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家网信办拟规定:掌握超 100 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回答
关于国家网信办拟发布的这项规定,允许我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这项规定传递出的一个核心信息是,国家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在中国,个人信息的价值日益凸显,如何确保这些海量信息不被滥用、不被非法获取,一直是政府监管的重点。而对于那些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的企业来说,一旦他们计划到国外上市,这本身就意味着数据的“流动性”和潜在的“风险点”会增加。

从“100万用户个人信息”这个阈值来看,这其实已经覆盖了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积累的用户数据量巨大,其中可能包含很多敏感信息。一旦这些平台到国外上市,其数据处理、存储、跨境传输等环节都可能面临新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

这项规定的核心目的,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国家安全和数据主权: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国家希望通过审查,确保掌握大量中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大型企业,在到境外上市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股权结构、数据存储、合作方等问题,对国家的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简而言之,就是防止关键数据落入不受控的境内范围。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境外上市可能意味着企业需要遵循更复杂的国际数据保护法规,也可能面临数据跨境传输的挑战。监管部门希望通过事前审查,了解企业在境外上市后的数据管理策略,确保中国用户的个人信息依然得到充分保护,不会因为上市行为而面临更大的泄露风险或被滥用的可能。
规范资本市场行为: 对于已经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企业,它们的上市行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融资行为,而是与国家数据安全息息相关。这项规定也是在引导这些企业更加审慎地处理其数据合规问题,以及与资本市场对接时的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

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申报网络安全审查”这个环节。这通常意味着企业需要提交一系列材料,说明其数据管理、存储、传输、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措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审查的重点可能会包括:

数据存储地点和方式: 数据是否仍然存储在中国境内?如果部分数据需要转移到境外,是否有合规的通道和安全措施?
数据访问权限和控制: 境外股东或潜在的合作伙伴是否会获得对这些数据的访问权限?这些权限是否会受到限制和监控?
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其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
法律合规性: 企业在境外上市过程中,是否会受到境外法律法规的影响,导致其在中国的数据处理活动不合规?

这项规定可能会对一些计划赴境外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产生影响。一方面,它增加了合规成本和时间周期,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准备审查材料并应对审查过程。另一方面,如果审查不通过,可能会影响其上市计划的顺利进行。

不过,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项规定也有其积极意义。它能促使中国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数据安全和合规管理,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治理水平。当这些企业在数据安全和合规方面做得更扎实,反过来也能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它们的信心,有助于它们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此外,这项规定也为其他国家在数据跨境流动和监管方面提供了一个参考。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平衡数据流动性与国家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将是各国政府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当然,任何一项新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挑战,比如如何界定“掌握超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具体标准、审查的流程和效率如何保证、以及如何平衡监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的实施细则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总而言之,这项规定体现了国家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决心和能力,也反映了对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数据风险的高度警惕。这既是挑战,也是中国企业走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点,最近一年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隐私协议里,都开始进行了表述:信息本地化存储、严格保密。

不过是否能打消监管的担忧,还是要看监管审查的结果。

无论如何,你钻空子不预先申报就上市的时代,已经过了。



user avatar

1,和快滴当初合并,先斩后奏。

2,出让股份媾和uber,先斩后奏。

3,现在赴美上市,又打算先斩后奏。

有些毛病真是惯不得。

有些人,真是惯不得。

几乎每个国家都把公民的个人数据进行严格管控。美国更不用说了。这情况不跟你整成几亿个诉讼官司才怪。

别的不多说了。

我很欣慰。在目前这种形势下,管理层面还能兼顾地区平衡?

咦,地区平衡?扯远了。


另外,保护信息有多重要?列一点:

别说,印度每年能电讯诈骗美国几百亿美元(每年诈骗美国人上百亿,印度人是如何做到的? | 界面 · 财经号)。

知道印度为什么每年都是贸易逆差还能维持了吧!

user avatar

好事情。

《网络安全审查法》去年6月颁布以来,一直没有具体的实施案例,本次滴滴算是头一桩。

原来互联网巨头们都没当回事,而且总会有很多借口:

网安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安全审查。

非常宽泛,只做了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

找谁审查,向谁报批,不同细分行业的主管部门是谁?流程是什么?

于是,过去怎么样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还是怎么管理,觉得不会查到自己身上。

这次相关法规的一系列动作,一方面给其他机构一个下马威,另一方面,也更加明确了相关法规的执行主体、流程和标准。

《网络安全审查法》相比《网络安全法》,更细致的规定了审查的细节流程:

怎么报,报谁批准,多长时间,后续步骤都做了明确,这下企业们没法找借口了,流程还不清楚说明法规部门没有好好学习政策文件。

这次,更是明确了一个关键要素,即:上报标准。哪些企业需要主动的进行申报。

为什么是100万呢?

我们都知道,大数据分析的就是相关关系,只有当数据量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相关性分析才能够有一定的效果。

设置一个门槛,一方面,不会加大执法和合规成本,导致几乎所有企业都要完成自查和审查,另一方面,针对大型的机构做出明确要求,100万以上的用户个人信息,结合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场景数据,足够通过相关性分析完成进一步的推论,得出少量数据无法得出的结论。

具体可以看我前两天写的文章:

user avatar

未来赴美上市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网络安全审查会形成事实上的境外上市路条。

香港上市会成为很多公司在当下上市规则和监管要求下的唯一选择,香港金融业迎来又一次发展良机。中资投行本来已经在香港 IPO 市场与外资行平分秋色,未来在香港这个准母国市场有可能把外资行实质上赶出市场,就像当下的日本金融市场一样。

如同 1999 年新浪赴美首创 VIE 的 "新浪模式",2011 年土豆创始人夫妻反目造成的 CEO 结婚或离婚必须经过优先股股东的同意的 "土豆条款",多年以后,也许会有个史称 2021 的"滴滴事变"。

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技巧在过去几年提升很快,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终将过去,企业无论大小,在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发展框架下,才能保证安全。这算是滴滴留给市场的 legacy 吧。

user avatar

IPO这个东西,类似于赌场的筹码准入。

你无论挣不挣钱,只要能进的了赌场(交易所),就有价格波动,有赌客流量。

赌客可以买你的股票,通过价格波动赚钱,类似于赌场拿真金白银换筹码。

而你手里的股份,就有了价值,可以卖,可以质押。

在IPO前,拿到你股份的人,就可以在赌场卖筹码。

反正赌徒多的是。

A股限于大陆,港股,美股可是全球赌徒。赌场越大,赌徒越多,筹码才好卖。

一家企业能变现,投资人才来一轮轮。可以在香港,可以在美国,可以在大陆。美国更香一点。优势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

但是,现在中美关系不好,互相不信任,美国怕中国公司诈骗和侵害美国利益,想要数据。中国拍美国拿了数据对中国安全不利,于是就有这个办法。

这基本上堵死了互联网企业去美国上市的可能,以后香港上市会成为主流。

这样,以后互联网企业会努力符合香港上市的条件。

不过香港上市,估值与美国上市可能会有相当的差别。一些企业的估值要重新评估,海外资本再投资大陆企业也会慎重。

user avatar

但凡看过《南华早报》关于某企业最新的那篇报道,就应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提几个关键词

网信办

二季度见过面

阳奉阴违

两面人

背叛

surprise

触怒某些人

被质疑监管能力

震怒

user avatar

和当初火星企业急着卖给美国一样。

这次滴滴着急上市肯定也知道要有硬性措施出来了(这类规定不可能短期就达到对外公布的程度,从决定到出台几个月都算快的,所以也是早就在计划中的)。所以和美国勾搭起来赶忙上市,想生米煮成熟饭。

结果这头的婆婆直接把电饭锅插销拔下来了,看你怎么煮。

至于这类整治的信息留出,倒不用太担心,这类政策肯定会广泛的征求意见,行业内有点地位地位的人都知道,算不上泄密。

user avatar

得往后面看啊。

我不带情绪宣泄给大家稍微对这个话题的后续展开一点吧。

我这样说吧,近期某新上市的出行企业出事之后,很多企业都被迫重新考虑或者重新评估是否取消赴美上市一事了,但终究多少还算有个念想在,毕竟某滴这种很过分的还是少数嘛。

但这规定一出,后续赴美上市的路就可能有变了。

因为这种变数的存在很可能会导致对一系列独角兽公司估值重新定义,更会对这些企业所对应的行业产生极大影响。

咱不带感情色彩的说下啊,就上市的要求跟标准来看,A股>港股>美股。

用最直白的点说,就是美股上市这块的标准没那么高,也不怎么管你赚的钱是否合规,反正只要你只要有能力能搞钱,有看得见的业务,那就给你上市融资。

其实对于某些创业公司来讲,赴美上市就是他们梦的终点。

就拿某乎为例,你说账面盈利不盈利呢,我看是亏损的,但其实这不重要,只要某乎成功上市,你别管是上市首日就直接破发到6.8还是咋,只要赴美上市成功,钱融到手,这就是一个大成功。

咱换个角度来考虑,从某乎的角度来看,预期盈利这事在过去暂时是看不到端详的,但它能维持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各种字母轮的投资者相信某乎能最后扛到赴美融资,而某乎也确实争气,就硬是靠着不断扩大字母轮的融资撑到了现在。

但这个规定一出,这个梦能否实现就得打个问号了。

你看,如果某乎的上市是在这个规定出台,那么它上市的预期是否能够成真呢?

当然,带着结果推过程来看,在同期上市的企业通通被查的时候某乎还能逆势上涨,估摸着即使按照最严格的数据审查,某乎也能顺利通关,甚至还能发挥点战忽局的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某乎这样洒脱。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乎赴美上市失败,那么它就不得不寻求港股上市以及创业板上市,而后两者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一点,那么某乎还能有这么多时间去满足这些要求嘛?

运营企业不是过家家,几乎每天都在烧钱,很多行业的上市公司其实并不赚钱,只不过是靠着讲故事骗估值这一套不断运营着进行融资然后上市罢了。

虽然说虚假的繁荣也是繁荣,但戳破这些繁荣之后留下的便会是一地鸡毛。

就像K12教育机构市值被近期的教培新规打到谷地一般,很多有志于上市的教育机构在面临“教培新规“失去了上市野望之后转手就开始缩减规模、裁撤职员。

就这个新规出台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对那些有志于赴美上市创业公司的重新审视,虽然说个别优质的独角兽公司可能不会受影响,但对于某些企业和其背后行业来说,这必然会造成热钱的迅速流逝。

还记得“那是财务自由的响声”的上市庆祝之声嘛?敲钟的预期越强烈,失败后的跌倒就会越惨。

这才是这个规定最大的影响。

user avatar

在我国,但凡叫的上名字的APP,还有低于100万用户的吗?低于100万的,也不可能去上市。这基本上是实现了网络安全全覆盖了。

user avatar

首先我印证一下高赞 @Vinter 老师的小道消息和我知道的小道消息基本是一致的,然后我再补充一点不知真假的小道消息,你们权当是假的就好。

滴滴这件事最离谱的点在于,在多个有关部门向滴滴表达了希望其准备充分再赴美上市的态度,以及滴滴的两个股东腾讯阿里也表达了类似的态度后,滴滴给的反馈,实际上是接受的。

但是在行动上,众所周知,滴滴却完全背道而驰了。

这就给人一种感觉(或者说就是事实),滴滴是在阳奉阴违,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性质是特别恶劣的,比明着反对不听话都要严重很多。因为滴滴的这一出,实际上直接背刺了此前对滴滴赴美上市相对理解和维护的部门,让它们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承受更高层级的震怒。

从来没有谁禁止滴滴赴美上市,只是让滴滴准备充分了再去(指信息安全方面),而且还是好言好语地说,然后滴滴还同意了,然后滴滴唰唰唰,全都背刺了。

我以为你明白了,你也说你明白了,但是你反手就把我耍了。

那我就只有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了,因为我被伤透的心告诉我,跟资本,是不能好好说话的。

user avatar

你觉得100万用户个人信息很少?

在中国,掌握上亿用户资料的公司比比皆是,但是千万不要把掌握上亿用户资料的公司当做家常便饭,在很多小国家里,百万级的用户资料都堪称灭国级打击了。

国家小,上网人数少,人口少,百万级用户资料可能都差不多能覆盖国家十分之一网络用户,完全有可能牵扯到高官、军事机密、商业机密等各种资料,完全是一种战略级武器。

即使落到不法分子手里,光诈骗就够你喝一壶的。

这才多少个被害人啊,185个,就算被害人都是千里挑一的傻人,这也才18万5千个人信息啊。

百万级用户资料我就算光诈骗,靠诈里面千里挑一的傻人,都能诈出1000个,按照上面的平均数字来看的话,怎么也能骗一个亿。

这都是“最小的对国家危害”了。

什么军事机密、商业机密、国家机密我这还没算进去。

我看不光要限制出境,甚至要限制出服务器机房,这种信息无论谁拿到都不是好事。

user avatar

第一次见到国家因为一个企业如此愤怒。

从下架APP,到审查赴美上市情况;从下架滴滴全套软件,到出台规定限制赴美上市资格。这才几天啊,这一系列组合拳可谓是快刀斩乱麻。

我不禁怀疑:这滴滴干了多严重的勾当。让中央雷霆震怒。从国家的反应上看,这事肯定不是一般严重。

教员早就看透这边买办的嘴脸了:

“你太高看他们了,他们懂什么是资本主义?最多倒退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是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而积累资产的,他们敢侵略谁呀?不被侵略就阿弥陀佛喽。”

“他们只能剥削本民族的百姓,或者贱卖自己国家的资源,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私欲。”

看来问题很严重,不知道这次带来了多大的后果,我是真心希望中央严查,如有卖国行为一定要严惩,再让这帮买办兴风作浪,那就完了。

user avatar

国内上市就不用。

user avatar

这是极好的,一定要有法可依。

不过也可以大概率断定,

某个无良打车软件,

20天上市的的代价就是卖数据。

一定要牢记,

资本家是没有祖国的。

user avatar

最近那么多赴美上市的企业,唯独知乎没有被约谈。可见大能的小管家没有向美国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小管家nb

user avatar

也就是说所有赴美上市的公司都得走一遍网络安全审核吧。毕竟没有亿级别的用户,也没法到美国上市不是。

其实,这个没什么。但是游戏审核制度能不能改改,现在连休闲小游戏都得要版号是闹哪样呢?

建议游戏改成备案,而不是审核,要审核也行,就像苹果那样,有明确的指引,7天内给你出结果。不需要任何资质,让小公司和独立开发者有存活的空间。

user avatar

网络安全审查的背景和中美形势有关

1.限制境内敏感信息外泄

政治课上有一个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这样的企业必然和海量的用户、企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最近几年互联网企业对中国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渗透都很深,在企业积累的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大量有价值的结论,例如较低层涉密人员的行程、联系方式等等。

美国通过收紧审查的名义,意图获取国内的数据,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2.最近政策组合的目标在于推动更多企业在本土上市,从而将更多资产留在国内,起到稳定币值的作用

(1)互联网创业企业同股不同权的诉求已经在国内得到解决

而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持续股权融资,经过多轮融资后创始人的股权可能在20%以下。但创始人还是公司业务的掌舵人,需要用绝对的投票权控制公司,所以必须用较少股权控制多数投票权。

经过多轮融资,阿里巴巴的管理层相对于资本是小股东

在多年以前,国内上市一直是一股一票,只有境外上市能实现同股不同权。

如果阿里几年前在国内上市,由于没有同股不同权的设定,财务投资者软银必然拿到多数股票权,从而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而这是管理层不能接受的。

2019年年底,科创板也允许同股不同权。科创板做出这样改进的关键目的在于让更多有潜力的企业能够在境内上市。


(2)上市是对货币价值的支撑

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股权是重要资产,无论在哪里上市,都能支撑起该地股市的市值。

而中美都有不同程度的货币超发问题,如果能吸引大量优质企业上市,将可以显著改善资产质量,为国家层面的货币政策赢得更多回旋空间。



3.前景分析

(1)更多企业在境内上市

经过滴滴事件后,keep和喜马拉雅也停止赴美上市,预计下半年境外上市的事件将大幅减少。

经过政策引导,预计更多企业将选择在境内上市。

(2)美元基金退出难度加大

由于在境外IPO的渠道受阻,美元基金退出将不那么容易,可能会减少新投资。


4.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早期创业企业都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由于早期企业失败概率很高,95%以上的投资都无法收回,少数成功企业可以获得几百甚至几千倍的回报。

来源于美国的VC行业最早适应这样的市场环境,进入中国市场早(IDGVC在1993年进入中国),从而吃下国内相当一部分创业企业的股权,并通过在境外市场IPO获取丰厚的回报。

如果建立国资VC,大量投种子轮和天使轮的项目,必然会遇到大量项目血本无归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如果美元VC出现退潮,我国本土的基金如何补上缺口,帮助本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进而让我国初创企业的发展和我国国家利益深度绑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