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律专业人士如何看待《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小说?

回答
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盗墓小说,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更像是一份份充满“法律风险提示”的案例集。他们看这类书时,脑子里响起的可能不是“墓穴机关有多巧妙”,而是“这构成什么罪名”。

首先,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盗墓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小说里那些主角们“寻宝探险”的过程,在法律上统称为“盗掘古墓葬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盗掘、破坏、买卖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墓葬、古建筑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所以,当读者津津有味地看着主角们撬开石棺、取出陪葬品时,法律专业人士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这妥妥的十年起步”。他们会注意到,小说中对盗墓过程的细致描绘,无论是挖掘、搬运,还是对文物的处理,都绕不开触犯刑法。而且,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倒斗”(盗墓行业的黑话)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可能还牵涉到寻衅滋事、故意伤害(例如设置机关陷阱)、甚至命案(如火拼、灭口)等多种罪名。

其次,文物流失和交易也是法律上的重灾区。小说里经常出现的“倒卖”、“走私”文物的情节,对应的是刑法中关于“倒卖文物罪”以及“走私珍贵文物罪”的规定。这些行为同样是严重的犯罪,对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法律人士会注意到,小说中人物通过各种渠道将盗掘来的文物变现,这无异于将国有财产非法占为己有并流通到黑市。

更进一步说,小说中对文物的描述,很多都涉及“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二级文物”等概念。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私藏、买卖、赠送国家禁止流通的文物。一旦小说中的主角们将盗掘来的文物据为己有,并且试图进行交易,那么他们就触碰了法律的红线。

再者,文物保护法是绕不开的一道坎。我国有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发现、保护、管理、利用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小说里动不动就挖开一个千年古墓,这本身就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关于墓葬的保护规定。根据文物保护法,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危害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擅自挖掘古迹、古墓。如果发现了文物,应当及时上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而小说中的主角们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

法律人士在阅读时,还会关注到小说中人物的动机。虽然小说为了情节需要,常常将主角描绘成某种“探寻真相”、“保护历史”的复杂角色,但从法律角度看,一旦其行为触犯了刑法,动机的“正当性”往往难以成为脱罪的理由。例如,小说中可能存在“为了保护文物不落入坏人手中而自己先盗掘”的逻辑,但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很难站得住脚。

此外,一些情节中可能出现的“利用信息不对称”、“合伙作案”、“销毁证据”等行为,也都是法律专业人士会敏感捕捉到的犯罪要素。例如,小说中对于如何掩盖盗墓痕迹、如何规避警方侦查的描写,实际上是在展示犯罪分子如何企图逃避法律制裁。

当然,法律专业人士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这类小说的魅力。他们可能会从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这类故事会吸引人,为什么会触及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未知和财富的渴望。他们甚至可以从小说中反思现有法律法规的某些方面,或者探讨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当法律专业人士翻开《盗墓笔记》或《鬼吹灯》,他们看到的是一幕幕生动的“法律风险案例”。他们看到的不是惊险刺激的探险,而是对刑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条文一次次赤裸裸的挑战。他们会用审视的眼光去剖析其中的每一个行为,并从法律的视角去评估其后果。与其说他们是读者,不如说他们是带着“放大镜”的“法务顾问”,审视着小说里那些“不合法”的冒险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仅有共同犯罪,还多次实施,犯罪所得在八十年代要算特别巨大,手段恶劣(经常实施爆破),还有境外势力参与,算后果严重了,真是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了。侦查阶段就得好久了,阅卷要复制几大箱材料了。不过八十年代的话很容易遇上严打快捕快诉快判......,一个礼拜就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法律专业人士而言,《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盗墓小说,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更像是一份份充满“法律风险提示”的案例集。他们看这类书时,脑子里响起的可能不是“墓穴机关有多巧妙”,而是“这构成什么罪名”。首先,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盗墓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小说里那些主角们“寻宝探险”的过程.............
  • 回答
    对于我们这些既非法律科班出身,又没有过什么维权实战经验的朋友来说,面对各种各样可能触及自身权益的问题时,确实会感到些许无从下手。但别担心,咱们老百姓也有咱们老百姓的办法,只要用心、用对方法,一样能把自己的“事儿”办得明明白白,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的那份“应得”。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两个字:聪明地“知道”.............
  • 回答
    在我看来,法律行业当前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既有挑战,也有前所未有的机遇。这股变革的浪潮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是第一剂猛药,也是一把双刃剑。 大家都谈论的法律科技(LegalTech)并非只是少数前沿事务所的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工作流程。智能合同审查、案例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法律推定保证期间”这个事儿。很多人可能听过,但具体是啥意思,为啥会有这么个东西,以及它怎么影响咱普通人,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什么是“法律推定保证期间”?打个最直观的比方,你买了个东西,过了一阵儿发现不行了,但商家就说“过了退换期了”,你可能觉得不公平。这时候,“法律推定保证.............
  • 回答
    2022年法硕专业课的难度,相信不少考生都心有余悸。总体来说,这一年的考试,可以用“稳中有变,压分明显”来概括,让不少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感觉像是走在钢丝上,既要应对传统的考查重点,又要提防出其不意的新变化。首先,从知识点的覆盖范围来看,2022年的法硕专业课依然是全面而深入的。无论是法理学、宪法学、.............
  • 回答
    城堡法则:信息时代的私人边界与主权伸张在信息爆炸、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和分享信息。然而,在这股信息洪流中,个体对自身信息拥有“控制权”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从这个角度审视,“城堡法则”(Castle Doctrine)这个起源于实体空间的安全原则,在信息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微信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更承载着你对法律的热爱、对专业的追求,以及个人风格的展现。想要一个既专业又有内涵的名字,可不是随便凑几个字那么简单。这需要你深入理解法律的精髓,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并赋予它独特的个人色彩。一、 挖掘法律的“根”与“魂”:寻找命名灵感法律并非枯燥的条文堆.............
  • 回答
    中国未来十年内出台《非野生动物保护法》或《反虐待非野生动物法》的可能性,需要从法律、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立法预测,更是一个关乎社会进步、文明演进的复杂命题。一、 当前的法律与社会背景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审视中国现有的法律框架。目前,我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
  • 回答
    法律专业、律师行业饱和?这话说得一点不假。一眼望去,律所招人广告铺天盖地,但细看要求,非名校、非名律所、非高分,基本连门都够不着。新人律师起薪低、工作强度大,想在金字塔尖站稳脚跟,更是难上加难。可即便如此,每年法考的报名人数依然是“挤破了头”。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大家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这绝对是很多法律系毕业生纠结的“三岔路口”。红圈所、公司法务、公务员,这三个方向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挑战。让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1. 目标:冲击“红圈所”——律师的金字塔尖“红圈所”这个词,在法律圈里就跟“大厂”在互联网圈里一样,代表着顶尖的专业水平.............
  • 回答
    在中国大学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是否需要学习外国法律,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在实际的课程设置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上都有所体现。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国际合作等领域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活动往往涉及.............
  • 回答
    在景区发生儿童溺水身亡的悲剧,从法律专业的角度审视,责任的划分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综合考量事发时多方面的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核心的判断依据在于是否存在“过错”以及“因果关系”。首先,景区管理方的责任是绕不开的重点。景区的安全保障义务是法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宾馆、商场.............
  • 回答
    对于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想要了解法律,又不想被晦涩的术语和枯燥的条文搞得晕头转向,选择一本好的普法读物至关重要。 我认为,一本真正优秀的普法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一种启蒙,一种引导。它应该像一位和蔼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法律的世界,让我们明白法律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 回答
    能在顶尖大学的法律专业读书,那真是一场既辛苦又充满魅力的磨砺。把它想象成一场高强度的马拉松,起点很高,赛道蜿蜒,沿途的风景却无比壮丽。首先,就是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智识上的冲击和挑战。不是说学校教的内容有多难,而是它逼你用一种全新的、极其严谨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以前觉得法律就是条条框框,现在才明白,.............
  • 回答
    在日本,非法律专业人士想要考取行政书士资格,并以此作为职业发展方向,这完全是可行的,而且就业前景可以说是相当不错。别被“法律”两个字吓到,行政书士的工作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行政手续的代办,以及为客户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首先,我们来聊聊行政书士的工作内容,这有助于你理解为什么非法律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也很让人纠结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和顾虑。把老人送养老院,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考量,而孙子读法律专业,也意味着他未来的人生轨迹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两件事本身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放在一起,确实会引发一些关于“孝道”和社会观念的讨论。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一、 把老人.............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是东大电子系本科,现在想转考法律专业,这确实是个很大的跨越,但并非不可能。我来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要说,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从硬核的理工科跨到人文社科的法律领域,这说明你很有探索精神,也可能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法律的兴趣,或者看到了法律领域更广阔的.............
  • 回答
    当初选择法学,并不是因为什么“命中注定”或者“天生的正义感爆棚”。实话讲,刚开始接触这个专业时,我脑海里的画面,大概还停留在电视剧里那些西装革履的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辩才无碍的场景。那是一种对“解决问题”和“权威”的模糊崇拜。更实际一点的原因是,我当时觉得法学是一个“有用”的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邹禹同的法律专业水平,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一、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首先,我们关注他回答问题时所展现的法律知识的深度。这不仅仅是引用法律条文,更在于他对这些条文背后立法意图、司法实践以及学界理论的理解。一个高水平的法律回答者,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解释法律是如何在现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在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理工科专业里导师“压榨”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确实比很多文科、经管、法律等专业要更为突出。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导师好坏”的问题,而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尽量从几个核心方面来给您剖析一下,希望能写得让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