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信办下架「滴滴出行」?将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网信办”)2021年7月对滴滴出行实施下架处理的事件,是中国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领域加强监管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并对科技企业、行业生态以及公众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事件背景与政策动因
1. 数据安全风险的突出
滴滴出行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其业务涉及海量用户位置信息、行程轨迹、支付记录等敏感数据。随着近年来全球对数据跨境流动和隐私保护的关注度提升(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国也逐步强化对关键数据的监管。

2. 法律依据与政策导向
中国政府在2021年陆续出台多部法规,明确企业需遵守数据安全义务:
《网络安全法》(2017):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技术措施防范数据泄露。
《数据安全法》(2021):规定重要数据必须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并限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数据出境。
《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首次明确对个人敏感信息的收集、使用和跨境传输设定了严格门槛。

滴滴可能因未按要求完成数据安全评估或违反数据本地化规定,被认定存在“重大国家安全风险”,因此触发了网信办的调查与下架措施。

3. 国际环境与技术竞争
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中国对本土企业数据安全的审查更加严格。滴滴事件也被视为一种信号:通过强化监管遏制“数据外流”风险,同时为国内企业提供更明确的合规框架。



二、下架措施的具体原因
1. 未履行数据出境评估义务
根据《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如滴滴)需对向境外传输的数据进行安全评估。若滴滴存在未完成或规避这一程序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出境”风险。

2. 用户隐私泄露隐患
滴滴的业务模式涉及大量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如果其技术架构存在漏洞(如未加密存储、第三方合作中数据共享不透明等),可能对用户隐私构成威胁。

3. 监管权力的扩张与合规压力
网信办作为互联网内容监管的核心部门,在此次事件中展现了更强的主动执法能力。这一举措也反映了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主权”意识的上升,即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数据掌控权不外流。



三、对滴滴出行的影响
1. 业务直接冲击
下架APP导致用户无法使用服务,短期内造成收入骤降和市场份额流失。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7月滴滴的订单量曾下降超60%。
部分用户转向其他平台(如高德、美团打车),但滴滴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因长期停业而受损。

2. 企业合规压力
滴滴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数据安全整改,包括重新设计数据存储架构、通过第三方审计验证合规性等。
若未来恢复服务,需满足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如数据本地化、跨境传输备案)。

3. 公众信任危机
事件可能削弱用户对滴滴平台的信任,尤其是涉及隐私敏感性的场景(如女性乘客安全问题)。企业形象受损将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



四、对行业与市场的深远影响
1. 科技企业合规成本上升
滴滴事件成为“前车之鉴”,迫使其他互联网公司重新审视数据管理流程。例如,美团、高德等出行平台可能加速技术升级以符合监管要求。
企业需增加对数据安全团队的投入,并引入更多外部审计机构(如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中心)。

2. 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小型科技公司可能因合规成本过高而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则通过资源整合增强竞争力。例如,滴滴可能加速与腾讯、阿里等资本方的合作以应对挑战。
出行行业可能向“轻资产”模式转型(如聚合平台),减少对用户数据的直接掌控。

3. 技术标准趋严
数据安全技术(如加密存储、隐私计算)将被更广泛采用。例如,区块链技术可能用于构建可信的数据追踪系统。
政府或会出台细化指南,明确哪些类型的数据需本地化处理,以及跨境传输的具体流程。



五、对用户与社会的影响
1. 公众数据安全意识提升
事件促使用户更关注企业如何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例如,更多人可能选择提供较少信息的替代服务(如线下出租车),或使用隐私保护功能更强的应用。

2. 政策透明度需求增加
用户和企业可能呼吁政府公开监管标准的具体细节,避免“一刀切”式执法对创新造成抑制。例如,明确数据出境评估的门槛和流程。

3. 国际舆论与合作挑战
若滴滴事件被部分国家解读为“数字保护主义”,可能影响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如在海外市场的合规挑战)。但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可能推动全球范围内对数据主权问题的讨论。



六、未来趋势与应对建议
1. 监管常态化与制度完善
未来类似的执法行动可能更频繁,企业需建立动态合规机制,实时监测政策变化。
政府或会进一步细化《数据安全法》的具体条款(如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避免模糊地带。

2. 技术驱动的合规创新
企业可通过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在保证数据可用性的同时减少直接暴露敏感信息。
开发“数据最小化”设计模式,仅收集必要信息,并通过加密手段保障传输安全。

3. 国际规则参与与博弈
中国可能推动全球数据治理标准的制定(如加入CPTPP等数字经济协定),同时维护本土企业的利益。
出行平台需在国内外合规框架中找到平衡点,避免因政策差异导致业务受阻。



结语
滴滴事件是中国数字经济监管从“粗放发展”转向“规范治理”的重要转折点。它既体现了国家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高度重视,也揭示了科技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未来,如何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对于企业而言,合规能力将从“成本”变为“核心竞争力”,而公众也将更深刻地意识到自身数据权利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次的情况恐怕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还要严重。因为这次事件最初牵头的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是国安体系,同时直接上了《国安法》。此前互联网的各种事件大都是工信部牵头。说明这次是真的出了国安问题,而不是“疑似”或者“隐患”的程度。

其次,滴滴本身的黑料相当多,此前风评就不好。这次整改哪怕最后放出来,估计也基本没了。

再次,滴滴的用户数量非常庞大,与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也算是有很紧密的联系,而且还曾经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典范进行宣传过。但是这次调查下架毫不手软,某种程度上也有杀鸡儆猴的效果。我记得某人曾经说过“某宝如果倒了,上千万人要失业。”其实这就在用自己与百姓生活的深度绑定来向政府喊话。而这次,政府也算是表态了:如果真的触及红线,哪怕你影响很大,哪怕曾经作为正面典型宣传过,该动手时绝不手软。

最后,我很想看中国资本家们的反应。近30年,资本家们在中国的地位被抬得非常好。一个个“商界神话”颇有当年美国商界造神的势头。尤其是最近5年,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资本家们高调程度甚至超过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我很想看看接下来,他们会不会继续挑战国家,毕竟,商场就是战场,他们早就习惯赌博了,搏一搏,万一呢。我这种失败的小老百姓只能喊:不要停。

user avatar

诸位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就是以往在惩罚资本无序扩张的时候,哪怕罚了200亿,后面也紧跟着一个“各部门联合约谈”,然后当面教育一通,大公司们纷纷表示要痛改前非,坚决遵守国家定下的条条框框。

但是这事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星期了,国家直接下死手了,没有任何约谈,没有任何整改,没有任何活路,根本就是对滴滴彻底失望了。

国家意思也挺明确的:

我不想和你谈了,也不想再给你机会了,和你那可笑的掩体一起下地狱吧!!

user avatar

截止至我回答问题时(7月9日上午10点多),滴滴软件一切正常。仅仅是无法通过官方渠道安装(比如安卓各大家app商店)

已安装的只要不卸载就可以继续使用。

user avatar

有这么一个不常见的常识

我国的部分军事管制区域,在地图上是无法识别的,就是说你人在这个地点,但GPS或者其他定位系统定位不到准确地点信息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保护特定机关单位或者机构的安全

所以,滴滴的数据泄露在我看来,已经不是资本不资本的问题了,是国家间的问题

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地点在某部队基地,研究所很多老师参与,基地里打车是定位不到,所以我们都默认到一个附近地点

假设一下,一个大量教授,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集体会去地方(怎么确定身份?研究所,高校,公司,机关单位,顺着线索一点点扒下去,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了),但地图上又没有值得他们去的区域

如果这些数据被某些势力盗取,该区域简直是未来战争的活靶子

普通公司,大楼,人流量车流量更不用说,很多已经被隐藏的信息都会暴露在对方眼里

要是对方玩阴的……要是潜伏期长的病毒从某特定人群中开始传播

很难想象这种危险有多近,多听起来荒谬现实却很有可能发生

大数据时代从前调侃一下是杀熟,衣食住被杀一杀也就罢了

要是一个人的活动轨迹被暴露,一群人的活动轨迹被暴露,一个国家的活动轨迹被暴露

这已经不是资本不资本的问题了

这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是国家层面的安全问题



围观评论区,我再补充一个不常见的常识

卫星再高清,图像分辨率再高,但就是拍到一张图片啊,图片的位置怎么和地理意义上的实际位置对应呢?要投影啊,要编码啊,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东西,按照国际惯例(世界各国都这么做),定位上显示的位置和实际上的位置是有偏差的

就是说GPS还有其他卫星定位系统帮你定到的经纬度,压根就不是你实际在地球上的经纬度

具体细节请自行查找,和遥感有关

举个例子来说,从卫星看到的这个区域,诶,这个地方有意思,我要扔导弹,我要炸它,我根据大致的经纬度定位了,我炸了

结果发现dog 太阳的,压根没中,偏了百来米

为什么,故意的啊,整个世界都是故意的,地理课告诉你我给地球每个地方划好块,是个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有经纬度信息,但你以为你在的位置就是你以为的位置?大家都默认了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机密,想和准确经纬度对应?做梦,就是要全给你弄偏离

那如果准确信息多了,具体轨迹都有了呢?这就是在帮助校正被刻意偏离的信息


还有,我没有给滴滴扣帽子,唯一说滴滴也是说它数据泄露可能是个问题,其他都是基于假设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朋友要纠结不自己开车要打车算泄密这件事

我参与的项目密级不高,但因为工作量大,要参与的人就比较多,全国类似的项目很多,都车接车送这不现实,当然只能自行前往工作地点

如果是密级高的,那不但车接车送,还会把人单独请到一个被隔绝的地方工作呢

但很多项目涉密了可不至于到那种绝密的程度啊

我们要对工作内容保密,接触资料保密,不得工作时携带通讯设备,不得拍照等等

但怎么去工作地点也能成保密的一环了?

没那么夸张的,自己开车的确更保险,但也有限号,要有车啊,要会开啊,我们也是普通人

打车无可厚非吧,难不成去干活,要我们公交转地铁再转公交再步行过去

我有一次结束了回去,挤地铁,累的站在地铁上快睡着

而且很多基地就在市区,看着不起眼罢了,能有便捷的交通方式过去,为什么不选呢?

这个本来是数据被利用数据被泄露的问题,怎么反要怪到我们这些干活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够难了,哪能做什么都算无遗漏啊,再好的程序猿都不能说自己的每一个程序都完美绝无bug吧,那测试运维还吃不吃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