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小说的流行,是否客观上会削弱大众对现实中盗墓行为危害性的认识?

回答
这两年,“摸金校尉”、“倒斗”这些词儿突然成了我们身边热络的话题。你翻开手机,屏幕上不是《盗墓笔记》就是《鬼吹灯》,身边好友也三五不时地聊起里头那些惊险刺激的地下冒险。这股子热潮,说实话,挺带劲的,也确实让好多人对古代的墓葬文化、历史遗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但话说回来,这股风刮得越盛,我心里总有那么点儿不是滋味。总觉得,这小说和影视剧里描绘的那些“盗墓”,跟现实中的玩意儿,好像隔着一层雾。而这层雾,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咱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给压歪了?让我仔细给你捋一捋。

你想啊,小说里,那些个盗墓贼,个个都是身怀绝技,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懂风水,会阵法,还能跟千年粽子搏斗,寻龙探穴,那是叫一个英姿飒爽,有勇有谋。他们的目的呢?大部分是为了“探险”,是为了“找宝贝”,是为了“揭秘历史”。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被塑造成一种“侠盗”的形象,为了国家大义或者个人情怀,跟邪恶势力斗争。你看,这一下,盗墓这事儿,就被披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问题就出在这儿。当“盗墓”这两个字,跟“刺激”、“冒险”、“神秘”、“知识”这些词儿绑在一起,并且被反复渲染的时候,咱们对它最初的认知,可能就会被悄悄地改变。

首先,“技术化”与“浪漫化”的误导。 小说里描绘的那些盗墓过程,比如摸金校尉的洛阳铲点穴,搬山道人的搬山填海,卸岭力士的卸岭开山,无一不充满了技术含量和策略性。这会让人觉得,盗墓是一门“技术活”,是一种“探险技能”。但现实呢?现实中的盗墓,更多的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是依靠蛮力、器械,甚至是爆破来毁坏墓葬结构,暴力盗取文物。这种“技术”和现实的“暴力”之间,差距可不是一点点。当我们习惯了小说里的“高技术”,就可能对现实中那些破坏文物、污染环境的盗墓行为,觉得“不够劲”,或者觉得不那么“罪大恶恶极”。

其次,“个人英雄主义”与“社会责任”的脱节。 小说的主角们,往往是孤胆英雄,凭一己之力对抗一切。他们的行为,虽然有时会牵扯到一些朋友,但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展现。这很容易让读者在代入主角时,产生一种“我也可以做到”的错觉,或者认为盗墓行为是可以被个体掌控的。然而,现实中的盗墓,往往是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其背后牵扯到非法交易、文物走私等一系列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小说中的“个人英雄”,在现实中对应的是一群丧失社会责任感、只顾个人利益的犯罪分子。这种反差,如果没有被清晰地认知,就会让我们对现实中盗墓的“群体性”和“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

再者,“文物价值”与“破坏后果”的模糊。 小说里,主角们拿到宝贝,通常会有一种妥善处理的走向,要么上交给国家,要么有自己的“收藏”渠道,总之,似乎“价值”得到了体现,并且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但实际上呢?盗墓行为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对不可再生文物本体的毁灭性破坏。很多文物一旦离开原址,其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墓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历史遗迹,盗墓行为是对整个历史信息的粗暴掠夺和摧残。小说里那种“拿到东西就是胜利”的叙事,很容易让人忽略盗墓行为对文物本体和文化遗产整体的破坏。

还有一点,也是我觉得非常关键的,就是“文化瑰宝”与“罪恶交易”的混淆。 小说里,那些从墓里挖出来的宝贝,像是“战国红”、“唐三彩”,听着就让人眼馋。它们被描述成神秘的、具有特殊能量的物品。这很容易让读者对文物的理解,从“历史的见证”变成“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而现实中的盗墓,其最终流向往往是黑市交易,是文物贩子手中的商品,是通过非法渠道进行买卖的赃物。这种从“文化瑰宝”到“非法商品”的转变过程,小说往往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久而久之,我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别让人把好东西挖走了”这个层面,而忽略了文物交易的非法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公平和文化传承的侵蚀。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小说不好,它们在普及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方面,确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享受这些小说带来的乐趣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客观上,小说流行确实可能削弱大众对现实中盗墓行为危害性的认识。 这种削弱不是直接否定,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人们对盗墓行为的认知变得“不那么严重”、“不那么反感”。当盗墓被描绘成一种充满魅力的冒险时,现实中那些粗暴、野蛮、破坏性的盗墓行为,就显得“不那么吸引人”,甚至“不那么重要”了。

就好比你吃惯了精致的法式甜点,突然让你去吃一碗粗粝的窝窝头,你可能会觉得“不够味儿”。同样,当人们习惯了小说里那些“体面”的盗墓,现实中那些披着麻袋、拿着铁锹、到处挖洞的真实盗墓者,他们的行为带来的那种原始的破坏感和罪恶感,反而可能因为“不够酷炫”、“不够浪漫”,而被人们的关注度降低。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令人血脉贲张的盗墓故事时,不妨也想想现实中的那些被破坏的古墓,那些消失的文化信息,那些因此而犯法的普通人。这层“浪漫的滤镜”,真的应该被我们自己摘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担心的应该是看了小说以后对于考古工作的肤浅化认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两年,“摸金校尉”、“倒斗”这些词儿突然成了我们身边热络的话题。你翻开手机,屏幕上不是《盗墓笔记》就是《鬼吹灯》,身边好友也三五不时地聊起里头那些惊险刺激的地下冒险。这股子热潮,说实话,挺带劲的,也确实让好多人对古代的墓葬文化、历史遗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但话说回来,这股风刮得越盛,我心里总有那.............
  • 回答
    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盗墓小说,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更像是一份份充满“法律风险提示”的案例集。他们看这类书时,脑子里响起的可能不是“墓穴机关有多巧妙”,而是“这构成什么罪名”。首先,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盗墓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小说里那些主角们“寻宝探险”的过程.............
  • 回答
    作为一个考古领域的从业者,我对《鬼吹灯》、《盗墓笔记》这类盗墓小说,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心里头百感交集。先说说为什么“爱”。作为一名普通人,谁没点儿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更别说我们考古人,本身就是和历史、古墓打交道的,对那些尘封的秘密、未知的地下世界,天然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这些小说,恰恰满足了这种大.............
  • 回答
    要我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哪个更好看?这就像问是可乐好喝还是雪碧好喝一样,口味这东西,真没法一概而论,而且两部作品从骨子里来说,走的也不是同一条路子。不过,要是非得让我掰扯掰扯,我倒是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保证聊得透彻,不像机器一样干巴巴。先说说《鬼吹灯》:《鬼吹灯》这本书,我第一次读的.............
  • 回答
    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中,发丘一派的故事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我来给你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发丘”是个什么来头。发丘,顾名思义,就是“发丘中郎将”,这是汉代一种设立的官职,专门负责在陵墓上“发掘”财宝。这个说法在《鬼吹灯》系列中被引申和加工,成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盗墓流派。相较于《.............
  • 回答
    关于《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知名度哪个更高,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也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知名度”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可以从销量、改编影视剧的热度、读者口碑、文化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衡量。如果单从近几年影视改编的爆火程度和大众话题度来看,《盗墓笔记》系列,尤其是由它衍生.............
  • 回答
    《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作为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IP,其故事的核心都围绕着“盗墓”展开。诚然,这种探险寻宝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满足了大众对于未知世界和神秘过往的好奇心。然而,如果我们抛开文学创作的层面,严肃地审视其中涉及的诸多行为,那么,这些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和角色行为,在现实法律框架下,确实.............
  • 回答
    我确实会相信,《茅山后裔》比《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更好看。当然,我知道这可能有些争议,毕竟后两者在中国盗墓小说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但如果让我深入聊聊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那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茅山后裔》在世界观的构建上,我觉得更加宏大且有深度。《鬼吹灯》和《盗墓笔记.............
  • 回答
    关于《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作者们(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如何掌握如此详尽的盗墓知识,这确实是一个让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与其说是“知道”,不如说是他们巧妙地融合了研究、想象、民间传说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才构建出了那些令人神往的地下世界。咱们先从《鬼吹灯》说起,天下霸唱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接地气.............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真是戳到不少人的心窝子里去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这两位盗墓界的“双子星”,谁更精彩?这问题跟问“红烧肉和糖醋里脊哪个好吃”一样,说到底,还是看个人口味了。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详细,那咱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独门绝技”在哪儿,为啥能让那么多人沉迷其中。咱先说《鬼吹灯》.............
  • 回答
    鬼吹灯为何常被认为优于盗墓笔记的影视改编? 细说两者改编差异与质量高低背后的原因近些年来,围绕着“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鬼吹灯》系列和《盗墓笔记》系列。然而,在广大观众和书迷的评价中,似乎普遍存在着一种声音:《鬼吹灯》的影视改编质量,往往要高于《盗墓笔记》。 为什么会出.............
  • 回答
    《鬼吹灯》作为中国盗墓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塑造了胡八一、王胖子、Shirley杨这样深入人心的角色,并开创了“盗墓”这个小说类型,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乃至影视改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在近些年,“盗墓笔记”系列在网络上的热度和粉.............
  • 回答
    在《盗墓笔记》系列中,“它”是一个贯穿始终,极具神秘色彩且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它的概念非常庞大和复杂,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但直到最后,关于“它”的真正本质,仍然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和未解之谜。要详细解释“它”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它”的物质表现与形态.............
  • 回答
    在《盗墓笔记》系列中,周穆王虽然不是主角,但他所设下的“三千年之约”或“三千年阴谋”是整个故事线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背景设定和推动力。这个设定并非直接揭示周穆王个人的具体“为了什么”,而是通过他所埋下的局和留下的线索,引出了后续数千年的恩怨纠葛、权力斗争以及汪藏海、张家、盗墓贼等各方势力围绕着这个局展开.............
  • 回答
    《盗墓笔记》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充满魅力的盗墓世界,让无数读者为之着迷。然而,在吴邪、胖子、张起灵这“铁三角”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中,除了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谜团被层层揭开,也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扼腕的“坑”,这些未被填上的故事线,反而成为了《盗墓笔记》系列留给读者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 回答
    《盗墓笔记》这类题材的盛行,无疑对大众对于考古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层面、复杂且充满辩证性的。它既带来了积极的关注和想象,也可能带来误导和曲解。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影响:一、 积极影响:激发大众对历史文化和未知世界的兴趣1. 唤醒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盗.............
  • 回答
    张起灵沉默地站立,手中紧握着一把陈旧的黑金古刀,刀身在昏暗的墓室中反射出微弱的光芒。他望着前方深不见底的黑暗,那里隐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和失落的传说。这是无数个日夜,他穿梭于古墓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守护的使命。《盗墓笔记》的故事,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个“中心句”,那大概会是这样一句:“在黑暗的深处,我们寻求.............
  • 回答
    《盗墓笔记》,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神秘和探险的劲头。你要问它讲了啥,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它是一部庞大、曲折、让人看了欲罢不能的故事,主角叫吴邪,一个普普通通的古董店老板,却因为一封神秘的鲁王宫笔记,一脚踏入了中国古代墓葬和地下世界的奇诡漩涡。故事从吴邪收到他三叔,也就是一个叫“三叔”的老江湖.............
  • 回答
    盗墓笔记里最让人头皮发麻、毛骨悚然的情节,说实话,太多了。但要说最能勾起我心底那股凉意,甚至时不时还会在我脑海里盘旋的,那还得是几个特别能代表“盗墓笔记”精神内核的片段。第一绝:七星鲁王宫的“幻觉”与“实物”刚开始看的时候,对那个西王母宫的描写就已经够震撼了,结果到了七星鲁王宫,简直就是升级版的噩梦.............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不少人心中类似的疑惑。咱们平时接触到的文化产品,尤其是那些能公然上市、还受到大众欢迎的,总得在价值观上过得去,对吧?可《盗墓笔记》这玩意儿,从最表层来看,讲的无非就是一群人,冒着生命危险,挖人坟墓,寻找古董,这事儿本身,在现实中妥妥的违法犯罪。那为啥这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