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信办通报下架「滴滴企业版」等 25 款 App?

回答
近期,国家网信办通报称,经检测发现,「滴滴企业版」等 25 款 App 存在危害国家安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下架处理。这一消息无疑在科技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次通报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国家网信办作为负责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部门,其发布的通报具有法律效力和广泛的指导意义。这次通报涉及的 App 数量不少,其中“滴滴企业版”更是国内出行巨头滴滴的重点业务之一,足以表明监管部门对企业级应用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企业版”应用通常承载着企业内部的核心数据、运营流程和员工信息。一旦这些应用存在安全隐患,其潜在的危害是巨大的:

数据泄露风险: 敏感的企业数据(如客户信息、财务报表、商业机密、员工个人信息等)一旦被非法获取,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导致商业信誉的崩塌,甚至引发严重的法律诉讼和监管处罚。
运营中断与瘫痪: 针对企业业务的攻击,例如拒绝服务攻击或恶意代码植入,可能导致企业关键业务系统的瘫痪,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形象损害。
国家安全隐患: 从网信办的通报措辞来看,“危害国家安全”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指控。这可能意味着这些 App 在设计或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被境外势力控制、窃取敏感信息,或者成为网络攻击的跳板等风险,直接威胁到国家的信息主权和安全。

“滴滴企业版”被点名,我们该如何理解?

“滴滴企业版”作为滴滴出行面向企业用户提供的一站式出行解决方案,通常集成了企业用车管理、费用报销等功能。其用户群体庞大,覆盖了众多规模企业。它被点名,传递出几个关键信号:

1. 企业级应用的安全监管是重点: 过去,公众的关注更多集中在面向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但这次通报明确了企业级应用同样是网络安全监管的重点区域。企业在选择和使用第三方服务时,必须承担起数据安全和合规的责任。
2. 数据合规与国家安全边界: 对于这类连接企业运营与外部服务的应用,其数据处理的合规性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到跨国数据传输、存储,以及应用本身的技术架构,都可能触及国家安全和数据主权等敏感领域。网信办的通报,可能是在提醒企业和技术提供商,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关于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3. 技术漏洞与合规性并存: “安全隐患”可以包含多种含义,既可能是技术层面存在的漏洞,容易被攻击者利用;也可能是在数据采集、存储、使用、传输过程中,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比如未经用户同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或者数据传输存在未经加密的风险等。滴滴企业版被提及,可能是在技术实现层面,或者在数据处理的合规性上,存在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对整个科技行业的影响与思考

这次事件不仅是针对个别 App 的处理,更是对整个科技行业发出的一个重要警示:

合规是硬道理: 无论是开发面向大众的消费级产品,还是服务于企业的企业级产品,都必须将合规性置于首位。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并严格遵守国家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技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双重责任: 应用的开发者和运营者,必须承担起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责任。这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融入“安全设计”和“隐私保护”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审查责任: 像滴滴这样的平台,在提供企业版服务时,往往会依赖一些第三方技术或服务。这就要求平台方对这些第三方服务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资质验证,确保其符合国家安全和合规要求。
监管部门的常态化治理: 这次通报体现了监管部门在网络安全和数据治理方面的常态化和精细化。通过技术检测、专项整治等方式,不断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水平。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监管动态,积极配合各项监管要求。
“数据出境”与“国家安全”的考量: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海外技术和服务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数据出境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在中国境内运营的应用,其收集和处理的数据是否会以不安全的方式流向境外,以及是否存在被境外机构控制的风险,都是监管部门重点考量的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1. 滴滴后续的回应与整改: 作为此次事件的焦点之一,滴滴官方会如何回应这一通报?他们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解决“滴滴企业版”被指出的问题?这些整改措施是否能够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并重建市场信心?
2. 其他 24 款 App 的情况: 除了滴滴企业版,还有另外 24 款 App 被要求下架。这些 App 分属于哪些领域?它们被指出的具体安全问题是什么?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
3. 长远的行业影响: 此次事件是否会引发一场针对企业级应用的安全合规大检查?是否会促使更多的企业加大在数据安全和合规方面的投入?未来,企业在选择和使用第三方服务时,是否会更加谨慎,并对服务商提出更高的安全要求?

总而言之,网信办通报下架“滴滴企业版”等 25 款 App,是国家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治理的又一重要举措。它提醒着所有参与网络服务的企业和开发者,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合规经营、保障数据安全和维护国家安全,才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根本。企业需要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中,始终保持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不断提升自身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合规方面的能力,才能行稳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天内处罚力度连升三级,如果仅仅是杀鸡儆猴吓唬吓唬别的赴美上市企业那还有的救,如果是真把不该卖的给卖光了呢?

前两天我在某公众号看到一篇“滴滴事件来龙去脉”,其中有一段说,滴滴赴美上市,恐怕交出了它的审计底稿。

那么,何为审计底稿?

中国对审计底稿的强硬态度,为何要像对中国领土一样,不容丝毫侵犯?

我用一句话来总结:

审计底稿,就是一家公司的纸质存在形态。

其中,包括所有用户数据、所有会议记录、所有沟通文件、所有问题汇总、所有程序表格。

甚至连历年来的电子邮件也不能幸免,这当中就有政府部门往来的所有机密信息。

该文章还提到,前两年两起顺风车命案,对滴滴的利好是,滴滴拥有了监控司机交通数据和行车过程中语音对话的权限。

如果这和之前那篇各个部委加班的时间数据统计加一起看,那就很要命了。各个部委某些人在车上接的私人电话里,万一有些私事泄露,岂不是给了未来间谍工作以着力点?



信息霸权和信息主权这些年的斗争越发升级,信息安全这样的事也越发成为我国的工作重点。

以前为了让有的企业野蛮生长,对它们过度索取用户信息和手机权限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至于百度李彦宏能说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话。

没办法,不交出隐私的话,各种app联手不提供服务。法律之前也不支持这方面的维权,等于在野比大雄和胖虎的斗殴中束手旁观。

谁都知道,这已经是站在了胖虎那一边。

现在滴滴出这样的事,让国家有如此大的雷霆手段,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已经不只是企业不能赴美上市交出各种数据的事了,而是国家在未来可能下大力度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限制,杜绝它们拿到各种大数据。

再说直白点,手机app自查自纠地改权限改用户协议只是第一步。由于之前站胖虎时候眼睛睁得不够,导致几乎所有app都超量获取了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通讯录、所在位置——光这两项已经很吓人了,这两项信息一旦由别的app给了美国,在交叉验证之下,如果有足够的技术和耐心去梳理,那么某些部委有哪些人、这些人住在哪里有哪些社交圈子,就无所遁形。为了限制这样的信息泄露,如果国家根本不再信任各个app的自查,那么更可怕的第二步,恐怕是所有app被一视同仁地上监管,向主管部门报备自己已收集的数据。

甚至最可怕的第三步——虽然不太可能,但如果发生的话,必定是百姓喜闻乐见而美帝大做文章——在监管部门的强力监视之下,所有超量索取用户权限窥探用户隐私的企业,不仅仅是交出数据,还要自毁过去搜罗的超量信息。


信息时代的冷战。

user avatar

今天,我看了一篇分析滴滴文章,除了按部就班的分析滴滴涉及的网络与数据安全问题之外,文中的点睛之笔我觉得值得分享:

滴滴到底错哪?它硬生生捅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文化纵横

7月4日以来,关于“滴滴事件”的讨论不绝于耳,各种猜测与论断频出,持续引发广泛关注。遥想中国互联网的草创时期,受益于宽松的乃至鼓励性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国互联网企业一度享有一般实业所不具有的巨大创新试错空间,也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然而,2020年秋至2021年夏互联网企业出现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打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

对,就是最后这句“似乎打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

一、一个时代的默契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国内的新兴行业创业风险投资行业兴起与发展的时间较晚,暂无法与大洋彼岸的漂亮过相提并论,时至今日作为私募行业顶尖明珠的KKR、黑石等知名基金,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创立并开始风险投资,发展至今已经培养出了几乎绝大部分冠绝全球的知名品牌和企业,而我国从最近十年才开始重视并发展风险投资,以致于从二十一世纪初页开始兴起的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全部)互联网行业都是外资投资的企业,当然,也包括本题的主角。

直至2021年6月10日在美股IPO之时,最大股东依旧是外资基金。
软银集团占比21.5%;
Uber占比12.8%;

滴滴创始人占比7%;
腾讯占比6.8%;
滴滴总裁柳青占比1.7%;
滴滴8位高管占比1.8%(招股书未显示);
滴滴副总裁朱景士占比小于1%(招股书未显示);

因此,外资作为风险投资在我国投资互联网企业并扶持其在美国上市,充分培养了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与土壤,监管当局不可能不知道外资在国内的风险投资起到的重大作用,并且,由于A股的制度所限,尚处于亏损状态的互联网企业也无法在A股上市。因此,中美双方对此一直采取一种默许的姿态允许外资投资的互联网企业在美国上市。

因此,作为创业至今依旧处于亏损状态的滴滴来说,去美股上市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并且作为外资股东持股比例更高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A股上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国家与资本的抉择

然而屋漏偏风连阴雨,202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简称‘HFCAA’) ,并在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后正式生效。该法案最早于2019年3月由共和党John Kennedy提出,旨在要求外国证券发行人确定其不受外国政府拥有或掌控,并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遵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师监督委员会(简称’PCAOB’)的审计标准,否则面临潜在的退市后果。

该法案要求上市企业的审计师接受PCAOB的检查,从而确认外国上市企业与外国政府的关系。鉴于目前存在大量的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且仍有较多中国企业正在筹备赴美上市),该立法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对中国企业及其聘用的会计事务所以及美国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也正是因为上述规定,我觉得滴滴作为掌握了关键信息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陷入了一种同时被资本和国家双重约束的境地,资本要求滴滴必须成功上市,而国家要求滴滴必须服从中国法律。

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滴滴

自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第二十条规定

本办法中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是指经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认定的运营者。
本办法所称网络产品和服务主要指核心网络设备、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大型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设备、云计算服务,以及其他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网络产品和服务。

而根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电信、广播电视、能源、金融、公路水路运输、铁路、民航、邮政、水利、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领域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营者在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时,应当按照《安全审查办法》要求考虑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公路水路运输”这不正是作为出行平台“滴滴”掌握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吗?

同时,根据2015年7月1日公布并同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加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应用,实现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以及2021年6月10日通过,将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第三十一条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其他数据处理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的出境安全管理办法,由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滴滴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掌握了几乎全国所有道路的基础数据与几乎全国所有使用者的用户数据,在美股上市面临《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规制时,是否会为了达到其要求——“要求外国证券发行人确定其不受外国政府拥有或掌控,并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遵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师监督委员会(简称’PCAOB’)的审计标准”而违反《国家安全法》关键信息与数据

四、合理推测

综上,滴滴出行以及滴滴所属公司所有相关App均被下架的当下,我们不得不对此原有做出合理推测:

1.滴滴赴美上市过程中存在不妥善处理其在国内运营所掌握的道路与用户数据;

2.滴滴虽未在赴美上市过程中存在不妥当行为,但确实违反了国内的相关数据与安全法规,违规收集与使用用户数据。

我们正处在数据时代,数据作为继两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之后最重要的国家财产,在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数据。技术公司通过其垄断地位所带来的与海量国民数据达成捆绑的效应,已经成为目前我们越来越重视数据与国家安全的关键,因此,国家加强对平台资本与技术巨头的管控势在必行。

user avatar

didi国际朋友够硬。6月30日,didi低调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开盘即大涨18.93%,市值飙升至约798亿美元,富时罗素、MSCI、标普全球三大股票指数纷纷宣布将在7月初加速将其纳入其中。看这个日期选择,真够ji贼的。然后被整顿,股价大跌,美国的讼棍们闻腥而起。


这个时候,反常1.首先是富时罗素,在滴滴被监管的当口,就表示要把滴滴纳入到其全球股票指数,正常难道不是观望,然后等待尘埃落定再考虑吗?

反常2.然后就是MSCI,表示也纳入。

如果全球三大指数都给滴滴做背书,那就是国际资本vs中国zf了。

只能说无论是想你液的爹还是福报,都没这么大的面子,或者,首富是没敢那么干,丹迪是没来得及,didi吃了前辈们的教训,先上车。

南华早报:

故意欺诈,阳奉阴违。

既然背后的资本的动了,那就继续整活,不然那还了得。

user avatar

算靴子落地,整改后可以上线。

user avatar

第一,就算还没把机密数据送出去,也肯定有了送出去的完整准备和端口,不然不会受这样的处罚。

第二,没直接判死,应该是让滴滴实际控制人(未必是柳家,可能是外国老板)把控制权交出来,由国企参与滴滴投资,并握有重大决策的否决权和全部经营的知情权。

第三,另一方面,也给那些玩烧钱-垄断-获利-上市(融资)的国内互联网巨头们杀了只鸡,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维持市场处于竞争状态,合理在各参与方之间分配利润而非依靠垄断拿走大头,才是国内企业未来该干的事情。

user avatar

MD,看你们都在这里叫好,我却越来越后怕,不做什么分析,直接开喷。

最初的时候我觉得国家只是认为滴滴没有走合规程序,需要敲打一下,当个给猴看的鸡。

后来看到滴滴APP下架,感觉气氛有点不对。

目前国家这种极其罕见、基本上就是从舆论上彻底判处滴滴死刑的举动……

显然是滴滴干了彻底触碰国家底线的事情,才有可能遭遇这种下场。

这是否意味着……之前很多关于滴滴重大泄密的传言,基本是属实呢。

难道说,这段材料真的没有夸张?

但是我们一直很奇怪,XX部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这块确实是XX部主管的,XX部作为依据网络安全法,依据数据安全法,作为一个行业的主管部门,他都应当去承担在这个领域的数据的安全的一些审查,但是他其实没有承担起来。这块其实也是对这个事情他比较震动的地方。你这个资本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这些部门都不好好干活,他有这样的一个心理。

那么一来的话,我们是否还有可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如果是,那姑且还能稍微松口气。

如果否,现在我觉得光是下架这一系列的APP已经没啥意义了。

直接去公司抓人吧。

user avatar

现在再看滴滴在15年发的国家部委出行情况的就很耐人寻味了。

可笑的是滴滴把这当作pr公关稿。

user avatar

瞎猜不好。要有根据。两点事实:第一,滴滴火速上市,不敲钟,不张扬。显然没有向我国有关部门通报。

第二,没有任何官方消息指出滴滴涉及国安问题。有关部门说是违规收集用户信息。

我分析,主因还是滴滴瞒着监管部门强行上市,造成既定事实引起的。这是对我国管理机构的藐视。

user avatar

我话放在这里,欢迎挖坟,

1、滴滴肯定凉不了。

2、这件事背后的本质是对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由此作为一个历史节点而展开。

3、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是全面性的,不仅仅针对滴滴这类企业。国内企业有一个算一个,包括央企国企,隐私保护啥样子大家心里都有数。

4、各类媒体用着n手信息迎合网民情绪,反正一地鸡毛过后也没人追究,屡试不爽。

5、不好意思,什么分拆腾讯阿里,干死蚂蚁滴滴,各位铁定是看不到的。


user avatar

与上次不同的有一个关键点。

上次滴滴出行被下架时,网信办用的词是应用商城下架滴滴出行

这次的与上次不同的地方在于。

主体从应用商城变成了网站、平台,也就是说明确的包含了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

然后禁止提供新用户注册、下载,变成了禁止提供访问服务

以前是老用户可以在微信、支付宝正常使用滴滴。

后面微信、支付宝按照网信办的规定,应该会被禁止访问。

也就是这两个滴滴最大的流量入口,将会消失

对于滴滴的限制加强了,并且不是一般的加强,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下载滴滴APP的,都是直接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端的小程序直接使用的滴滴。

那么也就说一旦支付宝和微信端限制访问滴滴小程序,而且滴滴APP还被限制下载的情况下,滴滴的流量将会暴跌,而且这种限制将会是长时间的。

所以,我们很可能接下来能见证一家估值超千亿的公司在短时间内直接死亡。

说实话,一家公司能做到旗下所有的APP都过度收集信息,那这背后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去推动这件事情,而且必然是有高层的指令,才会去统一做这件事。

user avatar

资本市场的反应很快,今天刚刚有见底反弹的架势,现在一盆凉水下来,又要凉了。

现在最开心的应该是曹操、高德打车这些软件了,话说大家推荐一下哪个替代软件比较好?之前一直都是滴滴。

评论区好像都推荐高德?去支付宝看了一下,已经换成高德了,这就已经开始了?哈哈哈,可以可以。

user avatar

感觉滴滴要凉了。

滴滴的倒下可以间接地回答我们一个问题:没有任何一个互联网服务不可替代,不管是微信、支付宝还是百度。

当滴滴发生这个事件之后,大家都恍然大悟地发现,原来现在还有那么多的网约车平台活着。不管是曹操出行、T3出行、如祺出行等,在服务上和价格上都比滴滴有优势。

滴滴如果真的倒下了,或许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在出行方面,应该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证互联网行业中“大而不倒”的企业,出现几乎不可逆转的危机。

这件事情,同样地对于国家和用户来说,均敲响了警钟。目前互联网公司收集的大量数据真的不亚于国家各个部门收集的官方数据,甚至由于部分APP的特殊性,导致对于一些事情分析得更加透彻。

所以,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刻不容缓。

user avatar

2021年1月泰山会注销,本以为以柳为代表的资本和买办会有所收敛。

哪知道柳家玩的是瞒天过海的把戏,1月份注销泰山会只是为了6个多月后的7月1日0时45分滴滴美股上市敲钟转移注意力。

这已经不是在给百年诞辰上眼药了,这是逆着历史潮流前行,铁了心要做带路党&反动派。

对于这种敌我矛盾了,要用比冬天还要寒冷的态度,采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发动群众力量斗争到底。

打开华为应用市场,搜索关键字“打车”,滴滴出行和网信办通报下架的25款软件已经找不到了。

恭喜滴滴,喜提网信办“下架全家桶”。

嘀嗒出行5亿次安装排名第一,

首汽约车8748万次安装排名第二,

T3出行5307万次安装排名第三,

美团105亿次,高德49亿次安装。

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相信有很多推墙的和敲鼓的人应该都在这里面。

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部门只能在制度框架内执法。

市场的问题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对敌人下手最狠的永远是围观的“群众”,对滴滴下手最狠的永远是仇恨最深的同行。

我仿佛看到滴滴后面跟着一群秃鹫,他们在等着一顿饕餮盛宴。

user avatar

介绍维他毒奶进入内地的是你爷爷

把中科院品牌变成美帝良心想、同时背刺中国标准的是你爸爸

把全国人民的出行数据打包出卖给昂撒匪帮的是你

这叫什么?

这叫优良家风世代传

user avatar

各网站、平台不得为“滴滴出行”和“滴滴企业版”等上述25款已在应用商店下架的App提供访问和下载服务。

是不是可以认为,微信小程序之类的,既不能下载,也不能使用了?

user avatar

其中一个答主放了一张泰山会的骨干照片,某郭姓大佬在其中,不由得回想起来七八年前电视台放的采访视频。

视频的拍摄视角比较怪了,不是那种大大方方的拍摄,更有点像现在手机视频的取巧视角。整段视频里印象深刻的是三个场景。

一个是某市的市长还是主管副市长跟大佬的团队开会,主要是拉投资。整个过程大佬对该官员一顿数落。

一个是大佬调研某市项目,好像是展览馆还是招商中心酒店里面,装修很好,大佬快速的穿过,一群人陪同;大佬指着远处的工作人员,批评说懒散,玩手机,事业单位没有任何管理。

一个是大佬单人专访,颐指气使、指点江山,跟王首富流出来的视频很像,以及跟华大的那位汪神棍也是相似得紧。

重点:所有人都被大佬一顿鄙视,这不行,那不行,作风懒散,管理缺乏,包括那位市级官员。当时年少的我也是吓得惊为天人,这么口无遮拦吗?

后来工作中碰到更多的商界精英,才发现都是这样的,资产刚刚过亿的,以及跨等级的大佬们。

为何从滴滴引申到医药界的朋友们,因为华大也因为传递中国公民的基因数据到美国被罚,盲猜复星也肯定做过类似的事情。先不说是否知规犯规,只从企业的边界和责任性而言,企业自身不可能约束的,这道难题只能由政府与企业相互配合改进,而且当下的外部环境更是提供了天时,希望类似的数据与信息管理,既能促进技术的发展,有能够有效的保障安全,既开放又有边界,个别发达国家在这一块很早就有专门的研究和组织设立。

PS:其实大家都是想着别人的老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