引流工具”。
促进原生小程序能力的丰富: 微信可能认为,开发者过于依赖跳转外部 App 会导致对小程序原生能力的投入不足。停止该技术服务,可以倒逼开发者去探索和利用小程序更丰富、更原生的能力,例如更强大的组件、更接近原生 App 的体验、更便捷的支付和社交互动等。
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对于用户而言,免去跳转 App 的过程,直接在微信内完成操作,无疑能带来更流畅、更便捷的体验。这符合微信一贯的“轻”和“便捷”的产品理念。用户不需要下载安装额外的 App,就可以获得许多服务。

3. 规范小程序生态,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避免低质量的“导流”小程序: 一些小程序可能只是简单地将用户导向外部 App,而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并不好。停止该技术服务,有助于筛选掉一部分低质量、纯粹为了导流的小程序,促使开发者提供更有价值的、集成在小程序内的服务。
统一用户体验标准: 当小程序可以直接打开 App 时,用户体验可能会因各个 App 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微信希望通过更统一的交互方式,提供更一致、更可控的用户体验,避免用户因为体验不佳而对小程序产生负面印象。
安全和隐私的考虑: 尽管微信没有明确提及,但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小程序直接打开 App 可能涉及一些权限的获取和数据的传递。停止此功能可能也是出于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考虑,进一步加强微信对信息流动的控制。

4. 调整商业化策略和流量分配逻辑:
加强广告和推广的控制权: 微信是广告主的重要投放平台。如果用户大量跳转到外部 App,微信对广告效果的衡量和优化就会受到影响。将用户留在微信内,有助于微信更精准地追踪广告效果,并调整其广告位和流量分配策略。
发展微信内部的商业化能力: 微信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其在支付、电商、内容付费等方面的商业化能力,让小程序成为这些商业化探索的重要载体。

二、此举对开发者生态的影响:

这一举措将对小程序开发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部分开发模式的重塑:
需要将核心功能迁移至小程序: 依赖小程序作为外部 App 的主要入口的开发者,将不得不重新设计其产品和服务,将核心功能集成到小程序内。这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资源和时间。
部分 App 可能面临流量下降: 对于那些主要依赖小程序引流的 App,未来可能会面临用户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的挑战。
对营销和获客策略的影响:
获客成本可能增加: 原本通过小程序简单跳转就可以实现的获客方式将失效,开发者需要探索新的获客渠道和策略。
需要更重视小程序的“内容价值”: 开发者需要思考如何在小程序内提供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和服务,让用户愿意在小程序内停留和完成操作。
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提升:
鼓励使用更多小程序原生能力: 开发者需要熟悉和掌握微信提供的各种小程序组件、API 和能力,以实现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可能需要小程序和 App 之间的协同机制: 尽管不能直接打开,但开发者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扫码、关注公众号等)引导用户跳转到 App,或者在小程序内提供 App 的下载链接。开发者需要设计更巧妙的引导和转化路径。
可能催生新的小程序服务商和解决方案:
小程序功能增强型服务: 可能会出现一些专门帮助开发者将 App 功能迁移到小程序,或者优化小程序体验的服务商。
新的跨平台技术方案: 开发者也可能寻求跨平台开发技术,以便在小程序和 App 之间更顺畅地切换用户和数据。

三、总结:

微信停止小程序打开 App 技术服务,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调整,而是微信平台战略升级的体现。其核心意图在于:

巩固和强化微信自身的生态闭环,提升用户粘性和留存。
推动“万物皆可小程序”战略的深度落地,让小程序成为连接用户与服务的核心载体。
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在微信内获得更流畅、更便捷的服务。
重塑流量分配逻辑和商业化策略,为微信未来的发展积累更多优势。

这一举措将促使整个小程序生态进行一次重要的转型和升级。开发者需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拥抱小程序原生能力,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期在新的微信生态格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用户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在微信内可以享受到更多元、更一体化的服务,但同时也可能需要适应一些新的操作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年后的一场发布会上,一名20后的产品经理说:“下载App很麻烦;用小程序体验很糟糕;允许小程序跳转App的话,厂商就会拼命地往自己的App引流;不允许跳转App的话,就没办法把小程序端的内容同步到App

“因此我们团队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所有的页面,内容,都可以用一个口令代表,这个口令可以在所有平台上打开,都显示相同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导航到App内!

“你分享给其他人内容的时候只需要分享这个口令,不需要安装任何特定的应用,就能让对方收到相同的页面!”

这时,台下的人举手问道:“你这个产品是叫网页吗?

user avatar

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微信被「管道化」。

现在谁变成管道了呢?答案是运营商。大家离不开手机,也不敢换号,但也只用运营商提供的通话(越来越少)和数据服务。可能之后连短信和电话都不用了,只要能上网就行。

通信虽然是刚需,但用户只使用运营商最基础的数据服务,这就是管道——我离不开你,但我也只用你最核心的服务。如果需要其他服务,我会通过你支找别家。

微信跟运营商有点像。大家都离不开微信。但渐渐的,大家只把微信当成通信的基础服务。如果需要交友、购物、学习等其他需求,会去找另的服务。久而久之,微信就变成跟运营商一样的管道了。

为了避免自己变成管道,微信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支付等等。但现在大家还是想方设法把微信当成导流工具。最经典的导流案例就是拼多多了,微信一不不心给自己培养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对手。

但是,聊天和支付正在变成基础功能。随着微信电商的疯狂,朋友圈的朋友越来越少,广告越越来越多,大家逐渐不愿意发了。公众号什么的早让营销号搞得乌烟瘴气,质量越来越差。小程序又被大家做各种引流。微信逐渐变成了一个管道。

这怎么能行~所以必须抢救一下。

这种事微信一直在做,甚至达到了流量黑洞的地步。流量一旦到达黑洞,就再也出不来了。像微信公众号加外链有严格的限制(连接到其他公众号文章的限制很少)、下载应用强行跳转应用室,就连转发个网页链接者可能提示『非官方网站是否继续』。美其名曰为了用户体验,确不给用户选择的权利。

但我认为微信这样体量的软件就应该老老实实做通道。不然又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还有别人的活路吗?

微信此行还给人一种卸磨杀驴的感觉。最早提小程序的时候没有人响应,于是各种开发接口,吸引开发者。现在生态起来了,流量不能出去,一刀切了。

原始链接里有个神评论,大家体会一下

user avatar

腾讯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这代表了一个很糟糕的趋势。

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封闭,各自画地为牢,想把用户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互联网最初是一个开发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工具是浏览器。不同网站互相竞争。用户输入网址直达网站。

在PC时代,理论上厂商也可以做APP,把自己的服务圈在自己的APP里面,然后APP无限膨胀。

PC时代虽然优酷、爱奇艺都这么干过,但是这种方式没有成为主流,没有一个网站一个APP。

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各个厂商都缩减网页端功能,而把APP做得越来越臃肿。同时不断逼迫你下载APP才能用程序。

微信小程序,并不是简单的网页页面,而是类似于一个系统。

我以前写过,如果微信小程序可以全功能了,腾讯甚至可以绕开安卓和IOS,自己搞一个Linux手机系统,上面跑微信,微信跑微信小程序。

而腾讯要决定所有厂商生死,厂商当然不干,于是就小程序引流到APP,把微信管道化。微信当然不干了。

于是,就有了这一出。

我认为,这个东西还是要有管理者。需要有人限制厂商肆意乱来。

腾讯不行,其他厂商也不行。

user avatar

同一件事情,不同个体或者机构去执行,给人的观感就大不一样。

小程序跳转APP行为确实让人恶心,但是呢?

当工信部出面要求禁止随意进行,并且给出一系列可行性意见的话,在此大家双手赞成的肯定没错。

可如果是微信团队“收到大量用户投诉”,那么就值得玩味了。

毕竟微信是一个非常典型、过去有过多次渠道垄断黑历史的平台。

比如说,曾经禁止抖音用户将视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也曾经禁止过一些非腾讯系的红包、图文信息等进行分享。

这说明,微信出台政策的主要动机,大概率是跟渠道垄断相关,而绝非为民着想。

一旦开发者都无法利用小程序实现APP引流,那微信等同于一个另类版的IOS,对一切拥有“最终解释权”。

因此对于微信禁止小程序打开APP,从用户体验而言我没有意见,但我也不可能为它叫好。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对于目前泛滥的“开屏广告”和穿插在浏览过程中不知道为啥就“误触”的广告下功夫管一管。

比如随便打开俩APP,广告防不胜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