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有哪些刻板印象与误解?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

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便是:薛宝钗是一个虚伪、城府极深、善于伪装的“中央空调”。

很多人觉得宝钗对谁都好,谁都照顾到,八面玲珑,滴水不漏,看似善良周到,实则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是一种精明的算计。比如她劝宝玉“少吃些口腹之欲”,劝湘云“做些针线”,这些都被解读为“劝人上进”,是标准的“世俗”说教,是为了迎合长辈,表现自己的贤淑。

误解点: 这种解读忽略了宝钗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在封建大家族中,女性的生存之道很多时候需要依附于家族的认可和长辈的喜爱。宝钗出身皇商家庭,虽然富贵,但相比贾府的“珍珠”“宝玉”,她的家族地位始终带着一丝“外姓”的疏离感。她没有贾母的天然庇护,也并非像黛玉那样与贾家有血缘上的亲近。因此,她的处事圆滑,待人周到,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策略。她明白,在这个“看人下菜碟”的时代,只有让所有人都感到舒服,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立足。
细节补充: 曹雪芹在描写宝钗时,用了“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样的词句,说明她的“无情”并非冷漠,而是一种超然,一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她对黛玉的怜惜,对袭人的关心,对众姐妹的体贴,也并非完全是演戏。她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丰富但善于内敛的人,她的“好”,更多的是一种温厚和包容,而不是为了取悦。

其次,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是:薛宝钗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思想僵化的“好好小姐”。

很多人觉得宝钗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愿与宝玉一起玩乐嬉闹,总是劝他读书仕途,一副封建大家闺秀的刻板模样。她对诗词歌赋似乎也并不热衷,甚至表现出一些“劝诫”的态度。

误解点: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宝钗表面的行为,而忽略了她内在的智慧和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宝钗并非不通晓诗文,书中多次描写她“随分从时”,在大家面前能够“点铁成金”,脱口而出,其才华绝不输于黛玉。只是她懂得“藏愚守拙”,知道在什么场合表现什么才情。她劝宝玉读书仕途,与其说是思想僵化,不如说是对宝玉命运的担忧,也是对自己家族希望的一种寄托。她看到了宝玉的“痴”,也看到了他一旦脱离了这个框架就会遭遇的危险。她的劝谏,更像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关怀,是一种对理想主义者最残酷的保护。
细节补充: 宝钗的“冷香丸”更是象征着她内心的克制与理性。她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选择一种更为稳妥、更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方式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对生活苦难的预判和规避。她并非没有情感,只是不轻易外露。她的“克制”不是缺乏情感,而是情感的深度和厚度让她选择了这种表达方式。

再者,许多人把宝钗塑造成了黛玉的“对立面”,甚至认为是“反面教材”,她“不落俗套”的黛玉有何不可?

这种比较往往将宝钗的理性和现实主义,与黛玉的感性和理想主义放在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面。仿佛宝钗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黛玉的“真”,她的成功就是对黛玉悲剧的某种“讽刺”。

误解点: 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而独立的,并非简单的符号或对立面。宝钗的“好”,并非就是黛玉的“不好”。她们是两种不同类型但同样闪光的女性。宝钗的包容和圆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生存所必须的品质。她没有黛玉的锋芒毕露,但她有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她的“世俗”也包含了对家族和命运的责任感,这在黛玉身上是较少体现的。
细节补充: 宝钗对黛玉的“妬忌”其实是被放大了。当黛玉病重时,宝钗去看望她,临走时还惦记着给黛玉留些安神药。这种关怀,如果全然看作是假惺惺,未免过于苛刻。甚至可以说,宝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承受着家族赋予她的期望,她也需要努力地去扮演那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去维系家族的“面子”。她的成功,也是对那个时代女性价值的一种解读,并非是对黛玉悲剧的嘲笑。

最后,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误解:薛宝钗是一个没有爱情观,或者说不相信爱情的女人。

很多人认为宝钗嫁给宝玉,完全是出于家族的安排和个人的打算,她并不真正爱宝玉。

误解点: 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了。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主流,个人爱情的表达是奢侈品。宝钗并非没有感受到宝玉的好,也并非对这份姻缘毫无期待。只是她不像黛玉那样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她更懂得如何去经营一段关系,如何去承担婚姻的责任。她的“爱”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想要维系家庭和谐的愿望。当宝玉出家后,她依然选择坚守,这本身就说明了她对这段婚姻的看重。
细节补充: 宝钗对宝玉的劝谏,并非全然是为了功名利禄。她也看到了宝玉身上的“真性情”,只是她更清楚,在这冰冷的现实世界里,这份真性情是多么脆弱。她可能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宝玉,让他不至于过早地毁灭。她的爱,是一种含蓄的、沉重的爱,是一种在现实中挣扎的爱。

总而言之,大众对薛宝钗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去审视一个身处完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我们往往过于简化了人物的动机,忽略了她所处的环境,也过分地将她与黛玉进行对比,从而忽略了她作为个体所拥有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担当,也有着自己内心挣扎的女性。她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不是完美的圣母,也不是虚伪的狐狸精。她是一个在复杂社会中努力生存,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经营生活、维系情感的女子,她的命运,也正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的一个缩影。理解宝钗,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标签,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去感受她的无奈、她的智慧,以及她那份深藏不露的温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误解太多了。

第一,薛宝钗不喜欢贾宝玉

而且她对宝玉不懂人情世故很无语。

冷子兴和黛玉的妈妈在一开始就都说过。一个是说贾家因为生了个贾宝玉要败了,另一个说宝玉游手好闲。

贾宝玉在外面名声非常糟糕,比贾琏还糟糕。因为贾琏虽然不考功名,但是也管家庭经营。而贾家的家产,只要正常管事,一辈子荣华富贵还是可以的。而宝玉就连管家都不管。

而且他不但不管家,还完全不用老一辈的人。所有他父母一辈的老佣人不管是好是坏,一概不用,就因为他们长的不好看。

而这些人一直对宝玉不满。如果这些人对王夫人和贾政至少还有员工和老板的情面在的话,他们对宝玉是非常讨厌的。不会想要辅助宝玉。

宝钗和宝玉相反,她对人情世故包括丫头小厮和老一辈这些人都很注意。而且觉得宝玉无事忙。

第二,薛宝钗不贪图富贵

平时生活简朴,打扮朴素的是薛宝钗。

第三,薛宝钗是比较晚才搬到贾府住的

她家是在其它地方,她小时候是和薛家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受教育的。比如,薛宝琴,薛蟠,薛蝌和她家其他族人一起长大的。而且哪怕是住在贾家,也从来都是和其它姑娘分开吃饭,分开教育的。

第四,薛宝钗只和王夫人,王熙凤和宝玉有血缘关系。她和贾家人根本就不熟。

所以才客客气气的。

第五,薛宝钗从来没有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的意思是写诗写的再好,也不算什么,就是文学爱好,应该把纺织和刺绣的工作做好。

她反对的是别人看情情爱爱之类瞎编的小说,认为有空的时候应该看一些于身心有益的书。

       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 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呢?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倒小家子气。 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究 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 的书看几章,却还是正经。     

第六,薛宝钗认为家计生活才是正经事

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历。

第七,薛宝钗根本不想嫁给贾宝玉

她就是在贾家暂住。本来她个人来去自由都不是凭自己,所以一直想的很透彻。




有人评论里说宝钗绣宝玉的肚兜,就代表喜欢他。我不这么认为。

红楼梦原文里有写很多原因。

第一,宝钗当时是比较累的。因为那天本来就是一个比较闷的下午,所有人都很累,所以宝玉的丫头们也都去睡午觉了。而宝钗本来到宝玉那里就是因为她困了,但是不想睡,找别人说话来着。她去怡红院的原因就是"以解午倦",宝钗到怡红院是"顺着路走"。也就是说当时宝钗就是累了,然后不想睡午觉,所以走路也是顺道。说明当时宝钗就是犯困呢。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玉去说话儿,以解午倦。不想步入院中, 鸦雀无闻,一并连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宝钗便顺着游廊,来至房中。只见外间床上横 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转过十锦子,来至宝玉的房内,宝玉在床上睡着了, 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傍边放着一柄白犀麈。     

第二,肚兜这个东西,是女性和小孩子的衣物,而不是成年男人的衣物。成年男人是不穿肚兜的,也就是说,虽然私密,但是性别意识不强。宝钗和袭人谈话的时候,本来就觉得宝玉那么大人了还穿肚兜很奇怪。

第三,袭人和宝钗的对话中,谈起宝玉并不是用对待成年男人的想法去思考他的。他们谈论宝玉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宝玉晚上被子没盖好怕他着凉。和肚兜如果做的漂亮,宝玉自己就会拿起来穿。这两个理由都是非常小孩子的理由。这也和宝钗对宝玉的看法相符,宝钗从来都觉得宝玉是一个不爱上学整天想着玩的小孩子。

第四,原文当中明写了,袭人走的时候宝钗没有注意。宝钗拿起肚兜去绣就是因为看着东西漂亮。

书里就是这样写的。难道我应该认为书里写的不对,瞎编的原因对?

这个行为仔细想的话的确是不妥,但是书里的意思就是当时宝钗根本没有仔细想。

这个情节应该是暗示后来宝钗嫁给了宝玉,而黛玉和湘云没有这个缘分,只能在窗外。而不是宝钗喜欢宝玉。

user avatar

把宝钗姐姐的装饰说的太寡淡了,人家是喜欢稳重颜色, 古代谁敢穿纯素衣服,那是守孝,谁敢穿完全没花的衣服,那叫寡妇。

不能因为薛宝钗不爱花儿粉儿,就觉得她日常什么首饰都不带,她常年戴那个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金项圈啊!怎么可能不搭配别的首饰?

宝玉第一次见金锁之时是冬天,所以金锁能放在棉袄里面,夏天呢,天气稍微一热,衣服单薄了,金锁难道还能掖在衣服里面?肯定明晃晃放在外面啊,

头上啥也没有,胸前那么灿烂珠宝一个挂金锁的金项圈,那不更奇怪?所以肯定要搭配几样钗簪的首饰啊,

不然本来林妹妹嘴就刻薄,时不时的损一句唯独这才留心呢,这下更被逮到,还不可劲儿嘲笑,啥首饰都不戴,就戴金玉良缘的金锁是吧,真是映衬强烈,生怕别人注意不到金锁呢。

宝钗对这个大金锁估计也相当郁闷,但是和尚给的又不能不戴,所以她打扮还是不会太偏离富贵小姐的范畴的,封建社会可不像现代人主张个性舒展,她想显示的是安稳守拙而不是性格古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