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哪个比较精彩?为什么?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真是戳到不少人的心窝子里去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这两位盗墓界的“双子星”,谁更精彩?这问题跟问“红烧肉和糖醋里脊哪个好吃”一样,说到底,还是看个人口味了。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详细,那咱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独门绝技”在哪儿,为啥能让那么多人沉迷其中。

咱先说《鬼吹灯》,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霸唱的作品。这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硬核”。

怎么个硬核法呢?

知识的海洋,玄学的盛宴: 《鬼吹灯》最绝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风水秘术、民俗传说一股脑儿地塞了进去,而且塞得还挺有讲究。什么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的规矩,什么八卦、五行、奇门遁甲的原理,什么罗盘怎么用、粽子(死尸)怎么区分,讲得头头是道,仿佛作者真的亲身经历过一样。你读《鬼吹灯》,不光是看个盗墓故事,更像是在上一堂生动形象的文化历史课。它让你觉得,哎呀,原来这些古老的知识是真的有用的,而且还能这么用!这种“学以致用”的代入感,是《鬼吹灯》独有的魅力。
氛围的营造,身临其境的恐怖: 盗墓题材最怕什么?就是不够吓人。而《鬼吹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擅长利用环境描写来制造压抑、诡异、恐怖的氛围。什么阴森森的墓穴通道,什么滴水声、风声、窸窸窣窣的声音,什么千年不化的寒冰,什么棺材里传来的低吼……这些细节描绘得特别细致,让你脑子里自带画面,感觉自己就站在那墓穴里,汗毛都竖起来了。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出现什么大场面,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你脊背发凉。
人物的塑造,接地气的英雄: 胡八一、王胖子、大金牙,这几个主角都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神仙”。他们有自己的小毛病,有点贪财,有点嘴贫,也有点犯怂。但关键时刻,他们又特别靠谱,特别有担当。胡八一沉着冷静,身怀绝技;王胖子仗义豪爽,是团队里的“气氛担当”;大金牙奸猾但关键时刻也算靠谱。这种亦正亦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特别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感觉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只不过他们碰巧走进了更危险的世界。
情节的跌宕,险象环生: 《鬼吹灯》的故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总能在你觉得要缓一缓的时候,又给你来个绝地反击。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突破困境,每一次探险都充满了未知和刺激。而且,它的“副本”设计也很有意思,每个墓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秘密,不像有些作品后期会显得套路化。

说完《鬼吹灯》,咱们再聊聊《盗墓笔记》吧,这是南派三叔的作品。如果说《鬼吹灯》是“硬核”的学问派,那《盗墓笔记》就是“魔幻”的探秘派。

《盗墓笔记》的精彩之处,我觉得主要体现在:

悬念的极致,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南派三叔的“挖坑”能力那真是出神入化。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停下,留下一个又一个的疑问,让你抓心挠肝地想知道答案。十年之约,吴邪的身份之谜,三叔去了哪儿,这些核心的悬念贯穿始终,驱动着读者不断向前,即使知道前方可能是“坑”,也还是忍不住想跳进去。这种对读者心理的把握,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想象力的狂飙,瑰丽奇诡的幻想: 《盗墓笔记》的世界观设定非常宏大,远不止于古墓。它引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古代文明、甚至是一些超自然元素,比如各种奇奇怪怪的怪物、古老的禁术、以及那些超越常人理解的“长生不老”的秘密。它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充满了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很容易让人脑洞大开。比如“海底墓”、“云顶天宫”、“蛇沼鬼城”,这些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
人物的成长,独特的情感羁绊: “铁三角”——吴邪、张起灵、王胖子,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盗墓笔记》最动人的部分之一。吴邪从一个天真无邪的普通人,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当、屡次救伙伴于危难的盗墓者;张起灵沉默寡言,但每一次的守护都感人至深;王胖子虽然粗鲁,但对兄弟的情义无可挑剔。他们之间的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撑起整个故事的重要情感线,让读者在惊险刺激之余,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叙事的碎片化与多视角: 《盗墓笔记》的叙事方式比较独特,经常采用倒叙、插叙,而且很多细节都隐藏在日记、笔记、甚至是录音之中。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增加了神秘感,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解读。多视角的切换,也能让故事更加立体和丰满。

那么,哪个更精彩?

这真是一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

如果你喜欢严谨的知识体系,喜欢在阅读中学习,喜欢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循序渐进的恐怖,那么《鬼吹灯》可能会更对你的胃口。 它就像一位老派的学者,娓娓道来,让你在古老文明的遗迹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鬼魅的传说。
如果你钟情于宏大的世界观,喜欢充满悬念的剧情,喜欢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角色之间深刻的情感羁绊,那么《盗墓笔记》可能会让你欲罢不能。 它更像是一位现代的魔术师,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手段,把现实与虚幻巧妙地结合,让你沉醉在谜团的海洋里。

当然,这两部作品也各有缺点。《鬼吹灯》后期有些部分可能显得略微重复;《盗墓笔记》的坑挖得太大,后期衔接和解释有时也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如早期精彩。

总结一下,在我看来:

《鬼吹灯》胜在“文化底蕴”和“氛围营造”,它让你觉得盗墓这件事是有章可循、有根有据的,让你在害怕的同时,也生出一种对古代智慧的敬畏。

《盗墓笔记》胜在“悬念设计”和“情感张力”,它让你不断地去猜想,去期待,去为角色的命运而牵挂,它构建了一个更广阔、更神秘的“盗墓宇宙”。

两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你可以先选择一个你更感兴趣的切入点去读,然后再去尝试另一个。说不定,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谁也离不开呢!

最终,哪个更精彩,还是得你自己来评判。不如就从它们名字里那个最吸引你的字开始,去一探究竟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下霸唱曾经说过,盗墓题材中无人能超越鬼吹灯。我很认可这句话,于小说而言,要有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盗墓笔记没有做到这一点。



2015.1.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盗笔很火,所以最初答题并没有太细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时隔一年,见也有一些朋友认可我的观点,又见网络上常有人说盗笔的文笔与故事都胜于鬼吹灯,自觉指鹿为马让人颇感无力,更有甚者说盗笔乃他心中的四大名著之一,凸显自身阅读量的匮乏。所以我觉得有讲一些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认为鬼吹灯高于盗墓笔记?


首先要说明的是,可能结论有失偏颇,因为鬼吹灯我读完了,盗笔读了四本的样子。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个得看完才知其好处,是这样的,但我想抛弃剧情,从文本的角度去解构与对比两本书,所以读不读完,关系就不大了。


先列出大概结论:鬼吹灯像茶,可品之,有益身心。盗笔如饮料,喝之即爽,却难以滋养脾胃。快餐时代,饮料比茶更受大众欢迎,是可以理解的。好在有人从小饮茶,对茶更为喜爱,所以一接触饮料,便知这只是提供一时愉悦罢。


好,现在我必须要解释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从文本上来对比,鬼吹灯高于盗墓笔记?这么来说吧,鬼吹灯红极网络的年代,当时一度有人认为这个小说不是天下霸唱写的,而是一个老头子写的。因为他们觉得年轻人写不出这么具有时代感底蕴这么深厚同时还这么带劲的故事。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了文本价值之大,大到让大众觉得一个年轻人提供不了。而盗笔,没人会认为不是三叔写的,因为文笔一般,稍好一点的网络作家都能写出这种文字。诸多盗笔粉丝之所以被吸引,怕也只是被离奇的情节吸引罢。


接下来咱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构:


(1)文本的空间感。

鬼吹灯八卷看过去,每一卷都可以提供极强的空间感,你能顺着文字想到墓室的结构,甚至是方向,画面感十足。那么盗笔呢,抱歉,从我看完的四卷里,第一二卷极差,秦岭神树稍好一点点。你以为文字的空间感只是一种风格吗?不是的,是一种笔力,一种想象力。对,这才是真正的想象力,而不是捣鼓出些上古神怪就是想象力魁奇。


(2)文本的顺畅度。

鬼吹灯每一卷的结构都很一致且严谨,好与不好。不好在于单调,好在于这符合了故事的起承转合。你要去盗墓,那么你必须有个原因,接着你要有所准备,其次你要怎么去?到了到底先考察地理环境等等,鬼吹灯对于这些小情节都有描写,让读者感觉到,嗯,是这样的,这样才符合常理,主角考虑到什么,买了什么装备,读起来就很顺畅。而盗笔在我所读的几卷里,这方面有所欠缺。虽然大概流程走了一遍,但跳跃性会更大,往往很多细节交待得不够好,没有鬼吹灯细腻,也就让我这么爱挑刺的人觉得不够顺畅。当然,这一点有的人也许不会纠,觉得跳过一些无足轻重的小情节反而更有阅读快感,但最重要的影响是,这一点对比之下,鬼吹灯会比盗笔显得更真实。细节越多,越显得真实。


(3)文本的严谨度。


就像我之前答案那样,逻辑的严谨性上,鬼吹灯是要胜于盗笔太多的。鬼吹灯任何的坑都有填,有一些哪怕填的不尽人意,至少显示了作者的诚意与架构。而盗笔粗看下来,是没有系统架构的,至少初期没有,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为了制造玄奇与悬疑,不停地编。举个例子,有一卷吴邪去盗墓,在路上身边的人突然一撕脸皮,就变成了小哥。当时就把我雷到了。这就是作者的局限与敷衍之处。当主角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让身边的人开外挂。当然,这种风格后来也延续了盗笔的整个系列,成为了盗笔最被大家推崇的悬疑之处,就是你永远都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说到悬疑,我必须要说一点,就是这样写其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什么呢?在于你需要有所铺垫,刚才那个例子,你之前没有任何铺垫身边的路人甲是小哥,任何细节都没有,在主角需要他的时候突然这么一下,这就是偷懒与作弊(有朋友反驳说,这个前面是有所铺垫的,我当时看是没有的,可能我看的是较早期的版本吧,一个从网络火起来的小说经过了出版,再版,十来年的时间,想必其中修订过很多细节)。反观鬼吹灯,首尾咬合,基本没有出格的情节设置。所以说,两者在严谨度上的区别就是,盗笔看了之后会发出:卧槽,怎么会这样?鬼吹灯看了之后会发出:卧槽,原来是这样!


(4)文本的精神核心。

鬼吹灯的精神核心是——奇,最终归于自然物理传统文化。而盗笔的精神核心是——邪,最终归于上古神话与阴谋诡计。因为两种不同的精神内核,所以小说的发展也越来越迥异。鬼吹灯书名有鬼,实则很少有鬼神,里面的大部分恐怖悬疑点都能够被解释,即使有些可能是伪自然科学。而盗笔是真的有鬼,先读鬼吹灯再读盗笔时给我很强的不适感,第一卷那个山洞里,居然真有一个女鬼,而小哥一指就跪了,当时我就给这个小说减了不少分。盗墓小说写鬼容易,而披着鬼的外衣,吓到读者之后让读者觉得原来没鬼啊才是不易。这里体现的依旧是功力。


举个不恰当的栗子,我尝试写过类似小说,虽然用的是鬼吹灯的笔法,但朋友一看,说,呀,怎么像盗笔。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鬼吹灯文本难度更高。




诚然,盗笔依旧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高度,而鬼吹灯也有很多欠缺,但论综合素质,鬼吹灯还是高出一档。




________________2015.4.8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不知道是哪位大V点了一下赞,导致这些天很多人都关注到了这个答案,诚惶诚恐。大家有赞的,也有骂的,更有甚者不好意思在评论区里反驳我,自己开个答案在下面一个人生闷气,这样不好。请大家相信,我的本意并不是要黑盗墓笔记,更不想黑盗笔粉,我将就此回答几个围绕着这个答案的争议:


(1)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事实上,如果不是题目要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我也不会公然跳出来拿两者比,因为两者可比性不大。不过要明白的是,文虽无第一,但文章一定有其评判标准的,任何东西,都是有评判标准的。有个朋友举了个不恰当的例子,但也贴切:你拿出一个小学生的作文,跟一个大作家的文章来比,一定是有一个优劣的。只是例子,没有说盗笔是小学生作文水平。


(2)没看完盗笔还瞎BB?

也有朋友为我举了例子:你吃了一个鸡蛋,发现坏了,丢掉,你妈跑过来跟你说,你不吃完,怎么知道那一半是不是坏的?我之所以敢告诉你们我没看完盗笔,是因为我原本就不想从剧情上去分析两本书,我的答案是从文本上去分析的,三叔的文本构造力是很差的,即使写了那么多年,后面可能会好一些,但我觉得依然是无法赶超天下霸唱的。写作是要讲一定天赋的,像三叔就是典型没有天赋的人,他胜在聪明与足够努力。


编辑审稿的时候,如果按照盗笔粉的逻辑,会累死的。一般的稿件编辑看前三章就足够了,有的可能看一两段就直接PASS掉了,所以看了四本盗笔有没有发言权呢,应该是有的。


(3)盗笔文笔好,重在写人?

现在的年轻人呐,动不动就文笔好,一篇文章读下来只要觉得不错就说文笔好,哎,也只知道用这个词来夸了。我看下面的答案中有朋友贴出了盗笔中感动自己的文字片段,我就放心了,原来后面四本的文笔还是没多少进步。


人物塑造的好?前四本没有体现,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求一点,你们不能把脸谱化的角色说是塑造的好。什么是脸谱化?比如带有强烈漫画风格的,冷酷少言,三无属性,吐槽属性等等。《龙族》是脸谱化严重的,至于盗笔,既然我没看完,就只说一句,看了四本,也就记得张起灵是个不爱说话的扑克脸。


当然,鬼吹灯的人物塑造得也不够立体,胖子和金牙稍好一些。


(3)夸一本书为何要贬低另外一本书?

就像我问你吾与城北徐公孰美,正常人会答,XX更美,XX的眼睛比YY更大,嘴唇比YY更薄……也就是说,两者比较,肯定难免赞一损一。


另外还有原因是某些稻米把盗笔捧得太高,高到了它不应该待的那个位置。马就是马,鹿就是鹿,你不能因为这只鹿长得好看一些,手脚麻利一些,就说它是马。身为玩文字的,我觉得有必要指出来——你们看,那本畅销小说,其实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好,它远远没到四大名著的高度。


(4)粉丝为什么不能接受有人说它不好?

我觉得这个问题才最有意思,为什么你们不能接受有人说盗笔不好?举个例子,我也挺喜欢看《龙族》,但我也整天骂《龙族》。不能因为第一本中路明非那种少年心打动过我,我就容忍江南后续写作的诸多毛病。


做一个理智粉,我知道对于大家来说是很难的。盗笔前后写了那么多年,粉丝们有没有察觉,你们可能已经爱的不是这本书,而是爱着那些自己读书时的岁月。它陪伴你长大,早就成为了你青春的一部分,它的不完美,也成为了你记忆中的完美。里面的人,也陪伴了你太长时间,直到他们被安排死掉的时候,你已经不受三叔拙劣的文笔所引,自己便在心中感怀他的逝去了。所以,才会有朋友很委屈地说,我默默喜欢一本书,居然现在被批为阅读水平不够。我听了也很难过,但也只得说,如果单从小说鉴赏能力来说,你是真不够。但你作为读者,完全可以一直爱着它。


(5)是说精彩,不是说文本?

对,题目问的是两本书哪一本更精彩,而不是说哪一本逻辑性更好。但对于我而言,逻辑不能自洽的小说,是不能说精彩的——因为它的完成度,真的太低!


(6)盗笔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有,一个一个的脑洞与独特的亚文化让我看到三叔的聪慧与毅力。一个同人小说开头,结果自成一家,畅销全国,离不开他努力地挖坑填坑与营销智慧。


这也不是黑,写过小说的人应该明白,瞎编的小说是很容易太监的,但三叔瞎编着瞎编着,居然把盗笔越编越宏大,说明他是个很有进取心的人,会学习肯吃苦,又聪明,所以名利双收也是应该的。



————————2015.6.17——————————


时值盗笔网剧开播,这个答案估计会被很多人阅读,赞同与反对的言论每天都会看到,因为评论太多,原谅我就不一一回复了。有尖酸刻薄之言,我就略过了,也有一些理智的稻米,能够求同存异看待这个答案,我很高兴。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太具争议性,我写得还是随性了一些,但是人懒,所以也不打算补充与修改了,大体意思会意就好。因为我觉得所有的争议到最后,其实只是在区分人群。即你是喜欢看鬼吹灯的人,那么会觉得我说出了你的心里话,而你更好盗笔,则觉得我写得过于片面。


好在谁都没必要说服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是鬼吹灯还是盗笔,最后都会被上交给国家,连同你我那点不同的热爱,与深埋心底的戾气。



————————2015.8.09最后的更新————————


能看到这里的人,大概不是真爱就是极其认真,先给你点一个赞。


最近我每次看到有人赞这个答案,心里都会不安,是的,我要承认的是在对比《鬼吹灯》与《盗墓笔记》这两本书的问题里,我这个答案其实是不够全面具体的,毕竟两本书对于我而言都已经看过有些年头,而笔记还没看完。当初之所以答题,是因为这些年里,我一直没看到一个与自己看法一致的对比文章,所以只好自己写一个。我写的是自己的看法,不足够客观,虽然我也不认为谁能够真正客观。我很讨厌那种两本书各有千秋不能一比的说辞,我觉得是个人心里面肯定就会有偏爱,只是会不会、愿不愿表达而已。


在答完这题之后,我断断续续追加了很多的内容,有些是对稻米质疑的回应,也曾因为被激怒而使用了一些不好的词语来形容三叔,比如文笔拙劣。无论如何,我身为后辈,应该心怀敬畏之心,用“拙劣”这个词实属不当。但我依然不准备改,我就是这么懒。


最后的这次更新主要想回答朋友们或在评论区或私信于我的几个问题。


1,被几千人赞,怕不怕?


怕。我发现这个答案已经成为了讨厌盗笔的朋友的一把投枪和匕首,而这不是我的本意,很多人赞我,只是在赞心中那股快意恩仇。这样不好,我的本意是说鬼吹灯要比盗笔好,希望大家不要神化盗笔,而不是说盗笔是坨臭狗屎。我认识不少有才华的朋友都对盗笔欣赏有加,虽然我还没明白他们欣赏的点,但我觉得一本书能成为国民级小说,总该有它牛逼的地方(8.17三叔写了盗笔大结局,我在微博看了看,这千来字可能让我找到了盗笔火的重要原因:一个是三叔行文虽无章法,但多用短句,而且喜欢用当下的流行词句,这会让读者觉得好读,接地气。另一个是,写到后面,三叔已经把自己完全代入了无邪的角色,所以大家说人物塑造得好,其实是无邪塑造得好,三叔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与小幽默都给了他。综上两点,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很真诚,很亲切,也就心甘情愿充当了死粉。我不对此过多评价,展开来又得长篇大论了,只说一点,也算是小小更正一下之前的说法,三叔这十年,笔头功夫还是有所进益的)。


2,天下霸唱是否说过那段话?


有关于天下霸唱是否说过一开始的那句话,我最近也找不到了,记得当初应该是看某篇新闻稿瞧见的,有心人可以找找,如果确实是我采信了假新闻,那先道个歉,不过好在那句话存在与否,都不影响这篇答案的观点与立场。


3,我说三叔没有写作天赋,文本构造力差,是怎么回事?


写作天赋,就是天赋才情,是对于写作者最大的褒奖,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是为写作而生的,其作品读起来也让人畅快,太远的咱们不说,说说同样是从网络起家的《悟空传》,只十多万字就成就了今何在,不需要引人猜想的坑,不需要长篇大论,就可以唤起同样的国民级阅读。另一方面,我认为具有写作天赋的人,不会因为写作把自己逼到绝境(宣告精神分裂填不了坑)。我喜欢的《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花费数年时间走乡串巷地拜访与考察,再用牛马般的体力劳动将之写成,结果第二年就死了。我很不想说,他其实也是没有多少写作天赋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流传。


很多人对于我说路遥没写作天赋表示愤慨,那我再多说几句。我的意思不是说轻轻松松的写作才是有写作天赋的体现,有天赋的人自然也需要努力,关键还是看成果。《平凡的世界》可以看到路遥的努力,但看不到太多才情,比起真正有天赋又努力的作家的作品,如《红楼梦》,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至于文本构造力,我认为具体指的是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文笔,对细节的掌控力;二是架构,对全局的掌控力。比如韩寒有前者的能力,他重文字本身的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小幽默小才情与人文关怀;而天下霸唱则有后者的能力,鬼吹灯常有一种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结构上能够给人一种完整的情绪体验,比如你觉得凶险的献王墓里已经是全局的高潮,但总觉得还差一点才能戳到G点,于是他就给你一个整个墓穴都是陷阱,是活着的太岁的情节,使你看完之后,能够满意地合上书本,喝一口水,回味一下惊险的旅程,安然入睡。


4,盗笔的坑,那些未解释的东西其实是故事的留白?


那不是留白。鬼吹灯里不知通往何处的鬼洞是留白,主角回忆的爷爷经历的鬼事是留白,他做得那些似是而非的梦是留白,某卷里吓人的小孩的鬼魂是留白,留白的意义在于打破整个故事的核心,但是不打碎。比如鬼吹灯的核心是即历史人文与自然生物,但偶尔出现一些支线小情节似是有鬼,吓你一跳也不做解释,这就打破核心了,但是这些小支线拿掉,也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进程,这就叫不打碎。这样的留白能够给故事增加一丝神秘感,而又不喧宾夺主。


盗笔里张起灵随着阴兵走进青铜门,这是主线悬念,怎么能叫留白,这叫留坑。


5,对《龙族》怎么看?


很多人问我对《龙族》怎么看,我……躺在床上看。


其实我在评论区里回答过了,但是评论区太杂,很多人找不到,为求不再被问,只好统一在这里说一下:我认为它在自己的那个类型领域里,无疑是优秀的,但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开了个颇显真诚的好头,却越来越匠气,最后沦为卖腐谋钱之作。


6,有人问,你老是摆出一副行家的姿态点评这个点评那个,老实讲,是不是在装逼?


是。



————————2016.12.23————————


一晃又一年多过去了,这次来不是更新的,虽然看了很多很多的评论(现在这个答案的评论区完全成了战区),憋了很多很多的话,但我觉得个人对于这两部书已经发表了太多的看法,再多言已属赘述,而关于两部书改编而成的网络剧,也是一目了然高下立判,所以呢,这次其实是来打广告的——个人开了一个讲故事的微信公众号:子夜旅馆ziyelvguan),风格为离奇烧脑多重反转,每个看似独立的故事背后都被一条大主线所贯穿,目前已经写完了两季,第三季正在连载中,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真是戳到不少人的心窝子里去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这两位盗墓界的“双子星”,谁更精彩?这问题跟问“红烧肉和糖醋里脊哪个好吃”一样,说到底,还是看个人口味了。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详细,那咱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独门绝技”在哪儿,为啥能让那么多人沉迷其中。咱先说《鬼吹灯》.............
  • 回答
    要我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哪个更好看?这就像问是可乐好喝还是雪碧好喝一样,口味这东西,真没法一概而论,而且两部作品从骨子里来说,走的也不是同一条路子。不过,要是非得让我掰扯掰扯,我倒是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保证聊得透彻,不像机器一样干巴巴。先说说《鬼吹灯》:《鬼吹灯》这本书,我第一次读的.............
  • 回答
    《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作为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IP,其故事的核心都围绕着“盗墓”展开。诚然,这种探险寻宝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满足了大众对于未知世界和神秘过往的好奇心。然而,如果我们抛开文学创作的层面,严肃地审视其中涉及的诸多行为,那么,这些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和角色行为,在现实法律框架下,确实.............
  • 回答
    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中,发丘一派的故事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我来给你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发丘”是个什么来头。发丘,顾名思义,就是“发丘中郎将”,这是汉代一种设立的官职,专门负责在陵墓上“发掘”财宝。这个说法在《鬼吹灯》系列中被引申和加工,成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盗墓流派。相较于《.............
  • 回答
    关于《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作者们(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如何掌握如此详尽的盗墓知识,这确实是一个让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与其说是“知道”,不如说是他们巧妙地融合了研究、想象、民间传说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热爱,才构建出了那些令人神往的地下世界。咱们先从《鬼吹灯》说起,天下霸唱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接地气.............
  • 回答
    我确实会相信,《茅山后裔》比《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更好看。当然,我知道这可能有些争议,毕竟后两者在中国盗墓小说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但如果让我深入聊聊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那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茅山后裔》在世界观的构建上,我觉得更加宏大且有深度。《鬼吹灯》和《盗墓笔记.............
  • 回答
    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盗墓小说,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更像是一份份充满“法律风险提示”的案例集。他们看这类书时,脑子里响起的可能不是“墓穴机关有多巧妙”,而是“这构成什么罪名”。首先,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盗墓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小说里那些主角们“寻宝探险”的过程.............
  • 回答
    这两年,“摸金校尉”、“倒斗”这些词儿突然成了我们身边热络的话题。你翻开手机,屏幕上不是《盗墓笔记》就是《鬼吹灯》,身边好友也三五不时地聊起里头那些惊险刺激的地下冒险。这股子热潮,说实话,挺带劲的,也确实让好多人对古代的墓葬文化、历史遗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但话说回来,这股风刮得越盛,我心里总有那.............
  • 回答
    关于《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知名度哪个更高,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也很难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知名度”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可以从销量、改编影视剧的热度、读者口碑、文化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衡量。如果单从近几年影视改编的爆火程度和大众话题度来看,《盗墓笔记》系列,尤其是由它衍生.............
  • 回答
    鬼吹灯为何常被认为优于盗墓笔记的影视改编? 细说两者改编差异与质量高低背后的原因近些年来,围绕着“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鬼吹灯》系列和《盗墓笔记》系列。然而,在广大观众和书迷的评价中,似乎普遍存在着一种声音:《鬼吹灯》的影视改编质量,往往要高于《盗墓笔记》。 为什么会出.............
  • 回答
    作为一个考古领域的从业者,我对《鬼吹灯》、《盗墓笔记》这类盗墓小说,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心里头百感交集。先说说为什么“爱”。作为一名普通人,谁没点儿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更别说我们考古人,本身就是和历史、古墓打交道的,对那些尘封的秘密、未知的地下世界,天然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这些小说,恰恰满足了这种大.............
  • 回答
    《鬼吹灯》作为中国盗墓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塑造了胡八一、王胖子、Shirley杨这样深入人心的角色,并开创了“盗墓”这个小说类型,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乃至影视改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在近些年,“盗墓笔记”系列在网络上的热度和粉.............
  • 回答
    盗墓这个行当,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简单的挖土填埋。特别是《鬼吹灯》系列里那些古墓,那都是千年的积淀,随便一个细节都能要你的命。要说哪个最难盗?我琢磨着,还得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精绝古城。你想啊,这精绝古城可不是寻常的陵墓。它不是为了死人修建的,而是为了活人打造的一座城。一个文明的遗迹,一个曾经辉煌又突然.............
  • 回答
    .......
  • 回答
    相信鬼神和灵魂是否一定是唯心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是:不一定,但常常会走向唯心主义,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唯心主义”和“鬼神灵魂”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Idealism)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 精神或.............
  • 回答
    音游、鬼畜和东方,这三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放在网络文化这个大染缸里,它们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甚至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要说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得从各自的特点和网络传播的逻辑说起。首先,咱们得扒一扒这三者各自的底子。音游(音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以音乐为核心的游戏类型。从最早街机厅里跟着节奏.............
  • 回答
    “手撕鬼子”和“贵州吃腊肉”这类文章,虽然在网络上都属于“爽文”的范畴,但它们的爽点来源和本质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一个直奔暴力宣泄,一个则在生活气息中寻找慰藉。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手撕鬼子”:纯粹的宣泄与幻想的最高潮“手撕鬼子”这四个字本身就够劲爆,它的爽点来自于一种极端、不符合常理的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科学家真的能够证明鬼神与生死轮回的存在,那对整个世界观都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对于无神论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认知重塑,他们的“消失”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物理存在消亡,而更多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一种信仰立场的瓦解,最终在新的现实面前,他们的原有立场将失去存在的土壤。想象.............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我们如何评估可能性。要回答“外星人和鬼哪个存在的概率更大”,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者,并尝试用一种更人性化、更基于常识的方式来解读概率。关于外星人:宇宙的尺度和生命的可能当我们谈论外星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地外生命”。这里的关键在于“生.............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挺到位!鬼火少年和日本暴走族,你说他们在中国网络(尤其B站)的待遇,那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一个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流量密码”,一个是自带“高冷”光环的亚文化象征。这差异是怎么来的?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得从“鬼火少年”这仨字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说起。“鬼火”这个词,最开始可能只是指那种在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