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一次 TikTok 事件,为什么大众对微软没什么抵制情绪?

回答
关于TikTok事件中,大众对微软的抵制情绪相对较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1. 微软的品牌形象与公众认知:

长期可靠的科技巨头: 微软作为一家拥有数十年历史的科技公司,其产品和服务如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Azure云计算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球数亿用户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长期、广泛的渗透使得微软在公众心中建立了一种“基础性”和“必需性”的地位。
企业责任感与公关投入: 相比于TikTok,微软在企业社会责任、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投入和宣传更为积极和透明(至少在公众认知层面是如此)。它经常强调自己的安全标准和对用户数据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对其潜在数据风险的担忧。
缺乏“新颖性”与“颠覆性”的争议: TikTok以其独特的算法、短视频内容和病毒式传播,迅速成为全球年轻人热爱的社交媒体平台,其快速崛起本身就带着一定的“颠覆性”和“新鲜感”。而微软虽然也在创新,但其产品线更偏向于成熟的商业应用和基础设施,其市场行为在公众眼中更像是“企业间的正常竞争与收购”。

2.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焦点:

国家安全担忧的焦点是TikTok本身: 这次事件的核心和主要导火索是美国政府和部分民众对TikTok与中国政府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数据共享和影响力操纵的担忧。这种担忧直接指向了TikTok的运营模式和其母公司字节跳动的中国背景。
微软的角色是潜在的收购者: 微软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潜在的收购方,它试图通过收购TikTok的美国业务来解决这些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公众的关注点自然更多地集中在被收购方(TikTok)和收购原因上,而不是收购方本身。
微软的“解决方案”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微软的介入被一些人视为解决TikTok事件的一个潜在“解决方案”。它被描绘成一个愿意承担责任、遵守规则并能消除国家安全疑虑的买家。这种“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定位,与TikTok作为“问题核心”的形象形成了对比,从而降低了对微软的负面情绪。

3. 公众对数据隐私的关注点不同:

TikTok的风险感知: 大众对TikTok的数据隐私担忧,主要源于其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性质——它收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并且其数据流向和使用方式相对不透明,尤其是在与中国母公司的关联下。
微软的风险感知: 而对于微软,虽然其产品也收集用户数据,但大众的认知是,微软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是围绕其产品功能展开的,并且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尽管存在数据泄露等风险,但这种风险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由特定国家背景引起的“国家级”安全威胁。

4. 利益相关者与信息传播:

TikTok的庞大用户群体和情感连接: TikTok拥有庞大的全球用户群体,尤其是年轻用户,他们对这个平台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依赖和文化认同。当TikTok面临被禁或被出售时,这些用户会自然地产生抵触情绪,并将这种情绪指向造成这一切的“外部力量”,这其中也包括潜在的收购方。
微软的“幕后”角色: 相较之下,微软在媒体上的声音更像是企业间的谈判和讨论,其直接与用户互动、激发用户情绪的场景较少。大众对微软的认知更多是通过新闻报道和官方声明,而非直接的社交媒体互动。
媒体报道的侧重点: 媒体在报道TikTok事件时,也更侧重于国家安全、地缘政治、TikTok的用户群体反应等方面,对微软的报道则更多是关于谈判进展、收购条款等商业和政治层面的内容。

5. 商业收购的常态化:

收购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在全球商业环境中,大型科技公司之间的收购和合并是常态。公众对于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和整合,虽然有时会引起关注,但通常不会上升到强烈的抵制情绪,除非收购方存在明显的劣势或争议。
微软的“买家”身份是合规的: 从商业逻辑上看,微软作为一家美国公司,试图收购一家被美国政府视为存在安全风险的中国公司的美国业务,在很多人看来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和商业逻辑的。

总结来说,大众对微软在TikTok事件中抵制情绪较低,主要归结于:

微软作为成熟科技巨头的稳定品牌形象。
事件焦点集中在TikTok自身的地缘政治风险,而非微软的潜在风险。
微软被视为潜在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大众对微软数据风险的认知与对TikTok的认知存在差异。
TikTok庞大的用户情感连接和媒体报道的侧重点。
商业收购作为市场常态,微软的“买家”身份被认为是合规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对微软的担忧,例如对垄断的担忧,或者对其长期数据收集的警惕,但在TikTok事件的特定语境下,这些担忧被TikTok所引发的国家安全疑虑和用户情绪所掩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多年的“抵制”运动中逐渐明白了“抵制X货前,先抵制蠢货”的道理。

user avatar

因为现阶段微软的主营业务和bat没啥交集,大众没有产生抵触情绪的推手。

想当年msn还是装逼利器,gmail还能随便访问的年代,国际风云稍有风吹草动,国内网络上对微软和谷歌骂的那叫一个群情激昂啊…让人觉得没人炸微软中国就说明中国人没救了似的。

后来msn自然死亡了,微软的口碑也上升了,大门的声誉也从打压中国的幕后黑手变成了热爱慈善的有钱老板。

user avatar

那是因为比尔盖茨,更像一场私下约好的戏。

user avatar

因为我堂堂天朝乃礼仪之邦,百姓皆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之教化,五千年文化之熏陶,明是非,晓善恶。君子以直报怨,不迁怒不双标,微软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有什么错呢?

你问我那些借故颠倒黑白,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污蔑网友们欺善怕恶不敢开罪微软的是怎么回事?先贤有云:隔着屏幕没人知道他是一条......(友善度我就不说了)

user avatar

民粹主义最近几年尽管有人在刻意宣扬,但是这几年下来大家都发现了一个现象,除了一部分在校学生和抖音做爱国生意的up主,对于绝大多数社会上的成年人来说内心毫无波动。很多人做梦都想回去的x革2.0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这种现象早在2012年的抵制日货就可以看出端倪。当时的愤青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在舆论中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揶揄段子层出不穷,在出现打砸抢的事情之后,部分参与的人还受到了刑事处罚,当年U型锁蔡洋至今还在监狱里关着。所有人后来都明白了一件事,无论是国家机器还是社会各个阶层在现实社会对于网络狂热的民粹运动都不会给与任何生存的空间。与网络中民粹主义用一段言论来给一个人“定罪”相反,现实中法治社会评判是非的标准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口号。

从那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有影响力的民粹主义运动,反而当中国人看到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出现抵制中国货,无论是官媒还是主流民意都当搞笑段子去看待。

当然这次针对微软的抵制口号一出下面静悄悄,连一个响应都没有也是一个特例。按理来说,民粹主义要去煽动抵制某产品,在网络中还是有点市场的。但是这次连网络的节奏都没带起来可以看出还有另一层原因。比起我有安卓机去高喊抵制iPhone不同,windows系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的操作系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还包括vscode,github,npm。民粹主义向来的特点就是只能是我以爱国之名去砸你的手机和电脑,要是涉及到我的利益那就要岔开话题了。

民粹主义要让信徒参与抵制某国产品需要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

第一个是他没有这个产品,他可以通过抵制打砸发泄他买不起的怨气。比如砸日系车,砸iPhone手机店

第二个是他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有“零元购”这样的好处。比如趁乱抢一波数码城。

以上两点全球通用,各国表现形式一模一样。对于煽动民粹的人来说,他自己很清楚爱国那只是个招牌,没有好处的运动是没有一个信徒去干的。

当然再加上如今人脸识别的摄像头到处都是,社会成熟度越来越高,这类事情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user avatar

抵不动,因为没有替代品。

user avatar

从前,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叫TikTok。一天,她去美国旅行。她是如此迷人,以至于每个美国人都喜欢她。美国有个恶霸特朗普,他跳出来对TikTok说,要么滚出美国,要么嫁给我的蠢儿子微软,给你十来天时间。

你咋个说?

梗来自脸书,图侵删。

user avatar

因为真的有一头牛。

user avatar

比尔·盖茨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微软是少数积极配合中国审查的企业,必应是国内网络唯一能用的美国搜索引擎。

Windows系统并非不可取代,但其生态链已经形成了。大量办公软件都依附在这个操作系统上。这和抖音类似,Facebook开发了好几个仿制产品,均告失败。不是算法不行,是生态位抢晚了。

但万一美国政府真要封锁微软产品的在华使用该怎么办?为了防患于未然,公共场所的各类计算机,政府机关的计算机,其实应该尽量规避版权软件,尤其是美国能掐脖子,甚至装后门的软件。欧洲不少公立大学,公共图书馆里的电脑,用的都不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我们国家政府公开的档案也不宜使用word,excel格式直接挂在网上。

虽然没有必要抵制微软,但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我们还得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